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答。如來一語。多義攸含。但邪正殊途。理應揀擇。若云念絕。則誰生念。若云地容。則地容有限。金性不變。秋位司成。二義為近。據實而論。亦不盡然。蓋虗空無盡。世界何窮。今此極樂之邦。東觀則西。西觀則東。南北二方亦復類是。釋迦勸往。故說西方。別佛讚生。必標他向。那得執西立義。膠固不融。不然。童子遍參。何復南為正位。藥師示現。乃令東亦淨方。但歸心一處。專念斯成已耳。

問。兜率彌勒宮也。昔人往往發願求生。具有儀法。至唐道昂專修西方。而臨終兜率來迎。夫兜率可不願而致。西方似亦可不願而致矣。又或誓取銅輪。反得鐵輪。誓取金臺。反得銀臺。則誓取西方淨土。反得東方淨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發願回向。淨土之正因。故生天者。容有不資於願。而生淨土者。無願則不成。蓋淨土非無善力。而願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為之主。世有初修天業。後一意西方。是以歿現玉京。俄隱跡。而重彰佛國。正專求之所感。豈漫修而可成。至如銅鐵未符。金銀稍隔。則是求上僅得其中。然而終竟必如其願。志西方而功未就。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純一用心。堅誠發願。西則必西。何東生之足慮。

問。懺中所禮佛。乃盡三世。而所念佛。獨一彌陀。固謂三世諸佛無稱名之願耳。然彌陀亦有多名。具在經中。隨取一名。持之得否。據小彌陀經。翻為無量壽無量光。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豈能觀之智。所觀之光。即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無量壽者。即是此佛自讚否耶。

答。如來名號。誠曰多端。但取偏熟眾生耳根。於中實無差別。惟彼彌陀之號。普遍十方。故令稱念之人皆歸一致。且無量壽是唐言。阿彌陀乃梵語。而壽量現等虗空。光明自徧宇宙。舉體該用。但云無量壽足矣。若夫十方諸佛。覈之歷有同名。釋迦尊稱多之至於無算。極樂教主何獨不然。非佛自讚。亦無疑矣。今時有人執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自以為是拗眾稱高。噫。釋迦使汝師彌陀。而汝不從教。譬之子違父命而不就明師。雖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問。極樂之樂。從情識生。三禪而上。已不耽樂。九品之內。顧復求樂。何也。若云寂滅為樂之樂。豈必緣衣食自然。無有眾苦而得名乎。若云淨土唯心。心體常樂。何為又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極樂雖接凡情。其實有二。一者對苦說樂。無有眾苦。故名極樂。二者稱性說樂。無苦無樂。故名極樂。此之真樂。豈情識之擬耶。又聲聞以寂滅為樂。大聖以慈悲為樂。則大慈悲心非即常樂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問。一人作佛事。諸佛應盡知。十方佛來迎。是人何所向。諸佛本同。迹同。種種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諸佛同來接引。此獨一方三聖往迎。必其念時所見偏淺。

答。諸佛雖能徧知。而赴機不亂。一佛既勤專念。而感應自符。修淨土者。就使諸佛齊彰。亦必有主有伴。彌陀獨顯。化佛雲從。因果法爾如然。非是偏淺所致。

問。涅槃云。釋迦亦有淨土。本我導師。在彼末法。最後誠言。可無信受。便爾六時。但念迦文。生難勝國。豈不當機耶。釋迦極讚彌陀。合如其願。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彌陀。亦復何礙。

答。諸佛誰無淨土。彌陀亦有穢邦。良繇土土交資。佛佛互讚。如世易子而教。猶花接幹而生。妙用微權。不可思議。惡知難勝。非即清泰之鄉。安辨瞿曇得無法藏之後。但遵現教。毋用他求。

問。有云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已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猶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權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祇薰鍊。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問。即淨即穢。即穢即淨。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無生。去則實不去。今彈指一念頃。屈伸臂。此已約時。便似舉足移步。雖云極速。猶是兩途。

答。執謝惑銷。縱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關識鎖。就令速超彈指。而判隔彌深。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喜談即穢即淨。不知頭沒九淵之下。謂天壤無殊。身沈鮑廁之中。謂薰蕕不別。良可哀夫。

問。執途之人而問之。皆曰念佛乃口稱。非心念。詰之。則曰心口相應。夫心口相應斯成聲。因心而動斯為念。安得以聲為念乎。或謂萬法唯心。何聲之非心耶。然則鐘鼓琴瑟之鳴亦是念乎。幾矯亂矣。

答。鐘鼓雖含洪韻。非叩不鳴。琴瑟雖具妙音。無指不發。鐘鼓琴瑟。譬唇舌之外張。若擊若彈。似心念之內動。如其絕念。從何發聲。是以寐語喃喃。亦由夢想。豈得佛聲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運稱呼。不專不切。初則藉念。成聲頃則隨聲亂念。名曰相應。實不相應耳。天如有言。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如是念佛。其庶幾乎。

問。善財之參德雲。始知念佛法門。及南過百城。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則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現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彌陀佛。夫以善則位[歹*秦]十信。文殊何不徑指彌陀。而顧使周歷百城。彼學人未南詢而輒議西歸者。太早計乎。

答。始參而教念佛。則從源以及流。周歷而見彌陀。則由末而歸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是故南詢而西返。豈曰遲還。往生而徧游。何云早計。醫王發藥。標本隨宜。操縱微機。凡情靡測。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此勢至語也。念既從心。則凡發願回向禮懺者。一念蔽之矣。世無心外之願。與心外之回向禮懺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發之菩提。即願也。專向是佛。即回向也。南無。即禮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懺也。餘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一心清淨。是為理觀內明。五體翹勤。乃曰事懺外助。直觀本心。非不徑要。而末法眾生慧薄垢重。須假理觀事懺。內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脫。但今人惟存事懺。理觀全荒。何況外飾虗文。中無實悔。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背普賢之願王。乖慈雲之本制。嗟乎。傷哉。弊也久矣。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滅度想。遂與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柰何取觀身與稱名之麤迹。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雙舉。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云麤迹。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箇箇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

問。空花巾兔之類。世所謂幻妄也。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佛言實事俱是幻妄。則空花巾兔又當何名。藉令彼之實事果為幻妄。其形狀了了虗偽。一空花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淨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穢土。即同居淨土。同居淨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花巾兔。全體虗無。肉兔樹花。從來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與如幻無殊。實妄與似妄何別。同居淨土。即幻即如。即真即中。統而論之。即穢即淨。即一即三。畢竟空寂。有何階限。然雖如是。情見未破。欣厭猶存。應須消除幻妄。證入真常。捐棄穢邦。求生淨國。若夫捨垢取淨是生死業。何淨土之有。

問。人畏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脫。不敢暫息也。一聞橫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說。念佛消罪之文。十聲往生之願。便謂有佛可憑。無業足懼。以致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閻老手者多矣。則蓮宗誤之也。彼宗教二門。參究甚難。又不許疾見功效。生死二字常係於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聞難則止。聞易則行者。有聞難則勤。聞易則惰者。古聖施教。各順時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已。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極。故啟斯門。若夫怠荒成弊。眾生自誤。非佛誤眾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聖斯成。聖非遙遠。是亦以易誤人乎。若夫一言頓悟。立地成佛。宗門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謂之誤。

問。豐干。彌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彌陀之現。不領觀音。勢至。而挾文殊。普賢以遊。至所屬詞。又多宗門語。將無以念佛觀佛為局。而轉如來禪成祖師禪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由接乎。

答。觀音。勢至固稱日侍導師。文殊。普賢何曾暫離安養。故釋迦乃娑婆化主。會有觀音。黃蘖非儒教宗師。席延斐相。融通攝化。寧有定乎。至謂語涉宗門。似乎更翻淨業。殊不知九蓮華蕊。枝枝開迦葉之顏。七寶欄楯。步步入善財之閣。八稜毫相。稜稜觀中道真詮。六字名稱。字字示西來密意。何待轉小為大。變局為通。然後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喫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麤而細。若易而難。普願深思。慎勿忽也。

答曹魯川(附原書)

久不奉面命。歉歉。乃時時獲翻刻教。迪我孔多。慰謝。慰謝。南企法雲。殊切瞻依。適敝郡斷凡悟上人祇趨壇下。為求法故。附此候安。不佞繆迂。近守東魯。遠宗西竺。乃於儒釋之書為蠧魚者。四十年於茲矣。亦嘗奉教於諸達者。有所蓄積。冀正之於大善知識。茲因斷凡之來布之也。夫釋尊有三藏十二部教。所謂於廣大海。張眾多網。又所謂大囷小囷也者。祇宜談大以該小。詎可舉一而廢多。比吾黨中有倡為歷劫成聖。必漸無頓之說者。夫漸亦聖說。未嘗不是。而以漸廢頓。左矣。尊者內祕頓圓。而外顯淨土法門。諸佛有然。無足疑者。豈近來聽眾不無如法華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者。直欲以彌陀一聖而盡廢十五王子。以淨土一經而盡廢三藏十二部。則不侫之所不願聞者也。時雖末法。而斯人之機豈無巧鈍。有如釋尊為迦葉。為憍陳如其說如此。為善財。為龍女其說如彼。二十五聖各證圓通。文殊所稱又如彼。正所謂昨日定。今日不定。又所謂說我是空。且不是空。說我是有。且不是有。此所以為善無常主。活潑潑地。如水上按葫蘆。然非死煞法也。倘釘樁守窟。焉利人天。所願尊者為大眾衍淨教。遇利根。指上乘。圓融通達。不滯方隅。俾鵬鷃並適。不亦盡美盡善乎哉。又佛華嚴。乃無上一乘圓教。如來稱性之極。談非教非宗而即宗即教。不空不有而無垢無淨。是在法華。猶較一籌。若餘乘。似難與之絜長比短也者。尊者乃與彌陀經並稱。已似未妥。因此遂有著論騰之。駕淨土於華嚴之上者。朱紫遞淆之謂何。鹿馬互指。又何說也。此而無人言之。天下後世必有秦無人焉之嗤。亦願尊者為淨土根人說淨土。為華嚴根人說華嚴。毋相誚。亦毋相濫。乃為流通佛乘。乃為五教並陳。三根盡攝。奈之何必刻舟而求劍。且彈雀而走鷂也。若夫華嚴一經。有信解行證四法。善說此法者。宜莫如方山。今其言具在。可覆也。爰有清涼。人號為華嚴菩薩。而實不會華嚴義旨。草草將全經裂為四分。以隷四法。舍那妙義委之草莽矣。亦願尊者辨黑白。分涇渭。揚杲日於義天。嗟。嗟。今之時。緇素中高流日就彫謝。不佞之所仰重於尊者。如泰嵩然。故不以贊而以規。知尊者無我。而不佞亦非為我。故諄諄言之。惟尊者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