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不是我,是风——犯罪心理与动机(2)
一日,包工头蔡某带着手下的伙计在一家餐厅里吃饭,旁边一桌有七八个喝多了的年轻人,说话谈笑声特别大。蔡某就通过服务员请对方小点儿声,而对方却置之不理。蔡某很生气,觉得对方“给脸不要脸”,不过这次出来吃饭就带来2个人,要是闹起来自己免不了要吃亏,于是让手下人回附近的工地找人来。不一会儿,十几个建筑工人从工地上赶来了,手上还拿了“家伙”。
旁边一桌见这架势也觉得事情闹大了,其中两个女青年就赶紧端着酒杯过来“敬酒”道歉。可是,蔡某觉得对方没有给足他面子,说:“两个女的过来喝杯酒就想了事了,还真是一帮小白脸能干得出来的事!”接着,带着些醉意的蔡某骂了几句脏话,这下子对方几个小伙子也火了,挥拳就打。蔡某自然不甘示弱,借着酒兴,又看着自己十几个伙计在给自己壮胆,就举手回击,双方便开始动手了。拳脚无眼,何况蔡某这方还有工具,在互殴当中,对方受伤情况严重,3人当场死亡。
我们可以看出蔡某最初并没有杀人预谋,与旁边一桌人也是无冤无仇,只因话不投机而产生口角之争从而引发了惨案的发生,其犯罪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和情绪性特点。这种犯罪心理的形成具备典型的突变式模式的特点。
知识链接
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不一,概括讲有以下两种:
渐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程度和历程,犯罪心理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定型较为明显。
突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突发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偶然性和情境性。
第四节 行窃、抢劫、杀人——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健康的人不会折磨他人,往往是那些曾受折磨的人转而成为折磨他人者。
——荣格
22岁的雷某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童年时期,因为家庭贫穷,母亲稍有不顺,就不给他饭吃,虐待他。为此,雷某曾离家流浪了几年,以乞讨为生,这让他学会了保护自己,也养成了偷摸的毛病。后来,他回到家里,不过没上几年学就辍学跟大人们外出打工了。年少气盛的雷某也曾想出人头地,可是他一没知识,二没技术,三没力气,实在挣不上什么钱。走投无路的他便开始游荡盗窃。
一次偶然的机会,雷某看电视得知南方比较富有,便去了广东、福建一带继续行窃。1992年8月,雷某在广州市某火车站附近杀死一人,抢得了10元钱。这次抢劫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在这之后,他与几个人持枪抢劫摩托车及换外汇的人。并且在1996年6月,于广东省某市火车站售票厅小卖部杀死2名值班人员,抢劫人民币50万元、港币8万元。
这时的雷某觉得反正已经杀了几个人,干脆搞大点——抢劫银行。因此,雷某开始在全国各地踩点并先后在江西、吉林、江苏等省抢劫信用社。
通过雷某短暂的经历来看,我们知道他的犯罪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当雷某在家庭里感受不到亲情和温暖时,生性刚强的他选择了离家出走,靠乞讨来养活自己。这是为了满足基本的需求。在乞讨这样的恶劣生活环境中,他养成了偷摸的恶习。后来,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挣不到钱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唯一的“技能”——盗窃。这时的雷某很大部分的动机是由于生活困难,无法自己。但随着多次盗窃后,强烈的物质占有欲,使雷某变得不再满足,于是他开始抢劫。此时他的犯罪动机发生了一些变化,成了纯粹的侵财型犯罪动机。因为尽管第一次抢劫只不过抢了10元钱,但这仿佛给他指出了另一条发财之路,自此,雷某也便踏上了不归路。
在此案例中,雷某随着犯罪动机的转变,最后在犯罪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犯罪心理是逐渐变化的,其实他的犯罪动机也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犯罪动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抽象的、模糊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产生到消失一般经过四个阶段。
1.意向阶段
犯罪人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或由于内部因素的躁动,初步萌发了犯罪动机。这一阶段,犯罪人有一种跃跃欲试,想做点什么的冲动,心里感到不平衡和焦虑,甚至躁动不安。这时的犯罪动机刚刚萌芽,基本处于意向状态,主体不能明确、清晰地意识到它的存在。当雷某在乞讨的过程中学会偷摸的时候,说明他已经萌发的犯罪的动机。
2.明确阶段
犯罪人不断地进行权衡和选择,动机逐渐变得明确、清晰。主体能够意识到它的存在,犯罪目的确立。雷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毫不犹豫选择行窃时,其行窃犯罪目的变得很明确。
3.决意阶段
犯罪人众多的需要使犯罪人产生了激烈的动机斗争,作案不作案、何时何地作案等问题不断地困扰、影响犯罪人。最后犯罪意志坚定,犯罪动机得以巩固。稍有机会,犯罪人就会实施犯罪行为。在第一次成功抢劫之后,他不再犹豫,抢劫杀人的经历令他变得决绝和坚定,毫不犹豫地一再实施抢劫。
4.消失阶段
犯罪人实施了犯罪行为或中止了犯罪行为,原有的犯罪动机消失。当然,本案例中的犯罪人并没有中止犯罪行为,而是不断强化犯罪行为。
知识链接
犯罪心理学按照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将犯罪动机划分不同的种类:
划分方法 主要类型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满足何种心理需要 侵财型犯罪动机、性欲型犯罪动机、报复型犯罪动机、情绪型犯罪动机、信仰型犯罪动机等
作用于犯罪行为的动机的多寡 简单动机和复杂动机
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所起作用 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第二回 我为物狂——物欲型犯罪
第一节 “能偷的东西何必买呢”——盗窃犯罪
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
——哈萨克族谚语
人潮中挤出一位留着栗色长发、身高约1.6米的女孩,她身穿米白色风衣、黑色紧身裤,脚蹬褐色靴子,肩背黑色大包,看上去很时尚。她穿过一个收银台,径直往外走去。
“对不起,小姐,请等一下。”两个超市保安人员走过来拦住她,她突然抓住肩上的黑色大包,紧紧捂在胸前,露出慌张神色。
在超市办公室里,在经理和众保安人员的强烈要求下,廖某打开了自己时尚的大包,里面塞满了超市的各种商品,大大小小一共30件。随后,超市经理让保安人员将该女子扭送至公安局。
经过公安民警的仔细盘问,廖某交代了自己的盗窃事实。让公安民警们没有想到的是,眼前这名时尚女性竟是一名惯偷。原来,两年前,她和男友合作做生意,被男友骗走了所有的积蓄。这使她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了很大的落差。
2000年春节,她第一次从亲戚家窃走一条名牌丝巾,因为她觉的花两千元买条丝巾太贵了,从亲戚家偷既拥有了东西,又不用花钱,何乐而不为呢?自此,她迈向了罪恶的深渊。第一次得手后的满足感、成就感及刺激的作案过程使她着迷了,她开始觉得偷窃是是个不错的方法,用她的话来说:“能偷的东西何必买呢?买东西实在是太傻了!”为此,她总结出了很多作案方法。她把偷东西作为一种爱好,几天不偷手就痒痒。她说:“小到几毛钱的橡皮,大到手机相机,只要我想要的就可以偷到。
廖某对公安民警们说:“我也知道这种行为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也想‘金盆洗手’,但我已形成这种心理定势,欲罢不能了。有时候明明不喜欢的东西,也会随手放进包里。”
廖某第一次行窃,是因为生活上遭受挫折,心理产生极大落差。在这种情景下,第一次实施作案偷得一条丝巾,这种作案成功的经历深深刺激了她,并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当想要什么东西时就去偷,后来不想要的也要偷,她的偷窃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财,而是想通过偷窃这种行为获得精神的极大满足感。其实,廖某的行为属于偷窃癖,她已然成了一个偷窃狂,表现出了犯罪意志的坚决性。此案中的犯罪人正是因为偷窃行为一直没有得到及时打击,心理障碍反过来强化了犯罪心理,这种病态心理通过偷窃行为获得释放,沦为变态心理,而廖某也就顺理成章成了狂热的盗窃犯罪人。
上面案例中的廖某属于盗窃犯罪的一个特例,现实生活中,更多的“偷儿”并非是患了偷窃癖,而是曾经在小偷小摸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很多从事盗窃犯罪的人自小便有小偷小摸的恶习,他们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常常顺手牵羊、流窜作案,甚至在被打击后也不思进取,还是恶习不改,进而实施系列盗窃行为,以弥补被打击的损失。如沈阳市系列入室盗窃案中的王飞、王俊华两人都是被公安机关打击处理过多次的人,尤其是主犯王飞,从5岁时就开始偷拿小朋友的东西,后来小学没念完,就因多次偷拿同学的东西而退学了。而另两名没有前科的蔡立伟和张殿春交代,第一次参与盗窃时,他们只是帮助望风和搬东西,心里是比较紧张害怕的。后来看看没有什么事情,于是胆子就越来越大,开始主动寻机作案,欲罢不能。所以,盗窃犯罪行为也都经历由小到大,最后发展到欲罢不能的阶段。
小方法
识别扒手的5种方法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避免被扒手光顾呢?下面介绍5种小方法:
1.看神色。扒手寻找行窃目标时,两眼总是注视顾客的衣兜、皮包、背包,特别留心外地人、妇女、中老年人。选准目标后,一般环顾四周,若无他人注意便迅速下手。此时因精神比较紧张,往往两眼发直、发呆、脸色时红时白等。
2.观举止。扒手选择侵犯目标时,往往在人群中窜动,选择目标后即咬住不放,紧紧尾随,趁人拥挤或车体晃动的机会,用胳膊和手背试探“目标”的衣兜。
3.识衣着。扒手大多数衣着入时,或长发、光头或流里流气,那些三五成群作案的,衣着打扮往往相似。少数打扮平常、衣着朴素的,则是老扒手。
4.听语言。扒手之间为了方便联系,常常使用“黑话”、隐语。他们把掏包称为“背壳子”、“找光阴”;他们互称“匠人”、“钳工”;把上车行窃叫“上车找光阴”;把上衣兜叫“天窗”,下衣口袋称“平台”,裤兜称“地道”;把妇女的裤兜称“二夹皮”等。
5.看动作。扒手在动手作案时,一般借车体运行晃动或乘客(顾客)拥挤的机会,紧贴被窃对象的身子,利用他人或同伙作掩护或用自己的胳膊、提包、衣服、书报等遮住被窃对象的视线,作案得手后,尽快离开失主,逃离现场。有的扒手发现侦查员跟踪,便做一个“八”字手势或摸一下上唇胡须,暗示同伙停止作案。
第二节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抢劫犯罪
懒散是一个母亲,她有一个儿子:抢劫,还有一个女儿:饥饿。
——雨果
“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这是古代武侠片里抢匪抢劫前常用的开场白。如今的拦路抢劫,自然不古代那般明目张胆,更多的是经过修饰的,是“升级换代”的新式抢劫。
一天,李女士从银行取完钱正往家走,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便停了下来。这时,只听见一阵呼啸而过的摩托声从身边擦肩而过,李女士吓了一跳,几秒钟后回过神时才发现自己的皮包被人割断包带抢走了。
“飞车党”三个字一下子出现在李女士的脑海中,看着绝尘而去的摩托车,李女士急了,赶紧一边追,一边喊:“我被抢劫了! ”这时一辆出租车停了下课来,出租车司机徐师傅得知情况后,便载着李女士追,还让李女士立即打电话报警。
警方考虑到劫匪可能携有凶器,要求徐师傅悄悄跟随。于是徐师傅放慢车速跟随在劫匪后面,狡猾的劫匪似乎有所察觉,便往附近车流量大的街道逃窜。但是劫匪在附近绕了两圈没能甩开徐师傅,于是开足马力驶上高速,企图往远方向逃窜。
“当时他的车速非常快,为了追上他,我以90码的速度追着丝毫不敢松懈。”事后徐师傅说。
就在追击劫匪过程中,徐师傅不断通过手机向当地警方报告劫匪的位置。当劫匪看到警方在前方设置了拦截点时,掉头逃跑。徐师傅随即掉头追击,警方也驾驶警车尾随其后。
在追到一个小岔路口,徐师傅驾车靠上劫匪的摩托车,劫匪的摩托车被逼倒在地上翻了几个跟头,但两个劫匪爬起来后很快又驾车往前跑,且随即到了另一个小路口,徐师傅再次将劫匪的摩托车逼倒,劫匪爬起来后继续狂奔。此时四辆警车也跟了上来,在出租车与警车两面夹击之下,劫匪再次被逼倒。劫匪眼见无路可逃,企图弃车跳入旁边的臭水沟,但最终还是被警察抓获了。
抢劫者之所以要抢劫,是因为他们见钱眼热,在穷途末路时,他们心理上会觉得抢劫是一种“不要本钱的生意”,于是把抢劫视为生存的需要。为了满足金钱物质的欲望,为了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他们铤而走险,踏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