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注〕萌然不動,亦不自正,與桔木同其不華,濕灰均於寂魄,此乃至人無感之時也。夫至人,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止也淵默。淵默之與水流,天行之與地止,其於不為而自爾,一也。今季咸見其尸居而坐忘,即謂之將死;睹其神動而天隨,因謂之有生。誠應不以心而理自玄符,與變化升降而以世為量,然後足為物主而順時無極,故非相者所測耳。此應帝王之大意也。
〔疏〕文,象也。震,動也。地以無心而寧靜,故以不動為地文也。萌然寂泊,曾不震動,無心自正,文類傾頹,此是大聖無感之時,小巫謂之弗活也。而壺丘示見,義有四重:第一,示妙本虛凝,寂而不動;第#14二,示垂邇應感,動而不寂;第三,本迸
相即,動寂一時;第四,本逵兩忘,動寂雙遣。此則第一妙本虛凝,寂而不動也。
是殆見吾杜德機也。
〔注〕德機不發日杜。
〔疏〕殆,近也。杜,塞也。機,動也。至德之機,關而不發,示其凝淡,便為濕灰。小巫庸瑣,近見於此矣。
嘗又與來。
〔疏〕前者伊妄言我死,今時重命,令遣更來也。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廖矣,全然有生矣。
〔疏〕此即第二,垂透應感,動而不寂,示以應容,神氣微動,既殊槁木,全似生平。而濫以聖功,用為己力,謬言遇我,幸矣有疹也哉。
吾見其杜權矣。
〔注〕權,機也。今乃自覺昨日之所見,見其杜權,故謂之將死。
〔疏〕權,機也。前時一睹,有類濕灰,杜塞機權,全無應動。今日遇我,方待全生。小巫寡識,有玆叨濫者也。
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婦吾示之以天壤,
〔注〕天壤之中,覆載之功見矣。比之地文,不猶外乎。此應感之容也。
〔疏〕壤,地也。示之以天壤,謂示以應動之容也。譬彼兩儀,覆載萬物,至人應感,其義亦然。
名實不入,
〔注〕任自然而覆載,則天機玄應,而名利之飾皆為棄物。
〔疏〕雖復降迸同塵,和光利物,而名譽真實,曾不入於靈腑也。
而機發於踵。
〔注〕常在極上起。
〔疏〕踵,本也。雖復物感而動,不失時宜,而此之神機,發乎妙本,動而常寂。
是殆見吾善者機也。
〔注〕機發而善於彼,彼乃見之。
〔疏〕示其善機,應此兩儀。季咸見此形容,所以謂之為善。全然有生,則是見善之謂也。
嘗又與來。明日,又與之見壺子。出而謂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齊,吾無得而相焉,試齊,且復相之。
〔疏〕此是第三,示本跡相即,動寂一時。夫至人德滿智圓,虛心凝照,本跡無別,動靜不殊。其道深玄,豈小巫能測耶#15。謂齊其心進,試相之焉。不敢的定吉凶,故言且復相者耳。
列子入,以告壺子。壺子曰:吾婦示之以太沖莫勝。
〔注〕居太沖之極,浩然治心而玄同萬方,故勝負莫得措其問也。
〔疏〕沖,虛也。莫,無也。夫聖照玄凝,與太虛等量,本跡相即,動寂一時,初無優劣,有何勝負哉。
是始見吾衡氣機也。
〔注〕無名不平,混然一之。以管閥天者,莫見其涯,故似不齊。
〔疏〕衡,平也。即跡即本,無優無劣,神氣平等,以此應機。小巫近見,不能遠測,心中迷亂,所以請齊耳。
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淵有九名,此處三焉。
〔注〕以淵者,靜默之謂耳。夫水常無心,委順外物,故雖流之與止,魷桓之與龍躍,常淵然自若,未始失其靜默也。夫至人用之則行,拾之則止,行止雖異而玄默一焉,故略舉三異以明之。雖波流九變,治亂紛如,居其極者,常淡然自得,泊乎忘為也。
〔疏〕此舉譬也。魷,大魚也。桓,盤也。審,聚#16也。夫水體無心,動止隨物,或鯨魷盤桓#17,璃龍騰踴#18,或凝湛止住,或波流湍激。雖復漣漪清淡,多種不同,而玄默無心,其致一也。故魷桓以方衡氣,止水以譬地文,流水以喻天壤,雖復三異,而虛照一焉。而言淵有九名者也,魷桓、止水、流水、汎水、濫水、波水、雍水、文水、肥水,故謂之九也。並出《列子》,彼文具載,此略叔有此三焉。
嘗又與來。
〔疏〕欲示極玄,應須更召。
明日,又與之見壺子。立未定,自失而走。
〔疏〕季咸前後虞度來相,未呈玄遠,猶有近見。今者第四,其道極深,本跡兩忘,動寂雙遣。聖心行處#19,非凡所測,遂使立未安定,奔逸而走。
士亞子曰:追之。
〔疏〕既見奔逃,命令捉取。
列子追之不及。反,以報壺子曰: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疏〕驚迫已甚,奔馳亦速,滅矣失矣,莫知所之者也。
壺子曰:婦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注〕雖變化無常,而常深根寧#20極也。
〔疏〕夫妙本玄源,窈冥恍惚,超玆四句,離彼百非,不可以心慮知,安得以形名取。既絕言象,無的宗塗,不測所由,故失而走。
吾與之虛而委蛇,
〔注〕無心而隨物化。
不知其誰何,
〔注〕汎然無所係也。
〔疏〕委蛇,隨順之貌也。至人應物,虛己忘懷,隨順逗機,不執宗本;既不可名目,故不知的是何誰也。
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注〕變化頹靡,世事波流,無往而不因也。夫至人一耳,然應世變而時動,故相者無所措其目,自失而走。此明應帝王者無方也。
〔疏〕頹者,放任;靡者,順從。夫上德無心,有感斯應,放任不務,順從於物,而揚波塵往#21,隨流世問,因任前機,曾無執滯。千變萬化,非相者所知,是故季咸宜其逃逸也。
然後列子自以為未始學而歸,
〔疏〕季咸逃逸之後,列子方悟己迷,始覺壺丘道深,神巫衛淺。自知未學,請乞其退歸,習尚無為,伏膺玄業也。
三年不出。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
〔注〕忘貴賤也。
〔疏〕不出三年,屏於俗務。為妻爨火,忘於榮辱。食豕如人,冷穢均等。
於事無與親,
〔注〕唯所遇耳。
〔疏〕悟於至理,故均彼我,涉於世事,無親疏也。
彫琢復朴,
〔注〕去華取實。
〔疏〕彫琢華飾之務,悉皆棄除,直置任真,復於朴素之道者也。
塊然獨以其形立。
〔注〕外飾去也。
〔疏〕塊然,無情之貌也。外除彫飾,內違心智,槁木之形,塊然無偶也。
紛而封哉,
〔注〕雖動而真不散也。
〔疏〕封,守也。雖復涉世紛擾,和光接物,而守於真本,確爾不移。
一以是終。
〔注〕使物各自終。
〔疏〕動不乖寂,雖分擾而封哉;應不離真,常抱一以終始。
無為名尸,
〔注〕因物則物各自當其名也。
〔疏〕尸,主也。身尚忘遺,名將安寄,故無復為名譽之主也。
無為謀府瀆,
〔注〕使物各自謀也。
〔疏〕虛淡無心,忘懷任物,故無復運為謀慮於靈府耳。
無為事任,
〔注〕付物使各自任。
〔疏〕各率素分,恣物自為,不復於事,任用於己。
無為知主。
〔注〕無心則物各自主其知也。
〔疏〕忘心絕慮,天順群生,終不運知,以主於物。
體盡無窮,
〔注〕因天下之自為,故馳萬物而無窮。
〔疏〕體悟真源,故能以智境冥會,故日皆無窮也。
而遊無朕;
〔注〕任物,故無邊。
〔疏〕吠,跡也。雖遨遊天下,接濟蒼生,而晦述韜光,故無映也。
盡其所受乎天,
〔注〕足則止也。
〔疏〕所稟天性,物物不同,各盡其能,未為不足者也。
而無見得,
〔注〕見得則不知止。
〔疏〕夫目視之所見,雖見不見;得於分內之得,雖得不得。既不造意於見得,故雖見得而無見得也。
亦虛而已。
〔注〕不虛則不能任群實。
〔疏〕所以盡於分內而無見得者,自直虛心忘淡#22而已。
至人之用心若鏡,
〔注〕鑒物而無情。
〔疏〕夫懸鏡高堂,物來斯照,至人虛應,其義亦然。
不將不迎#23,應而不藏,
〔注〕來即應,去即止。
〔疏〕將,送也。夫物有去來而鏡無迎送,來者即照,叉不隱藏。亦猶聖智虛凝,無幽不燭,物感斯應,應不以心,既無將迎,豈有情於隱匿哉。
故能勝物而不傷。
〔注〕物來乃#24鑒,鑒不以心,故雖天下來照#25,而無勞神之累。
〔疏〕夫物有生滅,而鏡無隱顯,故常能照物而物不能傷。亦由聖人德合二儀,明齊三景,鑒照遐廣,覆載無偏。用心不勞,故無損害,為其勝物,是以不傷。
南海之帝為鯈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疏〕南海是顯明之方,故以絛為有。北是幽閤之域,故以忽為無。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混沌為非無非有者也。
鯈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
〔疏〕有無二心,會於非無非有之境,和二偏心之執為一中之志,故云待之甚善也。
鯈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
〔疏〕絛忽二人,由懷偏滯,未能和會,尚起學心,忘嫌混沌之無心,而謂穿鑿之有益也。
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注〕為者敗之。
〔疏〕夫運四朋以滯境,鑿七竅以染塵,乖渾沌之至淳,順有無之取拾;是以不終天年,中塗夭折。勗哉學者,幸免之焉。故郭注云為者敗之也。
#1《闕誤》引張君房本『度人」作『庶民」。
#2世德堂本無『狂」字。
#3郭慶藩引文『耳」作『也」字。
#4世德堂本『知」作『如」。
#5郭慶藩引文『活』作『治』。
#6世德堂本『豫』作『預』。
#7四庫本、浙江書局『主』作『王』,下同。
#8郭慶藩引文無『係累』。
#9原作『由』疑是『田』字誤,四庫本、浙江書局本皆作『田』,故改正。
#10浙江書局本『喜』作『熹』。
#11《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既』作『無』。學
#12郭慶藩引文『聲』上有『嘆』字。
#13《闕誤》引江南古藏本『正』作『止』。
#14『第』字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
#15原『聊』疑『耶』之誤.今依郭慶藩引文及文意改。
#16『聚』字疑漏,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補。
#17原作『極』,今依郭慶藩引文及上下文改正。
#18郭慶藩引文『踴』作『躍』。
#19郭慶藩引文『處』作『虛』字。
#20浙江書局本『寧』作『室』,郭慶藩引文作『冥』。
#21郭慶藩引文『往』作『俗』。
#22郭太藩引文『自直』作『直自』,『忘淡』作『淡忘』。
#23世德堂本『迎』作『逆』。
#24四庫本、浙紅書局本『乃』字俱作『即』。
#25四庫本、浙江書局本『來照』俱作『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