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小胜凭智,大赢靠德(2)
蒙牛把诚信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正是其赢得良好信誉的基础。对乳农讲信用,以“强乳兴农”为己任,帮助乳农养牛致富,从不拖欠奶款,蒙牛因此建立起了稳定优质的奶源;对员工有信用,关心员工发展,让员工51%为自己干,蒙牛因此拥有了一个凝聚力、执行力一流的员工团队;对顾客讲信用,严把产品质量关,把产品当做人品,蒙牛因此提升了产品的美誉度,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对合作伙伴有信用,让他们从蒙牛的发展中获利,蒙牛因此吸引到了国际投资方的信赖,招来更多的资金注入和合作机会。
商业经营,信誉为第一重要处,失掉了信誉,就失去了生命力。中国传统的老字号,都把商业道德放在经商谋事的第一位上,把信誉和品牌看做比金钱更宝贵的财富。很多人往往是集其毕生之力来塑造品牌。信誉往往是品牌价值中最为珍视的部分,这与蒙牛“产品就是人品”的思想不谋而合。
蒙牛“内幕”:
蒙牛的经营策略
质量方针:钉是钉,一丝不苟;铆是铆,一票否决。
质量目标: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
产品质量的好坏,就是人格品行的好坏。
没有人才的质量,就没有企业的质量,也就没有产品的质量。
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合作伙伴要赚钱,员工参与为收入,父老乡亲等税收。
市场秩序杜绝不正当竞争,更要求讲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竞争力,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没有企业的生命力。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道德、企业伦理、企业精神越来越被广泛地重视。人心经营,企业信誉,都是企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之德,不容忽视。
索尼公司提出:“以提高索尼集团的企业价值作为经营的根本,把自主性和自律性的道德标准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通过企业道德产生的强大向心力,建立了“统一和分散型”的经营模式,使企业内部的经营资源能够相互作用,创造出新的价值。美国强生公司也得益于企业严格的道德规范,在一项有关公司形象和发展的民意调查中拔得了头筹。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曾经说过:“经营事业非私人之事,乃公众之事,企业是社会的公器。所以,我认为即使是私人企业,也不应该仅仅站在私人的立场考虑,一定要经常想到它是否对人类共同生活的提升有所裨益。”企业的资产可能是私人的,但是,当它作为企业经营时,它就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实体。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通过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服务取得收益,同时才能从市场取得相应的生产资料而进行生产。从长远处看,以德为规矩,才是企业常青的根本。
厚德载物是个人永续发展之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中,修身列于最前面,是筑起“家国天下”的传统理想的基础。“民无德不立”,“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德不正则事不兴”,一个有道德的人,能够自觉遵守各种社会道德规范,是诚实守信的,是被人尊敬的。人们首先相信这个个体,认同这个个体,然后才认同和接受依附于这个个体身上的其他要素,如能力等。如果一个个体缺乏作为人的基本道德素质,就算有再大的能力都无法在一个价值健康、体制完善的社会中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其能力也无法得以实现,就不可能取得成就。
牛根生爱散财,这是蒙牛上下皆知的事实。提到牛根生,除了他一手缔造的蒙牛的“火箭速度”,最著名的就是他“中国捐股第一人”的名头了。2005年1月17日,牛根生出人意料地向外宣布,将在有生之年把所有股份红利的51%捐赠给“老牛基金”。在其天年之后,其所持的股份全部捐给“老牛基金”。其妻与子女每人只可领取不低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平均工资的月生活费。2002年底,牛根生萌生了捐出自己全部股份的想法,作为蒙牛百年发展的基金保障。2003年,“老牛专项基金”成立,将捐股提上日程。次年,为“老牛专项基金”而创立的平台机构“蒙牛事业发展促进会”注册完成。2005年捐股消息公布之后,牛根生又于2006年2月9日,将自己在蒙牛集团2%的股份转至内蒙古老牛公益事业促进会,这部分股份当时市值2亿多。牛根生的散财之举,从未间断过,从小到大,直至祼捐。用牛根生自己的话说,在他有生之年,就享受到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快乐。
同时,我们可以从蒙牛的发展历程中看到,正是牛根生这种散财的生存智慧造就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而正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在蒙牛三无的境况下,就吸引来了大量的人才与资金,从而为其成功打造蒙牛品牌形象、成就蒙牛百年基业注入了思想动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蒙牛“内幕”:
老牛专项基金15字方针
2006年11月,“老牛专项基金”一届二次理事会为“老牛专项基金”的日后运营确定了“15字方针”——“高目标,广受益,多渠道,定规划,紧跟踪”。
“高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办成一流基金。由于“老牛专项基金”创立的时间较短,目前正在借鉴比尔·盖茨基金、李嘉诚基金的一些成功经验,并力图在广泛借鉴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广受益”:面向“三农”事业,面向教育事业,面向医疗事业。
“多渠道”:拓宽筹资平台,既吸纳牛先生和家人所捐股份产生的红利,也兼收社会爱心人士及机构所捐的公益资金。
“定规划”:资金使用有计划、有流程、重效用,既集中资源办大事,又适当兼顾“无人关注的角落”。
“紧跟踪”:凡基金资助的公益项目,都要跟踪到“终端受益人或机构”,要有档案、有手续、有凭证、有反馈,防止各环节出现任何不到位现象。
在谈到捐股的时候,牛根生曾说:“因为我的父亲什么也没有,所以,我靠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才有了今天。如果我的父亲给我留下太多的东西,我可能就不这样奋斗、进取了。同样道理,我要给我的儿女留下怎样从无到有的本事,而不是留下钱财。我想留下的东西,是永久的、永续的。那才是真的东西。”
钱财与物质,不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反而可能成为一个人勇于奋斗、进取的阻力。那么对于成功者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经说过:“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这名话说得很朴实,却耐人寻味。在李嘉诚看来,做人先于为商,做好了“人”,才能做一个好商人。把人做好才是根本。这句话,正是李嘉诚对企业、成功和为人的感悟。在李嘉诚看来,尽管公司的管理流程按照西方模式,但是中国人的企业自然应该有中国人的精神:诚敬、懂得感恩、重视信用、富有人情味,等等。得益于中国文化的润泽、企业德行的修养,李嘉诚才能在风云际会的商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华人企业家成功的典范。
李嘉诚因经营企业的卓越能力,被人称为“李超人”。他如何将商场的心得经验传授给两个儿子,也为人们关所注。李嘉诚坦承,在教导子女时,百分之九十九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即使他们长大了,也应该是三分之二教他们如何做人,三分之一教如何做生意,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牛根生“留下永久的、永续的、真的东西”的想法如出一辙。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道德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基石。”这句话在牛根生身上得到了证明。牛根生在伊利时,就为自己定下一条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急吾急以及人之急。他为属下亲人戴孝帽子送过亡灵;在当车间主任时,曾给多个班组长解决过后顾之忧——和泥、抹房、送料……这些活儿他都为别人干过;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身为副总的牛根生亲自代劳,一位新来的工人评价这位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
在牛根生从伊利出来,准备创立蒙牛的时候,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却有人送钱来要投资,有人从别的企业跑出来投奔他,这些人甚至并非和他打过交道。他们主动要来为初出世的蒙牛出钱出力,靠的就是牛根生在伊利16年留下的好名声,靠的就是牛根生的人格魅力,靠的就是他一直强调并身体力行的“德”。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做人开始的。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竞争,个人同样受到市场的优胜劣汰。企业需要培养核心竞争力,而个人也同样要培养竞争力。个人竞争力包含了道德和能力两个要素。能力是知识、技能、职能的总和,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评判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而道德则是个人价值发挥体现的起点,是得到他人认可、社会支持的基本条件,是个人竞争力的源泉。厚德载物是个人永续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