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才能养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主食的故事(1)

为什么面食要吃熟的?为什么吃锅巴能燃脂减肥?新旧小米有什么不同作用?常被丢掉的玉米须有什么神奇功效?

第一节小麦——麦香飘飘入心脾

吃全麦的智慧

《黄帝内经》认为,种子类的五谷是植物的精华,蕴藏着生命力,具备生发的力量。在早些年出土的长沙汉王墓里面,曾发掘出一些小麦种子。科研人员惊喜地发现,这些时隔两千多年的麦种经过精心培育后,和新的麦种一样,结出了沉甸甸的麦穗,其旺盛的生命力可见一斑。

小麦其形像心;皮金黄,入脾;面粉色白,入肺;主一身之气;种子整体归于肾;麦苗色青入肝,主生发。它集合阴阳五行之数,全面滋补五脏,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对小麦情有独钟的原因。

不只如此,中医认为小麦的性味甘,入脾健脾。什么是甘呢?人出生以后吃到的第一口母乳就是甘的,它不是特别甜,而是淡淡的甘甜,对人最是滋养。民间有句话说,孩子刚出生“伸涨一百天”,在这100天内只要母亲的奶水足,就可以完全满足婴儿生长需要,基本上用不着添加任何食物。这恰恰是因为乳汁味甘入脾,能强壮婴儿四肢。而且甘味入肺入心,养心除烦,健脾益肾,还有除热止渴的功效。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看,小麦营养成分非常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比大米还高。从中医角度来说,前面也提到过,面粉色白,入肺,而肺主一身之气,所以吃白面,有益气的功效。我们说一个人有劲,常说“力气大”,也就是气足了,人的力量就大。这也从另一方面解释了为什么饮食以面为主的北方人劲儿大、骨壮。

麦子全身都是宝,也就是古人说的“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中国古人认为,所有事物的整体都包含阴阳两重性,任何物质都是一个整体,天然有着内在的平衡,一个完整的果实,一定既包含着阳的成分,也包含着阴的成分,相互制约,起到平衡。例如前面我讲过的,麦子的麦壳部分坚硬,能保护麦心不受破坏,可能有些寒性;而麦心的性质偏温,当阳光、水分等外部条件适宜时,又能破壳而出,形成新的生命。这种相互的制衡和阴消阳长,是中国人认识事物的独有方式,也是一种饮食智慧:完整地食用一种食物。

但现代大部分中国人对麦子都不了解,长期吃精米白面的人火气大、湿气重、易疲劳,多少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我小的时候主要以吃玉米面为主,10岁左右生活条件勉强好点儿了,才吃上一种2号面,当时叫黑面,这种面虽然色泽偏黑,却属于细粮,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麦面,比玉米营养价值要高一些。那时候的人,很少有糖尿病等富贵病,不能不说和这种传统的饮食方式有很大关系。

全麦面的食用方法很多,例如全麦馒头、全麦面包、面条等,偶尔作为调剂,能很好地缓解便秘等肠道问题。

小麦能全面滋补五脏。形像心,皮入脾,面粉入肺,种子归肾,麦苗入肝,集合阴阳五行之数,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食物。

麦芽,小而精的神奇食物

麦芽是麦子的核心生命力,也是百搭食物。性味甘平的食物就是这样百搭。生麦芽有生发之效,炒麦芽却有收敛之功。一道工序改变了一种食物的性味。

一棵麦子要长得成、长得壮实,全靠麦芽这一核心生命力所在。如果将麦芽揪掉,麦粒再大再饱满,都发不了芽。我们常看见有人吃花生米肚胀,可是又爱这一口,怎么办呢?前人在这方面有着非常独到的经验,就是通过现象找到本质,揪掉花生顶端的芽,去掉其生发之性,就不会再胀肚子了,可见种子的生发能量都集中在芽尖。

麦芽味甘、性平,归脾、胃、经,与不同食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疗效。比如,女性因为生活工作压力过大、长期焦虑导致月经周期紊乱,或者人工流产以后闭经,或者经期生气烦闷等情况下,我建议可以用生麦芽和鸡内金煮水代茶饮。

生麦芽鸡内金茶

30克生麦芽、20克生鸡内金用温水冲刷洗净,去掉当中的浮尘,加400毫升水,煮20分钟,一天之内不计次数代茶饮,连续喝七天。

生麦芽有很好的生发之性,能够疏肝理气,加之生鸡内金有通经化积的功效,能很好地缓解这些症状。但当中如赶上月经或者月经量大,就暂停喝。如果有素食习惯者,单用生麦芽和藏红花煮水,不仅能疏肝理气通经,还有一定的养颜效果。

生麦芽藏红花茶

生麦芽加1克藏红花,先把生麦芽煮20分钟,再将藏红花泡入,用同上方法不拘次数代茶饮。

炒麦芽茶

炒麦芽130克煮水代茶饮。

麦芽在食用和药用上分生麦芽和炒麦芽。产妇过了哺乳期回奶时,可选用炒麦芽。因为麦芽经过炒制后,生发之气变为收敛之气,能将气回收,有很好的回奶效果。我在临床上,曾用过130克炒麦芽回奶,用后效果不是很好,一度曾经怀疑过古人的记载是否正确,后来到药店一看,发现药店提供的已经不是炒麦芽,而是麦芽炭,当麦芽炒成麦芽炭之后,收敛之性变成了收涩之性,功能也转变成了止血功效。后来我让病人将生麦芽买回来,用文火慢慢炒,炒至金黄色,焦香味道扑鼻时出锅,晾凉,代茶饮,用这个真正的炒麦芽回奶,发现60克就起到了之前130克起不到的效果。这也说明了药物炮制的关键。

浮小麦,更年期的常备保护伞

中国古人认为女子的生理期以“七”为周期。《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意思是说女性从第二个“七”开始经历月经初潮。二七至五七之间,女性迎来了自己最美的年华。35岁开始,阳明气衰,面色发黄,头发逐渐失去光泽,开始逐步走向衰老。

与此同时,月经量开始越来越少,继而有了闭经、绝经的现象。有些女性脸上开始出现黄褐斑,同时伴有烦燥、易怒、不安、盗汗、潮热等现更年期出汗不止,是因为血汗同源,不流血而流汗,是人体正常的功能变化,而不是生病。

象,也就是现代医学里称为“更年期”的症状。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出现燥热、盗汗等生理现象,是女性身体机能适应闭经的过渡性表现。

古人称:“汗血同源。”女性经历将近40年的月经突然消失,身体调节适应过程中忽然出一身大汗非常正常。我在临床中发现,也有很多人因为闭经后并没有出现上述症状而来问诊,真让我有点哭笑不得。月经初潮不是病,闭经也不是病,如果没有任何上述症状,也无须大惊小怪,这本来就是正常功能的变化,不是一种病理现象。

女性和男性不同,月经从某种意义上是生理状况的衡量指标,到了50岁左右一闭经,体能衰减,不再具备生育能力,不再有美好的容貌,内心会产生失落,造成潜意识里的恐慌。相对生理上的改变,心理问题是更大隐患。

不过,对部分女性而言,的确存在让人不舒服的更年期的系列症状。对此,小麦可算得上是一味良方,不过其成分特殊,需要具有药用价值的浮小麦。

浮小麦是什么呢?每年在农民留取麦种时,都会将留下的麦种拿簸箕抖一抖,进行一番筛选。这样一来,颗粒饱满的小麦会沉在底下,而体积小而轻、里面稍微有点儿发空的麦子,随风一扬,就飘到地上了,这样可以确保留下的每一颗麦种都能结出沉甸甸的麦穗。但勤俭智慧的中国古人并没有就此把淘汰的麦种扔掉,他们尝试着将不饱满的麦子倒在水缸里面洗净,捞出来晒干,作为药用,做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浮小麦。浮小麦在水中向上浮,果实内的阴津缺少,留下更多的是有极强固摄能力的外衣。中医学正是运用它的这种固摄作用,来治疗汗出不止。

浮小麦具有很好的养心、除烦、去湿热、止汗等功效,中医中将它和大枣、甘草配伍做成的甘麦大枣汤来治疗脏燥症。浮小麦性甘咸,味凉,清虚热,可入心,对女性脏燥、精神不安、悲伤欲哭、失眠多梦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能消烦止渴;甘草甘甜入脾,温中、补气、调和百味;而大枣具有补气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之气;再加上浮小麦可以降低燥热,起到一个收敛的作用。制作方法也很简单。

甘麦大枣汤

用浮小麦100克左右、大枣15枚、炙甘草10克,洗净,熬成水饮用即可。

需要提醒的是,大枣一定要掰开用。这里要说明一点,咱们现在日常吃的大枣跟我们临床用的不一样。临床上用的大枣,实际上是乌枣,具有很好的补气养血的功效。做好了味道甘甜,没有任何异味,非常好喝。用乌枣熬制的甘麦大枣汤可以当饮料,比一些营养口服液、凉茶都好喝,且对人体非常有益。

不仅如此,养心的浮小麦还可以单独做成一道特别适合职场新人的代茶饮。有的人一说话就脸红,手心出汗,哆嗦,现代医学认为是人的心情导致,但是按照传统医学,这就是因为人的心气不足,因为当心气得到充足滋养以后,人的紧张和疲劳会得到充分缓解,这时食用浮小麦再适合不过了。很多人刚刚进入职场,就很容易出现上述症状,千万别急,就用60克浮小麦,用热水泡开,带着上班,代茶饮,能给你充足的“底气”和能量。

浮小麦茶

60克浮小麦,用热水泡开,代茶饮。

在外用方面,我们还可以把浮小麦烧成灰,取适量大家平时吃的香油调和,治疗一些疮疡、湿疹、烫伤都非常有效。在过去有很多烧伤、烫伤的药物介质里面,都含有香油,它本身性凉,抹上以后会很舒服。

面食为什么要吃熟的

油条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人的传统早餐,除了口感的原因外,还暗含了通过烹调方式改变食物性味以利于健康这样的养生精髓。

作为五谷中营养价值最高的谷物,小麦的性味颇受争议。有些人认为它味甘性平,有些人则认为它性味偏寒。我认为,从药用价值来说,如果说它性偏寒,那么长期吃小麦,身体会发冷,对人的神志、情志有害无益,这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居住在寒冷北方的居民,长期以小麦为食。实际上以我在临床上的观察,小麦的性味,具体可分为麦麸有点寒,小麦面甘温,所以小麦综合起来最起码是偏平的,只是稍微带一点点寒。

就拿以面食为主的山东、陕西、山西、甘肃、河北等地来说吧,相对来讲大多数当地人都身高体壮。如果小麦性味偏寒,能量相对较弱,那么以面为主食的当地人不会整体上呈现这样的体格。

中国古人非常智慧,为了去掉小麦这一点点凉的性味,凡是吃面食,一定要先把它做熟。煮也好,炒也罢,就要经过这一番熏蒸烹炸,去除小麦本身的一点凉性。就拿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吃的炸油条来说,这种做法的饮食智慧不是因为面拿油炸一遍才好吃,而是通过热油这类物质的传导把小麦的寒性去掉,让它变得甘淡平和,有益于身体健康。

可能有人觉得我这样说,过于偏重养生层面了。那我们来想一下,为什么中国人一直说“民以食为天”?其实正是因为生存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口舌之欲。也正是因此,中国古人从来不推崇食用味道过于厚重的食物跟药物,在中医和饮食当中更多是适合绝大多数人的平和之物,一般不会出现特别咸、特别酸等具有偏性的食物。

面粉入药有奇效

小麦磨成的面粉味甘,补虚乏,实皮肤,厚肠胃,强筋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作为膏药的参药或者是赋形剂,比如说过去治疗跌打损伤糊一些药,就会用到面粉,如著名的跌打损伤外敷药栀子吊伤散。

栀子吊伤散

用生桅子30~50克打细粉过筛,鸡蛋清1个,面粉、白酒适量,将研细的生栀子粉与鸡蛋清、面粉、白酒兑在一起调成糊状,贴于患处,用面包纸或布覆盖,绷带固定,敷药后休息,每天换药两次。

此方对于一周之内因软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和水肿,有着神奇的疗效。但是要注意,这个方子对于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和陈旧性损伤效果差一些,尤其要注意的是在患处敷上这个药物时会有一些皮肤发青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前人谓之“吊伤”,意思是把内在的瘀血给导引出体外了,其实也没有那么神奇,是因为栀子本身的颜色附着在皮肤表面,随着伤愈,青色也就慢慢地消退了。

发烧时的温暖药剂:面片儿汤

带颜色的蔬菜汁和面做成的面食,可不是现代人的新发明,而是由来已久的饮食智慧。

在中国,各地的人们过生日都要吃面条,面条长又瘦,代表“长”跟“寿”的喻意,意思是:“吃了面条就会长寿”。在我小的时候,对过生日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吃一碗面,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面条,据记载源于汉代,原称“汤饼”,因魏晋时期出现了擀面杖,所以才有了面条。宋元以后出现了挂面,而到了明清时期,面条的品种就更加丰富了。古人巧妙地将各种营养丰富、具有治病功效的野菜、蔬菜汁液与面和在一起,让人们在吃面条的同时获得营养保健和治病的效果,例如我们至今还在食用的菠菜面、苋菜面、柳絮面、西红柿面等。中医有“辨证施治”的思想,这点在吃面条中也有所体现,不过在这里我觉得应该改叫“辨证施吃”可能更为合适。

在过去,家庭条件好的人家都会用面粉自制一些挂面,若是赶上有亲戚或邻居大病出院,送点儿挂面和鸡蛋过去就是当时最好的东西了。人一病,不宜吃太油腻的东西,这时吃一碗鸡蛋面条,营养足够了,病仿佛一下子也好了一半。

面片儿汤

将面粉用水和成面团以后,擀得薄薄的,用手一抻,抻出很薄很薄的面片,煮熟后加点儿作料,再撒上胡椒粉,趁热连汤带面一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