全球通史:青少版(彩图精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中国传统思想的源头

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之后,就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思想,而中国的社会思想相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讲,尤其具有早熟的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人在距今两三千年之久的上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社会思想。

夏商时期,巫术盛行,天命神学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人们每有所行,总是诉之于天。我们知道,商代流传下来的甲骨文献绝大多数都是对于占卜的记录,这充分说明了商人心中所具有的浓厚的迷信思想。有关于此,《礼记·表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当时,祭祀与战争并列为能够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两件大事,可见祭祀活动地位之重要。不过,这种浓厚的天命观在武王代殷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纣王自恃“有命在天”而胡作非为,以为有着天命来支持商王朝,自己的统治就会永远继续下去,然而现实却与他的想法完全背离,天命没有能够帮助纣王守住江山,而周朝统治者在取代商朝的过程中吸取了很大的教训。与商朝统治者坚信天命有所不同,周朝统治者虽然也尊重所谓的天意,但是更加注重人事,并且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天命靡常”的观念,也就是说,上天的旨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天意究竟支持谁,还是要因人事而定的,这实际上就在不排斥天命的情况下将人的作为提高到决定性的地位。而以此观念为基础,周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罚”、“保民”等一系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理念,这自然会极大地推动历史的进步,更为东周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中国思想学术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儒、道两家,因为儒、道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儒家和道家都发源于春秋时期。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有关老子其人,历史记载甚少,一般认为,《老子》一书的作者是春秋时期的李耳,字聃,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该地大约位于今河南鹿邑,由于陈国其后为楚国所灭,因此后来通常也将老子记为楚国人。孔子曾问礼于老子,由此推知,老子的出生年代应当比孔子略早。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的官员,所谓守藏室,即收藏天下书籍、文献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因为老子长期在守藏室任职,所以有机会接触到极为广泛的书籍以及其他珍贵的文献资料等,这在那个技术落后、书籍并不易得的年代尤其具有特别的意义,也就是说,这一便利条件应当对老子形成自己极为高深的学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后来,老子感知到周朝王室日益衰微,加之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很大了,就决定辞官归隐。在西去途中经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的时候,关令尹喜强留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出了上下两篇共五千余言的《道德经》,人们通常也称其书为《老子》。老子西去函谷关之后,便莫知所终,而他的这部《道德经》却永远地流传下来。

《春秋》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记载了起于鲁隐公元年( 公元前722年),讫于鲁哀公十四年( 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该书体例为比事、属辞。所谓比事,一是按年、月、日顺序,把所有史事排列下来;二是讲求史事详略取舍。所谓属辞,即强调用辞要达意。凡所录之事,在用词上要有差别,以表达不同的意义。一部《春秋》仅用1.8万字表述,简练确切,没有浮词,对后世史家撰写史书,曾产生过巨大影响。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以“道”为本,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这个“道”,既指自然规律而言,又上升到宇宙万物之本源的终极层面,所以老子的思想常常给人一种高深莫测之感。实际上,老子思想中的精华是睿智的辩证法,《老子》第二章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类似的例子在《老子》一书中比比皆是,老子总是将两种完全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来讲,无论是有无、难易、长短等,概而言之,所有的这些都是相对的,只要变换一种角度来看,就会发现事物的另外一面,这种思想是极为宝贵的,甚至也可以说是相当难得的,如果能够将这种卓越的辩证法智慧很好地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对于指导人的行动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老子还对当时统治者的恶劣做法给予了尖锐的抨击。例如,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又说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老子还提出了一定的社会改革方案,广为人知的就是“小国寡民”的设想。老子说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应当说,这是对春秋乱世的一种强烈的抗议之声,然而也仅仅是一种一相情愿的空想罢了,因为从现实上来讲,人们不可能退回到老子所讲的那种原始生活状态中去,“小国寡民”的构想在某种层面上反映出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他虽然对于现实政治极度不满,但是并不能够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于是只有选择隐退。而与老子的消极相比,孔子的政治观念就要积极得多,老子是出世的,而孔子则是入世的。

老子骑牛图 明 陈洪绶

儒家是汉武帝之后中国2000多年间的官方正统思想,在中国地位最高,影响最大,而这一学说体系的创立者就是孔子。孔子(公元前552~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鲁襄公二十一年八月廿一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鲁哀公十六年卒,享年74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为名)是有名的武士,曾任陬邑大夫,生孔子之时年岁已高,而孔子3岁的时候,其父亲就病逝了。此后,孔子和母亲过着贫苦的生活,然而孔子自幼十分聪敏并且特别好学,通过勤苦的自学掌握了渊博的学识。孔子早年时做过管理粮库和畜牧的低等差事,曾一度离开鲁国,后来返鲁,步入仕途,做过中都宰、司空和大司寇,并在56岁的时候一度代理宰相的职位,但是因为与君主政见不合而辞掉官职,离开鲁国,率领众弟子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生涯,70岁时返回鲁国,其后主要从事教育和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孔子弟子编著的《论语》一书当中。

孔子讲学图 清

此图表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图中孔子端坐讲授,弟子们在周围恭敬地聆听。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同时强调将“仁”的观念融入到“礼”当中。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晚期,当时正是礼崩乐坏的乱世,传统的秩序几乎完全被打乱,孔子对这种局面痛心疾首,因此,周初的清明局面以及周公之礼被孔子视作典范和楷模,他极力劝导当世统治者恢复先王之礼,建立一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守其道、各安其业的符合礼制的有序社会。然而,孔子的这种仁义观念和礼制设想难以为统治者所接受,孔子在鲁国短暂执政之后很快就被迫辞职,而后拜访过多位国君,也全都归于徒劳,最后回到故土,专心教徒和著述。就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来讲,他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孔子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一个伟大的学者。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家讲学之风,将文化由贵族传播到了民间,孔子的弟子后来大多都成为一代名士,《史记》一书中就专门记有《仲尼弟子列传》。另外,相传孔子曾在晚年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这些著作后来为世世代代的中国士人所崇奉,时至今日,甚至依然可以说是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中国人的必读之书。孔子的这些作为,不仅为儒家思想在后世的流传和发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