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解译星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天上的战旗

1997年,海尔-波普彗星飞过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上空

3000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季凌晨,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行进在中华大地上。这是来自西方“周”部落的军队,正在向东进发,讨伐位于东方的商王朝。为了充分利用殷商军队主力正在东南方与东夷部落作战的良机,他们日夜兼程,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赶路,这样的行军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出发的时候是正月下旬,一弯残月在清晨映照着誓师的队伍——当时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段急行军的日子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队伍里静悄悄的,没人说话,只有呼吸、脚步和兵器偶尔轻轻擦撞的声音。士兵们知道,自己必须尽快赶到牧野,那里是自己的首领——周武王计划中的决战战场。

周武王走在这支队伍的前列。作为部落首领和军事领袖,他始终保持和士兵们同进退的好习惯。东方的天空就要出现鱼肚白,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满天的繁星在清冷的空气里显得格外璀璨夺目。周武王一边行军一边抬头观察着天空,今天看来会是一个大晴天,星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木星在东方天空熠熠生辉,好像正在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他对这几天的天象很熟悉,一弯残月正要升起,尾随它升起来的就是商人的图腾“苍龙”,苍龙的心脏,那颗血红色的大火星是商人供奉的神灵。它现在还在地平线下,在这个季节已经湮没在太阳的光辉中,再也看不见了。相反地,周人的图腾“白虎”整夜都高高挂在空中,耀武扬威。出发前誓师的时候,全军上下对决战时的天象都非常满意。在他们看来,这无疑象征着殷商的没落和大周的兴起,这次讨伐既然上应天象,那么就是必然成功的。

知识链接

苍龙和白虎

在中国古代的星空中,有两组星星特别引人注目,它们就是“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东”和“西”说的并不是它们在星空中的方位,而是指它们分别是东夷民族和西羌民族的图腾。在武王伐纣的故事里,战斗的双方各自崇拜的就是苍龙和白虎。苍龙星座的主体是现在的室女座、天蝎座和人马座一带,白虎星座的主体是现在的猎户座一带,它们都位于黄道附近,各自是夏夜和冬夜里最引人注目的星座。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说的就是天空中这只苍龙。后来,又有两个民族的图腾加入进来,合为“四象”,也就是苍龙、白虎、朱雀和玄武。它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四大神兽。

随着人们对星空越来越熟悉,对星座的划分也越来越细。黄道附近的星空不再简单地被划分成四块,而是按照月亮运行的规律分成二十八宿,月亮在每一宿停留一晚。四象各自对应七个宿。“苍龙七宿”指的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前六宿对应着龙身体的各个部位,最后一个箕宿是另外加上的;“白虎七宿”指的是奎、娄、胃、昴、毕、觜、参(shen),参宿就是白虎的主体。我国古诗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指的就是参宿,商指的是商人崇拜的大火星。它们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在天上,所以“参商”这个词常常被用来比喻相隔遥远、难以相见。

敦煌星图

敦煌星图里的苍龙(右)和白虎(左)

周武王一边有些心不在焉地打量着天空,一边在心里推演和完善着作战计划。忽然,他觉得今天的星空看起来有些怪异。仔细端详了一会儿才发现,在离木星不远的地方多出了一颗黯淡的星辰,仿佛是一位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出现在原本不应该有星星的地方。而且,这颗星星的形状也很古怪,带着长长的尾巴,乍一看简直像是一把挂在天上的长矛,闪现在队伍前进的方向。

乔托号拍摄到的哈雷彗星的彗核

知识链接

彗星

彗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星孛”,后来改称“彗星”,民间俗称“扫把星”。彗星的“彗”字其实就是扫帚的意思。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彗星都被认为是不祥的征兆,是有灾祸降临人间的警告。它拖着长长的尾巴,这被古人认为是天空在流血。因此,每当有大彗星出现,总是能在人群中造成惊慌。甚至在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的时候,人们还担心过彗尾扫过地球时会不会给地球带来新的病菌,为此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其实,彗星只是太阳系内的一种常见的小天体,总量非常多,只是很少进入太阳系内部,因此很少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罢了。它平时是不起眼的一个大冰块,里面混杂着尘埃等杂质,就像是一团肮脏的雪球。当这个“脏雪球”靠近太阳的时候,由于太阳的热量而挥发,尘埃和气体被太阳的辐射压力吹向远离太阳的一端,形成长长的“彗尾”。原本的脏雪球也被包裹在挥发出来的物质中,这是“彗头”。其中固态的脏雪球部分称为“彗核”,外层包裹的尘埃和气体称为“彗发”。离太阳越近,受到的辐射压力越大,彗尾也就越长。有的彗星一生只靠近太阳一次,离开后再也不会回来;也有一些彗星会一次次地按时回归到太阳系内部,回归的时间有周期的规律,这叫“周期彗星”。按照周期的长短,又可以把周期彗星分为“长周期彗星”和“短周期彗星”。著名的哈雷彗星就是一颗短周期彗星,回归周期是76年左右。

神圣罗马帝国威廉皇后在壁毯上刺绣的彗星图

这是一颗星孛(彗星),也就是俗话说的“扫把星”。

接下来的几天,这颗彗星越来越亮,位置也越来越接近木星。它的尾巴一天比一天明显,士兵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它。行军的队伍里渐渐有了窃窃私语,大家都在悄悄议论这颗扫把星究竟代表了什么——一直以来,彗星在人们的心目中都代表着战乱、灾祸和不幸。他们这次出征确实就是为了作战,可是灾祸究竟属于哪一方呢?要是这颗扫把星代表着商人的灾祸和不幸,那么周军就注定取得胜利。可要是它代表着周人的灾祸和不幸,我们还应该继续前进吗?

周武王听到了这些议论。他这几天一直默默地观察着士兵们的反应。比起彗星出现之前,行军的速度明显变慢了,但还没有人当逃兵。他们已经渡过孟津,很快就要抵达牧野,和商王仓促间组织起来的军队决一死战。周武王知道,自己必须站出来说话了。

古代欧洲绘制的彗星图

古代欧洲绘制的彗星图

海尔-波普彗星

彗星的结构

“大家说得没错,星孛总是不祥的,有了它就一定有流血和战乱。可是流血的会是谁呢?会是我们的勇士吗?不可能!瞧,这颗星孛的头朝向哪里?朝向东方!它是因为殷商才出现的,是为我们开路的,这正预示着我们的胜利!”他一边大声给士兵们打气,一边注意着大家的反应,发现士兵们因为自己的话而精神一振,不由得放下心来。“我们这支队伍里,每一个士兵都身经百战,我们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每天披星戴月地急行军,只有最强的军队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连天上的星孛都来为我们做先锋。它不是我们的扫把星,它是我们的一面战旗!我们怎么可能失败呢?失败的必将是殷商的军队,他们将会陷入灾祸中,血流漂杵,人头落地。我们要用胜利来感谢上天,来证明天意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殷商必亡!”

五天之后,周军在牧野列阵,与殷商王朝的军队决战。关于武王伐纣时这颗彗星的记载,可能是中国古籍里记录下来的最早的彗星。彗星并没有决定哪一方的命运,但它的确可能影响了双方的士气。牧野之战决定了两个王朝的盛衰转折,周由此取代了殷商,中国古代历史也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马王堆西汉帛书中描绘的彗星

延伸阅读

星空中的年轮

武王伐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在不少古书里留下了相关的记载。比如《淮南子》里就记载了当时出现的那颗彗星:“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也就是我们在故事里描述的景象。《尚书》、《国语》、《史记》等古书中也都有关于武王伐纣的记载。但这场战争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却没有任何一本古书明确地记载下来,变成了一个千古悬案。

那么,要推测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最有用的线索是什么呢?那就是古书中对当时天象的描述。天象总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天文学家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能够推算出某一个时间点的具体天象,比如月相是什么样的,太阳、月亮和行星们在星空背景上位于什么样的位置。那么,如果对这些具体天象描述得足够细致,也就应该能够倒推出天象所对应的时间。这就是“天文考古学”的基本原理。比如,有记载说武王伐纣时“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这就是一长串对天象的描述,结合其他线索,就可能逆推出一个具体的时间。

我国的史书一向有记录天象的传统,而且历史记载一直持续了两千多年,这就让中国的史书成为了彗星研究者的宝库。以哈雷彗星为例,自从哈雷计算出这颗彗星的轨道和周期,预言它将在1758年圣诞节回归以来,天文学家们就推算出了此前它的历次回归时间。后来,人们按照计算出的时间在中国的历史记录中寻找,居然每一次回归时,史书上都有相应的关于彗星出现的记录,从公元前614年到1910年,前后一共31次,跨越了2523年的漫长时光,竟然无一错过。有的天文学家推测,如果武王伐纣时见到的那颗彗星恰好是哈雷彗星的话,那就应该是它在公元前1057年左右的那次回归。

然而,迄今为止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时间的推测有好几十种。主要难在两点:一是因为上古史料缺乏,古书上的相关记载都是后人记下的“二手货”,不但不够精确,有的地方还相互矛盾;由于语言变迁、记载简要,天文学家们对天象描述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二是因为相隔3000多年,涉及的天文计算相当复杂。所以,武王伐纣的时间恐怕要留待以后发现新的史料之后,才有希望尘埃落定了。

哈雷彗星。W. Liller摄于1986年3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