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领导讲话,你就默默干到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听领导说话的必备心态(3)

除了要放下偏见,摒弃经验聆听领导也很重要。这里所说的摒弃经验是指“经验主义”,是仅凭经验的条条框框主观看待事物,特指依据以往经验鲁莽行事。比如女孩莉莉从小怕黑,恰好童年又有过傍晚玩耍跌入深穴的经历,她对黑暗的屋子或者光线昏暗的场所就心存畏惧,认为里面一定藏有什么可怕的东西,从而心生戒备,这就是一种经验,很难改变。相对于她而言,爱丽丝掉入了兔子洞,却好奇地探索下去,爬出兔子洞后,她还留恋地回首洞口,以后此番经历就成为她人生美好的珍贵记忆,就是美好的经验了。如果将莉莉和爱丽丝换位,我们要不要先请求莉莉放下经验,再爬进兔子洞呢?

经验该抛弃时就要抛弃,不能坚持不放手,要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经验是柄双刃剑,它既给发展以稳健的信心,也能阻碍创新的步伐。职场里时有经验阻碍创新的案例:

金妮的公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商,多年来一直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同,但是最近一年来忽然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什么原因呢?原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众多有实力的企业看到日用化学产品收益稳定,纷纷上马,塑造品牌,还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费用,更不惜重金聘请明星代言。金妮的公司陷入被动局面,只能跟着努力促销,这样一来,品牌更受损伤。公司领导遂下狠心改革图新,召开讨论会议。几个抱有旧经验的老臣仗着功勋卓著和这几年来为公司立下的汗马功劳顽固不化,根本听不进总经理新锐改革蓝图的报告,致使总经理的革新在萌芽状态就遭受了严重打击,这个企业的命运可想而知。时代发展变化了,应对事物的方法也要变,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或被时代的车轮抛在身后。

能坚持固有的经验,也不能对确定的意见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定见的确切意义是指“确定的见解或主张”,这个主张不是拿来或者是自有的,它往往是经过实践检验总结出来的,也许是固有经验的重组,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了很多观点,有的甚至是人类本能带来的反应。定见是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固定不变的看法。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定见》一书中写道:“我们每日浮沉于信息横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拥有一个简单的架构、可以观察的趋势,但混乱、急促的世界,让我们每日浑浑噩噩,无法跳脱过去惯性的思维。定见是人在做事情时有效的基本模式,有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规则,在自觉的情况下甚至会成为习惯性做法。”他也提到了人无法跳脱过去的惯性思维,而定见则是有效的判断,是寻找事物的内在规律,是指导“我做什么”的思维方法。朱自清在《<;背影>;序》里写道:“我自己是没有什么定见的,只当时觉着要怎样写,便怎样写了。”

梁冬在《冬吴相对论》节目里采访《21世纪商业评论》的主编吴伯凡时曾经谈论到定见,他用佛学做解释:佛学一分为三,三学:戒学、定学和慧学。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定”就是去除那种游离、漂浮、随波逐流的状态,达到内心的那种宁静。定见来自于“戒”,先把“戒”做好了,才能“定”,“定”好了才能“慧”,定见就是“我不做什么”,是基于智慧之上,静观迷雾散去,真理显露,是看到事物本质后的一种觉悟,而非单纯的经验主义。

清晰界定经验主义和定见对于我们聆听领导的讲话很有帮助。虽然很多知识“前人之述备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会发现不断推翻经验主义的观点。例如,之前我们通过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系,往往发现不了某颗行星的存在,随着天文望远镜技术的不断更新,我们能望得更远了,于是看到了某一颗恒星以及环绕的另一颗行星。依照我们先前看不到它的经验判断,它就不存在;而依照科学,它应该存在。现在新的望远镜竟然看见它了,你说这三个经验判断谁错了?谁都是对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放弃旧有的经验,逐渐接近了事情的真相。如果我们学着放弃旧有的一些观点和经验,就能逐渐靠近领导的内心,从而聆听到他的真实心音。

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放弃自己的过程非常艰难,好不容易积攒的经验,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包括以往这些宝贵的经验,即使想放弃也做不到啊,“我”控制不了自己保有“我”这个概念。

古代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警告人们不要用“轰鸣的耳朵、茫然的眼睛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他是看到经验世界的变动,让人们跟随他撇开经验世界的混乱,到达真正的存在世界。

我们不妨来尝试这样的方法:在听领导讲话时,把听到的信息和我们内心的经验、直观判断结合起来,这样就会有一个真实确凿的结论。把内心经验的“库房”清空,以防我们的“经验”与领导说的某个观点或现象对冲——愈持有丰富的经验,愈容易夯实防卫的大门,这道经验的防火墙太结实了,领导的话语就根本不能进来。

来吧,打开你的慧耳,听到领导的心声。

锦囊妙计

1.经验主义最可怕。

2.不要戴有色眼镜,也不要戴有障耳罩。

3.打开慧耳,推倒隔音墙。

假如你是领导:换位思考去倾听

何谓立场?立场是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是指处在某一地点、位置看一个事物、事件、问题等的视野,比“角度”更加宏观。

无论领导、友人还是亲属都希望能被理解和帮助,如果双方没有达成共识,就很难有一致的行动。领导也非常希望能和下属有一致的立场,如果没有一致的立场,就很难形成共同体——共同的立场是信赖的基石,给人以安全感。领导非常希望你站在他的立场,相信他,跟随他。

沟通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是检验沟通是否通畅的重要尺码,很多沟通都是无效沟通,原因之一是诸多人听话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想问题,本能地屏蔽了领导发来的信息,这样接收有问题。听了一天领导的报告,不知道讲了什么;与领导聊了半天,不知道领导的意图到底是什么;该记住的都忘了,倒是领导讲的那几个笑话记住了……这些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呢?沟通中,很多人没有关注对方,而是关注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他为什么还能听到领导讲的笑话?因为这能让他心情愉悦呀。

人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问题,因此容易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不仅这样,内心又极其坚持己见,还偶尔出言顶撞,或者干脆站在领导的对立面。在领导面前,坚持己见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各执己见、互不通融是一种愚蠢的沟通方式,谁都急于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反而事与愿违。即便你的意见是对的,也要考虑表述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换位思考,一个懂得换位思考的人最易反省自己,也最能想到别人的感受。懂得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感同身受。站在领导的立场来研讨问题,自然能达到你所力争的目的。

“感同身受”是什么意思?感,因物有所感;物,泛指人、物、事。因外物而动内心。文学作品《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提到:“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宗教经文讲“同体大悲”,能对世间众人的烦恼感同身受,行菩萨之行;儒家讲“万物一体”,帝王体会到这一点,就能与人民一起忧戚疾苦。别人有苦的时候,自己也能感受到痛苦;别人有难处的时候,自己也如同遭遇困难。在亲情、爱情方面,双胞胎兄弟姐妹往往能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相爱的男女面对明月,相隔千里也能默默倾诉相思。这些都是感同身受的体现。在哲学与道德上,它是一种高尚的境界,与现在人们在工作压力之下麻木不仁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截然相反。如果我们能多体会一下别人的苦乐酸甜,就不会动辄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就会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和你的领导同苦共乐,同进退,共荣耀。反映在下属听领导讲话时,就会入境入情地跟随领导的情绪,让领导愿意和你说话。

如何做到感同身受地听领导讲话呢?心理学家艾克曼的实验表明:一个人老是想象自己进入了某种情境,感受某种情绪,结果这种情绪十之八九真的会到来。一个故意装作愤怒的实验者,由于角色的影响,他的心率和体温会上升。这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提高聆听领导说话的效果,当领导对你说话时,你要自觉进入到一种和谐、舒缓的状态里。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相信你的领导也不会对一个足够心平气和的下属歇斯底里,而且领导还会慢慢舒缓下来,于是双方都处于一个美妙的谈话氛围中。正如第一小节我们谈到的,此时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气场。

有一次外面下着小雨,镜清禅师问他门下的僧人说:“外面是什么声音?”

“是下雨的雨滴声,师父。”僧人即刻答道。

镜清禅师叹道:“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那么禅师您呢?”僧人反问道。

“泊不迷己。”镜清答曰。

“哦?”僧人迷惑,即问道,“禅师,那如何做到?”

“我就是雨声。”禅师说道。

这个禅宗故事正说明了感同身受的道理。当僧人没有与情境合二为一时,他只听到了雨声,如同人们把物与我对立。镜清禅师把自己悟为雨声,就是与境的合一,与雨感同身受。

只有做到感同身受,领导讲话的潺潺“雨声”才会进入到你的耳中。你的聆听也会像细雨一样,与领导说的话“雨声”融为一体。

好,终于解决了放下自己立场这个心结,或者即使暂时放不下,也是人之惯性,慢慢练习,暂时原谅。如果站在与领导对立的立场上同领导对话,这个行为就很危险了。

我认识某公司的一个女员工,她工作敬业,专业扎实,但总是和领导拧着来。领导说东,她非得往西;领导说不好,她偏说好;她倒是没有激烈到顶嘴的地步,但是这种软抵抗也把领导气糊涂了。她的领导和同事给予她的评价都是“头上长了反骨”,结果被迫辞职。她的领导待她不薄,离别时给予她一个忠告“不要拧巴”。可是辞职后她仍然犯同样的错误,没有按照领导的忠告改正。看来是天性所致,她只能“整容”削了那块“反骨”了。

我们既不赞成没有立场的墙头草,也绝对反对这种执拗派,领导指挥得很辛苦啊!她的领导对此颇为费解,后来愤愤说道:“下次非得摸一摸面试者的后脑勺,长了反骨的一律不录用。”同事们对她也很费解,戏谑领导此番感言,笑着接应道:“还得请个吉普赛巫师相相面……”

某咨询公司的项目总监承担了驻外项目,被派往异地常驻,和客户的距离更近、更便于服务了。她在为客户公司工作的时候,总能站在本公司领导的立场上想问题,维护公司利益。领导说话的时候,她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感同身受一起互动。在公司的六个项目组中,这个总监最得领导的重视,比那些在本部工作的总监更得领导的信任。即使她偶有小过失,领导也能原谅,给予她下次改正重来的机会——因为无论电话或者面谈,每次对话时她都以坚定的立场站在领导这一边,用心聆听指令。领导坚信她不会胳膊肘往外拐,在哪里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认为:我们对事情持有的观念或是采取的认知思维,其作用就如同飞机双翼的切风角度,目的就是要以特定的角度获得最大的飞行速度。如果我们的观念、思维偏离了世界未来的趋势,不论多么劳心劳力,一切作为都将事倍功半,更不要说预测趋势了。站在领导的立场上,犹如定好了经纬度的飞行,大方向是错不了的;聆听时感同身受领导的喜忧,则犹如把握机翼的切风角度,目的是要以特定立场获得有效聆听的结果。观念思维不要偏离领导太远,除非你的领导大错特错,否则你在这个职位就不会走很远,即使有特例,也是遵循了正确的方法,而不是和真理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听话的立场偏离、对立领导说话的立场,就会与领导的期望值偏离、对立,甚至产生误会。《中庸》所说的“内合外之道”,幻化为职场秘诀,就是坚定地站在领导说话的立场上聆听,并感同身受,才能听得有效。

锦囊妙计

1.要站队,就站领导这一队。

2.不要胳膊肘往外拐。

3.只有心心相惜的人,才能心心相吸。

与领导为善:对领导的讲话不能抵触

也许你会一直迷惑不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第五节里那个女员工和领导一个劲儿地对着干呢?这个问题也让她的同事们异常费解,我们看一个小故事,就能了解个大概:

有位修行的禅师静心,每次入定后就会被一只大蜘蛛骚扰,弄得他很烦,于是就去问他的师父。

“我每次一入定,大蜘蛛就准时出现了,轰它都不走。我怎么才能赶走它,或者避开它呢?”

“哦。下次你入定时手里握一只笔,等它出现并靠近你时,你就在它的肚子正中间画上一个圈,根据这个记号找找它是何方妖怪。”禅师给出一个办法。

静心回到禅房,遵照他师父的教导,手里握了一支笔。再次入定时,果然那讨厌的蜘蛛又来了。这次他不再担心了,蜘蛛一靠近,他就果断地在它的肚子上画一个圆圈。这蜘蛛也识趣,被画了个圈就怏怏走了。好了,这一下可以安然入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