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言 普通高中教育的“精 气 神”(1)
普通高中教育是成人成才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普通高中毕业生就是“知识青年”,很多具有普通高中学历文凭的青年可以直接进入各种就业岗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就业追求高学历化的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普通高中教育学历文凭的当下使用价值空前降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也伴随而来。这就需要不断加强普通高中教育实践研究,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教育科研工作,应该把贯彻落实现有法规政策和探索创新甘肃特色结合起来;把教育理论与办学实践结合起来;把行政服务、指导管理与学校教学精细化管理结合起来,加强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的研究,为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专业指导,促进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最近几年,在对全省基础教育工作开展基线调研的过程中,我深感教育是对人的智慧的最大考验,无论是教师、学生、家长,还是管理者都是如此。因为,真正懂教育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过去对中小学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可以说是我省中小学与内地中小学的差距之一。在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也许不是问题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内涵进行定性和定位;二是如何确立清晰鲜明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有的文化精神。继而提出“三像”命题,即:学校应该像真正的学校,教师应该像真正的教师,学生应该像真正的学生。什么是“三像”的标准,怎样才能成为优质的普通高中学校、优秀的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师、优秀的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几乎涵盖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全部内容。在这里侧重于探讨优质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内涵——如何构建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精、气、神”的问题。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理念上应该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国家教育意志和法规政策,符合教育教学内在的规律,在硬件和软件办学条件上应该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起码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全社会能不能营造有利于每所普通高中学校全面实施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二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能不能为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校园内部的小环境。主要目标定位应该放在坚持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真正解决“普通高中学校的学生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生活、工作、发展做准备相脱节”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这就是我省中小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校园文化体系”建设成了学校的自由空间,异彩纷呈,五花八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至今尚未形成大家公认的定论。我国教育学家对大学的功能定位、办学理念研究成为热门,而对中小学校办学理念高层研究相对薄弱,还停留在中小学校校长的层面。而且各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内涵释义与当前的教育方针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全面反映基础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新课程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交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要求的全部内容。对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不够充分,甚至对“校训”所指对象不够明确统一,对办学理念与校训的关系众说纷纭。办学理念的共同追求、共性价值与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之间的界限不够明显。我曾经向普通高中学校的校长请教时,他们基本倾向于“理念,即理想与信念,理念是人们理性认识的复合体,它是一系列观点和思想体系的集中表达。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成员尤其是校长的理想追求,是自己建构起来的办学指导思想。完整而全面的办学理念可以回答学校是什么、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将如何发展等问题”这样的观点。事实证明,“学校中的确存在着某种不同于大文化的新的文化层次与特点”(周浩波)。那么,办学理念应该是这个层次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主心骨。在研究、思考学校的“办学理念”之前,应该搞清楚“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普通高中学校管理者都开始纷纷提出或提炼自己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发展走向理性治校,前瞻性策划的科学办学阶段。可是究竟什么是办学理念?如何自适性提出和提炼办学理念?通过近二十年的积累,我省现有普通高中学校基本上都已经提出了相应的办学理念,现在开始转入办学理念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客观性的论证、探索、实践阶段。因此,如何提炼并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就显得极其关键。
学校作为“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辞海》),学校教育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如何看待学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周浩波先生认为“学校与教育理论是同等层次上的一对范畴”。但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往往容易把“教育”与“学校”混为一谈。周浩波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虽然我们不断地声称狭义的教育就是‘学校教育’,但实质上很多理论并不以现实中的学校为依据或物质基点,只是根据某个理论出发点来推理论断,而不考虑它们在学校中实现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在教育理论的思想过程中,我们常常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这就是学校。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看见它,而是说我们在研究、思维时,常常无意识地消解了它。”事实也的确如此,在我国许多教育学科理论著作中,很少单独设置“学校”章节的内容,无意识地把学校的理论范畴消解了。这是教育理论建设值得重视、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破解的巨大的国家级课题和系统工程,并非我辈所能承担的。根据周浩波先生的研究,在中外教育理论史上,对学校观的研究和概括,主要有学校“真空假设”、学校“中立论”、“社会同构”假说等。
周浩波先生对学校中的价值内容进行了分类:一是学校中充满了意识形态内容。因为,自国民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已成为国家、政府的事业机构之一。学校的领导权已归国家、政府所有,这种控制与领导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而表现出来的。从直接的方面看,国家拥有规定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确定教育人员资格的权力;拥有设置课程,审定教学内容的权力;拥有人事任免、资源分配与调节的权力。从间接的方面看,国家对学校中的种种制度、规范、礼仪、实践活动也都有一套规定,以便将国家的教育目的落实在学校的行为之中。二是教育理想的所有价值通过学校来实现。三是社会制度与组织方式决定学校的制度特征与组织方式。四是社会文化价值对学校的影响力。五是未成年的学生与成年人不同的文化与反文化显示出自己的特点。
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学校办学理念的认识各有千秋,现列举几个目前在办学理念的研究方面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唐松林教授指出:“理念主要是对事实的最基本的抽象和概括,是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是思想的最高哲学层次或概括。”办学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最基本的抽象与概括,不能用其中具体的意识行为来概括,也应该被广大师生接受为引领整个教与学的实际行为的思想,应力求在包含学校管理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学活动观等方面提出完整的富有深刻含义的办学理念,然后通过这个办学理念的实践,确保党和国家的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华中师大教育学院郭元祥教授认为,清晰鲜明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及其内涵概括地说,理念,即理想和信念。办学理念,即学校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具体而言,理念,即概念、观点、观念或思想及其价值追求的集合体,理念就是一整套概念体系。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办学理念不是学校的教育模式或教学模式。因为它难以承载“办学理念”的丰富内涵。办学理念不是由一个“概念”来承载的,而应是一组教育命题或教育观念构成的。办学理念不是校训。校训一般涉及教风、学风、班风,校训往往是以词组的形式来表达的。词组不能表述命题或观点,故校训不能取代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不能完全等同于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得以彰显的,但学校特色不能代表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内核是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从一个合理的、与时俱进的、清晰的办学理念中,我们能够解读出学校所具有并达到的学生观、教育观、学校观、价值观以及教师观的先进程度。
安徽省潜山二中教师汪启明认为,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即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它包括学校的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办学宗旨、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校园文化、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办学理念既具有继承性,又具有前瞻性,它是一所学校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每一所学校的存在,都要有体现时代律动的办学理念,任何一劳永逸的想法都难葆时代活力。办学理念具有导向性,它是一所学校共同思想认识与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一所学校一旦拥有了对学校发展有先导作用的先进理念,那么这所学校不仅有个性有张力,而且有生机有活力。
武汉市教育学者曾凡奇认为,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魂”。办学理念体现的是学校的办学之道,教学之道,求学之道,管理学校之道,是教育工作者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追求卓越,走向辉煌之道。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神”。是这所学校的标志,是它的眼睛,是它的“神”。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之“力”。一方面是要体现这种教育本身的一般功用;另一方面则是指:办学理念还是这一所学校的“举全校之力”的结晶,是这一所学校全部文化的积淀,是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教育管理学、教育人类学、课程论、教学论等诸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而办学理念仅是其凝结点,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一切,同时也展示了学校的一切。
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方健华认为,校训是一种赋予学校以生命、品格与范型并深刻体现其办学旨归、治学传统、文化底蕴、团体精神、社会责任和学校个性化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校训是学校文化传统的浓缩与办学理念的凝练与沉淀:作为一种精神追求,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与灵魂的具体化:作为一种办学目标,校训是师生共同愿景的精练概括:作为一种“座右铭”,校训是师生共同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因此,了解校训,就可以触摸其核心的灵魂和特质:解读校训,就是打开学校办学理念与传统特色研究之门的钥匙。
南京市秦淮区教育局于琳女士从秦淮地方文化视角出发,对“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长达六年的研究和实践,主编了《让每一所学校都美丽》一书,提出“教育文化的结构组成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次。……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注可以被上升到教育发展一个历史转型时期的典型事件来认识,其意义在于它标识着学校迈入到这样的内涵发展阶段:更加‘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发展和价值实现,当然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更加‘讲求品质’,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上好学;更加‘追求优化’,在方法、手段和路径上更加适合人的发展需要;更加‘体现特色’为每一个人提供充分的、适性的发展机会,等等。……‘文化’和‘教育’从来就是相伴而生,相随而长,文化给教育以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教育给文化以生存依据和生机活力。……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协调和帮助,也是学校文化高水平建设的保证”。
有的教育理论研究者认为:“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一所老牌学校的校训,为我们打开其历史文化之门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为我们眺望其精神家园打开了一扇窗户。”“校训,作为一个标尺,激励和劝勉在校的教师和学子们,即使是离开学校多年的人也会将校训时刻铭记在心。校训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为学校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有些校训还对本校的创建历史或文化背景有所反映,包含着较多的信息。”“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应用写作》杂志2006年第2期《试论校训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