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9章 天元紀大論篇

黃帝問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

御,謂臨御。化,謂生化也。天真之氣無所不周,氣象雖殊,參應一也。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云喜怒悲憂恐,二論不同者,思者脾也,四藏皆受成焉,悲者勝怒也,二論所以互相成也。

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余已知之矣,願聞其與三陰三陽之候奈何合之?

論,謂《六節藏象論》也。運,謂五行應天之五運,各周三百六十五日而為紀者也。故日終期之日,周而復始也。以六合五,數未參同,故問之也。

鬼臾區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道,謂化生之道。綱紀,謂生長化成收藏之綱紀也。父母,謂萬物形之先也。本始,謂生殺皆因而有之也。夫有形稟氣而不為五運陰陽之所攝者,未之有也。所以造化不極,能為萬物生化之元始者,何也?以其是神明之府故也。然合散不測,生化無窮,非以五運為無能爾也。新校正云:詳陰陽者至神明之府也與《陰與應象大論》同,而兩論之注頗異耳。

故物生謂之化,物極謂之變,陰陽不測謂之神,神用無方謂之聖。

所謂化變#1聖神之道也。化,施化也。變,散易也。神,無期也。聖,無思也。氣之施化故日生,氣之散易故日極,無期棄侯故日神,無思測量故日聖。由化與變,故萬物無能逃五運陰陽,由聖與神,故眾妙無能出幽玄之理。深乎妙用,不可得而稱之。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又《五常政大論》云: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

夫變化之為用也,

應萬化之用也。

在天為玄,

玄,遠也。天道玄遠,變化無窮。《傳》曰:天道遠,人道邇。

在人為道,

道,謂妙用之道也。經衍政化,非道不成。

在地為化,

化,謂生化也。生萬物者也,非土氣孕育,則形質不成。

化生五味,

金石草木,根葉華實,酸苦甘淡辛鹹,皆化氣所生#2隨時而有。

道生智,

智通妙用,唯道所生。

玄生神。

玄遠幽深,故生神也。神之為用,觸遇玄通,契物化成,無不應也。

神,在天為風,

風者教之始,天之使也,天之號令也。

在地為木;

束方之化。

在天為熱,

應火為用。

在地為火;

南方之化。

在天為濕,

應土為用。

在地為土;

中央之化。

在天為燥,

應金為用。

在地為金;

西方之化。

在天為寒,

應水為用。

在地為水。

北方之化。神之為用,如上五化。木為風所生,火為熱所熾,金為燥所發,水為寒所資,土為濕所全,蓋初因而成立也。雖初因之以化成,卒因之以敗散爾。豈五行之獨有是哉,几因所因而成立者,悉因所因而散落爾。新校正云:詳在天為玄至此,與《陰陽應象大論》及《五運行大論》文重,注頗異。

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

氣,謂風熱濕燥寒。形,謂木火土金水。

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

此造化生成之大紀。

然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

天覆地載,上下相臨,萬物化生,無遺略也。由是故萬物自生自長,自化自成,自盈自虛,自復自變也。夫變者何?謂生之氣極本而更始化也。孔子曰:曲成萬物而不遺。

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

天有六氣御下,地有五行奉上。當歲者為上,主司天。承歲者為下,主司地。不當歲者,二氣居右,北行轉之,二氣居左,南行轉之。金木水火運,北面正之,常左為右,右為左,則左者南行,右者北行而反也。新校正云:詳上下左右之說,義具《五運行大論》中。

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徵,信也,驗也。兆,先也。以水火之寒熱,彰信陰陽之先兆也。

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

木主發生應春,春為生化之始。金主收斂應秋,秋為成實之終。終始不息,其化常行,故萬物生長化成收藏自久。新校正云:按《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左右者,陰陽之道路;水火者,陰陽之徵兆;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與此論相出入也。

氣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損益彰矣。

氣有多少,謂天之陰陽三等,多少不同秩也。形有盛衰,謂五運之氣,有太過不及也。由是少多盛衰,天地相召,而陰陽損益昭然彰著可見也。新校正云:詳陰陽三等之義,具下文注中。

帝曰:願聞五運之主時也何如?

時,四時也。

鬼臾區曰:五氣運行,各終期日,非獨主時也。

一運之日,終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乃易之,非主一時當其王相囚死而為絕法也,氣交之內迢然而別有之也。

帝曰:請聞其所謂也。鬼臾區曰:臣積考《太始天元冊》文曰:

《天元冊》,所以記天真元氣運行之紀也。自神農之世,鬼突區十世祖始,誦而行之,此太古占侯靈文。洎乎伏羲之時,已鎢諸玉版,命曰《冊文》。太古靈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冊》也。新校正云:詳今世有《天一元玉冊》,或者以謂即此《太始天元冊》文,非是。(鐫,子泉切。)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

太虛,謂空玄之境,真氣之所充神明之官#3府也。真氣精微,無遠不至,故能為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矣。肇,始也。基,本也。

萬物資始,五運終天,

五運,謂木火土金水運也。終天,謂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終始更代,周而復始也。言五運更統於太虛,四時隨部而遷復,六氣分居而異主,萬物因之以化生,非日自然,其誰能始,,故日萬物資始。《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其義也。

布氣真靈,總統坤元,

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有,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總統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4氣,化生之道也。《易》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也。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九星,上古之時也。上古世質人淳,歸真返朴,九星懸朗,五運齊宣。中古道德稍衰,標星藏曜,故計星之見者七焉。九星謂天蓬、天內、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此蓋從標而為始,遁甲式法,今猶用焉。七曜,謂日月五星,今外蕃多以此曆為舉動吉凶之信也。周,謂周天之度。旋,謂左循天度而行。五星之行,猶各有進退高下小大矣。

曰陰日陽,日柔日剛,

陰陽,天道也。'柔剛,地道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柔化剛成也。《易》曰: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此之謂也。

幽顯既位,寒暑弛張,

幽顯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張,言陰陽、不失其宜也。人神各守所居,無相干犯,陰陽不失其序,物得其宜,天地之道且然,人神之理亦猶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日幽,兩陽合明,故日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上生,謂生之有情有識之類也。下生,謂生之無情無識之類也。上化,謂形容彰顯者也。下化,謂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識,彰顯形容,天氣主之。無情無識,蔽匿形質,地氣主之。稟元靈氣之所化育爾。《易》曰:天地綑縊,萬物化醇。斯之謂歟。

臣斯十世,此之謂也。

傳習斯文,至鬼臾區,十世於玆,不敢失墜。

帝曰:善。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

由氣有多少,故隨其升降,分為三別也。新校正云:按《至真要大論》云: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王冰云:太陰為正陰,太陽為正陽,次少者為少陰,次少者為少陽,又次為陽明,又次為厥陰。

形有盛一哀,謂五行之治,各有太過不及也。

太過,有餘也。不及,不足也。氣至不足,太過迎之,氣至太過,不足隨之,天地之氣,虧盈如此,故云形有盛衰也。

故其始也,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知迎知隨,氣可與期。

言虧盈無常,互有勝負爾。始,謂甲子歲也。《六微旨大論》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日歲立。此之謂也。則始甲子之歲,三百六十五日,所稟之氣,當不足也,次而推之,終六甲也,故有餘已則不足,不足已則有餘,亦有歲運,非有餘非不足者,蓋以同天地之化也。若餘已復餘,少已復少,則天地之道變常,而災害作,苛疾生矣。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云:木運臨卯,火運臨午,土運臨四季,金運臨酉,水運臨子,所謂歲會,氣之平也。又按《五常政大論》云:委和之紀,上角與正角同,上商與正商同,上官與正官同。伏明之紀,上商與正商同。卑監之紀,上官與正官同,上角與正角同。從革之紀,上商與正商同,上角與正角同。涸流之紀,上官與正官同。赫曦之紀,上羽與正徵同。堅成之紀,上徵與正商同。又《六元正紀大論》云:不及而加同歲會已前諸歲,并為正歲,氣之平也。今王注以同天之化為非有餘不足者,非也。

應天為天符,承歲為歲直,三合為治。

應天,謂木運之歲上見厥陰,火運之歲上見少陽、少陰,土運之歲上見太陰,金運之歲上見陽明,水運之歲上見太陽,此五者天氣下降,如合符運,故日應天為天符也。承歲,謂木運之歲,歲當亥卯;火運之歲,歲當寅午;土運之歲,歲當辰戌丑未;金運之歲,歲當巳酉;水運之歲,歲當申子。此五者歲之所直,故曰承歲為歲直也。三合,謂火運之歲,上見少陰,年辰臨午;土運之歲,上見太陰,年辰臨丑未;金運之歲,上見陽明,年辰臨酉;此三者,天氣、運氣與年辰俱會,故云三合為治也。歲直亦日歲位,三合亦為天符。《六微旨大論》曰:天符歲會,日太乙天符。謂天運與歲俱會也。新校正云:按天符歲會之詳,具《六微旨大論》中,又詳火運上少陰,年辰臨午,即戊午歲也。土運上太陰,年辰臨丑未,即己丑己未歲也。金運上陽明,年辰臨酉,即乙酉歲也。

帝曰:上下相召奈何?鬼臾區曰: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太陽為寒,少陽為暑,陽明為燥,太陰為濕,厥陰為風,少陰為火,皆其元在天,故日天之陰陽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

木,初氣也。火,二氣也。相火,三氣也。土,四氣也。金,五氣也。水,終氣也。以其在地應天,故云下應也。氣在地,故日地之陰陽也。新校正云:按《六微旨大論》曰:地理之應六節氣位何如?岐伯曰,顯明之右,君火之位,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復行一步,土氣治之,復行一步,金氣治之,復行一步,水氣治之,復行一步,木氣治之。此即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之義也。

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生長者天之道,藏殺者地之道。天陽主生,故以陽生陰長。地陰主殺,故以陽殺陰藏。天地雖高下不同,而各有陰陽之運用也。新校正云:詳此經與《陰陽應象大論》文重,注頗異。

天有陰陽,地亦有陰陽。

天有陰故能下降,地有陽故能上騰,是以各有陰陽也。陰陽交泰,故化變由之成也。

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故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陰陽之氣,極則過亢,故各兼之。《陰陽應象大論》曰: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又曰:重陰鈴陽,重陽叉陰。言氣極則變也。故陽中兼陰,陰中兼陽,《易》之卦,離中虛,坎中滿。此其義象也。

所以欲知天地之陰陽者,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環會。

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地,地以五位承天,蓋以天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歲而餘一氣,故遷一位。若以五承六,則常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故六年而環會,所謂周而復始也。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束轉,常自火運數五歲已,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氣上,以臨相火之上,故日五歲而右遷也。由斯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可見矣。

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天地之道,變化之微,其由是矣。孔子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此之謂也。新校正云:按《五運行大論》云:上下相遘,寒暑相臨,氣相得則和,不相得則病。又云: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餘而復會。

帝曰:上下周紀,其有數乎?鬼臾區曰:天以六為節,地以五為制。周天氣者,六期為一備;終地紀者,五歲為一周。

六節,謂六氣之分。五制,謂五位之分。位應一歲,氣統一年,故五歲為一周,六年為一備。備,謂備歷天氣。周,謂周行地位。所以地位六而言五者,天氣不臨君火故也。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火在相火之右,但立名於君位,不立歲氣,故天之六#5氣,不偶其氣以行,君火之政,守位而奉天之命,以宣行火令爾。以名奉天,故日君火以名,守位稟命,故云相火以位。

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氣,為一紀,凡三十歲,千四百四十氣,凡六十歲,而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

歷法一氣十五日,因而乘之,積七百二十氣,即三十年,積千四百四十氣,即六十年也。經云:有餘而往,不足隨之,不足而往,有餘從之,故六十年中,不及太過,斯皆見矣。新校正云:按《六節藏象論》云:五日謂之侯,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布氣#6,如環無端,侯亦同法,故日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為工矣。

帝曰:夫子之言,上終天氣,下畢地紀,可謂悉矣。余願聞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之後世,無有終時,可得聞乎?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大聖之至教也。求民之瘓,恤民之隱,大聖之深仁也。

鬼臾區曰:至數之機,迫連以微,其來可見,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夭殃。

謂傳非其人授於情狹及寄求名利者也。謹奉天道,請言真要。申誓戒於君王,乃明言天道。至真之要旨也。

帝曰:善言始者,必會於終,善言近者,必知其遠,

數衛明著,應用不差,故遠近於言,始終無謬。

是則至數極而道不惑,所謂明矣。願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條理,簡而不匱,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綱紀,至數之要,願盡聞之。

簡,省要也。匱,乏也。久,遠也。要,樞紐也。

鬼臾區曰:昭乎哉問!.明乎哉道!.如鼓之應檸,響之應聲也。

標,鼓椎也。響,應聲也。

臣聞之,甲己之歲,土運統之;乙庚之歲,金運統之;丙辛之歲,水運統之;丁壬之歲,木運統之;戊癸之歲,火運統之。

太始天地初分之時,陰陽析位之際,天分五氣,地列五行,五行定位,布政於四方,五氣分流,散支於十干,當是黃氣橫於甲己,白氣橫於乙庚,黑氣橫於丙辛,青氣橫於丁壬,赤氣橫於戊癸。故甲己應土運,乙庚應金運,丙辛應水運,丁壬應木運,戊癸應火運。太古聖人,望氣以書天冊,賢者饉奉以紀天元,下論文義備矣。新校正云:詳運有太過、不及、平氣,甲庚丙壬戊主太過,乙辛丁癸己主不及,大法如此,取平氣之法,其說不一,具如諸篇。

帝曰:其於三陰三腸,合之奈何?鬼臾區曰: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明;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

標,謂上首也。終,謂當三甲六甲之終。新校正云:詳午未申酉戌亥之歲為正化,正司化令之實,子丑寅卯辰巳之歲為對化,對司化令之虛,此其大法也。

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一,一少陰之上,熱氣榆雙主之;太陰之上一、鑼氣生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陽明之上j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化所謂本也,是謂六元。

三陰三陽為標,寒屠操濕風火為本,故云所謂本也。天真元氣分為六化,以統坤元生成之用,徵其應用則六化不同,本其所生則正是真元之一氣,放日六元也。新校正云:按別本六元作天元。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論!請著之玉版,藏之金一置,署日天元紀。

黃帝內經素問`補注釋文卷之三十八竟

#1變:原作『物』,據顧本改。

#2生:原作『吐』,據頗本改。

#3宮;原作『官』,據頗本改。

#4地:原作『也』,據頗本改。

#5六:原作『以』,據顧本改。

#6布氣:頗本作『氣布』。

唐太僕令啟玄子王冰次注宋光祿卿直秘閣林億等校正宋守尚書屯田郎孫兆重改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