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修养与魅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放开怀抱,收拢人心(1)

沙漠不拒绝每一粒沙子,故能成其无垠之美;高山不拒绝每一颗碎石,故能成其高耸之美;大海不拒绝每一朵浪花,故能成其广博之美。胸怀,是一股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气度。有胸怀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胸怀宽广的基本标志是能够容得下不顺眼的人、听得进不顺耳的话、装得下不顺心的事。放开怀抱,以广阔的胸怀容纳他人,便能赢得他人的赞赏,获得他人的支持。

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常听人说:“做人要大气。”何谓大气?大气就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一种从容大方的气量,一种成熟、宽厚的气度。做管理的人,更需要大气。管理者最重要的魅力修炼就在于一份非凡的气度,一份宽广的胸襟。当一个管理者具有了开阔的胸襟,他的眼界就更加宽广;当一个管理者具有大气量,他的团队才会更有凝聚力。

一个人不论职位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如果心胸狭隘,容不得人、容不得事,搞不好团队内部的团结,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当一个人有了江海一般的胸怀,必能容得下万千喜怒哀乐,当一个管理者有了天空一般的胸怀,必能接纳各色人等,包括反对过自己的人。

回顾历史,不难看到,大凡有成就的当权者、管理人,无不具有大度能容的胸怀。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而重用管仲,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李世民重用政敌的重臣魏征,创造了唐朝的辉煌。可见,博大的胸怀、容人的气量,是一个管理者必备的思想品德和素质,也是管理的一种可贵境界。

再举个古代的例子,春秋时期,楚庄王有一次打了胜仗,大宴群臣。这是一场充满喜庆的夜宴。厅中遍点烛火,楚庄王与群臣在烛光闪烁间觥筹交错,畅快地饮酒、谈笑,大家都很开心。

也不知道是上天要破坏气氛,还是想考验楚庄王?莫名其妙突然起了一阵怪风,将蜡烛全都刮灭了,大厅陷入一片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慌乱,厅中也显得有些混乱、嘈杂。

这时,在混乱与嘈杂中,突然响起一个女子愤怒的声音:“大王,有不良贼子趁乱调戏奴家,奴家已将此人的缨带扯下,请大王为奴家做主,严惩不良之人!”

黑暗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落针可闻!大家都在等待楚庄王的命令,只要楚庄王一声令下,在这喜庆的晚宴上,便有人要人头落地!

过了一会儿,楚庄王的声音响起:“今日是楚国大胜之日,也是寡人大胜之日,寡人不希望有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所有大臣都解开缨带,摘下帽子,继续开怀畅饮!”

烛光大亮,群臣都解开了缨带,摘下了帽子,放开怀抱继续饮酒谈笑,最后尽欢而散。后来,在楚庄王讨伐郑国时,有一个叫唐狡的将领骁勇善战,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楚庄王下令重赏,唐狡却推辞道:“不敢受赏。”楚庄王问:“这是您应得的,为何不受?”唐狡说:“那次宴会之上,对许姬无礼,犯下大不敬之罪的人正是末将。大王宽大为怀,不究死罪,末将已是感恩不尽,唯有舍命相报,如今如何再敢接受赏赐?”

正是楚庄王过人的胸襟和容人的气量,才得到唐狡赴汤蹈火、死而后已的回报。妻子被他人调戏,本是最伤男人自尊的事情,然而作为一国之君、一个领导者,他需要的不仅是男人的尊严,还需要作为王者的尊严,那就是胸襟和气量。

当然,胸襟和气量不是天生的,需要管理者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培养。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某人具有天生的领袖气质,某位管理者具有天生的领导才能,是学不来的。这是毫无根据的。与先天联系密切的性格尚且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更何况个人的魅力与气质呢?

领袖的气质和魅力需要靠后天的修炼,跟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所有的管理者以及有志成为管理者的人,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身在管理岗位上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是天生的管理人才,而忽略自己的个人修养,而有心成为管理者的人,也不要看轻自己,如果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放开自己的怀抱,开阔自己的胸襟与气量,同样可以成为一个深具领袖气质与魅力的管理人员。

胸襟与气量是管理者气质与魅力的重点,没有宽阔的胸襟与气量,根本就谈不上管理者的气质与魅力。管理者的胸襟与气量不仅关系个人的形象,还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度量容天下”,无疑有利于凝聚人心、汇聚人才、成就事业。反之,没有度量的人,不但无法做好管理,而且得不到人才的支持。

必廉士而后用,齐桓何以霸世

最能体现胸襟与气量的就是包容。有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唯有善于包容,管理者才能够真正掌握用人之道的精髓,即所谓“用人之长,容人之短”。

在管理过程中,每个管理者都希望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但在用人之长的时候,就不可避免要接受其人之短。须知,每个人都不可能完美。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也有缺点和短处。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买猪肉的时候,可以对卖肉的老板说:“我只要里脊肉,别给我搭着其他的零零碎碎。”但在用人的时候,你不可能对下属说:“我只要你的长处,也只用你的长处,不要你的短处,所以请你不要搭着短处来。”

何况管理者自身都有不少的缺点,遑论他人呢?所以,在用人上,要特别注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短处。否则,你将无人可用。

曹操在容人之短方面就很有见地。曹操说过:“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汗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世有偏短,庸可废乎!”

曹操主张的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在曹操看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未必能为将守,而贪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便是道德上有损的人,只要有才能,也是可以用的。

这正是容人之短的真知灼见,也正因为曹操这种能包容的大胸襟和用人之策,使得他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

古人云:“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之。喉中有病,无病于息,不可凿也。”大概的意思就是说,眼睛里有小瑕疵,若不妨碍视觉,就不应灼烧它;嗓子里有点儿问题,若不妨碍呼吸,就不要刺穿它。

同理,人的缺点、弱点,只要不妨碍其施展才华,大可不必过于计较。

春秋时期,魏国与秦国交战,双方相持于西河。魏文侯向相国翟璜问计:“如今我军虽有优势,奈何缺乏一个优秀的统帅,不知道谁能指挥军队,镇守军事要地西河?”

翟璜保举了一个人,他说:“此人姓吴名起,有大将之才,现在正从鲁国离开,来到我们魏国,若君侯您要用,就赶快将他召来。”

魏文侯也听说过吴起的名声,只是有些担心。他对翟璜说:“吴起这人品德不行,且性情残忍,恐怕难以承担如此重要的责任。”

翟璜摇头说道:“君侯,我所推荐之人,是取其能为国王成一日之功的,其品行我看就不必计较了。”

魏文侯听从了相国翟璜的建议,赶忙派人将吴起请来,并任命他为魏军的主将,镇守西河。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最终冲破秦军西河防线,占领西河。自此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国力大为削弱,而魏国独擅关东之利,越来越富。

如果魏文侯不能接受吴起的品行问题,不启用具有大才的吴起,恐怕这样的良好局面是难以出现的。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用人是用他做事,并非要一个不会做事的贤人。

事实上,大凡有能力的人总少不了有些小毛病,例如,不修边幅、不拘小节、性格古怪、说话不慎、好发狂言、对领导不买账等。但是,绝不能因此就不重用他们。试问,用那些四平八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求人缘好,遇事不表态的庸才,事业还能持续下去吗?

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思维活跃、开拓进取,显示了比一般人有更强的能力、更多长处的人,往往是由于干得多,实战时间久,所以才暴露出的缺点、短处。正因为如此,一些优点突出的人,缺点也很突出。难道就因为他们的缺点,就弃之不用吗?

若是这样,只能说要么是你的能力不足,要么就是你的胸襟不够。但不管怎么说,你都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那么,此时你就应该注意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同时,也要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胸襟有问题?

当你再次面对那种缺点明显的下属时,不妨想想“良弓难能,良马难乘,良才难令”的道理,多看看他们的优点,多利用他们的特长。虽然有的人个性独特,但他们看问题的眼光也很特别,说话、办事往往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即便有时不分场合出“狂言”、行“狂举”,也不能因此而不接近他们、不重用他们。特别是当他们出于公心而出“狂言”、行“狂举”时,应当理解他们、包容他们,不可随意发怒责怪。

总而言之,管理者应该有包容之雅量,在用人之长时,也要容人之短,不可求全责备,有高山必有深谷,用大才者,应当不计小疵。

千张羊皮,抵不上只狐之腋

作为管理者,更要多听取他人的意见。但是出于人性弱点的影响,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尤其是上层的管理者。

要知道,人性都有弱点,是人就有自高自大的心理。而自高自大之心,在上位者、管理者身上尤甚。

纵观古今,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上位者都有自高自大的毛病,他们都觉得自己是一代雄主,而从不认为自己昏庸,他们喜欢那些唯命是从的人,而不喜欢那些有个性、爱提反对意见的人。一旦感觉到他人反对自己,心里就很不高兴,有的甚至会当场勃然大怒。

唐代贞观年间,李世民在位。有一天,李世民一脸怒气,回到后宫,咬牙切齿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纳闷,就问:“陛下,您要杀谁?谁惹您生气了?”李世民愤愤不平地说:“除了魏征,还有谁?”长孙皇后忙问怎么回事。原来魏征在朝堂上当众顶撞他,使他下不了台。

长孙皇后听完事情的原委,就拜倒在地,向李世民道喜:“恭喜陛下。”李世民有些摸不着头脑,问:“现在我已经快被那个忤逆的臣子气死了,还有什么可恭喜的事情?”

长孙皇后说:“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如果没有明君,又怎么会有贤臣犯颜直谏呢?臣妾恭喜陛下,大唐不仅有贤明的君主,还有贤良的臣子。”

李世民听了,恍然大悟,此后便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

魏征犯颜直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可谓人尽皆知。但以李世民的贤明,尚且在开始的时候难抑愤怒,甚而起杀心,可见要克服人性弱点之不易。但是,李世民能够及时醒悟,也可见其胸襟与气度的非凡。

管理者应该学习李世民这一点,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不要被自己的自大之心所蒙蔽,要做到虚怀若谷、广纳群言,即便别人的意见并不可取,也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观点有分歧更是经常的事,包容就显得更加重要。别人的意见,不管好不好,都要虚心听取,如果你认为不足以听的,就可以不采纳,但不要当面就表现出来,因为这是对别人的不礼貌;如果是好的意见,您可以试着去改变。

倘若管理者自命不凡、小肚鸡肠、刚愎自用,听不进下属的真话,容不得不同意见,一闻批评就跳起来,势必会造成“朝无诤臣,则不知过;国无达士,则不闻善”的沉闷环境,这不仅不利于决策,同时也难以得到大家的支持。

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一个人如果善于从众人的智慧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智慧,会给自己开辟出无限的智慧之源。

赵简子,名鞅,后名志父,谥号简,故史书中多称之赵简子,亦称赵简主。他是春秋时期晋国执政大臣,战国时赵国基业的开创者。

赵简子是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领导。他有一个下属名叫周舍,经常对他直言规谏,他对周舍非常器重,很乐于听取周舍的意见。后来,周舍去世后,赵简子的身边就没有人能对他直言规谏了。

赵简子很长时间都听不到不同的意见,他清醒地意识到此种情形对自己而言并非什么好事。在上朝议政的时候,赵简子常常因为听不到不同意见,而表现出不高兴的神色。开始时,大夫们都以为赵简子不高兴是因为自己有了过失,纷纷向赵简子请罪。

然而,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赵简子对他们说:“您们并没有过错。我听人说:一千张羊皮,抵不上一只狐的狐腋。知道为什么吗?诸位大夫上朝,凡事都是好!好!好!却听不到周舍那样的声音:不可以!不可以!我为此感到担忧呀!”

赵简子善于从众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并以能得到不同意见为乐、以得不到不同意见为忧,对不同意见求之若渴。正因为如此,赵简子才能在政治上获得成功,开创和奠定了后来赵国的基业。他的儿子赵襄子继承了他的事业,最终在三家分晋的历史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建立起了强盛一时的赵国。

容忍不同的意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做人的美德,也是管理的良方。特别是容忍不同的意见,这是管理者必须注意的问题。这不仅能够体现管理者的胸襟和气度,还能看出一个人的管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