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九九归一 天下归德
2013年3月5日——
这一天,宇宙的无限诗篇,因循着永恒的平仄,用星球加着标点;
这一天,地球的公转,为虚空的无边画卷,勾一丝细线;
这一天,太阳听到海鸥的私语:一粒黄沙,知道大海的全部心愿;
这一天,五星红旗,照样升起在神州大地;
这一天,道和德相互礼赞——善需要鼓舞,爱需要循环;
这一天,对于不少人来说,是正常而普通的一天。然而,这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50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同志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公开发表,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从此,学雷锋的滚滚春潮,50年一直澎湃。
无量雷锋!无数雷锋们,使无边的雷锋精神,放着无尽的光芒,照亮了中国的精神天空,并在世界文明的长河中也闪耀着光亮。
历史往往有些巧合。1962年2月22日,雷锋给战友刘成德赠言——“您是我永远学习的好榜样”。一年后的同一天,1963年2月22日,毛泽东同志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
2003年2月21日,北京,《中国青年》杂志举办座谈会,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40周年。人们知道,每年的3月5日都是学习雷锋纪念日,《中国青年》杂志为何提前?
1963年初,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对雷锋进行了大力宣传。在这个大势中,作为半月刊的《中国青年》如何发挥作用?为此,他们准备5、6期合刊,并有了一个大胆的创意——请毛主席为雷锋题词。青年人敢想敢干,他们给毛主席写了一封这样的信:“现在全国已掀起一个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我们《中国青年》拟出一期学习雷锋的专号,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先进典型,教育青年一代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好地锻炼成长,恳请您老人家为雷锋题词。”
1963年2月15日,给毛泽东的信送到中南海。紧接着,《中国青年》杂志社电话催问,主席办公室答复说毛主席已看过来信。没过几天,他们又电话催问,欣悉:“主席已决定为你们题词。”编辑部的同志紧接着请主席办公室的同志转告主席:“学习雷锋专辑准备3月2日出版,付印时间2月26日,请主席最好能在2月25日前题好。”
他们步步紧催,甚至有点“逼”的味道。但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还是提前书写了题词。
对此,毛泽东秘书林克晚年回忆到: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随机将新文件放到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我便在他床前一张藤桌旁的椅子上坐下来。这时,毛主席从他身体左半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只见他已在纸上用毛笔书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七个潇洒飘逸的行草字……这时,他吸了一口香烟,从容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快地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应当特别指出,毛主席在题词之前,就阅读了报纸上有关雷锋的报道,了解雷锋的事迹。他曾对当时的军委秘书长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首先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这一历史性的题词。3月5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题词。3月6日,《解放军报》独家发表了在京的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的题词……
我们在为雷锋成为中国精神的高标自豪的时候,应该记住1963年2月22日这个日子;我们在为雷锋成为世界精神的财富骄傲的时候,应该记住《中国青年》的这一创举。
天地果然善周正,时间真是巧安排。2012年的3月1日上午,我第一次走进刘成德占3分来地的农家小院,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全国学雷锋的好榜样”;2013年的3月1日上午,我陪同他漫步在天安门广场,老人家到雷锋当年照过相的地方留了个影。他不仅这一次踏着雷锋的足迹,作为雷锋的战友,他50年一直踏着雷锋的足迹砥砺前行。他随手拎着一个绿色的软布手提袋,这种袋子一两块钱一个,袋子里装着他最珍贵的东西——雷锋为他题词的本子。刘成德这次应邀来京,是参加3月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他是山东唯一的英模代表。
在代表入住的民族饭店,我们正遇上来报到参会的“当代雷锋”郭明义——我和他是第二次见面了。我介绍郭明义、刘成德两人相识。两位代表都是从沈阳军区走出来的老兵,两代人,两位“活雷锋”!他们热情握手,交流着学雷锋的经验。谈到兴处,郭明义提笔写下:“雷锋叔叔来了,春天也来了!”
3月1日下午3点,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文明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雷锋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指出,要继续深化拓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人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激励中国人奋勇前行的“中国梦”,内涵丰富,其中必然有着崇高的道德色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需要道德复兴。十八大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道德的强音在中华大地回荡。
50年来,我国发生了巨变,而雷锋这座道德的丰碑,一直矗立在几代中国人的心中。充满永恒魅力的雷锋精神,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一直高尚着我们的道德。
走雷锋之路,行成德之道。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76岁的刘成德忙了起来,作报告、陪参观、接受采访……
“别累着!”我关心地说,“老人家多保重!”
“您使劲掰掰我的手腕——不动摇吧?您再用劲敲敲我的拳头——硬吧,跟石头一样!”老人乐呵呵地笑着说,“为学雷锋,俺还想再活20年!”他充满信念的自信,充满身体的自信,充满力量的自信。
刘成德犹如一棵树,50年,一圈又一圈,圆成着学雷锋的年轮,坚持出道德的风景,又生发在无际的全国学雷锋常青林中,见证着无穷的雷锋绿……绿染神州,春满乾坤!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成德,探索他的“成德之道”,让我们一起体味雷锋、刘成德们共筑的“成德之道”,让我们一起仰观俯察,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的“成德之道”!何以如此论德说道?因为道德出现了问题。有人说“道德缺失”,有人说“道德滑坡”,有人说“道德困境”,有人说“道德沦丧”……
英国有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任何历史的发展都是在受到挑战和作出应战中实现的。当今世界,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像一摸鼻子就感到非常突出一样——那就是挑战,不容回避的挑战。我国辉煌的成就光耀世界,但挑战无疑也已经半夜敲门。经济上的挑战、军事上的挑战、道德上的挑战……挑战无处不在。以道德为例,说全国道德有点小小的、像长了个粉刺样的毛病,这是太不及;说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这是太过了。说道德面临挑战,这是比较合适的。
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我们常说的话。不要无视挑战,不要只是牢骚,“牢骚太盛防肠断”,我们需要应战,需要积极地应战,这样,机遇就像自来水,拧开就流。
当对道德的不满有点“听取蛙声一片”的时候,其实,道德也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直指人心,道德为本;九九归一,天下归德。作为一名经济日报记者,我用了近两年时间,踏入道德领域,在全国乃至国外“走转改”的时候,受到无数的感动,受到无数的震撼,受到无数的鼓舞,受到无数的洗礼。我切实感受到“七步之内,必有芳草”。是的,芳草就在你我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