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世界经济导论(3)

其次,机器大工业使世界市场的内容不断丰富。随着机器大工业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进入世界市场的商品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从过去仅限于欧洲手工业产品和热带农产品交换的世界市场,演变为种类繁多的大宗商品交换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和行情的任何变动,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世界市场已成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它区别于早期世界市场的本质特征之一。19世纪的历史证明,每一次新的工业高涨,都与海外市场的开辟即世界市场的扩大相关联。19世纪40~60年代,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工业的增长速度,就是机器大工业促进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明显例证。

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1830年到1870年世界铁路总长度增长了近1万倍。1838年轮船成功横渡大西洋,远洋帆船的吨位也不断增加。交通工具的变革,使商品的运载量不断增加,运输时间大大缩短,运输费用大幅降低,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频繁流转,并把各大洲的地方性、区域性市场同世界贸易中心联结起来,把越来越多的落后国家卷入世界市场,并纳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中来。

世界市场形成的三个主要标志:

①各种正规的、大型专业化贸易组织形式的出现。17~18世纪出现的商品交易所,其数量和规模有限。19世纪以后,商品交易所的数量不断增多,成为经常性的营业机构。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加和商品结构的变化,商品交易所也日趋专业化,从经营多种商品变为经营单一商品。例如,1848年芝加哥出现的第一个谷物交易所,1862年在伦敦成立的有色金属交易所和在新奥尔良成立的棉花交易所等。此外,在世界各地还兴办了许多为国际贸易服务的保险公司、租船公司和转运公司等。贸易组织形式的上述变化,给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组织保证。

②黄金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金银帮助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因为金银在自己的货币概念中已经预示着世界市场的存在。早期的世界货币是黄金和白银并用的复本位制。1816年英国最早过渡到单一金本位制。接着,从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并逐渐形成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唯一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由于各主要国家货币间存在着固定的比价,使国际支付和国际结算更加便利,世界市场经常保持汇率稳定,世界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③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次经济危机几乎都仅限于英国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不大。1857年首先在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涉及欧美,并且开始具有世界性和同期性。到1873年,经济危机的世界性已经十分明显,几乎同时打击了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危机的世界性和同期性是世界市场统一性的重要标志,表明世界市场已高度统一和世界经济的形成。到19世纪60~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经济体系已初步形成。之所以说世界经济是初步形成,一方面,是因为世界上还有相当多的国家(地区)仍处在闭关自守甚至是与世隔绝的状态,世界经济覆盖的人口还仅占全球人口的10%;另一方面,世界经济联系的纽带还主要是国际贸易,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还十分有限。

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促成了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是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以内燃机和电动机为核心、以重化工业为经济发展中心的科技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不仅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1)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并进而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工业生产量在1850-1870年的20年中增长了1倍,在1870-1900年的30年中增长了22倍,在20世纪初的13年里又增长了66%。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的产生,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垄断使大垄断组织迅速聚敛起巨额资本,当大量资本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形成大量的过剩资本后,资本输出便迅速增长起来。各工业国的资本纷纷跨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寻觅最佳的投资场所。资本输出开始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特征之一。资本输出深化了国际分工,形成以资本为媒介的国际分工,从而实现了世界范围的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进一步加强了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度。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内涵。由于世界市场上两大国际流通领域(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和国际资本流通领域)的交织,世界市场的机制更加完善了。

第三,生产力的发展使发达国家加快了对世界市场的瓜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各发达国家加快了对世界市场的瓜分。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已覆盖全球。

(2)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变革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交通运输和通讯业发生了真正的革命,火车、轮船、电报得以普及和发展。世界船舶总吨位在1870-1910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汽船吨位所占的比重从16%增至76%。铁路的进展则更为迅速,1870-1913年世界铁路线长度增长了4倍。到1870年时,94%以上的铁路分布在欧、美两洲。到20世纪初,铁路开始大规模向落后国家普及,并在南美大陆、南亚次大陆以及远东地区形成建设铁路的高潮。

铁路联系港口从沿海延伸到大陆腹地,而轮船又以海运把世界各地的铁路系统联结成一个跨洲的庞大的国际交通运输网。与此同时,电报的使用已遍及全球,电话开始在欧、美国家应用,无线电波飞越大西洋并迅速普及。通讯革命使世界市场形成了迅捷的信息网络。总之,交通和通讯的革命使越来越多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3)第二次科技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国际分工的深化

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部门,带动了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工业产量首次超过农业,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经济不发达国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形成了垂直的国际分工体系,发达国家之间也形成了以不同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及其引起的生产力发展,不断推动国际分工的加深和世界市场的扩大,世界经济于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

1.3.2世界经济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以苏联消亡为标志的“冷战”结束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被抛弃了,世界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新的发展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掀起了新的高潮,它以微电子和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能源、新型材料、航天技术和海洋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由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在这次新科技革命中发挥了“火车头”的作用,因此,新科技革命也被称为信息革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最大、带动各个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

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化,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方式将让位于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减少,而对科学技术、信息和人的素质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在70%左右;新科技革命还引发了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高科技的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依次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新科技革命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协作关系更加紧密,为国际交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信息载体,为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手段,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被广泛接受,在知识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以智力资源(包括科学技术及其一切成果和信息)为第一要素,对智力资源的占有比工业经济中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使得经济信息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人员、技术和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流动,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为主要特征,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和高度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逐渐形成一体化的趋势和过程。

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各国经济都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由于市场经济最早根植于资本主义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一场大规模的市场化浪潮席卷全球,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又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一方面,由于苏联、东欧执政党的垮台,世界市场的人为分割被消除,全球统一市场得以出现;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市场经济概念,并以此为目标进行经济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的运行,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体制方面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