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目的、意义
提及财经报道,人们的第一印象往往视其为专业性强的客观报道,以事实为准绳,以数据为佐证,报道客观,语言精确。论及财经报道的翻译,人们也往往认为只需要客观忠实地传递原文信息即可,不妨以直译为主。然而,任何行业的新闻报道都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财经报道专业性强、专业术语较多、经济数据频繁出现,因此很容易显得艰涩难懂、语言死板、形式单调,这是财经报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因此,英文财经报道的记者总是尽可能地把报道写得通俗易懂,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看懂相关报道。而对于财经报道的译者来说,就需要在译文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下工夫,力求译文报道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能使读者看得懂,愿意看。要做到这一点,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非常关键。
要增强财经报道译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翻译中注重新闻味和汉语化的融合,其实质就是以读者为中心,这一点和接受美学的核心主张“走向读者”相契合。接受美学充分重视读者的地位,认为读者是文学存在方式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即文学存在的环节应包括“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财经报道的翻译属于新闻翻译的范畴,具有新闻传播学的特征。新闻传播学中,新闻报道的接受者称为“受众”;接受美学中,文学作品的接受者为“读者”,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相似之处。新闻报道同文学作品一样,如果缺乏了“受众接受”这一重要环节,报道中的消息只不过是一个孤立的文本,无法实现其现实意义和传播效果。新闻报道中所承载的信息,在被读者接受之前也只不过是一种孤立的“文本”,只有被读者理解和接受之后,信息才具有现实意义,真正地转化新闻作品。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最终是由接受者(即“受众”)来实现的,只有在读者的具体化活动中,新闻报道才能充分发挥功能,体现其存在意义和价值(吴定勇,2006:146—150)。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即“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反馈者,是新闻报道传播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这映射了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观,即对于新闻传播者来说,受众的需求和期待视野应该是被予以关注并尽量予以满足的。因此,在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中,传者应该充分考虑到受众的需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探讨财经报道的翻译,可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颇多。本研究选择财经报道翻译中的新闻味和汉语化作为切入点,是鉴于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较好地体现了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报道翻译中对受众本位的重视。财经报道翻译中对新闻味的强调与重视体现了对受众需求的满足,而汉语化则体现了对读者审美期待的尊重,两者相融合,对于提高财经报道译文的传播与接受效果有着关键的作用。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财经报道翻译,一方面要保持财经报道客观准确的特点,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新闻的传播功能和交际功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在翻译过程中保留甚至增加报道的感染力,以吸引更多的读者,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财经报道的翻译实际上起了二次传播的功能,译者翻译的过程也是再次创造的过程。由于财经报道自身的特点:专业性强、术语繁多、数据频现,容易显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记者在撰写此类报道时往往煞费苦心,尽量将其写得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读者社会背景的差异,报道的中译文要取得同样理想的效果,就需要译者从译文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财经报道翻译为对中文读者来说易于理解、富有吸引力的译文。为此,译者要在财经报道翻译中充分体现出新闻味与汉语化,并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使译文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和交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