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
知北遊於玄水之上,登隱井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
〔疏〕此章並假立姓名,寓言明理。北是幽冥之域,水又幽昧之方,隱則深遠難知,井則鬱然可見。欽明至道玄絕,顯晦無常,故,寄此言以彰其義也。
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疏〕若,汝也。此明運知極心問道,假設賓主,謂之無為。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
〔疏〕此假設言方,運知問道。若為尋思,何所念慮,則知至道?若為服動,於何處所,則安心契道?何所依從,何所道說,則得其道也?
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疏〕知,分別也。設此三問,竟無一答,非無為謂惜情不答,直是理無分別,故不知所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登狐閱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
〔疏〕白是潔素之色,南是顯明之方,呱者疑似夷猶,闋者空靜無物。問不得決,反照於白水之南,拾有反無,狐疑未能窮理,既而猖狂妄行,掘若槁木,欲表斯義,故曰狂屈焉耳。
狂屈#1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疏〕俟,應聲也。初欲言語,中途忘之,斯忘之衍,反照之道。
知不得問,反於帝官#2,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疏〕軒轅體道,妙達玄言,故以一無無#3於三問。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耶?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
〔注〕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疏〕真者不知也,似者中忘也,不近者以其知之也。行不言之教,引《老子經》為證也。
道不可致,
〔注〕道在自然,非可言政者也。
〔疏〕致,得也。夫玄道不可以言得,言得非道也。
德不可至。
〔注〕不失德故稱德,稱德而不至也。
〔疏〕夫上德不德,若為德者,非至德也。
仁可為也,
〔疏〕夫至仁無親,而今行偏愛之仁者,適可有為而已矣。
義可虧也,
〔疏〕夫裁非#4斷割,適可虧殘,非大全也。大全者,生之而已矣。
禮相偽也。
〔疏〕夫禮尚往來,更相浮偽,華藻亂德,非真實也。
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注〕禮有常則,故矯效#5之所由生也。
〔疏〕棄本逐末,散樸為澆,道喪淳漓,逮于行禮,故引《老經》證成其義也。
故曰,為道者日損,
〔住〕損華偽也。
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華去而朴全,則雖為而非為也。
〔疏〕夫修道之人,日損華偽,既而前損有,後損無,有無雙遣,以至於非有非無之無為也,寂而不動,無為故無不為也。此引《老經》重明其旨。
今已為物也,
〔注〕物失其所,故有為物。
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為大人乎。
〔注〕其歸根之易者,唯大人耳。大人體合變化,故化物不難。〔疏〕倒置之類,浮偽居心,徇末忘本,以道為物,縱欲歸根復命,其可
得乎。今量反本不難,唯在大聖人耳。
生也死之徒,
〔注〕知變化之道者,不以#6為異。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
〔注〕更相為始,則未知孰死孰生也。
〔疏〕氣聚而生,猶是死之徒類;氣散而死,猶是生之本始。生死終始,誰知紀鋼乎。聚散往來,變化無定。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
〔注〕俱是聚也,俱是散也。
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注〕息生於異。
〔疏〕夫氣聚為生,氣散為死,聚散雖異,為氣則同。斯則死生聚散,可為徒伴,既無其別,有何憂色。
故萬物一也,
〔疏〕生死既其不二,萬物理當歸一。
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7氣耳。
〔注〕各以所美為神奇,所惡為臭腐耳。然彼之所美,我之所惡也;我之所美,彼或惡之。故通共神奇,通共臭腐耳,死生彼我豈殊哉。
〔疏〕夫物無美惡而情有向背,故情之所美者則謂為神妙奇特,情之所惡者則謂為腥臭腐敗,而顛倒本末,一至於斯。然物性不同,所好各異;彼之所美,此則惡之一。此之所惡,彼又為美。故毛牆麗姬,人之所美,魚見深入,烏見高飛。斯則臬腐神奇,神奇臭腐,而是非美惡,何有定焉。是知天下萬物,同一和氣耳。
聖人故貴一。
〔疏〕夫體道聖人,智同萬物,故貴此真一,而冥同萬境。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為謂,無為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囗知之,奚故不近?黃帝日:彼其真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囗,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狂屈聞之,以黃帝為知言。
〔注〕明夫自然者,非言知之所得,故當昧乎無言之地。是以先舉不言之標,而後寄明於黃帝,則夫自然之冥物,巢乎有得而見也。
〔疏〕彼無為謂妙體無知,故真是道也必此狂屈反照遣言,中忘其告,似道非真也。知與黃帝二人,運智以詮理,故不近真道也。狂屈逖聽,聞此格量,謂黃帝雖未近真,適可知玄言而已矣。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注〕此孔子之所以云予欲無言。
〔疏〕夫二儀履載,其功最美;四時代叔,各有明法;萬物生成,咸資道理;竟不言說,曾無議論也。
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
〔注〕任其自為而已。
〔疏〕夫聖人者,合兩儀之履載,同萬物之生成,是故口無所言,心無所作。
大聖不作,
〔注〕唯因任也。
觀於天地之謂也。
〔注〕觀其形容,象其物宜,與天地不異。
〔疏〕夫大聖至人,無為無作,觀天地之覆載,法至道之生成,無為無言,斯之謂也。
今#8彼神明至精,與彼百化,
〔注〕百化自化而神明不奪。
〔疏〕彼神聖明靈,至精極妙,與物和混,變化隨流,或聚或散,曾無欣戚。今言百千萬者,並舉其大綱數爾。
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
〔注〕夫死者已自死而生者已自生,圓者已自圓而方者已自方,未有為其根者,故莫知。
〔疏〕夫物或生或死,乍方乍圓,變化自然,莫知根緒。
扁然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注〕豈待為之而後存哉。
〔疏〕扁然,褊生之貌也。言萬物翩然,隨時生育,從古已來,鈴固自有,直由措意而後有之。
六合為巨,未離其內;
〔注〕計六合在無極之中則陋矣。
秋豪#9為小,待之成體。
[註〕秋豪雖小,非無亦無以容其質#10。
〔疏〕六合,天地四方也。獸逢秋景,毛端生豪,豪極微細,謂秋豪也。巨,大也。六合雖大,猶居至道之中,豪毛雖小,資道以成體質也。
天下莫不沈浮,終身不故;
〔注〕日新也。
〔疏〕世問庶物,莫不浮沈,升降生死,往來不住,運之不停,新新相續,未嘗守故也。
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
〔注〕不待為之。
〔疏〕夫二氣氤氳,四時運轉,春秋寒暑,次叔天然,豈待為之而後行之。
僭然若亡而存,
〔注〕炤然若存則亡矣。
〔疏〕婚然如昧,似無而有。
油然不形而神,
〔注〕挈然有形則不神。
〔疏〕神者,妙萬物而為言也。油然無係,不見形象,而神用無方。
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
〔注〕畜之而不得其本性之根,故不知其所以畜也。
〔疏〕亭毒群生,畜養萬物,而玄功潛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可以觀於天矣。
〔注〕與天同觀。
〔疏〕觀,見也。天,自然也。夫能達理通玄,識根知本者,可謂觀自然之至道也。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將至;
〔疏〕齧缺,王倪弟子;被衣,王倪之師也。汝之容貌端雅,忽為邪僻,視聽純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歸至汝身。
攝汝知,一汝度,神將來舍。
〔疏〕收攝私心,令其平等,專一志度,令無放逸,汝之精神自來舍止。
德將為汝美,道將為汝居,
〔疏〕深玄上德,盛美於汝,無極大道,居乎汝心中。
汝瞳焉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疏〕瞳焉,無知直視之貌。故,事也。心既虛夷,視亦平直,故如新生之犢,於事無求也。
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悅,行歌而去之,
〔疏〕談玄未終,斯人已悟,坐忘契道,事等睡暝。於是被衣喜躍,贊其敏速,行於大道,歌而去之。
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注〕與變俱也。
〔疏〕形同槁木之骸,心類死灰之土,無情直任純實之真知,不自矜持於事故也。
媒媒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注〕獨化者也。
〔疏〕媒媒晦晦,息照遣明,忘心忘知,不可謀議。非几所識,故云彼何人哉。自形若槁骸以下,並被衣歌辭也。
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
〔疏〕丞,古之得道人,舜師也。而至道虛通,生成動植,未知己身之內,得有此道不乎?既逢師傅,故有咨請。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注〕夫身者非汝所能有也,塊然而自有耳。身非汝所有,而況道#11哉。
〔疏〕道者,四句所不能得,百非所不能詮。汝身尚不能自有,何得有於道邪?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疏〕未悟生因自然,形由造物,故云身非我有,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
〔注〕若身是汝有者,則美惡死生,當制之由汝。今氣東而生,汝不能禁也;氣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結而自成耳,非汝有也。
〔疏〕委,結東也。夫天地陰陽,結東剛柔和順之氣,成汝身形性命者也。故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死生聚散,既不由汝,是知汝身,豈汝有邪?
孫子#12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
〔注〕氣自委結而蟬蛻也。
〔疏〕陰陽結聚,故有子孫,獨化而成,猶如蟬蛻也。
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
〔注〕皆在自爾中來,故不知也。
〔疏〕夫行住食味,皆率自然,推尋根由,莫知其所。故行者誰行,住者誰住,食者誰食,味者誰味乎?皆不知所由而悉自爾也。
天地之彊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彊陽,猶運動耳。明斯道也,庶可以遺身而志生也。
[疏〕彊陽,運動也。胡,何也。夫形性子孫者並是天地陰陽運動之氣東結而成者也,復何得自有此身也。
孔子問於老聰曰:今日晏問,敢問至彥才道。
〔疏〕晏,安也。孔子師於老子,故承安居閑暇而詢問玄道也。
老聰曰:汝齋戒,疏淪而心,澡雪而精神,拮擊而知。夫道,官然難言哉。將為汝言其崖略。
〔疏〕疏淪,猶酒濯也。澡雪,猶精潔也。而,汝也。拾擊,打破也。崖,分也。汝欲問道,先須齋汝心逃,戒慎專誠,酒濯身心,清靜神識,打破聖智,滌蕩虛夷。然玄道寶冥,難可言辮,將為汝舉其崖分,粗略言之。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
〔注〕皆所以明其獨生而無所資借#13。
形本生於精,
〔注〕皆由精以至粗。
〔疏〕倫,理也。夫昭明顯著之物,生於寶冥之中;人倫有為之事,生於無形之內;精智神識之心,生於重玄之道;有形質氣之類,根本生於精微。
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者胎生,八家者卵生。
〔注〕言瀉物雖以形相生,亦皆自然耳,故胎卵不能易種而生,明神氣之不可為也。
〔疏〕夫無形之道,能生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則以形質氣類而相生也。故人默九竅而胎生,禽魚八竅而卯生#14,稟之自然,不可相易。
其來無邇,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注〕夫率自然之性,遊無逃之途者,放形骸於天地之問,寄精神於八方之表;是以無門無房,四達皇皇,逍遙六合,與化#15偕行也。
〔疏〕皇,大也。夫以不來為來者,雖來而無蹤跡;不往為往者,雖往亦無崖際。是以出入無門戶,來往無邊傍,故能宏達四方,大通萬物也。
邀於此者,四肢#16彊,思慮徇達,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
〔注〕人生而遇此道,則天性全而精神定。
〔疏〕邀,遇也。徇,通也。遇於道而會於真理者,則百體安康,四肢彊'健,思慮通達,視聽聰明,無心之心,用而不勞,不應之應,應無方所也。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注〕官此皆不得不然而自然耳,非道能使然也。
〔疏〕二儀賴玄道而高廣,三光資玄道以運行,庶物得之以昌盛,斯大道之功用也。故《老經》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是之謂也。
且夫博之不必知,辯之不必慧,聖人以斷之矣。
〔注〕斷棄知慧而付之自然也。
〔疏〕夫博讀經典,不鈴知真;宏辮飾辭,不鈴慧照。故《老經》云,善者不辮,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斯則聖人斷棄之矣。
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
〔注〕使各保其正分而已,故無用知慧為也。
〔疏〕博知辮滄,不益其明;沈默面牆,不加其損;所謂不增不滅,無損無益,聖人妙體,故保而愛之也。
淵淵乎其若海,
〔注〕容恣無量。
〔疏〕尾閒泄之而不耗,百川注之而不增,淵澄深大,故譬玄道。
巍巍#17乎其終則復始也,
〔注〕與化俱者,乃積無窮之紀,可謂巍巍。
〔疏〕巍巍者,高大貌也。夫道,遠超太一,近邁兩儀,囊括無窮,故以歎巍巍也。終則復始,此明無終無始,變化日新,隨迎不得。
運量萬物而不匱#18。
〔注〕用物而不役己,故不匱也。
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
〔注〕各取於身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