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予观近世阴虚火动之疾,十无一活,何也?盖由色欲劳役之过,七情五味之偏,遂至真元渐耗,虚火上炎,劳瘵之疾作矣。方履霜之始,饮食如旧,起居如常,惟咳嗽一二声,自谓无恙,且讳疾忌医,灭身无悟,及蔓延日久,倒卧于床,而坚冰已至矣。良可哀哉!若遇明医,必用滋阴降火健脾之药,以培其本,缓缓投以数十剂,庶可少济。如求医心亟,效期旦夕,服药未几数剂,遂谓无功,躁急火热而阴火愈动。有等医者,见其无回生之理,遽用峻药劫之,以纾目前之急,则将不俟终日而死期将至矣。以余意揆之,方疾之始作,必致谨于三事而后可。三者维何?一要遇明医,二要肯服药,三要能禁戒,三者缺一不治也。余敬书于方末,以为遘是疾者警云。
失血
脉诸证失血,皆见芤脉,随其上下,以验所出。大凡失血,脉宜沉细,设见浮大,后必难治。
证夫失血之证,非止一端。有吐血,有咳血,有唾血,有咯血,有衄血,有溺血。虽有名色之异,大概俱是热证,但有新旧虚实之不同耳,或妄言寒者,误也。丹溪曰∶血从上窍出,皆是阳盛阴虚,有升无降,血随气上,越出上窍。法当补阴抑阳气,气降则血归经。
吐血者,吐出全血是也。因血溢妄行,流入胃脘,令人吐血。有因饮食过饱,负重伤胃而吐血者;有因思虑伤心,及积热而吐血者;有伤心肺而吐血者;有因思伤脾而吐血者;有因肺生痈疽而吐血者;有从高坠下,伤损五内而吐血者;有伤寒不解,邪热在经,随气上涌而吐血者。
吐血者,或因四气伤于外,七情动于内;或饮食房劳,坠闪伤损,致荣血流聚膈间,满则吐嗌,世谓妄行;或吐瘀血,此名内伤。
治有先吐血后见痰嗽者,是阴虚火动,痰不下降,四物汤为主,加清痰降火药。有先见痰嗽,后吐血者,是积热,降痰火为急。
有暴吐紫血成块者,是热伤血结于中,吐出为好,用四物汤加清热药调之。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经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怒则暴甚故也。吐血不止,用干姜炮,为末,童便调服,此从治之法也。
一、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是也,因热壅于肺而成。久嗽损肺,亦能嗽血,壅于肺者易治,不过凉之而已;损于肺者难治,以其不足也。热嗽有血者,宜金沸草加阿胶;劳嗽有血者,补肺汤加阿胶、白芨;嗽血损肺,宜薏苡仁炒为末,蘸熟猪肺食之;如热嗽咽痛,痰带血丝,或痰中多血而色鲜者,并宜服金沸草散。如服凉剂不愈,此非热症,宜杏子汤主之。
一、唾血者,鲜血随唾而出者是也。此出于肾,亦有瘀血内损,肺气壅遏,不得下降,用天麦冬、知母、桔梗、黄柏、熟地黄、远志,或加干姜。
一、咯血者,不嗽而咯出血疙瘩者是也。用姜汁、童便、青黛入血药中用之,或入四物汤、地黄膏、牛膝膏之类。
一、衄血者,鼻中出血也。此出于肺,以犀角、升麻、栀子、黄芩、芍药、生地黄、紫参、丹参之类治之。
一、溺血者,小便中出血也,乃膀胱所致。用炒黑山栀水煎服之,或用小蓟、琥珀。小蓟治下焦结热血淋。溺血,因血虚者,四物加牛膝膏。
一、下血者,大便出血也。乃脏腑蕴积湿热之毒而成。或因气郁酒色过度,及多食炙爆热毒之物,或风邪所冒,或七情六淫所伤,使气血逆乱,荣卫失度,皆能令人下血。
予尝治诸虚吐衄咯血,药中每人童便一合,其效甚速。凡单服,重汤顿服,无不效应。盖溲溺降火滋阴,又能消瘀血,止吐衄诸血。先贤有言∶凡诸失血,服寒凉十无一生,服溲溺百无一死。斯言信矣。每用童便一钟,少入姜汁二三点,搅匀徐徐服之,日进二三次。如天寒,却以重汤顿温服。服此,但以进饮食相远为佳。
方全生饮(云林制)〔批〕(按此方治诸失血之总司也) 止吐血、衄血、嗽血、咯血、唾血。
藕汁(磨墨一寸) 梨汁 茅根汁 韭汁 生地黄汁(各一两) 刺刺菜汁萝卜汁 白蜜 竹沥 生姜汁 童便(各半盏)上合一处,频频冷服。此方乃治诸失血之总司。
犀角地黄汤 治上焦有热,口舌生疮,发热,或血热妄行,或下血,及不嗽,血自来者,并宜服之。
乌犀角(镑,一钱半) 生地黄(二钱) 赤芍药(一钱) 牡丹皮(一钱) 加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上锉一剂,水二钟,煎一钟,温服。肝经血,加条芩。心经血,加黄连、麦门冬。脾经唾血,加白芍药、百合。肺经衄血,加天门冬、山栀、百部。肾经血,加玄参、黄柏、知母。三焦涌血,加连翘、地骨皮。胆经血,加柴胡、淡竹叶。胃经吐血,加大黄、干葛。心胞血,倍牡丹皮,加茅根。大肠便血,加炒山栀、炒槐花。小肠溺血,加炒栀子、木通、牛膝、茅根。积热,加大黄、芒硝。吐血不止,加大黄、桃仁。
止血立应散(王双湖方) 治吐衄不止如神。
大黄(酒浸,五钱) 青黛(一钱) 槐花(炒,一钱) 血余(五钱, 存性)上为末,每服三钱,用栀子、丹皮各二钱,煎汤调,食后服。有热,汤内加地骨皮三钱。
清热解毒汤〔批〕(按此方凉血止血之剂) 治吐血衄血。
升麻(二两) 干葛(五钱) 赤芍药(五钱) 生地黄(一两) 牡丹皮(五钱) 黄连(五钱) 黄柏(八钱) 黄芩(五钱) 桔梗(五钱) 栀子(五钱) 甘草(五钱) 连翘(五钱)上锉,每剂一两,水二钟,煎一钟,温服。
清热滋阴汤〔批〕(按此方止瘀血生新血之剂) 治吐血、衄血、便血、溺血。
当归(酒洗,三分) 川芎(酒洗,七分) 生地(酒洗,二钱) 黄柏(酒炒,三分)知母(酒炒,五分) 陈皮(酒洗,三分) 白术(炒,五分) 麦门冬(一钱五分) 牡丹皮(一钱) 赤芍药(七分) 玄参(一钱) 山栀(炒黑,一钱半) 甘草(五分)上锉一剂,水煎温服。身热,加地骨皮一钱,柴胡五分,子芩一钱。吐、衄血,加炒干姜七分,柏叶、茜根、大小蓟各一钱。大便血,加炒槐花、地榆、百草霜各一钱。溺血,加炒黑山栀子、车前子、小蓟、黄连各八分。四病血俱用阿胶珠五分,姜汁、韭汁、童便同服。
止鼻衄方(刘尚书传)百草霜 发灰(二物等分) 清烟墨(一锭) 童便 韭汁 无灰老酒(各一钱)上下三味合一处,用墨浓磨,调上二物服。
陈槐汤(刘尚书传) 治吐血衄血不止。
当归(头、尾,二钱) 川芎(二钱) 赤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槐花(二钱)陈皮(二钱) 侧柏叶(蜜炒,二钱) 乌药(二钱) 山栀子(七个) 藕节(三分) 细茶(三钱)上用水二钟,煎一钟,不拘时热服。
通关止血丸(秘方) 治鼻衄。
枯白矾(一钱) 沉香(三分) 半夏(四个) 糯米(十四粒) 麝香(一分)上为末,面糊为丸如豌豆大。每用二丸塞左右两耳,即服陈槐汤。
治鼻衄良方。
用大蚯蚓数十条捣烂,井花水和稀,患轻澄清饮,重则并渣、汁调服,立愈。
扎指法 治鼻衄不止。
用线紧扎中指中节,如左鼻孔出血,扎右手指;右鼻孔出血,扎左手指;两孔俱出,左右俱扎之。
鼻衄不止,用水纸搭在鼻冲上,随用秘方。
栀子(炒黑) 百草霜 龙骨(火 ) 京墨 血余( 存性)上为末,用茅花水蘸湿,蘸药入鼻孔。如无茅花,将纸捻水湿,蘸药入鼻中,真良法也。
自汗盗汗
脉汗脉浮虚,或涩,或濡,软大洪散,渴饮无余。脉大而虚,浮而软者,汗。在寸为自汗,在尺为盗汗。伤寒脉阴阳俱紧,当无汗。若自汗者,曰亡阳,不治。
证夫汗者,心之液也。心动则惕惕然而汗出也。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出也;盗汗者,睡而汗出,及觉则不出矣。自汗之症,未有不由心肾俱虚而得者。故阴虚阳必凑,发热而盗汗;阳虚阴必乘,发厥而自汗。此阴阳偏胜之所致也。丹溪曰∶自汗属气虚,属痰与湿;盗汗属阴虚,相火炽盛。其伤寒、伤暑、伤风、伤湿、痰嗽等自汗,各载本门。其无病而汗常自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泄漏,宜黄 建中汤加浮麦煎,黄 六一汤或玉屏风散。或身温而常出冷汗,或身冷而汗亦冷,别无他病,并属本证。凡汗出发润,一不治也;汗出如油,二不治也;汗凝如珠,三不治也。
治治内伤及一切虚损之症,自汗不休,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附子、麻黄根、小麦,其效捷如影响。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拌炒,以杀其升发涌汗之性。又欲其引参 等药至肌表,故不可缺也。
如左寸脉浮洪而自汗者,心火炎也,本方倍参 ,加麦门冬、五味子、黄连各五分。如左关脉浮弦而自汗者,挟风邪也,本方加桂枝、芍药。若无阴虚,只用桂枝汤亦可。左尺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水亏火盛也,本方加黄柏、知母各五分,熟地黄一钱,壮水之剂以制阳光。如右寸脉浮洪,或伏而滑,此挟痰也,根据本方加知母、贝母、天花粉各八分。如右关脉浮洪无力而自汗者,此脾元怯弱也,只根据本方倍参 。右尺脉洪数无力而自汗者,或盗汗,相火挟心火之势,而凌伐肺金也,宜当归六黄汤。
方玉屏风散 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风寒。
防风(一两) 黄 (一两) 白术(二两)一方加浮小麦、茯苓、牡蛎、麻黄根、甘草。
上锉一剂,生姜一片,水二钟,煎一钟,空心温服。
黄 汤 治元气虚弱自汗。
黄 (二钱二分) 当归(一钱二分) 生地(一钱五分) 天门冬(一钱五分) 麦门冬(一钱) 五味子(七分) 防风(五分) 白茯苓(一钱五分) 麻黄根(一钱) 甘草(八分) 浮小麦(一撮,炒)上锉一剂,水煎温服。
黄 建中汤 治内虚挟外感自汗。又补诸虚不足,羸乏少力,大益荣卫。
黄 (二钱) 肉桂(二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上锉一剂,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镇液丹(思恒兄传)〔批〕(按此方治自汗之剂) 防风(一两,炒) 黄 (二两,蜜炙) 白术(一两,略炒) 中桂(一两) 芍药(一两,酒炒) 大附子(二两,面裹煨,去皮、脐,童便浸炒)上为末,酒糊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当归六黄汤 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一钱) 黄 (一钱) 生地黄(一钱) 熟地黄(一钱) 黄柏(炒,七分) 黄连(炒,七分) 黄芩(炒,七分)上锉一剂,水煎,临卧服。
黄 六一汤〔批〕(按此方治盗汗之剂) 治虚人盗汗。
黄 (六两) 甘草(一两,各用蜜炙十数次,出火毒)上锉,每剂一两,水煎,空心服。
独胜散 治自汗盗汗。
用五倍子为末,津唾调,填满脐中,以绢帛缚定,一宿即止。或加枯矾末,尤妙。
白龙汤〔批〕(按此方治自汗盗汗兼治之剂) 治六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及自汗盗汗等症。
桂枝(三钱) 白芍药(三钱) 甘草(炙,三钱) 龙骨( ,三钱) 牡蛎(三钱)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加枣子一个同煎尤好。
一人血气大虚,形体羸瘦,大汗如雨不止,命在须臾,诸医弗效。以十全大补汤倍用参 ,以童便制附子,一剂即效,服不数剂,全安。
眩晕
脉风寒暑湿,气郁生涎,上实下虚,皆晕而眩。风浮寒紧,湿细暑虚,涎弦而滑,虚脉则无。治眩晕法,尤当审谛。先理痰气,次随症治。又曰∶左手脉数热多,脉涩有死血;右手脉实有痰积,脉大是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