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郊坰第三(4)
越王台 在惠泽山之南。《闽书》:台上可坐百余人。旧记:越王余善钓白龙处,又名钓龙台。汉遣使封无诸孙丑为繇王,授册于此。《闽都记》:西为镇闽王庙,俗呼大庙。汉高帝五年,无诸王受册封闽于此,后立庙。武帝时,粤国亡,祀废。唐大中十年,复建。五代唐长兴元年,闽复追封为闽越王。宋因之,号显圣武勇王。左右二王,牙将也。熙宁中,民兵出戍熙河,二将现云端,战遂克捷。政和间,复戍桂管征蛮之际,二将复现,降大雹,飞黄蜂,以退蛮兵。宣和二年,浙寇窃发,连陷数郡,将及境,提刑俞向自建康领兵南下,黄蜂以数万随舟蔽江,居民咸谓神助,乃大新祠宇。建楹日,有青、红二小蛇,蜿蜒香几间;暨升梁,又见举首北向,移时乃隐。庙成,神复见。有司以闻,赐庙号武济,俞自为记。六年,追封闽越王为镇闽王。二将:左封灵应侯,右封显应侯。建炎四年,王加封武烈,左侯加封广惠,右侯加封嘉泽。绍兴三十年,胶西之役,舟师祷于神,战克捷,王加封英护,左侯加协威,右侯加协忠。元更封真君。明洪武十年,布政使叶茂祷雨有应,以闻礼部,奏从神故号,封汉闽粤王之神,左参政瞿庄为记。隆庆四年,巡抚涂泽民会剿广寇,祷告于神,战之日,空中闻战马声,战克捷,修祠以答神庥,魏文掖为记。庙有田,明初为守者乾没。成化十六年,知府唐珣核清之,郡人唐澞为记。庙故有井,通江潮,其深叵测,有龙居之,祷雨屡应,年久湮为眢井。万历十七年,知府江铎以旱祷,命工浚之,甘冽如初。按越王台与钓龙台本二,越王台以无诸受汉封于此,后立庙。闽人每岁为“瓜莲会”,以尽祭报之典。钓龙台则余善钓白龙处,因筑台以表瑞也,即今之山川坛。向皆混为一,今仍之,而附辨于此。 宋蔡襄《钓龙台》诗:“龙在固神物,动与风云会。胡为脱渊泉,辄触钩纶害。无乃护明珠,睡目方瞢昧。而或嗅香饵,贪涎适沾霈。不尔腾角牙,自衔鳞虫最。来应山岳摇,去等蝉蛇蜕。传闻旷百世,兹事久暧暧。空余古台石,硉矹尘沙外。湍流卷白日,岩壑动清籁。乾坤终苍茫,物理有否泰。”元雅琥诗:“自古瓯闽国富雄,南琛不与职方通。江流禹画纵横外,山入秦封苍茫中。逐鹿师还神器定,屠龙人去钓台空。海门日落潮头急,何处繁华是故宫?”明林鸿《登钓龙台》诗:“逐鹿屠龙事渺茫,空台依旧枕崇冈。衣冠神禹传苗裔,封壤宗周列职方。南粤云来螺渚白,东瓯天接虎门苍。登临送别兼怀古,不惜狂吟倒玉觞。”王偁诗:“高台近枕大江流,江上云屏宿霭收。才子挥毫春作赋,商人载酒晚移舟。空潭龙去山河改,古殿云寒剑戟愁。莫向此中多感慨,汉家陵树已先秋。”王恭《题无诸庙》诗:“野庙大江干,萧萧树色寒。断碑荒草没,画壁古苔乾。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那可问,东逝正漫漫。”林瀚《越王台怀古》诗:“乘闲独上越王台,满目兴亡事可哀。宋主行宫惟绿草,考亭旧业半苍苔。楼船东去家何在?云谷春深花自开。山色不知风景别,还从江上送青来。”徐熥诗:“山河如故霸图休,台下空江水自流。岁久莓苔生庙壁,日斜葭菼满汀州。旌旗影灭秋风冷,剑戟声沉暮雨愁。莫道钓龙人已远,精灵还向夜深游。”徐诗:“寂寞高台翠色重,居人千载吊遗踪。殿前烟雨迷铜兽,江上风雷起白龙。城郭万家犹禹贡,河山八郡旧奏封。昔时霸业萧条尽,空有寒潮送暮钟。”许豸诗:“雄图消歇暮潮西,烟浸长桥柳叶齐。废井草生龙已去,荒台花落鸟空啼。江喧钓碣闽关险,雨暗穹碑汉篆迷。千载登临遥极目,海天空阔雁行低。”
山川坛 即钓龙台故址。宋、元时皆附社稷坛。明初亦在惠泽山,洪武六年移今所。中祀风云雷雨之神,左山川、古城隍。西附祀琉球、日本、渤泥山川之神。
达观亭 碧光亭 二亭并在钓龙台侧,皆宋时建。蔡襄《达观亭》诗:“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扩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程之邵《碧光亭》诗:“寺压高台最上头,一亭新就得清游”,指此也。久圮,近重建,非旧也。
天妃宫 旧在水部门城下,建自前代。雍正十一年,总督郝玉麟、巡抚赵国麟重建今所。御赐“锡福安澜”扁额。
白龙江 又名台江。与闽江同源,至洪塘歧为二,北行者经钓龙台为台江,纳北上众流,过鼓山,复与南行者合流,汇于马头江,以达于海。南台万寿桥东,有洲田数十顷。成化间,溪流海潮日夕冲决,台下旧港日为流沙所壅,潮小舟胶。
拏公庙 按神卜姓,籍邵武之拿口镇。先是尝夜见二鬼,放蜂蛇于乡井,黑气漫空。王知其有异也,坐井畔以待,俟汲水者至,告以故,并乞水自饮,以取信;须臾面色黧黑,须发尽落,嗒焉物化。乡人因立庙祀之。明洪武初,征南将军汤和帅师平闽,由海道诣五虎门,先遣使入城招安,会守将杀其使,和因大张号令,云:“入闽不留一人。”王恻之,乘巨浪、驾小舟、诣和营,曰:“君号令中,今易一字,吾导他港以进。”和许之,遂导由粗芦门入。既抵南关,辞去,曰:“吾福州土神拏公也,顺命导公,欲安百姓,今已入关,以‘留’字易‘杀’之可乎!”言讫,不知所之。和知其神也,长驱会城,秋毫无犯。旋以事入告,敕封今号。按:今藩署祀为库藏之神,称“护国天下兵马都元帅拿君福主协祐尊王”。以上见国朝布政使钱琦碑文。南台之庙,不知创于何时,而香火特盛。
自江南桥直南为藤山。其山脉一起一伏,如瓜引藤,亘五六里,省会第二案也。山多梅花,开时郡人载酒出游,故亦曰梅坞,额曰“罗浮春色”。明谢肇淛、曹学佺皆有《藤山看梅》诗。由藤山分派,一峰返顾于后者,曰鳌头山;迤东为下渡。由藤山折而东,为江南铺,即下渡。廛居成市,上接黄山五里而遥,下通白湖十里而近。
龙桥亭 在下渡街之半。
白湖铺 上接江南铺,下通龙卧铺,有亭,曰白湖亭。
白湖小隐 在白湖亭,明山人赵迪宅。郑阎诗有“白湖小隐入云间”之句。迪字景哲,其《自写怀》云:“衣冠有恨先王后,家世应从南渡来。”则景哲,盖天水之裔也。
镜湖书院 明处士郭廑小隐,有《镜湖清唱集》。廑,字敬夫,徐兴公云:“敬夫,吾乡隐君子。百年来罕有知者。”其题《青铺岭》有“家村望在空蒙外,一带螺江隐翠微”。又有“门前湖白与山青,分携空过白湖亭”。则其所居,当在白湖、螺浦之间,与赵景哲邻。
桑苎园 明郑善夫别墅。善夫在武宗时,以切谏罢官,筑室白湖,名桑苎园,额其堂曰“迟清”,自书其户曰“少谷柴门”。一说迟清堂在今城内鳌峰坊,宅上有“少谷草堂”扁。刑部尚书王廷用,向慕善夫为人,以未睹面,奔入闽,哭其墓曰:“不见高人扬子云,山川到处勒遗文。眼前金匮谁能识,惟有侯芭为起坟。”善夫无子,以遗稿属山人高瀔,郡守汪文盛为卜葬于西郊梅亭山。
高湖墩 在光德里。小浦通潮,缭绕其间,郑氏居之,有郑蕴中宅。又有云卧山房,明兵部郑塾所居,杨荣为记。
凤 山 在仁惠里,又名黄山,黄氏居之。山形如凤凰展翼,上多砺石。下有井曰饮井,亢旱不涸。井之东,即龙卧铺。山西麓有显应庙,神陈姓名,初与其弟观察使岩同祀于里之芦川。宋嘉祐七年,迁今所。开禧、嘉定间,水旱蝗疫,屡祷辄应。宝应元年,赐额“显应”。开庆元年,封仁济侯,侍郎陈益撰庙祀。
芦 州 一名芦下,在凤山之南。宋时,陈氏居之。即之后也。
由藤山东折而南,曰北园,有石室山,高盖之支也。唐观察使王逢子孙居此。
高盖山 在仁丰里。有三峰九岛,郡第三案山也。汉徐登修炼于此。后入永福高盖,乡人于此望祀之,遂沿其名。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曰青龙,俗名天池;有峰曰徐女峰,相传徐水仙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又名苦参山。按《后汉书》:徐登,闽人。本女子化为丈夫,善巫术,所云徐女当是一人。有溪曰桃花溪。元陈忆翁种桃数百本,每春时眠食其中。有洞曰芦湾洞,北麓为北园,南麓为义屿。
城门山 在永福里、黄山之南。其巅有鳌顶峰、魁星岩、飞来石。西有龙观井,大旱不涸。有宋省元林执善宅,子孙世居之。又有郑文肃湜宅,朱子避伪学禁,尝主其家。鳌顶峰有自成桥,为朱子题刻。湜,闽县人,宋光宗初,为秘书郎;会赵汝愚罢相,韩侂胄恶之,入伪学党。
平 山 在开化里、凤山之东,距城东南三十二里,鼓山之支也。宋景炎末,益、广二王航海驻兵于此,丞相陈宜中手书“平山福地”四字刻石,有平山堂。《闽都记》:今废为东岳行祠。旁为九曲山,有薰风陇、南华峰、蓬莱桥、锦绣谷、逍遥台,俱石刻篆隶大字。东为瑞迹岭;又东为邵崎,通上、下董诸村;又东为翁崎。
濂 浦 明尚书林瀚所居,三世五卿,为闽中望族。
螺 洲 在方山北,周回一江,环洲而居者数千家。司空吴复其著也。今陈、林二姓尤盛。洲有显应庙,神刘姓,淮甸人,兄弟三人,黄巢之乱,御寇有功,闽人立庙祀之。宋淳祐间,赐额“显应”。又有螺女庙,则缘谢端事附会之,非其地也。
虹 桥 一名红桥。跨永福、归仁二里,有亭,响卜甚灵。
真隐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间建。地近西峡,往来必息于此,有且止堂。
西峡江 在永福里,距城六十里。受永福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侯官仙崎;又东流十余里,与东峡江合。
东峡江 跨归仁、高详二里。两山夹峡,上纳延、建、邵、汀之水,下受兴化、泉、漳潮汐,阔十余里,其深叵测。中流有石如砥柱,名浮焦石;下有潭,龙潜其中,岁旱祷雨辄应。江南北各有亭待渡,官募大小舟十数,往来如织,俗谓乌龙江。
大象山 在高详里,峡江之南。高峰插天,为城南巨障,分派为西峡,临大江为珠山;周遭溪水环绕九山,若九龙戏珠也。
玉枕山 在归义里。其巅为枕峰,有啸霞谷、啸坞、紫屏、上冷泉、青田坂诸胜。山麓有枕屿,其旁为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冈、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又南为青布岭、金鳌峰,宋建隆元年建寺。峡江之南,驿道往来,候潮于此。
方南铺 在方山之南。上接枕峰,下通梁山。
青布岭 在积善里。一名青铺,林氏居之;又有蓝布岭。
灵济宫 在金鳌峰下。祀南唐江王徐知证、饶王徐知谔,皆南唐主知诰弟也。相传即二人下闽屯兵处。左有龙湫,潭水湍急如龙之喷瀑,通苦竹溪,流至林浔浦,抵西峡江。林浔前有金墩石,出土中如金色。中有战场、试金石庙,晋天福间建。宋太平兴国八年,里人方珏立祖庙于芝屿。祥符元年,又立庙于潢溪。政和七年,迁今所。永乐十五年奉旨拓而新之,春秋致祭。又,京师亦立庙,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间,累加封号,为上帝遣官致祭;有御制碑文,竖于庙左。弘治间,侍郎倪岳、大学士刘健并请罢革。案《晋安逸志》:有曾甲者,居金鳌峰下灌园,园中有破祠。神尝栖箕,自称:“兄弟二人,南唐徐知诰之弟知证、知谔也。晋开福二年率师入闽,秋毫无犯,闽人祀我于此。”自是书符疗病,验若影响。永乐间,成祖北征不豫,诏曾甲入侍,运箕有验,遂封为真人,敕有司建庙云云。郡志辨云:考《南唐书》,知证,温第五子,封江王,改封魏王;知谔,温第六子,封饶王,进封梁王,尝游秫山,编五虎皮为大幄,号曰“虎帐”,忽遇暴风,飘虎帐如飞蝶,惊遽弃归,数日卒。二人并不至闽,亦不闻雅意道术。又考《蟫窠别志》:考景前后遣将攻闽者,俱载于史,未尝有知证、知谔领兵事;则所云屯兵金鳌峰下者,妄也。且知谔之死在知诰升元三年五月子时,景未即位,未尝加兵于闽。惟知证之卒,在景保大五年正月,正当王延政以次年;而陈觉等之败,亦在是月,又与明年化去之言戾。至云兄弟相继,则尤妄之妄矣。二百年来,淫祀矫诬,无有能证之者。倪丘、周洪谟等,亦但言其篡臣逆子,不宜载祀典,未能举史传事实始末,以证流传之诬,宜当时之不能尽革也。
方 山 在清廉里。距城南七十里,遥望端方如几,故名。郡第四案也,一名五虎山。九鼻东向,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元末,陈有定遣兵驻守,今谷口有寨门甚隘,其中平畴数顷,溪流屈曲;又有灵壁岩、天柱峰,岩中有鲤鱼石甚奇。地跨闽、侯二县,汉仙人介琰隐此。上有石床、石棋局遗迹。朱子尝书“怡山良石,仙人所居”八字刻石。《三山志》云:山多柑桔,味特甘。天宝六载,敕号甘果山。《闽都记》:山之阴有峰,逆驰而西,曰黄岩,上有阿育王塔。旧有方山寺,陈天嘉元年建,有唐贾岛书《章敬法师碑铭》。朱子《方山》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几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