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打造自然的你
有些教育家认为人可以分成两类: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不要误解我的意思——这并不是一个教你如何划分人的研究,而更像是一些分析我们行为驱动力的探索性问题,这些问题就如海滩上的沙子一般繁多。
顾名思义,一个现实的人通常都不是冒险家,而一个理想主义者则总在想法和行动上不断追求更好,虽然他们常常与大众的观念背道而驰。因此,他们在追逐理想时更愿意承担风险。然而,我们不能把所有理想主义者都和比尔·盖茨相比——他深信电脑的使用会带来变革,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一个成功的理想主义者背后都会有无数个失败者的身影,这些失败者大多是从来没有为理想真正努力和冒险过的人。难道这些没有努力过的人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者吗?
我见过的所有学生都向往一所好的大学(不论这个“好”是如何定义的)。同样,我见过的所有家长都对他们的孩子抱以厚望。即使是杀手,也想设计出一套最理想的方案去实施他的阴谋。到了最后,虽然大家都希望自己更好,但是我们衡量“好”的标准区分了我们和他人。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难道不都是理想主义者吗?大部分人不会多想这个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是我的义务。简单而言,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大的成就。
如果霍华德·夏尔兹在自己的店被银行关停242次后放弃了,我们如今就享受不到星巴克的咖啡了。如果J.K.罗琳多次被出版社婉言拒绝后停止写作,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哈利·波特》。如果沃尔特·迪斯尼在他迪斯尼乐园的概念被否定302次后就退缩,如今遍布全球的迪斯尼乐园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样,比尔·盖茨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所经历的无数次失败也就不难想象了。他们对“更好”有了更高的定义,才使他们最终获得这些光鲜的成就。而在光鲜的背后,一些难以察觉却同样重要的因素往往会被人们忽略。
纸张、电力、太空探索、弦理论、数学,甚至是孙中山先生对民主中华的展望,难道这些在他们时代被看作“现实”的追求吗?他们难道不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吗?毋庸置疑,如果你志存高远,你势必会走一条更加艰辛的路。但路途越艰险,你收获的阅历和知识也越丰富。即使失败是家常便饭,但经历了这些,你所得到的不只是技艺上的提高,还有对人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一代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中国学生都感到孤独且缺乏安全感,在他们的一生中父母的影响是最大的。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成功,但是缺乏对取得成功及方法的正确的理解。事实上,学生获得知识和财富的方法是要经历失败的打击的。失败和挫折会让学生体会到自信和成功来之不易,这会使他们的未来的人生获益良多。
但是在和中国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是真正的自信,他们一直都生活在象牙塔里,受父母庇护,远离伤害。家长不止一次告诉我,他们的孩子无法在准备标准化考试的同时再完成大学文书写作。如果你是这样的家长,我想你需要考虑下这种想法的影响。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又如何帮助孩子相信他们自己呢?有研究表明,在人类死亡的时候,大脑只被人类使用了10%。我可以保证,任何一个人在正确的动力引导下,绝对可以同时很好地完成两件事。我看到过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关系,而被限制了潜力。因此,我经常问我自己:怎么做才能帮助我的学生在大洋彼岸成功地发掘自我呢?
作为一个老师,我该做些什么?难道要鼓励学生不要去追求极致,为他们规划一个没有风险的计划,让他们走上一条简单的道路?还是启发他们向更远的目标去追求、去奋斗?当然是后者。如果我的学生失败了,他们就真的一无所获吗?绝对不是!即使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走一条更加艰险的道路也一定会有相应的额外回报。如果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SAT的目标是2200分,我会告诉他们应该把目标定在2400分。学生把SAT目标定在2200分可能会考2150分,但是如果他把目标定在2400分,可能会考到2250分。即使学生无法达到更高的预期目标,至少他们可以告诉自己已经尽力了。
物理学中,有一个简单的公式F=MA(力的大小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它向我们阐述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你就是质量,加速度就是你的努力。当你能够持续保持加速度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你便能获得非常大的力。而力,就是能帮助你进步的元素。如果你一直这样坚持下去,我坚信你永远不会被别人形容为“平庸”,也不会因为自己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得现实了而沮丧。所以作为一个老师,在过去的九年中,我总在睡前提醒自己:我的工作就是挖掘出一个自然的、富有理想主义的你,把你推向新的高度。即使失败了,我也会告诉你这没什么关系。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如何成功申请理想的学校,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年青一代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但不幸的是,在残酷的现实和挫折面前,这个愿望往往无法实现。如果没人说你在学术方面是一个疯狂的人,那说明你的想法还不够大。我理解在中国想法很大不太现实,但是如果你希望申请美国大学,你就会发现想法够大才是正常现象。
致家长的一封信
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找不到一件可以为之奋斗的事,也就找不到活下去的动力。”
目前,中国父母最大的缺陷就是对孩子的过度管理,即想要掌控孩子的方方面面。许多父母很自然地根据孩子有多成功来衡量他们的自我价值,一些父母更是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了极致。在此驱动下,产生了一种被命名为“虎妈”的亚洲教育方式。她们往往把孩子的学术爱好按照优先顺序排好(通常包括音乐方面),并逐一寄予厚望,仿佛自己的孩子是超人一般。
这种教育方式有明显弊端。想要去美国学习深造,社交能力和情商是不可或缺的两样东西,然而“虎妈”的育儿方式常常会忽略这两点。学习成绩和业余爱好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它们就会像燃烧的火没有了柴一样,很快便会燃烧殆尽。我发现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大学生中非常普遍,他们的学习兴趣与高中相比大大地降低了。
实际上,成功需要的就是灵感、积极性和驱动力,就像树干是其他树枝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样。对于我们来说,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外在动机源于外来因素,即父母告诉子女为什么要学习。外在动机的原因有许多,从恐惧(害怕得不到)到生存需要(没有足够的钱维持生活)。世界各地的许多人都因为一些外在动机而活着,后来才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创造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大学生而言,外因驱动对亚裔学生显而易见。亚裔美国人占了美国人口的4%,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招生中,每年亚裔美国人的申请人数超过了40%。他们的表现千差万别,但更令人惊讶的是亚裔美国研究生的表现。过去30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所有学生中,华裔学生中很少出现企业家、政治家或者行业领袖(在捐款方面也几乎没有做出贡献)。在华尔街的一些大公司,华裔经常会在晋升到高级职位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甚至止步不前。这与亚洲父母强加给孩子的压力有很大的关系。正如我们所见的,这种外因的作用持续不了多久。
更糟糕的是,外因对于孩子来说根本没有一点用处。在如今的中国社会,有经济实力去美国留学的大部分孩子家庭非富即贵,但是很少有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动机。我不会责怪那些学生,仅仅需要问他们一个问题,就能知晓答案。什么是教育能给而父母却不能给的呢?钱?稳定?地位?对于家庭富裕的孩子来说,这些他们都不缺。对他们来说,内因才是关键。
内因是一种更强大的能量,会比外因强大上百倍。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培养的动机。它能让我们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当今社会,一个人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受限于金钱。内因会不同程度地时常在每一个人身上发挥作用,也是所有高校浏览学生的申请材料时寻找的发光点。学生对什么感兴趣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将兴趣应用到实践中。
在当今中国社会,由于“虎妈”心态流行,孩子时常会被外界施加过多的压力,所以他们即使发现了自己的内在需要也无法顾及。他们可能发现了一扇金色大门,想走进去试一试,但却放弃了。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其中的意义,也有可能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这种现象在学校申请方面尤为明显。这一类学生甚至还有一个称呼,叫全能孩子。有时学校会用一个与种族有关的词,叫“亚洲书呆子”。申请材料显示了家长想突出呈现的部分,但是实际上这部分要么不存在,要么并不重要,因此对那些高校而言,两者没什么区别。全能孩子和书呆子其实都非常优秀,但是顶尖大学从不缺乏优秀的学生,所以他们并不能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一开始就不会被认可。
作为父母,尤其不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过时思想:只有进入顶尖名校才有未来。为什么要束缚孩子对成功的定义呢?难道每个孩子迈向成功所必需的条件都是一样的吗?难道每个孩子都有一样的人生目标?在这种思想灌输下,孩子没能成功进入顶级大学的后果又会是怎样呢?这大概就是中国以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有如此多的学生,被理想大学如清华、北大拒绝之后选择自杀的原因。对于那些进入理想学校的学生来说,难道他们的人生就一定成功吗?去年,我碰到了一位北大毕业生,他表现出了他这样的年纪本不该有的孤独和沮丧。他刚毕业,即将面对崭新的生活,我问他为什么情绪那么低落。他的回答听起来好像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生活的真实都被偷走了。他说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人才辈出,但除了拥有一纸文凭,他一无所有,所以感到沮丧万分。
作为老师,我能深深地体会学生的这种压力,我也在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思维敏捷、知识渊博的学生走进办公室,但是没有任何人生方向。除了GPA(平均分)之外,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其他价值。我们办公室对他们来说就是天堂或者教堂,在这里,他们可以摆脱外界的一切压力,勇敢做自己。我们坚信只有给予最好的发展环境,才能挖掘他们全部的潜力。只有到那时,学生们才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和梦想。
所以,正在读这本书的家长们,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如果您仅仅能说出它的字面意思,那么我建议您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找到内心所爱才能笑得灿烂
一直以来的误解
开始本章的话题之前,我想让大家阅读一篇我学生多年前写的文章。读了她的文章后,大家就会明白我的意图。
在我的心中有一座墙,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墙,它是横亘在德国柏林墙,推倒柏林墙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
在我出生那天,叶利钦替代了戈尔巴乔夫,获得了俄罗斯的统治权,同一年柏林墙也被推倒了。除了这些事件,那场战争造成的这堵墙和我没有任何关联。但是我相信,我出生在新世界即将到来的前夕,这个世界对不同的团体有新的理解,从分裂的冷战时期迈向全球化的新纪元,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为了这些目标而奋斗。
我知道这些目标不会在近期实现,或者在接下来的世纪也需要继续努力。但作为乐天派的我认为这是值得为之奋斗的。即使当我慢慢老去,没有了年轻美丽的外貌和好胃口,我仍然可以笑着对镜子里的自己说我的努力给予了别人更长久的幸福。
我曾经想过长大以后成为一位女警,缉拿穷凶极恶的歹徒;做一名科学家,解答世界上的未解难题;或者成为一名建立保护环境基金的环保人士;或者是启蒙人类的大作家。但是每一个远大的志向都只能支撑一部分的我,并使一小部分人受益。从事其中任何一个职业,都无法提升我存在的价值。
在我犹豫不决的时候,生活和历史却告诉了我造成人类最大灾难的不是环境问题、战争或者疾病,而是误解。正是由于社会团体、民族、种族甚至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误解才导致了环境问题、战争和疾病。误解阻碍了太多的人道主义活动,如对饥荒、艾滋病和贫穷的援助。更可怕的是,误解是在有意识中形成,而每一个团体都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因此改革和民主将会失败。尽管如此,我仍会竭尽所能去弥补不同意识和观点之间的差异。
对国际关系的学习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人类的特色,使我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我有机会从专项课程如过度狩猎、能源危机等方面将大家团结在一起,有机会缓解地区冲突,有机会提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作为一个狮子座,我会像狮子一样乐观、坚决、自信。当然我也知道失败总是会伴随在我左右,我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
全球化是新的潮流,而我总是站在潮流的最前端,正如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 2007秋季新品将18世纪威尼斯贵妇的服饰重新搬上T型台。我认为两者的区别是他们生活在奢侈的天堂,而我活在当下。我对我生活的时代负责,并且领导时代的潮流。
正因这个学生对自己有着准确的定位,所以她成功地申请到了美国的高校。
美国大学申请只是美国教育系统中的冰山一角,仅仅了解申请系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整个教育体制。成功申请需要的不仅仅是依照程序行事,更多的是要明白这些程序背后的意义。
根据我十多年的教育经验,不论是心理还是技巧方面,正确的美国大学申请准备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和中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不管是文化、政策、饮食还是教育价值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差异。中国的许多教育专家对申请美国大学和在美国学习的了解非常浅显,更别说家长了。事实上,申请过程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大学招生官如同大学的守门员,他们用美国人的思维思考问题而非中国式思维。以我的指导经验来看,我的观念在许多中国学生看来是异想天开,甚至过于理想化。
中国家长普遍的理解误区
下面我将列举一些中国家长和学生对美国大学的误解,也是留学申请过程中所必须了解的。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些还远远不够全面。
1. 美国大学和美国高中教育一样轻松,并没有严谨治学。
错误。美国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有明显差别。美国大学学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术都要严格,每年都会有学生无法毕业。美国顶尖大学的平均退学率为6%。
2. 只有进入顶尖大学才有未来。尽管我也愿意赞同这个观点,但事实并非如此。
美国顶尖大学招收的都是特别出众的人才,这就意味着在全球经济萎靡的情况下,就业会变得更加艰难。只上过普通大学的乔布斯就能证明:只要有梦想和端正的态度,事业成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3. 大学所学专业决定了今后的职业。
错误。只有某些领域要求学生拥有专业知识,例如医学、法律和工程专业。除了这些领域,其余的领域会根据学生的性格和技能而非所学专业来决定是否录用。美国的公司都会提供企业培训项目,该项目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直接联系。
4. 美国大学青睐的是完美或全能的学生。
错误。对美国高校招生人员来说,每年最艰巨的任务是竭力打造一所多元文化的校园,而非招收完美的学生。
5. 高分SATⅠ 和ACT 就意味着成功被录取。
错误。成绩只代表学生的部分能力。成功是不能仅仅用分数来衡量的,大学的录取也是如此。
留美“热”
6. 精通英语就是拥有SATⅠ写作、阅读和TOEFL高分。
错误。根据我的个人经验,一个拥有语言考试超高分数的学生并不一定能很好地掌握语言。许多学生仅仅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并没有掌握进入大学所必备的语言技巧。
7. 美国大学的排名准确地反映了教学质量。
错误。尽管美国有很多大学排名(我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进行分析),但最普遍的还是《美国新闻》(全称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本书一律简称为《美国新闻》)排名。这些排名并没有很准确地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请参见美国大学排名分析部分。
8. SATⅡ 和AP 考试体现了学生的兴趣。
错误。对美国大学来说,这些考试体现的是学生的天赋和专业知识,而非兴趣。他们会进一步从学生的具体活动和追求方面去考证学生的兴趣。
9. 课外活动越多越好。
错误。美国大学更看重的是学生参加活动的动机,而不是参加活动实践本身。
曾经有学生和家长问我留学中介和留学咨询公司区别在哪里,我希望你们可以意识到它们的区别就像进入大学和获得人生成就之间的区别一样。在此,我敢对每一个受过正确指导的学生说:“这会大大提高你们自身的价值,并且永远不会褪色。”此书的目的和大学申请的过程都会让学生明白,接受美国大学的教育最终可以决定其梦想和命运。
作为家长,要求你们改变已经秉持了几十年的信念是不容易的。但是,只要你相信你的观念一直在不停改变,也就意味着你们在为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你们的孩子也要为了成功而付出努力。总有一天,社会将与现在全然不同。
致学生的一封信
步入大学前的一个月,我一直焦躁不安。不知道期待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月之后,我的人生会彻底改变。虽然哥伦比亚大学离我家只有40分钟的路程,但它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上了大学之后,我改变了很多。记得2000年上大二时,我有了第一部手机。在那之前我用的一直都是一部很旧的BP机,我父母会经常用它和我联系,但我却很少回复他们,借口是我没有手机无法回复。虽然我经历了许多技术和科技创新,但是我却一直坚持回到中国。我希望自己可以在这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度,实现文化革新的远大抱负。
虽然我目前还没实现理想,但起码我回到了中国,为教育事业的进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将所有想法变成现实的机会非常可贵。我目前的经验可以用“不易”两个字来形容,也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我在创业过程中有过迷茫,不仅来自别人也来自于自己。我曾经面临过精疲力竭、资金紧缺、经验不足、不够成熟、缺乏理解等各种问题,也包括健康问题。所幸的是,我是一个乐天派,从不怀疑自己的信仰,这可能也是我最珍贵的品质。人们对很多事情都有信仰,比如宗教。我对自己的理想有坚定的信念,有一生为之追随的能量。
即使我可能失败,但是我还有信心。我坚信自己在教育及其他领域的努力会让我在某一天获得成功。我作为过来人总结了两点经验,希望你们能从中受益。
首先,坚持自己的信仰,不要受别人影响。梦想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其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传递你的梦想,扩大你的影响。一个人的战斗很难胜利,伟大的梦想需要大家一起奋斗。如果你已经决定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学习深造,恭喜你们踏出了未来的第一步。
其次,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我们正处于中国发展的活跃期,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社会还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完善。这种完善迫在眉睫。面对这种境况,你能无动于衷吗?甘地曾经说过:“欲改变世界,先改变自身。”当你成功申请到理想学府的那一刻,意味着你能学习很多改变世界的方法。在毕业的那天,有一部分人可能会继续深造,我希望另外一部分人能做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事情。对你们每一个人来说,大学意味着通往未来的道路。但从本质上来说,你们就是未来。
枝叶茂盛的佳桥“树”
迫在眉睫的改革
为什么中国教育改革这么重要
培养像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人才固然很重要,中国未来的苗子也需要这种榜样才能更有勇气去自己尝试。但是,提高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伟人。
记得爸爸曾经跟我提到邓小平说的一句话:“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加速发展,共同富裕。”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它代表了我的创业理念。从经济角度讲,这句话是正确的。但要实现邓小平的理想最终不是靠经济,而是靠教育。要通过教育让中国先富起来的那些人的后代意识到自己肩负更大的责任。因为他们有机会去创造更多机会,而且也只能通过这些新的机会,才能带动其他的中国人民。有能力去美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代表了最有机会富起来的那百分之三的中国人民。
鉴于国际经济情况和发展趋势,我认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将很快走向深化。教育培养从娃娃开始很重要,但是这不意味着放弃现在处于心智成长黄金期的青年学生们。“90后”的这一代学生很重要,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会直接影响下一代、下下一代。学生还是受其他学生的影响最大,通常超过了老师和家长的影响。从娃娃开始当然很有效,但是通过我自己的经验,他们要的是榜样。可以教一个学生理念,但是他们在去做时要看到榜样。听到的东西,要是看不见,算不上教育。
未来中国教育的希望
我对中国历史不是特别懂,但的确自学了一些。清末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让中国更上一层楼的理念都是海外学习过的人带回来的。那时候的力量不是很大,因为有这样机会的人很少。现在就不一样了,出国留学生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以前,而且大部分都会回到祖国。培养好这些学生很重要,因为他们的家庭大多是在中国经济、政治等领域里面有积累、有名望的人。这些条件支撑他们出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改变教育理念,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是让学生,尤其是在大学之前的学生(不管出国不出国)看到未来。只有对不同的专业和行业有了解,学生们才能得到学习的动力。美国的教育强有力地支持并推动着它的经济。中国的教育和产业发展尚没有很好地连接在一起,就像两个不同转速的齿轮。连接教育和产业的途径,就是通过现在的学生。学生的梦想不应该只是上个好大学,如果他们的眼界更宽广,就可以进入中国的大学去改变大学的理念。一个学校再有名,要是校园里没有充满活力和想法的学生,学校就只是一个空壳。
中国教育改革的起点
美国教育并不完美,但理念的确很先进。然而美国并不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国家,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教育行业在美国不是特别火。全美国每年只有4万多学生申请哈佛等高校。从申请者的比例来看,每年申请哥大的学生,平均30%~45%是美籍亚洲人,而美籍亚洲人只占美国人口的4%。这充分显示出亚洲人对教育的重视。在中国,教育必须产业化。但我说的产业化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一个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教育体系。这需要达到产业化的规模。再好的学生也需要好老师的指引,否则只能造成方仲永 那样的遗憾。我希望自己能为教育产业化做出我的贡献。中国未来的教育不管怎么发展,要是缺乏有激情、有榜样、有智慧、有理想的老师,只能是天方夜谭。
可亲可敬的佳桥老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