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解密情绪:因为了解才能够读懂(5)
有的人,在你辛勤劳作的时候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不犹豫地向你索取。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责备他。有人愿意分享你的劳动成果,总还是好的,是在肯定你的劳动价值。和他分享,慢慢地让他学会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穿着华丽,显出一种高贵,内心却胸无点墨。
你读他时,千万不要鄙视他,因为他不知道,服饰的华丽,只是裁缝的杰作,而人的品格修养,并不是这些东西所能显现的。
大度读人,读真实的同时也读真实背后的狡诈;读美丽的同时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读世界的黑暗同时也读会世界的真、善、美……
2.你会读人吗
想要了解自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再去弄明白别人的想法,岂非难上加难?的确,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也会千差万别,“甲之熊掌,乙之砒霜”,你喜欢朋友聚会的热闹,他却欣赏独处的自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渠道去领会别人无意间传递给我们的其内心真实想法的信号。
在我们同他人相处沟通时,借助了语言这个工具,可由于说出来的话大都经过思想加工,往往隐藏了说话者真实的心理、目的,因此我们常常感叹“人心隔肚皮”。别悲观,隐藏得再好的人,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供我们找出其真意,关键是我们“接收雷达”的灵敏程度。因为对方在说话的同时,他的身体也在说话,并且说的话是由无意识控制的,是真实的表达。在这里,我想给大家简单介绍能读懂别人言语之外的语言——形体语言。
3.目光是人的另外一种语言
婴儿的眼睛是清澈的,
青年人的眼睛是热烈的,
中年人的眼睛是严峻的,
老年人的眼睛是睿智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不会隐瞒更不会说谎,
愤怒飞溅火花,哀伤倾泻泪雨,
它给笑声镀一层明亮的闪光。
这是《眼睛》诗中的两段。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袒露人们内心的眼光,对讲话有一种奇妙的辅助功能。
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人内心的隐秘,胸中的奔突,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变幻的眼神中流露出来。所以,人们可借助目光表达丰富的感情,增强讲话的效果。
孟子认为:“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意思是说:人的眼睛能够表达思想情感,甚至能表达用言语难以说明的极其微妙的情感。眼神也是一种“语言”,炯炯有神的目光,是对事业热烈追求的表现;麻木呆滞的目光,是对生活心灰意冷的表现。明澈坦荡的眼神是为人正直、心怀博大的反映;狡黠、阴诈的眼神是为人虚伪,心胸狭窄的反映。故弄玄虚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体现;神秘莫测的眼神,则是狡猾奸刁的体现。坚定执著的眼光,是志怀高远的表示;飘忽浮动的眼光,是为人轻薄浅陋的表示。似匣剑出鞘,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锐的写照;如蛇蝎蛰伏,灰冷阴暗的眼光,是邪恶刁钻的写照。坚毅的眼神,预示着自强自信;晦衰的眼神,预示着自毁自堕……眼神是多样的,它表达的情感也必是多种多样的。
讲话时瞬息万变的眼神让人能窥探到你丰富的思想情感,体察出你蕴藏于内心深处的“语言”。所以讲话时要得体地使用目光语言。眼神是诚恳的必然结果,讲话者的真诚正是通过眼神传达给别人的。你一边讲话,一边扫视听众,就会使听者对你产生信任感。
讲话者还可通过目光察言观色,“侦察”动向。因为人的喜怒哀乐不只是通过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一个人的“颜”、“色”是洞察其内心世界的窗户。扫视听众,就能随时了解到他们的内心起伏、心理波动及对讲话的反应。这样侦察过后,即可因地适时应变,调节讲话的内容及方法,以吸引听者。若只是“一意孤行”,对听者的反应视而不见,必然会弄得不可收拾。
在谈话时,应切记,你的周围是一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没有生命的桌椅。所以,你一定要学会用眼神传情达意。若能通过眼睛将自己的情性、学识、趣味、审美观等毫不掩饰地展现给大家,那你将是一个高超的谈话者。要用无声的目光助有声的语言,让滴溜溜转的眼睛“说话”。讲话者的视线应该“目标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视听众。有时可让目光如探照灯环射夜空一般,迅捷扫遍全场;有时,则使眼神像聚光灯一样,集中于现场的某一点。有时,又可以像电影摄影师调节镜头:拉近,推远,或明,或淡。有时,故意将话音戛然而止,改为投以一束深思、凝神的目光,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每一种目光都有其特定含义,如左顾右盼、飘忽不定,是心慌意乱、情绪不安的表现;视线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视线向下,则表示伤感、悔恨、胆怯、害羞的心理。在演讲中,或者仰头望屋顶,或者俯视地面,或者环顾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转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转游移不定,都是旁若无人的表现,不足以效法。而只有活泼、自然、得体的眼神,才是语言表达的得力助手。眼神与语言、手势、姿态密切配合,会产生一种“互补效应”。
目光在谈话、交际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各个国家人们的风俗习惯不同,其使用目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别,这就得“入境问俗”了。如阿拉伯人谈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他们自幼就教育孩子,与人谈话不看对方是不礼貌的表现。瑞典人交谈时,习惯于频送秋波。而日本人在谈话时,直瞪瞪地瞧对方的脸就是失礼了,他们规定只能看着对方下巴底下一点的脖子,使对方的脸和眼睛处于自己视界的边缘。英国人谈话虽然也有目光对视,但要少得多。当然也有不用目光语言的,南美印第安人部族图托和保罗罗人交谈时,眼睛要朝四面八方看,若在公众场合下讲故事,讲话者要背对听众,眼睛要盯着屋角。肯尼亚的洛人部落更奇特了,这里规定女婿与丈母娘讲话时必须背对着背。另外,使用目光语言与人们之间情感的深度有关。一般是感情热烈、关系融洽时,目光对视必然多一些,而隔阂较深、互有敌意时,往往看都不看对方,有时则斜眼相视,冷目以待。
目光是意志的体现,眼神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谈中,敏锐的目光能捕捉对方的神情变化,洞察对方的内心世界。目光语言还能反映抑扬起伏的情感,辅助口头语言的表达。
4.丰富无声的身体语言
当一个人有所询问和质疑时,他往往不自觉地会眉毛上扬;当他惊喜时,眼睛会张大,显得比平时明亮有神;相反,当心情哀伤时,眼睛往往是低垂着的,眼神暗淡无光;另外,在惊疑或恐惧时,眼睛也可能会张大。
当一个人的身体略微倾向交谈的对方,并伴随着微笑、注视等,是表示热情和兴趣;微微欠身表示谦恭有礼;身体后仰表示若无其事与轻慢;侧转身子表示厌恶和轻蔑;背朝别人表示不屑理睬。
还有用手擦鼻子表达困惑,双臂交叉抱在胸前表达孤立自己或防卫别人,耸肩表达漠不关心,与己无关,用手轻敲物品表达不耐烦等等。
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在传播时常常会发生相互矛盾的现象: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子对心理医生说,她确实喜欢她的男朋友,但在说这话的同时却接连不断地摇头,这位女孩的真实心态究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相信身体语言能够深刻地显露出人们的心理状态,那么你就可以根据她的身体语言作出这样的判断:她并不爱她的男朋友,或者,至少目前两人的关系正处于危机之中。
在许多场合,你会注意到突然有人挪动身体,坐定时双脚正朝着一扇门。这种姿态明显地表明了他的厌烦心理,明确地暗示他希望会议、谈话或其他的事赶紧结束。他身体挪动,就是告诉你他急着离开。前来对你做社交性拜访的人,也会发出类似的信号。有时,在谈话的最后半小时,来访者开始摆弄姿势,好像要离开。聪明的主人注意到这种信号,可能会诚恳地说:“真是不早了,我们在一起,时间过得真快。”纵然对方嘴上不表示同意,但你会注意到,在你说过那句话后,他的身体就挪到椅子边缘,进一步证实他真的想要走了。
说话时的动作因人而异,有无数种差别。有人喜欢用手摸鼻子,或者频频用手势强调,甚至抖着腿与别人交谈……从这些习惯中,可以测出一个人潜藏的性格。
(1)夹杂手势说话的人若是男性,多少有点骄傲、自恃。一旦别人持相反意见,他便容易生气。若是女性喜欢用手势表达,则意味着她个性活泼,喜欢照顾别人。
(2)靠着桌子说话的人,往往热衷于某种事情。如果心里有烦恼,有时会胡乱涂鸦借以整理心情。这种人大多个性保守,不会马上投入新的事物。不过,交朋友有时会走偏锋。
(3)边摸头发或边玩头发边说话的人性情随和、体贴别人。这种类型的人大多个性正直,不会占人便宜或做坏事,可以说是正义之友。不过,要小心与人发生口角。
(4)常用手摸鼻子或下巴说话的人不分男女,基本上都是个性内向的人。即使是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敢清楚表白自己的心思,性情消极。有时还显得害羞胆怯。
(5)抱着胳膊或手插口袋说话的人,对自己非常有自信,甚至对别人好恶非常明显。喜欢的人热心相待,讨厌的人说一句话都嫌多。因此,交朋友容易走偏锋。此外有些行为则显得装腔作势。
(6)说话中高声大笑的人爽朗有朝气,具有十足的社交能力。但是有时这种笑声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刻意讨好,内心其实是格外狭窄,不见得容于他人。
(7)眼睛瞪着说话的人。在神经质又气度狭小的人身上,常可以看到这种表情。此外,也显得他不够沉稳,同时也显示出他缺乏耐心,做任何事情都容易半途而废。
(8)自己说话自己点头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或现在的做法具有相当的自信,相对来说,也是个顽强固执狂。虽然做事总是一鼓作气、积极做事,但是很难采纳别人的意见。此外,频频对自己说话,自言自语叫好的人,也大致属于这种类型。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经过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中枢最近而最不诚实。我们与别人相处,总是最注意他们的脸;而且我们也知道,别人也以相同方式注意我们。所以,人们都在借一颦一笑撒谎。再往下看,手位于人体的中间偏下,诚实度也算中庸,人们多少利用它说过谎。可是脚远离大脑,绝大多数人都顾不上这个部位,于是,它比脸、手诚实得多。
脚除了反映人的情绪外,还可以反映人的性格品质。如果一个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起路来匆匆忙忙,脚步重且乱,就可断定这位姑娘一定是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留心眼的痛快人;反之看上去五大三粗,走路却是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样的人一定是外粗内细的精明人,他干事往往以豪放的外表来掩盖严密的章法。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上泄露出来,人在站立时,脚会朝着主体心中惦念的或追求的方向与事物去。譬如,有三个男人站在一起,表面看来他们在专心交谈,谁也没有理会站在一旁的漂亮姑娘,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每个人都有一只脚的方向对着她。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注意她。他们的专心致志只是一种假面具,而真情被隐蔽着,但他们的脚却把各自的秘密泄露了。
现在你已经明白形体语言的一些基本规则和内容了吧,我们一生都在不自觉地做着行为语言的“游戏”,从现在起你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知识来反观自己,观察别人。在观察中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教训,你会慢慢发现,其实人的心理并非深不可测的。
5.看不见的伤更需安慰
前些日子在工地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次的受伤却使我感触良多。原本轻而易举之事,因为左手完全无法出力,竟连穿衣服这种小事都无法独自完成,非靠别人帮助不行。这使我更体会出:人是无法离群独居的,孤木不成林啊。
因着手痛,自然会带给一些和我接触的人很大的不方便,然而他们都因看得见我的手伤,所以大多数的人不但不会怪我,反而很愿意包容和帮助我,使我深感谢意和感激,好像也因此伤势好得特别快。坦白地说,一般人都是如此,特别是对方所受的伤是我们很明显就可看见的,我们的同情心都会油然而生。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人,他所受的伤虽然比外伤更大更严重,然而别人却看不见。这种情绪上受的伤,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缓和、治疗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一个人人格和行为的扭曲,因此他所带给别人的不便、不愉快或伤害远比肉体受伤者带给别人的不便更大更深。
情绪的受伤或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因为不容易被人察觉,所以这些人不但很难得到别人的容忍,更谈不上有人肯帮助或礼遇。因此他的伤势可能与日俱增,与别人的关系也就常处在恶性循环中,从情绪的角度去看:“那看得见的(行为),原是由看不见的(伤)所造成的。”所以,往后当我们碰到一个不可理喻之人的种种举动或言语时,如果我们肯打开心灵的眼睛去“静观”,我们就会发现,对方一定是在心灵上有伤未愈,说不定还是个“情绪上的小儿麻痹症”之可怜智障者呢!
如此,我们的包容心是否会比较宽广些呢?因为看不见的伤,比看得见的伤更需人们爱心的包扎和安慰,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