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底层历练经历从打工到做老板的过程
在潮汕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饿死不打工。”香港“眼镜大王”马宝基说:“工字不出头。”一个人不能总是给别人打工,必须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李嘉诚说:“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
潮商闻名商界,许多人并非生来含着金钥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积累做生意的经验,最后自立门户。潮汕人把经商当作自己的事业,把当老板当作自己的追求。他们千方百计创业、做老板,哪怕只开一个小店,先干着。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
1.先做打工仔,后当大老板
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作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
——李嘉诚
在潮汕人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饿死不打工。”潮汕人哪怕身上只有几十元钱,也要努力做老板。许多成功的大老板,最初都是帮助家里看店做生意,或在乡亲的店里帮忙,从十几岁起就学习经商的本领。
原籍潮阳的林百欣,1914年生于香港。他的父亲林献之,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汕头著名的商人和银行家。林百欣在香港读了五年书,就应父亲的要求辍学,回到汕头,在父亲身边学习做生意。
到了青年时期,林百欣又来到澳门,在一家小型银行做了多年的实习生。通过和许多贸易厂商打交道,年纪轻轻的林百欣比同龄人更早地掌握了经商的本事,为自己创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黄擎天,广东省潮人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法国潮州会馆名誉会长,也经历了从打工到做老板的过程。
1931年,黄擎天出生在柬埔寨一个华侨之家,父黄海天先生是一位爱国商人。黄擎天最初的商业活动是做粮油食品、机械的进出口生意,后又转营出租飞机生意。1976年柬埔寨政局变化,他携带眷属抵达法国巴黎定居。
到了巴黎,黄擎天先在一家五星级国际旅行社任助理会计,后来与友人合伙创办了欧亚公司,是巴黎十三区“中国城”的开拓者之一。接着,他独自开创了欧洲士多和五洲超级商场。1990年开设的五洲超级商场,主要经营精油食品、餐饮用具、工艺瓷器等,黄擎天成为法国巴黎著名华商之一。
潮汕人的信念是:不去偷不去抢,从打工仔做起,而后再独立经商。
在这样的商业理想指导下,潮汕人给自己设定赚钱的大目标,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看到五年、十年后的市场。他们慢慢积累资本,一旦时机成熟就自己单干,逐步缔造一个商业帝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法国传奇英雄拿破仑说过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从一名士兵,成为大将军,成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走出了一条先低后高、从无到有的成功之路。
潮商闻名商界,许多人并非生来就含着金钥匙,而是先做打工仔,慢慢积累做生意的经验,最后自立门户,才当上了老板,直到成为大老板。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潮商的经验是:做生意要注重积累经验,同时要有远大理想,两者缺一不可。
2.不相信命运,爱拼才会赢
我也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但是渴望改变命运的想法却是真实的,迫切的,我就不断激励自己,每天都进步一点。人,没有一点拼搏精神是不行的。
——郑定平
潮汕人一生离不开大海,他们经历了太多风浪,养成了拼搏进取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然,他们刻苦奋斗的背后,更多是生计的压力,是要改变贫困的生活。
汕头总商会会长郑定平,35岁的时候还是一个叫做沙陇的偏僻小镇上的农民。和许多潮汕人一样,他不甘心一辈子把汗水洒在土地上,于是选择了从商之路。
离开土地后,郑定平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为茶叶厂做铁皮盒。不久,他发现卖茶叶比作铁盒更赚钱,于是尝试着收茶、加工茶叶。钱多了,人的心思也就大了,郑定平像上了瘾一样,对经商越来越感兴趣,经营方法也越来越老道。再后来,他顺应市场需求,把茶叶制成减肥茶,结果发了财。
就这样,一个农民经过市场一道道的历练,终于成为操控几亿资产的企业家。
泰国“影业大王”辜炳标,是一位海外潮商。他出生在泰国,因家境贫穷,很小的时候就靠当杂工来维持生计,尝尽了人间辛酸苦辣。
生活经验告诉他,商业是财力的来源,是改变人生命运的手段,于是他立志从商,出人头地。18岁那年,辜炳标用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800铢泰币开了一间咖啡店。
后来,辜炳标发现电影院很有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自己在这上面很有感觉,于是,他以先租后买的方式拥有了一家电影院。靠着勤劳俭朴,策划有方,经营得法,辜炳标的生意一帆风顺,他很快拥有了全泰国100多家电影院,成了当地的商业大亨。
在商业运作管理上,潮汕商人更多的是崇尚自己和家族的力量,强调“爱拼才会赢”。通常,他们会带着一家人搞创业,一家人一起努力拼搏,强调“义气”上的团结,即使遇到再大的苦难,大家团结一心,也能渡过难关。
在潮商眼里,经商就像是一场接着一场的体育比赛,要想保持不被淘汰,只有不断进取拼搏。潮商大都是草根出身,他们白手起家,一无所有,不拼搏进取,就难以超越自我,很难改变命运。
此外,面对竞争对手,你要拼搏,比对方做得更好,才能赢得市场;遇到经营苦难,你要拼搏,不能低头,才能渡过难关,等等。
可以说,潮商的一切,都是“拼”出来的。从无到有,从打工仔到大老板,一切皆有可能,关键是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敢于行动的勇气,能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
■ 对自己狠一点儿
潮商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成绩。想赚大钱,就要对自己狠一点儿。“狠”不是对别人狡猾,而是对自己有一种强硬的态度,对未来有一种独具慧眼的胆识,能够在退缩的时候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在丧失信心的时候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商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从来都是优胜劣汰,如果不对自己狠一点儿,市场就会对你狠,就会让你失败,连胜利的机会都不给你留下。
3.靠打工积累创业资本
先打工后创业。
——庄永竞
潮汕地区空间狭小,给当地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困难和挑战。于是,许多潮汕人被迫远赴外地,甚至到东南亚一带谋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自己的土地,也没有资本,潮汕人主要靠打工积累创业的经验与资本。
香港锦兴集团总裁翁锦通,出生于汕头市郊蓬洲乡一个破落农民家庭。他只念了一年学,就在11岁那年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他先到汕头“英华烟草公司”的造盒工场当零工,不久又转到汕头厚生抽纱公司。在厚生,翁锦通当了5年挑水工,后来他被派往烟台开办“宜生商行”。当送货、收货、放货的业务员和技术员的经历,使翁锦通掌握了一套经营加工抽纱的方法和技术,为日后创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翁锦通能成为香港“拙纱大王”,与其早期打工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香港“洋参丸大王”庄永竞,幼年丧父,靠母亲艰难抚养成人。20世纪70年代初,身无分文的他来到香港,为了生存,就到郊区种菜,到纱厂做工,到建筑工地当苦力。后来,经人介绍,他到一家药店工作。庄永竞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除了做好药材铺的分内工作外,还主动帮主人做家务、打扫卫生、接送主人的孩子上学等杂事,赢得了老板的信任。
很快,庄永竞就熟悉了不同种类的药材,并能辨别真伪和优劣。同时,他还利用取货送药的机会,认识了许多药材行业的批发商和顾客,在与这些人交流信息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医药知识。不久,他到同在香港创业的表兄那里,参与药店的经营管理,积累了专业经验,这成了他日后独立创业的保证。
做生意要有资本、经验、人脉。潮商从无到有,他们的资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面对一无所有的窘况,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去学习,去行动,先从打工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资金和经验;一旦时机成熟,对某一行业有了深刻把握,他们就会自立门户,做起老板。
潮商“先打工后创业”的经验,对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很有启发意义。概括起来,他们的创业心得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在工作中把握行业发展趋势。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门道,如果不熟悉,认识不深刻,做投资就会面临很大风险。潮商认为,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去打工,熟悉这个行业,发现赚钱的门道,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这样,等时机成熟的时候就能顺势而为,赚大钱。
20世纪40年代,陈弼臣远渡泰国谋生。起初,他在泰国森兴隆木行做高级雇员,因勤劳拼命工作,被擢升为经理。陈弼臣胸怀大志,不久自行创业,成功创办了“盘谷银行”。陈弼臣这一成功,离不开他早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以及由此培养的市场敏锐力和商业嗅觉。
(2)千万不能靠打工混日子。
商业世界充满了竞争,在快节奏的工作中,庸人、懒人没有出头之日,只有勤勤恳恳、自强不息、埋头苦干、任劳任怨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的权利。打工不是目的,要时刻明确自己的使命,把打工看做学习的机会和跳板。打工的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理想是开拓一番事业,办企业做一个实业家,如果失去了进取的决心,乐不思蜀,就只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3)在工作中交朋友。
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做生意,人脉就是财脉。在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与大家发展工作上的同事关系,还要成为相互信任的朋友,一旦有机会,对方就可以是你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生意场上的贵人。此外,因为工作关系掌握的客户关系,也可以成为日后决胜商场的秘密武器。
■ 忍耐一时,做个有心人
研究成功的潮汕商人,发现他们大多出身贫寒,都经历了从打工到创业的过程。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早期的未雨绸缪有很大关系。
在打工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勤奋努力、着眼未来、磨炼自我,忍耐工作的辛劳,甚至是老板的责难,潮汕人经历了无数风雨,才迎来了彩虹。
因此,想做生意,干大事,一定要有远大志向,在人生低潮的时候忍耐一时,积累资本,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4.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创业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劳,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
潮商认为,做生意要有吃苦的准备。尤其是在早期创业阶段,没有排除万难的决心和信心,就很难在商场站住脚,坚持到胜利来临。
潮商一心要改变自己打工的命运,所以他们特别能吃苦,可以付出比别人百倍的艰辛和努力。一旦通过辛勤劳动积攒起资金,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开始自己的事业,创办自己的企业。敢于吃苦的精神,加上发誓创业成功的志向,成就了潮商从无到有的商业传奇。
香港“牛仔裤大王”马介璋,原籍潮阳,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当时,父亲与别人合伙经营米店,收入所得仅仅能够维持家里七个人的生计。
中学毕业后,马介璋到母亲打工的毛衣厂为毛衣“抓毛”,即将毛衣的毛抓起,使毛衣更加保暖。第一天上班的时候,他什么都不懂,于是向母亲请教,结果被老板撞上,以贪玩为由被炒了鱿鱼。
年轻气盛的马介璋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上班第一天就被辞掉,这个打击也太大了。他不服气,不认输,发誓要出人头地。当时,他安慰母亲:“终有一天我要开比他大十倍的工厂。”
马介璋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当牛仔裤裁缝的学徒。接受第一次失败的教训,他机敏起来,很快成了熟练工,坚持每天工作18个小时。
两年后,马介璋积蓄了1500元,开始创业。他先把牛仔布料外发给家庭主妇加工,再收回自己负责“上裤头”等工序,从中赚取差价;接着,为外商加工,建起了l万平方米的达成制衣工厂,组建了达成集团,马介璋从此走上了成功之路。
有人对潮商关于“个人成功因素”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坚强的毅力”被认为是潮商成功最大的因素之一。这说明“爱拼”的坚强性格是潮商的普遍特征,是他们能够从无到有,迈向成功的基石。
在所有成功因素中,李嘉诚把勤劳、吃苦排在了第一位。少年的李嘉诚在茶楼当跑堂,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其他人都去睡觉了,他还在挑灯夜读。
潮商能吃苦,敢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颗追求卓越的心。虽然一无所有,面对别人的奚落,承受着艰难困苦,但是内心的坚定让他们执著、无畏。李嘉诚谈到自己年轻时刻苦的劲头,这样总结道:“其实年轻时我很骄傲,因为我知道,我跟他们不一样!”
潮商创业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甘心平庸,并为之努力。“富豪本无种,人人当自强”,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取得一定的成就,所以再苦也不怕,再累也值得。
有句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旦认准了方向,就应全力拼搏,不折不扣地把事情做好。这种执著的信念、坚定的执行,是创业者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能确保你行动起来,使自己的想法和逻辑得到验证,而不管最后的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
■ 致富要看心态
潮商在一无所有的时候,能够看到未来,敢于拼搏进取,首先就赢在心态。他们总是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这样的人,在一切困难险阻面前,总是能够用理智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充实的灵魂和潇洒的态度支配自己的人生。潮商心态好,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所以能够不断走向成功。
5.过了30岁就要自立门户
“工字不出头”,一个人不能总是给别人打工,必须做自己的事情才有出路。
——马宝基
潮汕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工字30难出头。潮汕人打工一般都不希望超过30岁,怕被人看不起。他们认为在30岁之前打工,可以获得行业经验,30岁后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去创业,去当老板。
香港“眼镜大王”马宝基,祖籍潮州,1959年随家人来到香港。为了帮助两个弟弟求学,帮扶家里的生计,他外出寻求出路,遇到了一位在眼镜厂做事的同乡,于是也成为那里的一名学徒。
过了几年,马宝基用积攒下来的1000元作为原始资金,在观塘鸡寮安置区建了一个小作坊,采用挫、刮、磨等原始方式生产眼镜。15年后,马宝基用多年的积蓄租了一间3500平方米的厂房,正式拥有了一间制造眼镜框的工厂,并命名为“宝光”。从此,马宝基踏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潮汕人喜欢经商,出了许多大老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拥有自立门户的强烈愿望。即使给别人打工,他们也只把它作为一个跳板,为日后创业做准备。并且,他们认为创业的年龄不应该超过30岁,而且越早越好。
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潮汕人从进入商场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独立创业,做出一番事业来,这种广阔的心胸、远大的梦想让他们在给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不只为薪水做事,不被一时的得失缚住了手脚,更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任何时候,潮汕人都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会积极思考,寻找出路,而不会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其实,潮汕人“工字30难出头”的观念,与“三十而立”的传统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一个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确立自己的事业发展方向,专注于自己的理想,做出成绩。
对今天的每个人来说,“30岁”的确是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门槛。给别人打工时间长了,早已经没了工作初期的新鲜感,对职场充满了焦虑与倦怠,同时又要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自己的事业在哪里?未来如何保障?
潮汕人的观念是,做自己的才叫做生意。哪怕只是开个小小的店铺,哪怕赚钱不如打工来得多,也要走出这一步,用心经营自己的事业。
潮汕人认为,企业和员工说到底是一种交易的关系——企业支付薪水,员工提供劳动力或是智力,这种交易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久。因此,一个有志向的人,应该有远大抱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们认为,既然投身商海,如果不做生意,不自己当老板,实在可惜。
潮汕人是很现实的,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接受教育,也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这迫使他们要凭着自己的毅力、勤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用财富保障自己的未来。因此,潮汕人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并且很早就开始行动了。
在潮汕人看来,30岁左右是创业的一个最佳时机。因为这时候,一个人的金钱、经验、人际关系都积累起来了,并且有很强的创业欲望,更容易成功。
(1)有了一定积蓄。
一个人到了30岁,已经工作了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也存了一笔钱。如果家里又支持并提供资金的话,其实应该有一笔雄厚的创业资金。这时候创业,基本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
(2)有了工作经验。
30岁的人在职场工作过一段时间,学会了如何当一名员工,也对老板的管理技巧有了初步了解,并且在某个行业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经验。这时候,完全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大胆尝试,闯出一片新天地。
(3)有积极的心态。
与其他年龄的人比起来,30岁的人做事更积极,充满了热情。这时候创业,往往具有强烈的事业心,懂得主动出击,并且反应力强,学习能量旺盛。与40岁、50岁保守的人相比,30岁的人更适合创业。
■ 为自己的未来创业
潮汕人认为,打工者的发财观是:工字30难出头。潮汕人喜欢自己当老板,有喜欢经商、实现自我价值的一面。其实,从深层次分析,他们过了30岁就自立门户,考虑得更多的其实是自己的未来。
潮汕人认为,今天的努力只是在为别人付出,充其量是“锻炼了自己”,选择创业是为了自己的明天。
6.“一无所有”造就自立精神
一个人只有依靠自己,具备相当的实力,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李嘉诚
潮商是华人世界中最富有的群体之一,但在成功之前,他们也是最贫困的群体之一,一无所有。
近代潮汕海外移民,无论是破产的农民,还是“契约劳工”和自由移民,开始都碰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遭受了非人的困苦。比如,他们身处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为此,海外移民要从苦力开始做起,才能生存下来,因为他们身无分文。一无所有,既让潮汕人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也造就了他们的自立精神。
早年,李嘉诚跟随父亲逃亡到香港。14岁那年,父亲病倒了,李嘉诚作为长子,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被迫辍学后,李嘉诚进了一间茶楼做事。一年后,他进入舅舅的钟表公司。几年后,他又跑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公司当推销员,不久再次跳槽到一家塑料制品公司。
频繁的跳槽经历,完全是出于生活所迫。李嘉诚没有安全感,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压力和无奈。一无所有的他萌生了自己创业的想法。这种自立精神,为他日后创立自己的商业帝国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贫困,所以渴望财富;因为一无所有,所以希望做生意改变命运。潮汕人这种纯粹的想法,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依附于他人。每一个潮汕商人几乎都是从小老板做起,一步步慢慢积累,把生意做大,在自立中获得了财富,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在潮汕地区,民营企业特别多,这里的人不等、不靠,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赚钱,过上了好日子。在海外,在全球的每个角落,到处都有潮汕人,他们在生意场上都取得了成功,这与其独特的发财观念是分不开的,“自立”无疑是他们赚钱的第一步。
英皇钟表集团主席杨受成,也是自立自强的典范。十二岁那年,他目睹了父亲一夜间倾家荡产的惨景。当时,债主临门,一家人受尽了百般羞辱。这件事使杨受成一下子长大了,也懂事了,他立志以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替父亲争口气。中学还没毕业,杨受成就帮助父亲做生意,走上了经商之路,并摸索出了一套赚钱的绝技。
祖籍潮州市潮安县的吴清亮,是出生在新加坡的潮人。早年丧父,与母亲、姐弟相依为命的清贫的生活让吴清亮懂得了凡事要靠自己。白天,他做小生意养家;晚上,他刻苦读书,立志振兴家业。1945年后,吴清亮投身商场,历尽艰辛,终于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己的产业。
无数潮商的创业故事,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
(1)没有后路,反而能奋力一搏,改变命运。
潮汕人选择创业,最初的动力来自于生存压力,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掌握未来的生活,所以义无反顾地投身商海。因此,当你在生活中一无所有,甚至面临巨大生活压力的时候,也完全可以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冷静下来分析对策,总会找到一条生路。正如台湾首富郭台铭所说:“人在困苦的时候,头脑会特别清醒。”
(2)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包括对财富、社会地位的渴求和“实现自我”。很可惜,许多人在生活压力面前缴械投降,抛弃了曾经的激情,甚至自暴自弃。潮汕人认为,人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只要你不放弃,就没有人可以逼迫你妥协。所以,到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自己的理想,都要对财富抱有一份渴望。当然,最重要的是你去行动,改变现状。
(3)最大的保险来自于自己。
越是一无所有的人,越渴望获得安全感,渴望有所依靠。有的人经济拮据,却热衷于买保险,就反映了人们求稳定的心理。其实,最大的安全来自于自己,外界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潮汕人孤苦伶仃的时候,没有去要饭,反而做起了生意,他们就是要靠自己赢得安全,自己给自己上保险。
■ 人穷志不短
一无所有的人,很难充满自信,甚至拥有远大梦想。但是,潮汕人例外,他们遭遇困境的时候,反而能扬起财富梦想,树立自立精神。人穷志不短,来自于潮汕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机会,关键是要有发现的本事。此外,创业的风险未必比打工的风险高多少,而其收益却要高很多。因此,一无所有的时候,潮汕人首先拥有了自立的心态,即使要先打工,他们也树立了当老板的理想,不会一辈子给别人打工。
7.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
别人认为危机来了,都减少投资,这恰恰是机会,这时候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任何时候,人都应该有一股拼搏的精神,否则难以干成大事。
——郑镜鸿
很多人想创业,但又不敢行动,因为怕冒风险。的确,创业要面对财务的风险、机会成本的风险,另外还有付出青春岁月的风险。但是,不创业,不当老板,却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可以说,风险伴随着人们生活的每一天,用潮汕人的话来说,不当老板才是最大的风险。
早年,郑镜鸿在一家荷兰人开办的皮革公司打工。看到皮革生意十分红火,他立志要当老板。白天,郑镜鸿勤奋劳作,留心于皮革生产,从制造工艺到加工设备的使用维修技术等几乎所有生产环节,他都关注在心。业余时间,他用自己的缝纫机学习皮革设计、裁剪、加工、制作的全套技术,离老板梦越来越近。
后来,郑镜鸿投资开了一间裤带庄,正式经营皮革业。然而,日本侵占了新加坡,给当时新加坡的整个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战火不断,许多人都对自己的生意失去了信心,郑镜鸿却坚守着自己的事业。
战争结束后,新加坡的民族工业发展很快,没有放弃皮革生意的郑镜鸿如鱼得水,他的再升庄不断发展壮大,使他很快成为新加坡屈指可数的皮革厂商。
爱因斯坦说,人类因梦想而伟大。潮商认为,经商,做生意,必须要有当老板的野心。野心是什么?野心就是目标,就是理想,就是梦想,就是企图,就是行动的动力!给别人打工赚不了多少钱,要把当老板当作最高理想,要有这种抱负。
潮汕人崇尚经商且善于经商,他们似乎天生是为了商业而存在的。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潮商从一开始就立志当老板,这让他们善于以经营者的思维来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很早就培养了商业思维。
当老板就意味着面对风险,迎接挑战。于是,“爱拼才会赢”成了潮汕人的口头禅,“勇敢”和“富有冒险精神”也一时成为潮商的代名词。
潮汕人把经商、办企业、当老板,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第一职业选择。因此,他们搞清了市场就办厂,他们不做守财奴,不喜欢存款而喜欢创业。做老板的风险很大,但是赚更多的钱却是一种满足,而创业过程则是一种更大的满足。潮汕人在世界各地办厂、做贸易,成功后也不会陶醉在已有的世界里,而是把生意继续做大。
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当老板很累,很苦,风险也大。但是,只要用心、用脑,多动手,就完全可以把创业的风险降到最低。
许多人之所以不敢创业当老板,是因为没有做好资产配置。比如,人们习惯于一开始就把所有的资金投入创业,然而创业是跑马拉松,不是跑百米,以跑百米的精神去创业,无疑加大了创业的风险。
潮商认为,当老板要计算好“三笔钱”,这样才容易有效控制风险:
{1}第一笔钱是“安家费”,也就是留下一到两年的家庭开支。避免让后院起火,才能在前线好好打仗,安安稳稳地做老板。
{2}第二笔钱是要把“老本”留下来,也就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做生意再有把握,也要有风险意识。因此,创业之初,就要做好储备资金。通常,这笔钱可以用在储蓄或稳当的投资上,如绩优股、房地产或基金等。
{3}第三笔钱是真正花在创业上的资金。这笔钱是扣除“安家费”、“老本”以后的“闲钱”,是用来投资创业的资本。有了这笔钱,才能放心投资,赚了可以提早享受人生,赔了也不至于影响到生活。
潮商发誓要做老板,喜欢冒险,但是他们并不鲁莽行动。在行动前,他们会做沙盘推演,把所有可能碰到的问题预先想过一遍,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不是想到什么就马上去做。这种缜密的思虑过程,提升了潮商创业成功的概率。
■ 经商要敢为天下先
潮汕人敢为天下先、勇于冒险开拓。他们大多从十几岁起就开始打拼天下,做过许多小生意,吃过不少苦头。不甘寂寞的潮汕人,一旦积累起资金,打好基础,就会自己当老板。他们说,是船,就得下海,就得迎着大风大浪前进,战胜困难,方显英雄本色。潮汕人的信念是:什么生意都能做,最重要的是要努力自己做老板。
8.千方百计当老板,哪怕只能开小店
以前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多年的心血没白流,我后来流落到法国,创业成功,都与早年开小店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陈克威
潮商接受教育的程度一般比较低,一项调查显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占到了65%。他们经商的观念和理念,主要来自父母的经验之谈,以及儒家倡导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潮商的价值观是朴素的、经验型的。他们迈开的经商的第一步,通常是在亲戚朋友的小企业、小店铺里完成的。
许多潮汕人从帮工做起,一边做事,一边学习经商之道,然后再由帮工升到伙计的位置。比如,李嘉诚就曾经在舅舅的店里做事,逐渐锻炼了商业思维,对人情世故有了准确的把握。这些都是经商的基础。
积累了一定经验,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潮汕人就会跳槽出来,从小生意做起,完成从打工者到老板角色的转换。
千方百计当老板,哪怕只开个小店,这是潮汕人的做事原则。有时候,即使摆个小摊位,一天只赚微薄的收入,只有简单的饭菜,他们也心甘情愿。关键是,他们要自己当老板,给自己做生意。
马来西亚著名实业家刘玉波,原籍潮安县归湖镇龙溪村,1936年前往马来西亚做生意。起初,他给别人当学徒;后来,转到沙巴州一家商行当职员。经过3年努力,刘玉波有了一些积蓄,于是与几位好友合作开了一家商店,经营杂货生意。从此,他走出了经商的第一步,日后成为马来西亚著名的实业家。
法国著名华人企业家陈克威,早年为了家庭生计毅然放弃学业,开始了经商生涯。他的商业之旅,也是从一家小店开始的。当时,他开了一家杂货铺,既当老板又当伙计,搬运装卸,出货送货,里里外外一把手。随着做生意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积蓄越来越多,几年后陈克威转营实业,开办木材厂,真正当上了大老板。
泰国顺和成集团公司总裁张锦程,少年家境清贫,没读几年书就进入了商界。起初,他到泰国谋求发展,后来回到家乡和母亲一起经营米店,积累了资金和米业经验后,他与夫人陈蝉壁女士在泰国北柳府建立了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并创办了顺和成出口米行,一步步把生意做大。
潮汕人把经商当作自己的事业,把当老板当作自己的追求。他们千方百计创业、做老板,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不在乎,再苦也要把这份生意好好做下去。
许多潮商谈到当老板的热情,都理直气壮地说:“给别人打工的岁月太漫长了,太压抑了,虽然自己做生意风险大,有时白忙活了一天却门可罗雀,但是给自己干还是有劲头,遇到挫折也不会气馁,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好好地做下去。”
有的人动不动就以宝洁、沃尔玛为案例,学习他们的经营技巧,对身边开小店、做小买卖的生意置之不理,从内心里看不起。而潮汕人的赚钱哲学是:目的就是一切,手段无所谓。无论是大商场,还是小店面,只要能赚钱就行。
■ 有希望就有一切
潮汕人热心当老板,不怕生意小,不怕店面客源少,关键是自己创业,整个人生就充满了希望。有了希望,就会充满自信和勇气,做任何事都有劲头。他们相信,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在给自己做事,以后就一定能成功,就会赢得转机。因此,潮汕人从小本生意起步,或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积累资本和经验,或者因为精通某个行业或项目而开始创业,总之,他们千方百计当老板,让自己在希望里打拼。
9.用“义气”打造一支有竞争力的团队
做事的时候,大家一条心,一起跟着“大哥”闯天下,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去。
——陈克威
潮汕人在创业初期,往往用“义气”凝聚人心,组合起一个实干、很有竞争力的团队。这种本事,与当地人重“义”的观念有很大关系。
“义”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价值观之一,潮汕地区上演过许多“忠义”的历史故事。比如,南宋的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捕,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在潮汕人中间广为传唱。历史传统的积淀,使潮汕人在价值观上形成了重“义气”的文化心理,这成为潮商凝聚团队的精神文化力量。
法国著名华人企业家陈克威,从泰国流落到法国巴黎后,得到了当地潮汕人的热情帮助。他和弟弟在巴黎创办企业,发展商业,都得到了当地同乡的帮助和协助。在创业的过程中,陈克威也大力聘用潮汕人,大家紧紧团结到一起,迅速在商业竞争中打出了一片天地。
潮商的团队精神是其他地区的商人无法模仿、学习的,这使得创业初期的潮汕人节省了许多成本,成为行业竞争的一种核心竞争力。潮商大多有打工的经验,他们知道善待员工的重要性,所以待人处世也很仗义,反过来增强了团队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通常,潮商的团队结构和组织精神都很简单,但运作起来特别有效。做事的时候,大家一条心,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真正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局面。
唐代大臣李绩晚年得了暴病,医方上说需要用“胡须灰”做药引。李世民得知这种情况,就剪掉自己的胡须,然后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大将李思摩在作战中被敌人的弩箭射中,李世民亲自为他吮吸伤口的血,身边的将士看到这种情形大为感动,一时间士气大振。
《贞观政要》记载了李世民的一段话:“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举其身,犹割股以唤腹,腹饱而身毙。”对待大臣、部下、百姓,李世民都注意和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因此赢得了众人的拥戴、建立了强盛的帝国。
潮汕人也一样,他们经历了许多磨难,深知一个人要有情有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增强竞争力。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他们把“有福同享、有难同担”当作做人做事的准则,最大限度上让自己的团队充满了竞争力。
■ 得人心者得天下
中国有句古语:“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在历史中,在现实中一直透出智慧的光芒。患难时刻见真情,享受富贵的时候,大家称兄道弟,不足以反映出人心的真假;只有在危难的关头同仇敌忾,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归心的目标。
潮汕人在创业过程中,耐心帮助遇到困难的伙伴,而不是躲得远远的;遇到意外情况,他们共同承担、走出困境,加深了彼此的信赖,为日后继续合作打下了基础。讲义气,是潮汕人决胜商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10.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人的体力差别和脑力差别不是在一个数量级,这是生理决定的。一个跑得最快的人,和一个只有平均速度的人相比,不会超过一倍;但是一个最聪明的人和一个有着平均智力的人相比,差别就会有十倍,甚至几十倍。
——庄世平
潮汕人喜欢钱,善于赚钱。他们不仅勤劳,而且善于动脑子赚钱,这恰恰是财富时代发家的根本。
有一位年轻的潮州小伙子,是深圳某商场的业务主管。有一天,一个很不起眼的潮州人租了该商场门口巴掌大的地方,准备卖水果,租金为1000元一个月。这个小伙子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的同乡在第一个月就赚了5万元,这件事给他相当大的冲击。
受此启发,小伙子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另外一家商场门口租了几平方米的地方卖水果,结果第一年就赚了30万元,完成了原始积累。
潮汕人为什么善于赚钱,因为他们善于动脑子,善于学习。许多人都想做生意,希望做大买卖,但是他们只是空想,却没有从市场上发现商机,结果始终不能迈出经商的第一步。潮汕人的经验是,做生意要善于动脑子,学会敏锐观察。
一位富翁被抢劫,他面无惧色,对强盗们说:“你们可以抢走我的一切,只要留下我的脑袋。用不了多久,你们还是一贫如洗,我还会拥有被你们抢走的一切。”为什么呢?因为富翁有智慧,智慧可以让他重新拥有一切。
潮汕人勤劳勇敢,不仅表现在手脚上面,更体现在灵活用脑上。喜欢动脑筋,让他们的眼里充满了商机。
潮汕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他们在商业上的敏锐、聪慧丝毫不比犹太商人逊色。在善于动脑筋赚钱这一点上,两者是一样的。
潮商的经验是,做事之前,一定要用脑袋想想,这样一定能赚到更多的钱;生意场上,要时刻准备好用自己的头脑去挖掘商机,抓住机会;商人都要养成常动脑筋的习惯,这样才不会使自己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
总之,做生意,仅仅依靠热情、努力、勤奋,不一定能成功。因为,它虽有体力劳动,但不是“排汗工作”,而应该是一个有智慧、有技巧、符合一些客观规律的逻辑过程。要想成为一个智慧的成功商人,就不要吝惜动用你的大脑。在日常商业活动中,不仅要勤恳地干,还要思考着干。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决定成功。
■ 用脑子赚钱
比尔·盖茨说过:“善于少走弯路的人,总是一个用头脑驾驭自己人生每一步的聪明人。”
对经商来说,头脑尤其重要。智慧的商人变废为宝,变不利为有利,直至富甲一方;智商平平的商人磕磕绊绊,赚的没有赔的多,到最后身无分文甚至负债。潮汕人能够成为华人世界里最有商业头脑的群体,道理何在?因为他们不仅在用钱做生意,更是在用大脑做生意。
11.永远不向失败低头
失败是成功之母,创业要有“败不馁”的精神,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里。
——陈兴勤
泰国华裔富商陈兴勤,深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精髓。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呢?首先是“败不馁”的精神,当他接二连三创业失败或遭受波折时,他告诉自己:“要死也要死在大海,不要呆在小溪里。”更重要的是,他活用失败与错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于处理成功途中所遇到的波折和障碍,在创业中一路走向了成功。
香港“牛仔裤大王”马介璋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首先谈到的也是要敢于竞争。他说:“人处逆境,要毫不气馁。”1983年至1984年,香港房地产业大跌,银信收缩,客户催讨贷款,甚至一些亲友也向他逼讨投资,但是他没有倒下去,最终通过出售地产度过了难关,而后卷土重来。
新加坡华人企业家连瀛洲,1927年初入商场,竞争异常激烈残酷,结果立刻就当头一棒,遭遇了失败。接着,他又前后到两家公司工作,但都不走运,两家公司先后关门大吉。连连受挫的连瀛洲并没有认输,而是酝酿着如何重新创业。日后,他创办了华联银行,几十年过去了,华联银行由一家小规模的银行,发展成了新加坡四大银行集团之一。这与连瀛洲永不言败的精神有莫大关系。
潮商认为,从打工到老板的角色转换,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期间,要经历凤凰涅般的磨砺,在身体和心灵上经受千锤百炼。尤其是失败一旦降临到头上,千万不要灰心丧气,要充满希望,有“盼头”。
(1)相信自己会成功。
大凡成功者都深知这一点:失败是暂时的,只要欲望强烈,毅力坚定,就一定能把“乾坤”扭转,转败为胜。
(2)把逆境当作宝贵的磨炼机会。
只有经得起逆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尤其是在商战中。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失败的经历,但这又何尝不是迈向成功的垫脚石呢。把失败当作是不能成功的教训,最终就一定能赢得成功。
(3)失败后更要大胆尝试。
人人都可能碰到挫折,但更多的人是被挫折绊倒,再也爬不起来。潮商认为,失败后更要不断去尝试,不应该沉溺于遗憾当中。只有尝试,才能找到成功的出口,迎接胜利的曙光。
■ 在试错中找到对策
许多潮商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经历了层层磨难。他们开始经商时并非一帆风顺,也是失败连连的。当生意变得越来越糟糕时,别人可能崩溃了,但是潮汕人在失败的打击下,并没有倒下,而是寻找应对之策,从头开始。
潮商认为,做生意就是在挫折和失败中成功的。正因为失败,才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了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的心理准备。更重要的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潮商对商业世界中的每个细节摸得一清二楚,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好了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