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童年时:撒野 挨揍与饥渴阅读(2)
过了一阵子,报纸不再刊登亩产几十万斤粮食的事情了,而是开始登怎么把肚子填饱。关于这个问题,报纸上讲了很多。在那几年间吃的东西,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农作物,像一些农作物的秸秆、根、叶,像玉米芯、稻谷壳以及薯类作物等;第二类是野生植物的秸秆、根、叶及壳类,像树皮草根什么的;第三类是浮游植物,如小球藻和红萍等;第四类是合成类食品,像人造肉精和人造肉等。
对于这些东西,王小波似乎没怎么提。王小波的哥哥王小平倒是提过吃的东西,说当时有一种双蒸法,就是把蒸熟的饭再蒸一遍,使米粒蒸成爆米花那么大,以便塞满空空的胃囊。
但是,在当时,这些方法都不如小球藻的名声响亮。小球藻是一种浮游植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核酸等,据说其营养价值极高,不输于肉类,此外还有诸多神奇功效,像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感染、抑制癌细胞增殖、迅速修复机体损伤、排除体内毒素、抑制血压血糖上升、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等,而且容易养殖。连父亲王方名都动了心,买了些回来。
其实王方名并不真信这个,他是看自己的孩子饿得没办法了,才买回来养殖的。这是一种精神安慰法,只不过最后王小波和王小平都没吃,因为有一天母亲谈起小球藻缺肥料,结果他们把弟弟王晨光的童子尿给倒进去了。等小球藻培养成熟端上餐桌之后,王小波和王小平一想到里面有小弟的尿,都严肃声明道:“喝小球藻,毋宁死!”
王小波和王小平在那时有自己填饱肚子的方法,那就是偷枣。他们还常常袭击别人的自留地,拔里面的萝卜吃。人大校园里面有一片枣林,成熟之后王小波和王小平兄弟俩就常常光顾那里。他们一般是夜晚出动,因为白天枣林时刻有人看守。在那个食物严重匮乏的年代,偷枣是重罪,逮到的话,一个枣就要罚款5毛钱。
通常来说,王小波和王小平都是半夜以后出动的。他们家单元房有扇通向楼道的门,钥匙在他父母那里,但是这焉能难倒他们两兄弟。王小平后来说,他自小就有金属加工的天分,并且什锦锉和钢锯条等作案工具一应俱全。有一次他偷偷拿走父母手中的钥匙,这里锉锉,那里锯锯,复制的钥匙就应手而成了。王小平配钥匙开锁的本领,神不知鬼不觉,这件事瞒了父母很久。
后来他们偷枣屡次得手,偷完之后悄悄溜回家,灯也不敢开,在黑暗中享用偷来的美味。但要说明的是,他们的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那些种枣种萝卜的人家,要刨地、种植、浇水、施肥,等等,种下的东西好不容易成熟了,结果被别人捷足先登,这真是一件让人伤心的事。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总的来说,尽管当时物质上面有种种不足,但是,他们的生活还是比较闲逸和自由的。父母并不怎么约束他们,学校里的老师的管理更是宽松。有人说,女孩子应该贵养,男孩子应该放养。王小波的父母对他采取的态度,好像就暗合这一理念。其实他们家的孩子全是放养的,王小波上面还有两个姐姐,她们也是放养的,因为那时候他们的父母实在是照顾不过来。
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童年时期的王小波非常顽劣。不过,当时的孩子似乎都这么顽劣,像他哥哥王小平,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走进他们的教室,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飞镖在空中嗖嗖地乱飞,一不小心就扎到人的脑门上。甚至有一次,一个女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着讲着,教室的门板居然被学生们给卸了下来,当场就把那女老师气哭了,她赌咒发誓说,以后再也不来这个班级上课!
王小波也有着同样的野性。有个老师姓慈,他就给人家起了个“瓷尿盆”的外号。别人当小队长、中队长、大队长,他却什么都当不了。据他回忆,他上学时当的最大的一个官只管了四个人,并且没过多久就给撤职了。小学老师对他的品行有个评价:焉坏。王小波说,焉他是承认的,因为老师让他站起来回答问题,他总不回答,只会翻一连串的白眼,但是坏他绝对不承认。不过,自己那时性格顽皮,这也是他不得不承认的。
王小平在讲这件事的时候,说了一个例子,小时候他和王小波结伴去捅马蜂窝,捅下的马蜂窝足足装了一纸篓。在著名小说《香水》中,那个时代的法国是一个臭气熏天的世界,国王和王后都是臭烘烘的,巴黎的住户常常大叫一声“倒也”,就把屎尿之类的东西从临街的窗户中倒出去。王小波和王小平也是这样,捅下那些马蜂窝之后,他们就大叫一声“倒也”,然后从三楼顺着栏杆把那些马蜂窝空投到路人的脑袋上。可见他们有多捣蛋!
他们的父亲见此情形,当然是怒不可遏。无怪乎在王小波的回忆中,父亲总要揍他,实在是因为他顽劣成性。在这件事上他的哥哥王小平当然无法幸免,被揍的次数应该和他不相上下。不过,王小平也认识到了,的确是他们两人顽皮得有些过火,平日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就是说,他们没把家里的房子拆掉,得归功于父亲的暴揍。
王小波停笔十年的原因
王小波和他哥哥王小平是非常投契的,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受哥哥影响很大。王小平也十分具有文学才华,出于种种原因,他未走这条路。后来他投到逻辑学界泰斗沈有鼎门下当了研究生,偶尔也会写一点东西。2012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王小波的书,此外他还写过很多诗歌,古代诗和现代诗都写了不少。
王小平的诗路和王小波似乎有点相似,王小波写过“走在寂静里,走在天上,而阴茎倒挂下来”之句,王小平的诗里面也有“乳房浆汁喷涌”这种类似的句子。王小平对诗是非常喜爱的,王小波也喜欢诗,或许就是受到了王小平的影响。王小波小时候,王小平曾给他读过查良铮先生翻译的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这对王小波影响很大。
后来,王小平在一本书上看到一篇小说,图尼埃尔的《少女与死亡》,他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对此他的形容是,好像有一股电流通过胸口似的。第二天他就把这篇小说推荐给了王小波,王小波看了也大受震动,后来他说,就是从这篇小说开始,他才明白,现代小说是多么精美!对于读者来说,阅读这样的小说,心中无疑会充满狂喜,但是对于作者来说,这种书却让人感到害怕。《少女与死亡》只是一系列惊讶的开始,之后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以及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都曾让他惊讶。
因为这个,王小波几乎放弃了写作,足足有10年时间都在干别的事。直到40岁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那些作家尽管有的作品成了永世的经典,但他们的作品不是部部都这么好。这就是说,现代小说家并不是一群超人,他们也有拙劣之作,王小波因此才重拾信心,回到了写作之路上。后来他写出了一部自己比较满意的小说,即他的成名作《黄金时代》。这本小说字数不多,和《少女与死亡》以及《情人》类似,属于中篇小说,尽管远没达到他希望的水准,但他还是非常满意的,他曾对别人说,《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
在王小波看来,他哥哥的才智胜他10倍。王小波和王小平对文学都有极大的热爱,不过他们两人在爱好方面是不同的。王小波更喜欢幽默调侃的东西,像马克·吐温和萧伯纳,而王小平则更喜欢带有圣徒色彩的东西,像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东西他就很喜欢。除了文学方面的才能之外,王小平在动手操作方面也极具天赋,金属加工是一项,他还捣鼓过无线电收音机,等等。王小波在《白银时代》中写主人公捣鼓这些东西,其实就是以他哥哥为原型的。
据王小平说,小时候他还制造过一支手枪,是用硬木、铁管、钨丝和黑火药等东西制作出来的,看起来非常有模有样。在王小波笔下,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李靖曾制造出一台开平方机器,这机器摇一下可以,摇两下三下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摇第四下,否则机器就会哗啦一下垮掉。王小平制造出来的手枪也是如此,他试射了一枪,不仅没发生意外,威力还很大,试射第二枪的时候手枪就爆炸了,还差点伤了人。但是他能把手枪做到这种程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把书读成了一堆碎纸
后来,政治气氛渐渐宽松了,文化开始解禁,几兄弟在父亲的带领下直奔书店,在那里买了不少书。对于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看书都是必不可少的,可能我们看书的时候并没有想从中找出些对写作有用的东西,但它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杜甫曾在诗里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显然是他的经验之谈,书读得多了之后,其中句子的构造和语言自然会影响我们。
对于那些自己喜爱的书,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们更是会受到它们的影响。这对自己文风的发展和设定,都是至关重要的。王小波曾反复看马克·吐温的书,直至把书读成了一堆碎纸,所以在王小波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马克·吐温的影子。
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王小波终于把自己想读的书都读得差不多了,那是个内容丰富的书单,从罗素先生的《西方哲学史》一直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地下小说。王小波在思想上,受罗素影响很大,他特别喜欢引证罗素,在他的杂文中我们常常能看到“罗素说”、“智者罗素说”、“大贤罗素说”。
在语言风格上,特别是那些调侃的东西,多半来自马克·吐温和萧伯纳。在想象力上,王小波可能受到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影响,他自己也说,这位作家的书是他百看不厌的。文字方面,王小波主要得益于查良铮和王道乾等著名翻译家。在小说技巧方面,他可能受到了杜拉斯的影响,从他后面的那几部长篇,便能看出这种影响是很明显的。
王小波看书极快,据他自己测算,他看书的速度是常人的7倍。在文化解禁那年,他和父亲等人在书店选了一大堆书回来,雨果、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拉伯雷、莎士比亚、大仲马等,全被他们搬到了家里。坐在这些经典名著旁边,大口大口地咀嚼精神大餐,这种感觉是多么美妙!
要知道,王小波自小对书就充满了喜爱,为了省下钱买书看,每个周末回家的时候,他从不坐车,一路从西单走到人民大学,足足要走两个多小时!那些年里政治气氛比较紧张,父亲把家里的书都锁在了柜子里,王小波就常常和王小平一起把柜子捅开偷书看。那时,王小平让小波去捅柜子,说因为小波小,身子又单薄,父亲发现了也不会揍他。王小波听了这话信以为真,结果就是挨了不少揍,但是多年之后再回忆这些事,他仍然觉得不后悔!
光荣的荆棘路
王小波看书的时候,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中断了对外界的反应。这时候就算你叫他,他根本不会知道,非得踢他一脚才能让他回过神来。在王小波的笔下,他小说中的人物也是如此的,常常会想入非非,如《红拂夜奔》里面的李卫公,冷不丁就会进入自己的世界,一门心思想他的几何学、数学定理等,这时候你要叫他,非拍打几下才能让他回神。
王小平认为,王小波的这种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就拿他自己来说,他有两个孩子,大的孩子很活泼,似乎没有这样的特质,但是小的孩子,可能就有,有时候她会呆呆地鬼头鬼脑地在想一些事情。王小波也是如此,有一次王小平和姐姐去幼儿园接他的时候,老师告诉王小平,王小波常常蹲在篱笆旁往外边看,能看一个多小时,以至于那老师怀疑,这孩子是不是有毛病。
事实上,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沉迷到自己的世界里面。他们能从一片光影、一滴水珠之中,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美。例如风卷起尘土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能让他们盯着看很久。用王小平的话来说,这样的人拥有一颗艺术的内丹。在王小波的心中就孵育着这样的一颗内丹。
对于专注于现实的人来说,这些东西他可能无心领略,甚至还会觉得这是耽于幻想,不切实际。在这类人看来,生活都是很现实的东西,那些幻想的东西如同星空,尽管美丽,但在行进的时候,我们还是得看脚下的路,这才是生活的态度。不过,对于王小波这类人来说,走路时抬头看天的确有很多弊端,常常会把脚给崴了,但他们还是要这样做,因为头顶的那片星空是多么美丽!
王小波曾提到安徒生写的《光荣的荆棘路》,安徒生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但是王小波觉得,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想那么多,尘世的嚣嚣都无关紧要,因为在我们走上这条路的时候,内心必定是充满愉悦的。思维的乐趣给我们带来的一切已经足够,正如维特根斯坦在临终时说的那样: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