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德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如燕衔泥 积善成德(1)

泰山挺起民族的脊梁,是中华精神写在天空的诗。

每年,燕子抢着时效,为春发布着通稿。

匆匆,

燕子用随身携带的剪刀,

裁朝霞,出彩报,

春的消息上了头条。

灵燕还管着发行,

忙着为东岳发了特快专递。

那一年,十八盘上,一位青年,一会儿帮扶吃力的老人,一会儿帮人抱抱小孩,一会儿替泰山挑夫担上一阵……在盘道的分行上,他踏着向善向上的脚步,凝炼出道德的诗句。

泰山顶上,济济有众,咸待日出。他,置心高处,超然物外,把浮云万里一眼看开。极顶的早上,寒气袭人,他脱下外套,给一位冻得发抖的游客穿上。他坚忍着寒冷,脸上却洋溢着快乐。他不是雷锋,却有着《雷锋日记》中所写的相同的感受——北风刺骨,雷锋取下自己的手套,送给那位老太太:“一路上,我的手虽冻得像针扎一样,心中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太阳露出了笑脸,他犹如泰山顶上一青松,挺拔着一身慈爱的朝霞。

——这是年轻的刘成德。

泰山上,偶有不注意的游客随手扔下矿泉水瓶或盛食物的塑料袋,他便捡拾起来,做得那么泰然自若。一个粗心的游客,把钱包丢了,没有钱买下山的缆车票,急得团团转。他掏出200元,济人之困。太阳走向西边的山头,晚霞照亮了他的脸庞。路边的纪念品小摊上,摆着刻有“好人平安”、“泰山石敢当”等字样的石头。他走得有些累了,坐下歇息,霞光为他镀了“金身”,远远望去,俨然一尊“泰山石”。燕子绕着他盈盈地飞着,轻轻地叫着,像是在示意:能给您帮点忙吗?他拜托:燕子,您受受累,飞到雷锋的肩头,捎个信——俺想他了,忒想他!

——这是年过七旬的刘成德。他数十年如一日,不计名利,不问收获,日行善事,集小善终成大善。

他是哪里的人呢?

泰山脚下有个长清区,长清区有个归德镇,归德镇有个刘成德。

他是怎样的人呢?

他是雷锋的战友,雷锋曾亲笔赠言刘成德——“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

刘成德从部队转业到工厂,从工厂回归农村,变化的是岁月,变化的是舞台,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一心一意一辈子学习雷锋,薪火相传五十载。他引吭高歌,续唱出响亮的“雷锋之歌”;他信受奉行,延展着不尽的“雷锋之路”。

达·芬奇说:“谁播种道德,谁就收获荣誉。”2011年,他被济南市评为道德模范。

我去泰山脚下的万德镇写刘成德的故事。峰回路转,车进了山套。这里叫灵岩,位于泰山西北麓。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后赞叹:“游泰山而不至灵岩,不成游也。”车过通灵桥,转上一个陡坡,就到檀园,清清静静,我个人开了个房间,静悄悄地写着稿子。

两棵400多年的丁香开了,一棵粉红,一棵洁白,浓香盈园。千年的青檀萌动出满树卵形绿叶,红的、紫的、白的牡丹花开富贵,花儿正盛的连翘满枝金黄,榆树上满挂着串串榆钱,声声鸟语,婉转动听。

灵岩所在地叫万德。大地具足万德,所以“土能生万物,地能发千祥”!花开得不增不减,鸟叫得不生不灭,泉流得不垢不净,万德具足的大地,很满意春天的工作。

远取诸物法蛛网,近取诸身织文章。我要在这里“网”出雷锋的战友刘成德,“网”出雷锋,还“网”什么呢?古往今来多少事,一只网虫网春秋。到底“网”什么呢?网那生天生地之前的本然,一切本然了,一切也就自自然然!

每个人心中都有张网,关键看网什么。网了一腔自私,心灵都变得幽暗;网了一片阳光,灵魂都变得亮丽。

刘成德心中没有那么多网,他的过去、现在、未来只有一张网——雷锋网。这张网能放无量光,而光源就是道德。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

雷锋网网络天下。我在采访雷锋的战友乔安山时,他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有一次,他在武汉做报告过了点,气喘吁吁地跑上飞机时,恼怒的眼神纷纷向他投来。“这是乔安山同志,雷锋战友。”机长解释说,“耽误大家的行程了,老人家给武汉大学做雷锋事迹报告误了机。”立时,乘客全体起立,向他致意,热烈的掌声在客舱响起。这是鼓给雷锋的掌声!乔安山讲到这里,掉下了眼泪。

刘成德与雷锋有深厚的情谊,他常说雷锋长了个娃娃脸,他活泼可爱的样子总在眼前。

1962年2月,东北依然是天寒地冻,而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却洋溢着融融的春意。开会之余,大家三五成群到雷锋住处与他交流。雷锋总是很客气、很谦和地与代表交谈。从入住的军区招待所到开会的地方有三四里路,千余名代表每天步行到会场。路上,总有代表利用这个机会与雷锋交谈。年轻人火热的心,温暖了这条10多天走来走去的青春之路。

这是沈阳军区的“群英会”,雷锋利用开会的一切间隙,博采众长。刘成德说:“雷锋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雷凯与雷锋的故事,就是团代会上的佳话。”

雷凯也是团代会的代表,他是神枪手,百发百中,是沈阳军区军事训练的标兵,两人在会上相识。雷锋常找他学习射击技术。雷凯也很喜欢雷锋,很乐意教他。枪把如何依托,如何瞄准,如何勾机,雷凯讲得很细。中午休息、晚饭后,他俩常在一块切磋。雷锋说:“我要学成神枪手,到前线杀敌,保卫祖国!”代表们就说他们是亲哥俩,两人乐呵呵地听着,不作分辩。

刘成德是一个勤快的人,天还不亮,他就悄悄地起来,想把外边的地打扫一下,可他发现走廊和厕所都已打扫得干干净净。这时,从楼道的另一头,雷锋脚步轻轻地走来,笑着与他打招呼:“刘班长,您起得这么早!”

早起的代表不少,但他们发现早已有“先行者”,把楼上楼下到处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洁洁。踊跃争先的代表们一个比一个起得早,大家都想为别人做点事,可往往还是会被更早的人抢先做完。后来有代表发现雷锋每天不到4点就起床为大家服务,于是不少代表干脆头天晚上提前把扫帚藏起来,第二天早上3点多就起床抢活干。军区领导得知了情况,怕影响代表们休息,强行下令:代表必须按时作息,不准早起!当年团代会上的一个个画面,亲切如发生在昨日,在刘成德眼前闪现。

那时生活困难,部队很难吃到海鲜。一天,雷锋与刘成德帮着服务员给代表端完菜,坐在同一个桌上吃饭。桌上有上的鲅鱼,有上的大虾。刘成德至今还记得,他用手比量着对我说:“那大虾都搾巴长。有鲅鱼的地方容易有大虾。什么季节出什么鱼,什么海域出什么鱼,都是有数的。比如到6月就有刀鱼。”

招待所的负责人对正在吃饭的代表说:“炮七师为团代会‘献礼’,送来了海鲜产品,给代表们改善下生活。他们的打渔队常年在海上,打渔非常辛苦。打渔队的刘成德班长,是位英雄,参加了我们的团代会。”热烈的掌声为炮七师的打渔队响起来。刘成德起立,向大家行军礼。

刘成德说,当时雷锋一边吃着鲅鱼,一边连连称赞:“鲅鱼好吃,鲅鱼好吃。刘班长,说不定我吃的这鱼,就是你们班打的!”2013年大年初一,我是在刘成德家过的。他家桌上的雷锋像前,摆着菜,有一盘就是炖鲅鱼。刘成德说:“雷锋喜欢吃鲅鱼。”这是他专门去买的鱼,亲自炖的。

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牺牲。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1963年5月22日至31日,沈阳军区第二届团代会召开,从招待所到会场,走在同一条道路上,还是三四里路,那么熟悉的环境,那么多熟悉的面孔,却少了雷锋的微笑。每次从这里走过,所有代表就会一路高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雄壮的歌声响彻天宇,感动的泪水洒满脸庞。

那些年

那些人

万马奔腾

万紫千红

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是热血沸腾的群体

那些年、那些人

犹如激荡的诗句

经过了火红年代的锤炼

我们感受了那个时代,理解了那个时代,就会明白:热火朝天,争先恐后,这不单是些形容词,而是那个时代的最真实的写照。

刘成德在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上的事迹报告,感动了很多人,不少代表找他在纪念册上写段话,他的笔记本上也留下了好些代表的赠言。

董存瑞生前所在班班长常恩举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团代会,他给刘成德题写赠言,表示要“争取新的光荣”!

常恩举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各荣立大功一次。1950年入朝作战,多次再立战功。1950年10月,他出席全国英模代表大会,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51年,他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1962年2月23日,参加团代会的廖初江给刘成德题写赠言:

亲爱的战友刘成德同志:

让我们今后互相帮助,共同努力,为保卫祖国贡献我们的最大力量!

战友廖初江

廖初江是全国闻名的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有“学毛著第一人”之称,他任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连指导员时,雷锋曾去取经。

刘成德1957年参军,入伍以来年年被沈阳军区授予“五好战士”,又荣立过二等功,早已是全军区知名的先进人物。1962年,他与雷锋都作为特约代表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都受了表彰,奖品是《毛泽东选集》、《星火燎原》丛书和一支钢笔。他俩像天上的星星,你照耀我,我照耀你,都用自己的心相印着,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对方,都愿意汲取对方的长处,以做得更好。

雷锋是个真诚的人,真诚得像春光一样,没有一点虚假。他一生多次在日记中表示向英模学习,而他亲自题写的有的是“榜样”,有的是“好榜样”,有的是“永远学习”,《雷锋全集》中统计共有7人。而把“好榜样”、“永远学习”的要素集中起来的,明确赠言“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刘成德,一个是文淑珍。

1962年2月26日,雷锋给文淑珍赠言:“文淑珍同志:你是党的优秀儿女,是毛泽东时(代)的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红旗,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而共同奋斗吧。”文淑珍以民兵共青团员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她邀请雷锋到照相馆照了一张9人合影,并请雷锋为她写下这段赠言。

文淑珍,中华奇女子,我国第一位远洋捕鱼女船长。当时,“打鱼姑娘”文淑珍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她先后被评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她们的“三八号”渔船,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先进集体。她在海上捕鱼7年半,后来到机关工作,先后任长海县副县长、中共大连市委四至五届常委、市妇联主任、市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

我采访她时赞叹:“天下渔家傲,海上花木兰。大浪何曾惧,乘风绽嫣然!”

她老人家仍然那么爽快:“都过去了,过去了!我们赶上了那个时代。”

文淑珍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接见。她谈到1959年参加国庆观礼时,如在眼前。当时在天安门观礼台,她站在第二排。毛主席走过来,主动和大家握手。文淑珍这个20岁的女孩,怯生生地把手伸了出去:“主席好!”在海上迎战11级大风,她牢握着舵,不曾掉泪,此时她握着毛主席的手泪流满面……

1939年4月,文淑珍出生在大连长海县獐子岛的渔民世家。2岁时,父亲出海遇难;8岁时,母亲得霍乱去世。她与雷锋一样,都有孤儿的遭遇。后来雷锋在给文淑珍的信中写道:“过去,我和您一样,是个穷光蛋。从小就失去父母,只得到处流浪。现在我们成了国家的主人,过上了好生活,这一切,都是党和毛主席带来的啊!党的恩情比海深,我们永远不能忘……”了解了这些,我们更能了解文淑珍握到毛主席的手时的热泪盈眶。

经时代的阳光照耀,受社会的雨露滋润,长到19岁,文淑珍提出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想法:“我要出海打鱼,男人能做的事,我们女人也能做。”这是1958年,她和另3位姑娘联合请缨,提出了一个让人始料未及的要求。在这里,捕鱼,世世代代,演绎着男人与海的故事。一石激起千重浪。可她执著:“女同志也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组织研究决定,批准文淑珍等4个女孩上船。英雄不论男女,巾帼不让须眉。

一出手,石破天惊!一带头,移风易俗!

影响,需要实力。她们的打渔佳绩,让人看到新的天光海色。1959年3月,獐子岛公社决定打造一艘“三八号”,公社买来一台40马力的机帆船,供20多名女渔人使用,文淑珍成了中国第一艘女渔船的船长。

海上捕鱼,毕竟不同于闺房绣花。大海千变万化,很会出其不意。1961年春季,文淑珍率船在山东捕鱼,忽然,“大风起兮云飞扬”,渔船还未能收港,狂风刮到11级,速令下锚先停航。20多米高的恶海向“三八号”怒吼,牢固的桅杆被打断了,坚韧的锚缆随时也可能断裂。

女人与海在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