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培养优秀男孩100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不尊重使教育打折(2)

男孩害怕遭到野兽的袭击,便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这时,男孩的父亲找来了,原来他见孩子很晚还没回来,就沿着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

父亲到了那一片树林?借着微弱的星光,他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上。父亲并没有马上喊儿子,而是假装没有看见。

他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的不远处溜达了一会儿,然后吹了吹口哨。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非常开心,但是他并没有立刻喊爸爸,因为他怕爸爸笑话他胆小,便偷偷地从大树上溜下来,然后摸到爸爸身边,吃惊地问:“爸爸,您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呢?”

“哦,我独自散步到这里,没想到你也在这里。走,我们一起回家吧!”父亲若无其事地说。

男孩听父亲并没有责备与嘲笑自己的意思,心中的大石头就放了下来,高高兴兴地跟着父亲回家了。

男孩贪玩而忘了回家,原本是应该受到责备的,但这位父亲不仅没有这样做,反而巧妙地帮助孩子掩盖了恐惧心理,维护了他的自尊,真可谓明智之举。

俗话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是需要尊重与爱护的。

多年前,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有一次为使考试成绩“一鸣惊人”,竟趁黄昏破窗跳入老师办公室盗取试卷。

正当他寻找试卷时,老师进来了,那个孩子立刻抱头缩在办公桌下,但还是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并没有立刻把他抓出来,而是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说:“你不要露出你的脸,也不要说话。你要回答我的问题,只点头或摇头就行。你来这儿是为了找一件你想要的东西吗?”

孩子听了,点了点头。

“记住我的话,明天你来上学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你走吧。”

那个孩子听了,低头慢慢走出了办公室,突然,他的眼泪夺眶而出。也许是因为感激或是愧疚,自此,那个男孩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不尊重孩子,教育就要打折扣。

当然,尊重孩子也不等于完全任凭孩子做主,一味地迁就孩子,而是适时适当地引导孩子。

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孩子的行为,也没有权利去侵犯孩子的个人空间。家长要明白,在孩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你不可能一直代替他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总有一天,他们要自己去选择,因此,你要让孩子知道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不要总把自己当家长

尽管在教育方法上,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但一些大原则却是一致的,比如相对平等、相互尊重。事实上,互相尊重也就是平等相处。在家庭教育中,如果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孩子就能得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与父母更加和谐地相处。

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有不少父母始终不能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以至于双方的关系闹得很僵,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想法,认为屈尊降贵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害怕以后孩子会不服从管教。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在那些没有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的眼中,没有父母的威信,却有恐惧或仇恨。长期面对父母的“家长式”权威,他们很可能形成怯懦的性格,造就冰冷的内心。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父母想要的。

许多父母不愿与孩子平等相处,是因为对平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其实,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平等是相对的。

平等不是让大人跟孩子一样生活,而是让大人做好自己应做的事。父母和孩子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彼此之间却是平等的,大人没有特权。

当然,平等的范围很广,比如大人在孩子面前不小心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要道歉,这也是平等。事实上,大人勇于向孩子道歉,不仅能让孩子明白对错,更能让他真切地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孩子就会明白,无论是谁做错了事都要改正。

在家庭教育中,平等的态度非常重要。当你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平等交流的机会时,他往往能够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错误。

有个男孩上小学5年级时,有一天放学回家后,他气呼呼地对妈妈说起学校的事情:在课堂上,后面的同学用手捅他,他反手将同学的书扔到地上,结果两人打了起来,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他们,让他们写检讨书。对此,男孩觉得很委屈,因为这一切并不是他惹起来的。

男孩说得很激动,指手画脚,大声嚷嚷。妈妈在一边听了一会儿,有些不耐烦了,很想批评他,但正好那天她咽喉痛,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于是,只好把那些批评的话收了回去。

没想到,孩子滔滔不绝地说完之后对母亲说:“谢谢您,妈妈,难得您能像今天一样让我把话说完。”

第二天,孩子交了检讨书,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向对方道了歉。

虽然这个男孩得到的尊重是出于意外,但是这个“意外”却让男孩感受到了平等与尊重。

父母不要总把自己当家长,当你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长者模样时,孩子或许会敬重你,但你可能永远都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话,因为你很难理解孩子。

如果你想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如果你想让家庭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如果你想让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那就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家长,学会和孩子做朋友吧!只要家长改变态度,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给孩子以平等的对待,孩子自然就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

父母不是家里的统治者

4岁的儿子正在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母亲哈蒂妮看着儿子一副恼怒的样子,便来到他的身边,蹲下来握住儿子的双手,目光正视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有那么重要吗?”

罗艾姆听了,低头想了想,会意地摇了摇头,然后钻进了汽车,挨着姐姐坐下来。

哈蒂妮劝说孩子很有一套,她每次都能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听话,而不需要责备他。为此,有人便向她请教教子方法,她微微一笑说:“其实很简单,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是这样同我说话的。孩子比我们矮一些,我们就应该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蹲着和孩子说话,这也许会让很多父母感到诧异,难道仅仅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明白事理、变得更乖吗?

事实上的确如此。家长愿意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与认真又亲切的态度。

家长要记住,教育孩子不是自上而下的统治,用不着居高临下地大声呵斥。孩子同成年人一样,是需要平等与尊重的人。

多数家长不愿意低姿态地与孩子交流,往往是害怕失去做家长的威信。其实,家长的威信并不是源于孩子的绝对服从,或者对孩子的支配,而是一种相互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以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拿父母的权威去指责或呵斥孩子。

有人说:家庭权威害人不浅。其实,家庭权威并没有害人之心,每位做父母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利用家长权威压制孩子,用自己的思想去统治孩子,不仅会葬送孩子的前途,也会害了自己。

曾经轰动一时的“徐力杀母”事件,给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沉重的一击。

17岁的徐力原本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幸福生活,学习成绩也不错,然而,这种幸福的生活却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的母亲要求他每次期中、期末考试都要排在班级前10名,有一次他考了第18名,母亲便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喜欢踢足球,但母亲警告他,以后要再去踢球就把他的腿打断;他看电视的时候,母亲就指责他:“还看电视,还不用功点!”

母亲的权威统治在徐力的心中产生了阴影,导致徐力心理扭曲。最终,徐力竟然将母亲杀死。据监管人员反映,徐力进看守所后没有流过眼泪,他甚至还说:“妈妈活得太累,我打死她是让她解脱。”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家长权威教育的害处。父母都想孩子一路成功,然而,有不少父母对孩子需要的东西并不了解,以至于教育孩子时不得其法,最终酿成恶果。

孩子终究要长大,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如果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左右孩子,用自己的权威限制孩子的自由,就会给孩子的内心播下“不幸”的种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家庭专制的阴影就会让“不幸”的种子发芽,等悲剧发生后,惋惜和后悔已然无用。

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而不是按自己的喜好替孩子作出选择。当孩子有抵触情绪时,不能利用自己的权威一味地打压,只有温和地引导才是正道。

请不要用家庭权威去统治孩子,家庭专制的教育方式并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快乐,更不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未来。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能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

总之,放低姿态,蹲下来倾听,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你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更进一步。

感情用事换不来好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会感情用事,把自己的想象投射到孩子身上,没有让他们做自己。

生活中常见的父母感情用事主要有以下表现:把孩子看成讨人喜欢的天真无邪的宠物;回避生活中的问题,空口许诺等。

感情用事无害,却有可能因为对孩子期望过高而造成负担,使孩子感到沮丧。当孩子把大人的感情用事当成一种习惯时,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比如家长出差时一向都会给孩子买礼物,一旦忘记了,不仅你会有愧疚感,孩子也会受到感情上的打击。因此如果成人与孩子之间没有把握好感情的尺度,教育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有个孩子头脑比较灵敏,记忆力也不错,但是好动坐不住,上课的时候不太认真,容易走神。有一次,上课的时候,他的眼睛又直直的,也不知在想什么事,老师也没有呵斥,只是装作无意间踱过去,用书本拍一下他的头。他回过神来,歉意地一笑,坐正了姿势。但等到下一节课时,他又发呆了,老师还是用书拍了一下他的头以提醒他。

不料,这次他不干了:“你怎么可以打我的头呢?这样容易被打笨的!”

“那样容易被打笨吗?”

“这可是敏感部位。教育法明确规定不能体罚学生。”

“这也算体罚?”老师气急了,脸有点涨红。

于是,二人的言语开始升级,一堂课就这样被搅得七零八落。

教育是一件理智的事情,感情用事是换不来好教育的。在教育过程中,有点感情色彩并非坏事,但如果总是以感性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得不理性,一旦遇到一些状况,他们就很容易陷入情绪化的陷阱中,这对于孩子健康性格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父母的喜怒哀乐会直接对孩子产生感染作用。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就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如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家长若是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子女受其影响也会紧张起来;相反,如果家长处变不惊、沉稳坚定,子女也会变得遇事沉着冷静。

除了情感上的问题,平时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时也要避免情绪化。一般情况下,孩子与同伴发生争执时,无须大人参与就能够自行解决,家长最好不要横加干预。

当然,如果双方发生打斗,则应该迅速地劝开孩子。千万不要生硬地将自己的孩子拉回家,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感情用事地责骂自己的孩子或对方,因为这样很容易混淆孩子头脑中的是非界限,也会让孩子变得不好相处。

当出现孩子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父母应该弄清楚情况,向孩子讲道理,并引导他们自己去解决矛盾。

在教育中,感情用事的实质是爱的极端情形,即把孩子当成了幻想中的产物,不尊重孩子真实的天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给予孩子自身发展的空间太少,最终很容易让孩子的性格走入不健康发展的轨道。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认识到感情用事是换不来好教育的,只有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才能使其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男儿脸上有黄金

在一辆公交车上,两位母亲正在聊自己的儿子,其中一位母亲说:“我家的孩子平时不看着他,根本不知道学习,只知道玩……”而另一位母亲说:“我家的孩子也一样,学习什么也不是……”

当这两位母亲口惹悬河地数落各自的孩子时,站在一旁的两个孩子按捺不住了,一个孩子一直妈妈长、妈妈短地叫个不停,另一个则露出厌恶的眼神,两个孩子在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的不满。但是,这两位母亲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还在继续数落着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很多父母常常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的面子。

不管孩子年纪多小,他也有自尊,当面被人数落,只会使他感到颜面无存。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尊心很强,一旦他没有得到尊重,内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甚至一蹶不振。

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就会使孩子变得自暴自弃,而不去改正。相反,如果家长能够把孩子当做朋友一样对待,多一些赞美、鼓励,从正面引导他,这样孩子不仅能够收获自信心,还能够因此主动地克服身上的缺点。所以,不要总是批评孩子,要照顾到孩子的面子。

有一位母亲常常批评孩子,她经常以质问的口气对孩子说:“你为什么这么不争气?你瞧瞧人家小强又考了第一,人家学习好也守纪律,你呢?”

孩子听得多了,就有些厌烦了。有一次,他终于受不了了,便反驳道:“他是他,我是我,你既然那么喜欢他,干脆认他做儿子好了!”

“你……好,那你就给我站着!”妈妈说完,一下子坐到了沙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