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初探(5)

在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对和谐思想谈论的最多。如马尔库塞在其“批判的社会政治理论”中,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各种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论调进行了猛烈批判,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繁荣与富裕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奴役和政治操纵,认为资本主义的体制与人性的发展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而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病态的社会”。表现在:首先,工业技术力量的高度发达,但主要不是用于生产和服务行业,而是用于军事、半军事、玩乐和奢侈品等方面。其次,日常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不是真正提高了生活质量,而是出现许多“虚假需求”和“虚假消费”。另外,经济和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加紧了对人们的无形控制。还有,科技成果成为政治斗争和社会控制的手段,现代科技成果如原子弹等新式武器,使人们在危及整个人类生命的惶惶中求生存。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现象,如生产性与破坏性齐头并进;至高无上的效率原则为竞争所强化;个体的自我发展日趋萎缩,人仍然无法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等等。因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合乎人性的天堂,而仍然是一个压抑人性的非人道社会。马尔库塞说:“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关系和其结构,使得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使人性充分地发挥出来,不能使人的本能需求得到满足,这时这个社会就是有病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现存的社会则是有病的,不正常的。”他的理想目标是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宁静生存的真正和谐”,并认为这种“想象的乌托邦要求已经充满了历史的现实性”。

哈贝马斯则在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危机中,涉及到和谐思想。他通过批判现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系列新的危机和问题,如“动机危机”“合法性危机”等,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涉及人性自由发展的“文化危机”或“生活世界危机”。因此,他试图通过文化批判而建立一个能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分析和一般社会演进之解释构架的系统社会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人类社会是通过其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性协作活动而建立和维持的,而这种协作是经由交往实现的——因为在具体的生活领域中,交往的目的就是要达到意见一致。

阿多尔诺主要是从美学角度论述了应当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人对自然的审美关系则力图保持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关系。自然美的意义不仅预示着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可能性,而且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界限和它的否定。20世纪一些真正的艺术品渴望自然的新鲜空气,沉醉于自然的绿草鲜花之中,呼唤向自然回归,恰恰表现了自然对现代社会的否定。

存在主义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海德格尔通过重新提出人的“异化”问题,分析人的异化状态,论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保持和谐状态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必然要介入世界,既同物打交道,也同其他人打交道。在人与物的关系背后,实际隐藏着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但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被彻底地异化了。异化的过程是“沉沦”,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两可、好奇和闲话,表现为烦、怕和无以名状的畏惧。简言之,“非本真”是人的异化状态的主要表现。而克服这种异化的最好方式是对本真的探求。总之,海德格尔用晦涩的哲学语言表达了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愿望。

生命哲学中的和谐思想也非常突出。生命哲学同目的论一样,也主张有机世界是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并认为随着生命之流上升得越来越高,有机体具有多样差异的各种趋势就显得越来越相互补充,这种“互补性”造成了生命有机体的和谐状态。

其三,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思潮中的“和谐”思想。在以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流派为代表的宗教哲学和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思潮中。也包含着一些有关和谐的思想。

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T.H.格林提出以德国哲学中存在的强调联系和整体性的观点,来取代经验主义关于事物处于分散、孤立状态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都必然是处于内在关系中的事物,因为内在关系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一事物只有同别的事物发生内在联系,作为整体关系中的事物,才可能是实在的。他指出,如果不是为自然的整个系统所决定并决定这个系统,任何一个事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还认为,作为整体的世界或自然界是由无限的永恒意识(普遍心灵或上帝)创造的,但它不是从虚无中创造的,而是使无序的东西变得有秩序,把无联系的东西纳入联系之中。这里,显然体现着明确的和谐思想。

新托马斯主义者则认为,太阳系各行星各按自己的轨道运行而互不相撞,这种和谐正是上帝根据其天才的计算所作的合理的安排。他们认为,上帝是最完满的存在,不同于有限的存在物。宇宙的和谐、世界的和谐,归根到底都是由上帝安排的。

美国第一代人格主义者B.P.鲍恩在阐述其人格主义思想时也涉及到和谐问题。他认为“人格”是和谐统一的,具有自身的同一性。没有这种不变的同一性,人格就不可能成为可认识的。美国第二代人义代表E.S.布莱特曼则认为,每个自我是一个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甚至有时是上帝的一部分。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自我本身的意识,采用类推的方法,就彼此相通了。他还认为每个人格本身都有与他人和世界联系起来的力量,都可以从自身出发而通达他人和世界。他还认为,上帝创造的世界就是一有秩序的结构。所以他说:“……宇宙的心使世界……的秩序有条不紊。自然界的规律就是维持那个秩序的方法……有限的人格的意志……不能随意改变宇宙的心所支持、所意欲的那个秩序的结构。”这些思想虽然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其蕴含的和谐思想则具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西方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如关于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和谐发展以及整个国家道德风尚的和谐发展等等,对于我们今天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论构建与实践的一个基本理论着力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论研究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使得实行政治教育的和谐理论研究变得尤其重要。

(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说,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人,需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丰富的社会关系、充实的精神生活,并在这几个方面的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全面的方式发展自己,才是坚持全面发展观。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观,就是按照人应有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全面发展是相对于阶级社会之中人的片面、畸形发展而言。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具有不同的主导价值取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和人不同侧重的发展趋向,而社会和人在发展价值取向上的替代,则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片面发展的倾向还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其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发生价值扭曲等现象。如有些人过度注重物质需求,忽视精神生活,出现精神空虚和颓废;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推崇利益原则,抛弃人的一些精神关怀,甚至有些人把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不仅引入人际交往领域,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让广大人民群众不能容忍的是渗透到政治领域,出现的官商勾结,坑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象。这些现象都对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是极其恶劣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确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谋求社会和人的协调、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江泽民同志把我们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和一切工作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工具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占优势的压力。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用于创新。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培养和拥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新陈代谢,不舍昼夜。年轻的总要替代年老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培养人才涉及到教育,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可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教育解决新时期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重大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教育必须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同时他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

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世界三大关系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口问题等等逐渐成为困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自然生态观,克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课题。因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教育和引导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现代化的需要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面育人,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者的追求目标。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其原因之一就是全国上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全国人民一条心围绕共同的目标,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使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能够顺利开展。应该说,从古到今,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念一直存在,但是它只是在自发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和发展,尚处于经验阶段,在理论研究上还很少涉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在总结和系统梳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理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理论型的转化。

综上所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提高其效益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社会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