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工程技术角度的信息资源理论
2.2.1 企业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
1.诺兰的4阶段模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里查德·诺兰(Richard. L. Nolan)通过对大量公司信息系统的总结,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4阶段论。
在诺兰的信息系统发展 4 阶段模型中,诺兰按时间顺序将时间横轴划分成 4 个区间,即:开发期、普及期、控制期和成熟期。他把这些区间称为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同时用纵轴来表示信息系统的费用支出(如图2.1所示)。
图2.1 诺兰4阶段模型
2.诺兰的6阶段模型
20世纪70年代末,信息系统的用途不断扩大,信息化投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起来,这就带来了评价变量的多样化。
诺兰通过总结美国一些企业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规律,又于1979年将其4阶段模型调整为6阶段论模型(见图2.2),提出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过程有六个阶段:起步、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成熟,这就是所谓的“诺兰模型”。6阶段模型反映了企业计算机应用发展的规律性,前三个阶段具有计算机时代的特征,后三个阶段具有信息时代的特征,其转折点就是进行信息资源规划的时机。诺兰模型是在总结美国企业近20年的计算机应用发展历程后浓缩出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已成为说明企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有力工具。
图2.2 诺兰的6阶段模型
3.米歇模型
20世纪90年代初,米歇(Mische)揭示了信息系统集成与数据管理不可分性,认为信息系统集成实质上就是数据集成,集成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搞好数据组织。由此他提出了综合信息技术应用连续发展四阶段、五特征的“米歇模型(Mische’s Model)”(见图2.3)。米歇模型全面概括了综合信息技术发展的规律,它也是信息资源规划的基础理论之一。
图2.3 米歇模型
目前,中国许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基本处于“诺兰模型”的第三阶段,要想进一步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就应该抓住时机进行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建设。
2.2.2 数据管理理论
美国著名数据管理专家威廉·德雷尔(William Durell)把目光放到了技术标准化上,通过总结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数据管理(DA)的标准化经验,出版了专著《数据管理》。书中完整地阐述了信息资源管理的思想和重要性,总结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视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和逻辑数据库标准等五项标准。其主要观点有:
(1)没有卓有成效的数据管理,就没有成功、高效的数据处理,更建立不起来整个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2)数据元素是最小的信息单元,数据管理工作必须从数据元素标准化做起;
(3)企业数据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集中控制和管理数据定义,建立全企业数据管理基础标准和规范化的数据结构,协调计算机应用开发人员和用户实施数据管理标准规范;
(4)数据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会遇到许多困难,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2.2.3 数据环境重建理论
根据马丁提出的“数据环境”的理论方法和研究开发经验,可以认为,信息资源整合的实质就是数据环境重建(Data Environment Reengineering, DER)。数据环境重建的技术方法就是在信息资源规划之后按以下具体步骤进行。
(1)重整数据结构。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来逐一衡量已有数据存储的结构,找出具体的差距,确定哪些数据结构可以修改、补全,哪些数据结构不合理需要抛弃,还要增加哪些新的数据结构。
(2)组织数据转换。对已积累的数据库资源。无论原来结构的科学程度如何,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需要按基本表的结构标准编制数据转换加载程序,将原有数据库资源加载到新数据库中去。
(3)组织数据录入。对新建的数据库结构,需要在应用开发的开始阶段编制数据录入程序,将整批业务数据加载到新数据库中,或者在应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录入加载数据。
(4)研制内外数据交换接口。以数据模型的基本表为标准,根据对各职能域到外单位的输出、输入数据流分析成果,研制外单位调用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接口、外单位向中心数据库传输的数据接口。
2.2.4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即 IRM,是为确保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信息资源实施计划、预算、组织、分配、协调和控制的一种人类管理活动,是由多种人类信息活动整合而成的特殊形式的管理活动。IRM的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初,信息资源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均趋于成熟,并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如 1980 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文书削减法案》,明确提出“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并对信息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信息主管CIO开始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决策层所设立的专门负责信息资源管理的岗位。
以霍顿(F. W. Horton)和马钱德(D. A. Marchand)等人为代表的美国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创立了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其核心观点如下。
(1)信息资源与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一样,同为企业的重要资源。要像管理其他资源那样管理信息资源,IRM是企业管理的必要环节,应纳入企业管理的预算。
(2)IRM包括数据资源管理和信息处理管理。前者强调对数据的控制,后者关心管理人员如何获取和处理信息。
(3)IRM是企业管理的新职能,产生的动因是信息与文件资料的激增,是获取有序信息和快速、简便地处理信息的迫切要求。
(4)IRM 的目标是通过增强企业处理信息的能力来提高管理的效益。以期达到“3E原则”即高效(Efficient)、实效(Effective)和经济(Economical)的最佳效果。
(5)IRM 的发展具有四个阶段,即物理控制、自动化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前三个阶段,属于初中级水平阶段。
在此基础上,很多专家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以企业管理方面为例,霍顿在其1985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就信息资源管理如何提高生产率这一命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此外,相关的理论还包括史密斯和梅德利两人于1987年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所提到的面向管理思想演变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里克斯和高在两人合著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所论述的以办公自动化和记录管理为代表的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以及博蒙特(J. R. Beaumont)和萨瑟兰(E. Sutherland)在两人所著的《信息资源管理》一书中所提到的面向工商管理和企业应用的信息管理理论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其他相关分支还包括: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的D. 胡赛因(D. Hussain)和K. M. 胡赛因(K. M. Hussain)“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一书中针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施特勒特曼(K. A. Stroetmann)在其主编的《“为信息服务的信息管理——90 年代的经济挑战”会议论文集》中提出的以价值链为核心内容的信息管理理论,以及克罗宁(B. Cronin)和达文波特(E. Davenport)在《信息管理的要素》一书中所提到的以模型为理论核心的信息管理理论等。
2.2.5 信息工程理论
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IE)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70~8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发达国家经历了计算机在数据处理领域应用的起步和发展时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系统得到应用,整合这些应用系统成为发展趋势,这时人们发现:整合原来的系统所耗费的人力和资金比重新建立还要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数据处理危机问题”。
以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总结了这一时期数据处理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发现了一个基本原理——数据类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相对稳定的,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则是经常变化的。马丁从 1981 年陆续出版了《信息工程》(Information Engineering)、《总体数据规划方法论》(Strategic Data-Planning Methodologies)、《信息系统宣言》(A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ifesto)等一系列著作,书中提出了信息工程的概念,阐述了信息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奠基性工作——总体数据规划的具体方法,以宣言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复杂信息系统的整套方法论,标志着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学科已经形成。
信息工程作为一个学科要比软件工程更广泛,它包括了为建立基于当代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化企业所必需的所有相关学科。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三个基本点:信息工程的基础是当代的数据库系统;信息工程的目标是建立计算机化的企业管理系统;信息工程的范围是广泛的,是多种技术、多种学科的综合。其基本原理如下。
(1)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
图2.4 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
(2)数据稳定论:数据是稳定的,处理是多变的。企业的数据模型是企业固有的,是不随企业的职能域、业务过程和业务活动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为企业信息化的处理奠定了基础。
(3)用户真正参加论:最终用户必须真正参加开发工作,这里主要体现了信息工程建设的组织关系设计思想。
(4)规划设计方法论:马丁阐述了一整套自顶向下规划(Top-Down Planning)和自底向上设计(Bottom-Up Design)相结合的方法论。
(5)主题数据库思想:以主题数据库为主体的企业数据环境建设是信息工程的核心内容。
从上述的基本原理和前提出发,信息工程阐述了一整套设计方法论,强调了建立业务模型、系统模型、数据模型的意义,同时要求使用集成化的辅助软件工具系统(I-CASE)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