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资讯发达,经济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有关经济活动的财经新闻报道也成了人们关心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财经报道已不仅是专业人士所关注的专业类新闻报道,而且逐渐成为普通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与之相应,国内的各种财经类专业报刊纷涌而出,各大主流媒体、综合性报刊也纷纷扩大了财经新闻报道的版面。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日益紧密,人们对于发生在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都有了关注的兴趣,因而媒体的新闻报道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其信息来源、信息内容都不再局限于其本身所处的地理范围。这些媒体的财经报道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世界各地的财经新闻动态,往往源自于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需要被准确、及时地翻译为中文报道,成为中文读者了解世界经济动态的窗口和渠道。然而中西方读者在成长环境、生活体验、社会习俗、文化背景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他们在阅读时表现出不同的兴趣与动机,形成不同的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这些不同的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中西方读者对财经新闻报道的选择性偏好和接受效果,因此,如何协调中西方读者的选择性偏好差异以充分实现财经报道的传播效果,成为财经报道翻译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本人在高校一直从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长期致力于新闻翻译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感觉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翻译已进入了“职业化时代”,表现出诸多不同以往的特点和性质。其相应的翻译活动,尤其是非文学翻译活动,已经发展成了当前社会一个新兴的独立的职业,获得了空前迅猛的发展,并渗透到了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相关的业务研究和系统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的翻译学研究多偏重于文学翻译领域,对于非文学类翻译的研究和理论支撑则相对较少。而眼下的翻译界,已向专业细分发展,译文要做到准确通畅、符合行业规范、能够为读者所接受、达到预期目的、可以在跨文化语境中得以有效传播并产生应有的影响,应该是衡量应用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财经报道翻译作为专门领域的翻译,有其自身的特点;而财经报道本身又属于新闻报道,其翻译兼具新闻翻译的特点。因此,可以说财经报道的翻译既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又是新闻的二次传播。正是由于大量的财经报道信息都是抽象的经济政策、行业动态、财经分析等,缺乏直接的形象表达,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对原文的照本直译,会使得译文报道对于身处不同于原文语境下的中文读者来说更为艰涩难懂、僵硬呆板、缺乏魅力。因此财经报道的译文要为读者所能够理解、易于接受,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用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财经报道翻译为对中文读者来说易于理解、富有吸引力的译文。
本书作者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研究了财经报道的汉译问题。作者结合具体的实证案例,从《参考消息》中选取具体的实例,对财经报道汉译中的相关问题,包括财经报道翻译的定义、财经报道译文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点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财经报道翻译中要做到新闻味和汉语化相融合的主张。虽然新闻报道研究早已成为翻译研究的常见研究领域,但相对来说学界对财经新闻报道的翻译还不够关注,本书的研究有助于加强财经新闻报道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维度。本书的突出学术贡献在于所提出来的观点,即财经新闻报道翻译应该注重新闻味和汉语化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为读者所接受,起到新闻报道的作用。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有助于帮助人们阅读和理解财经新闻报道,对于财经新闻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也是本书的另一主要贡献。
总而言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财经报道作为广受关注的话语类型,其翻译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接受美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是近年来学术界的话题之一。本书所探讨的“接受美学视角下的财经报道翻译研究”正是基于新闻报道与接受美学理论的契合点,对财经报道的翻译进行了一番理论梳理和实际尝试,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研究价值。该书选题新颖,思辨机巧,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内容详实,理据充分,为财经类新闻报道的翻译提出了可参考的规范准则,兼具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健
2015年元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