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教育的精气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引言 普通高中教育的“精 气 神”(3)

校园文化建设必将重新影响和规范中学教师的一系列观念和行为,要切实把专项教育课程的要求落到实处。按照规定要求,在中学广泛深入地开展专项教育,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和自我的了解,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在中学开展国防教育、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禁毒教育、健康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人口教育、法制教育、环保教育、防艾滋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廉洁教育、影视教育、粮食安全教育、科普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节水教育、档案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循环经济教育、质量教育等专题内容的教育,并提出了一定的课时和教学要求。这些专题教育,涵盖了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自我保护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开展专项教育的重要阵地。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建设的关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研发建设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建设中凸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紧紧围绕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地实施,建设与国家课程相配套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拥有共同的培养目标,实现不同的课程价值,承担不同的任务,履行不同的责任,从不同的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课程既是为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创新,也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丰富和补充,其开发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课程必须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配套实施,也就是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丰富课程内容,呈现办学、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1.学校课程应当是独具特色的教学构件,必须具备内容、形式、人员、时间等基本条件。要重视必修地方课程的实施,做好教师配备,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特别要扎实开展地方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认真学习、研究和落实省教育厅的各项要求。

2.学校课程要以完成国家课程的教学为前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学习,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任务。

3.学校课程的开发,要寻找课标和大纲为学校留下的空间和余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填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空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

4.在地方、学校课程、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中外不同文化、城乡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第五,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学校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未来发展趋势,坚持“硬件”与“软件”两手抓,努力实现投入与效益的良性循环。

在改善学校办学硬件条件之后,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学校间的竞争实质上也是学校内涵发展力的竞争,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校外延式发展包括学校校舍、办学规模、图书、实验装备、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方面的硬件建设,内涵式发展包括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的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内涵发展才是学校真正的发展,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基础教育学校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现在应当转入促进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软件”与“硬件”建设的协调发展,是“质量立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基本保证,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对学校自身的充分认识和准确定位,来自于对未来的准确把握,实质是要“硬件”与“软件”两手抓,实现投入与效益的良性循环。

1.科学地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建立学校的整体发展思路和目标,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对学校作出科学的定位,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

2.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注重把校长的先进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共同认识和共同实践。

3.狠抓学校组织管理机构的改革。在创新管理机制上下工夫,重点做到由“命令式”管理向“服务式”管理模式转变;由“行政领导”向“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转变;由“被动接受”向“自主研究”的管理模式转变;由经验式管理向文化管理模式转变;由专断式管理向民主科学化管理模式转变;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等。

4.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也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学校应为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公平的机会。

5.建立有效的育人机制。建设学科课程、德育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行为规范、社会综合环境等育人平台。

6.建立行之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机制。遵循业务管理、激励管理、民主管理的原则,向精细化常规管理要效益,实行学科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完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立教师激励制度。

7.完善学校制度建设。重点是建设引导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持续提高学校运行效能的制度,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8.以教育科研支撑学校内涵发展。重点要完善校本研究制度,注重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困惑问题,解决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障碍等现实问题。

9.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体系。既要重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又要注重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两方面的建设。

第六,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处理好突出办学特色与规范办学行为的关系,在坚持“育人为本”思想的前提下,突出各个学校不同的特点。

办学特色是全面准确地落实学校教育过程与成果的具体体现,在建立、健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学校除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外,组织教师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制订和实施校本化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丰富和创新校园文化,以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使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校园文化建设是规范办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标准,应该遵循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各个学校不同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办学行为,就是不能偏离基本的教育方针和目标,实现受教育者在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基础上,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目标的统一。要基于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以适当的方法引导全体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实现个性充分、自由、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

依法治校已成为规范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既要规范国家机关的行政行为,又要规范学校依法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依法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还要增强教育法制观念,提高教师、学生的法律素养,维护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学校依法按章程自主办学,实行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权和创新能力。

第七,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精、气、神,也是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理顺办学理念的逻辑关系,衔接校园文化的内在联系。

校园文化建设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学校办学纲领、形象、风格、指南以及学校资源优势品牌的集中展示,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点。在内容和形式上既保持系统性、连续性,又要坚持多样化、动态化。在建设办学理念体系的同时,也要同步建设校园、教室、班级、走廊、宿舍、餐厅、学生社团组织、兴趣小组、学校校刊和各种标识等文化体系。还应该处理好定性与定位的关系;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处理好学校教育的特有文化与社会公共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传承学校历史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处理好教育的“变”与“不变”的关系;处理好体现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处理好体现甘肃历史人文特色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方向的关系;处理好维护教育的神圣性与防止文化泛化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校长的办学理念与集体智慧的结晶的关系,防止文化泛化和随意性,坚决避免制造文化垃圾。

总之,本书是一本供教育行政管理者、学校领导管理者参考的带有工具性质的书。主要内容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甘肃省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近百年历史沿革进行了检索性回顾和梳理;第二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甘肃省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验收标准;第三部分对甘肃省创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工作过程和主要做法进行了总结;第四部分选择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原兰州炼油厂第一中学)作为省级示范性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范例,全面介绍了该校“校园文化建设手册”基本框架和内容体系;第五部分集中介绍了47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理念。需要声明的是,办学理念、校训等排列顺序重新进行了逻辑规范;第六部分对甘肃教育强县——会宁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

全省目前有382所普通高中,在校生6407万余人,各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征集和展示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似乎还是第一次,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普通高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梳理,为今后提升省级示范校普通高中办学标准、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进一步促进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提供可借鉴、参照和对比的依据。这也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营造环境,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努力完成办人民满意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历史性任务。

旦智塔

2011年10月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