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早教,巧抓关键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经历一个记忆敏感阶段,这种记忆敏感期是从事学习的最好时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无异于把孩子的智力进行了阉割。尽早地抓住记忆敏感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伟大人物取得的成就,都归功于对记忆敏感期的良好把握。
原则一旦确立之后,具体操作只是一些技术性细节。我们当时只知道早期训练婴儿对智力开发有好处,但是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操作方案可供参考。所以实际操作方法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编制而成的。这就像武林中的派别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只要持之以恒,都能训练出高手,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当时一项最重要的决定是: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训练。决不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
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指出,人脑一旦发育成熟,那些没有来得及开发的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挖掘大脑的潜力,只有在出生后到大脑发育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进行早期教育。
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越灵活。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它的细胞就老化得越慢。因此,“天才命短,神童早夭”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恰恰相反,早慧总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在教子成才的道路上,父母的责任就在于替孩子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
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这时大脑已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即使是新鲜事物也被排斥在外。因此,儿时形成的良好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所有杰出人物都有这种良好的优质记忆敏感。当人的大脑里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潜意识里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不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的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识字教育的人物,记忆力通常都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在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人脑有一种与所有动物都不同的机能,那就是学习的机能——智本能。智本能的发展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智本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智本能的发育也有敏感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也就无异于将其阉割。
因此,有人指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的智力阉割。由于错过了早期教育,使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的儿童发展成一个庸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一段时间不要紧,只要以后好好教育同样会成才,因此无意间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阉割。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父母的双手葬送的。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实践的经验。
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单靠勤奋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早期教育让先天遗传基因更加充分地发掘出来,也使后天勤奋更加有效。人们错误地忽视了早期教育,大量的天才就在这种疏忽中荒芜凋零。现在很难找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来教孩子,孩子因从小不能接触到第一流的人物和思维方式,一切都只能从最末流的开始。
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单靠勤奋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
我们常常听到大款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高中或大学,慷慨地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送孩子进去混一张文凭。很少听说有人用重金去聘请一位优秀的保姆或高级教师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各方面素质很差,即使花大钱混到一张文凭,对孩子成才也是毫无益处,孩子只是个冒牌货而已。反之,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用不着父母花大钱去“买”学校,也会自己争得一条好的成才之路,考上好的学校。
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儿童几乎都是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成为“超常”儿童的,而这些适当条件就是早期教育。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根据中科大少年班的有关资料分析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所谓“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没有。
一般人都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事实上早期教育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它是所有后期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唐代,由于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诸如王绩、王勃、徐齐朋、杨炯、骆宾王、王维、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从世界上看,良好的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像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契马布埃、乔托、多拉太罗、拉斐尔……都是接受了早期教育而成长为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另外,由于犹太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所有的犹太天才都是神童出身。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期教育培养而成。因此,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告诫给人们的反思是: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
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时间表,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不返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在看着这个时间白白地流逝过去,而没有抓住这一去不返的教育良机,然后去感叹别人创造的奇迹。
现代心理研究指出,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生命的头四年里会发展出50%的智力水平;在八岁之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最后在八到十七岁之间完成最后的20%。
经济学家预测,早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年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工资提高2.53倍,学前时期给儿童的投资可使社会得到翻四番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何等重要。
现在人们最致命的问题是片面强调遗传基因的差异,而没有认识到早期发展,尤其是生命最初三年个体的分化实际上是由环境和早教质量所决定的。正是孩子和主要教养人之间构成的教育微环境左右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当今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教育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不在中学,甚至也不在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在这三岁之内,在婴儿的摇篮中。也就是说,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因此有人指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要想造就一代人才,只能从幼儿时期开始。所有创造丰功伟绩的伟大人物之所以出类拔萃,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特殊经历和启蒙,在儿时失去的机会很难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补偿。
我们的幸运是: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
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且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这是我们教子成才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与好品格的养成是早期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两个关键,它们被铸就而成的柔韧度、持久度等性能的强与弱,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与人生规模,它们就像一对即将高飞的翅膀,广袤的天空增添了它们的搏击才会变得五彩斑斓。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要培养出高才生,而且自己所培养的孩子要具有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由于小时候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自然成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使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除了语言教育、数学思维训练等智力教育之外,我们特别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一片空白,行为习惯没有固定模式,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我编写的《家教三字经》里已经写道:
人之初,无善恶。性相近,习相远。教以善,则成善。诱以恶,恶乃生。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的确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十分微小,足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教育。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和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巩固,在沾染坏习惯之前把好习惯教给他,否则等坏习惯染上之后,再去纠正就很难了。现在很多家长的烦恼就是因为忽视了早期的好习惯培养而让孩子染上了坏习惯,结果很难再纠正,甚至无法纠正,出现种种问题困扰家庭。
好习惯的培养与好品格的养成是早期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两个关键,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与人生规模。
我们在教子成才的道路上,无数次经历各种关键时刻,如果我们错过其中任何一个机遇和关键,都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甚至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他们的人生就得重写。人生的关键就那么一两步,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父母的责任就在于替孩子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