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序篇(4)

5.以后遇到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解决?(请描述事实,不要表达你的感觉。)我在读《零秒思考》一书时用的就是这种框架。你掌握的框架越多,读书的角度也可以越多,比如试试心理学的框架、历史学的框架、管理学的框架、社会学的框架,乐趣无穷。还可以尝试利用一些读书框架速读一本陌生领域的书籍。首先,我有两个经验想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个经验是,你阅读一本书的动机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化为己用的知识就越多。

第二个经验是,梳理出全书的框架再去读书收获更快。

阅读陌生领域的图书,你需要一个相对有整体感的框架。比如先通过阅读书籍前言、后记、目录部分,初步了解本书存在的目的是要解决什么问题,大概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速读一遍建立对这本书的初步阅读框架。如:

背景(时代背景、作者等);本书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种还是多种);造成问题的原因(都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哪些且具体如何操作)。然后再开始阅读书本内容,在阅读中丰满自己之前建立的框架。如此下来,就可以对全书有个整体的认识。

炼读法:我是如何读畅销书的

现在我工作越来越忙,暂时很难有时间做系统阅读、主题阅读,所以,我不得不更多地采取碎片化阅读模式。我做碎片化阅读还有收益,其实是依赖过去打下的结构化思考的底子。

下面就给大家具体说说我碎片化阅读的模式。这个模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句老话——不动笔墨不看书。当然值得你动笔墨的书才动,不是什么书都去动。

我始终以为读书要先消化,再内化,然后输出。很多人读书不消化,只是翻书,而动笔就是主动消化的过程,内化的开始。怎样知道你内化成功?要输出,可以写书评,可以做分享,可以做读书PPT,这都算输出,不做这个功课,书只算看过。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同样的书也可以用不同的读法。下面就聊一下我最喜欢用的方法——炼读法。

一本书写出来,作者一定有他的逻辑。要把作者的逻辑从一本书里提炼出来,变成自己能够说清楚的核心观点,这是非常难的事情。我读小米的《参与感》,读《周鸿祎自述》,都在做这种努力。

《周鸿祎自述》一书中周鸿祎的观点,我归结为三句话并略加解释:第一,互联网时代,要先做用户再做客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什么是用户?就是使用你产品的人。什么是客户?是愿意为你产品的各种增值业务付费的人。传统生意会把潜在用户直接转换为付费用户,而在互联网思维下是先用好的免费服务吸引足够多的用户,再海选出愿意付费的客户。甚至一开始根本不考虑是否有客户,只考虑是否有足够多的用户。用户多了,赚钱的方式就慢慢会从用户痛点需求中挖出来。

第二,没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用户,是没有付费客户的,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赚钱模式。

如果用户数量不能快速形成一个规模,那么,这个用户其实也很难成为后续运营的基础。

360运营是从找到查杀流氓插件这个痛点入手,快速做大规模的,有了规模,慢慢才发现更多需求。先是查杀木马,后是查杀病毒,最后做安全浏览器,结果在浏览器市场上找到了盈利模式。这些都需要用户规模的支持。

第三,要吸引海量用户,杀器之一是免费服务,杀器之二是极致产品体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推广模式。

免费只是互联网产品、服务吸引用户的第一步,极致的产品体验才是吸引大规模用户并将其留下来的真正法宝。

所谓炼读,就是把一本书读薄的过程,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还得看出作者的思维逻辑才是成功。

当然如果作者水平高,我们也许炼读到最后,也未必全部理解正确,但是这样的努力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逆读法: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传道书”就是作者貌似“大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偏颇的书。这样的书有很多观点我不同意,或者认为在某种条件下是不成立的,我就故意反着读。一些没趣儿的书我也这样读,好像自己在秒杀作者,颇有乐趣。

《金字塔原理》这本书,我就故意逆着读,其实是想讽刺有些人神话金字塔原理,我还特意用完全不金字塔的结构写书评,结果在豆瓣排名靠前,我很开心。

这种写法其实蛮简单:列出你认为书中错误或者在现实中不适用的观点,说出理由,一条条反驳。比如《金字塔原理》说:“要提炼中心思想,把结论写在前面。”我就反驳:在文章段落中亮明观点至少有四个位置:1.标题,2.开头,3.文章,4.结尾。很多人以为一定要把结论写在前面,这个一旦教条化,很有害。

又比如《金字塔原理》说:“文章要有结构、有层次才有说服力。”我写的《金字塔原理》书评没有结构、没有层次,就是一口气吐槽27条,但居然在豆瓣书评被顶到第二名的位置。

不过逆读的话最好还是学一点儿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样你就比较容易看出哪些问题是有隐含价值观冲突,哪些是隐含不同的假设,哪些是有逻辑错误,哪些是论据不可靠。

没有这些积累,就容易变成为了抬杠去抬杠,就不是学习心态了。

抄读法: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有的书作者高你太多,你就别装内行写书评了,老老实实把别人的观点抄下来,先有个印象,将来好有机会反刍,像《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书评,我就是这样做的。

“对孩子努力的行为进行赞扬,而并非对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孩子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认可,这样孩子更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看了这句,我才恍然大悟,为什么那么多人在乎别人的评价胜过自己在过程中付出的酸甜苦辣,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给予正确的评判坐标。

“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性和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和真实情况,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变形。”这句话很有见地,中国人习惯为做了正确事情的人标注光荣的道德标签,而真相是一个伟大的人也会常犯低级的错误,一个庸俗的人也可能在某个时刻闪耀人性的光辉,小时候能就事论事评价一个人,长大后就不会因为装×活得累。不过在摘录的时候,适当写写自己的感受或者感悟,会更有互动感。

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有些书介绍一些方法,我也不知道是否有效,不管它,先读起来,然后照着做。比如我看PPT工具书,上面讲的方法,没有什么好说的,一步步操练起来。

这样的书一般是工具书,或者操作步骤写得特别清楚的书,看一百遍不如动手学一遍。我看懂这种写书方法后,系统地借鉴了很多应用到我的在线课程开发中。

诵读法:我是如何读文艺书的

我喜欢读诗,觉得诗要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读完后偶尔写篇好评论,有和作者天涯共此时的感觉,就会有大欢乐在心中。

不过文艺书要写读后感最好的方法是对比阅读,两边一对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我的小伙伴@Molly_Rabbit也分析了我写文艺书评的方法。

要读懂好诗真的是需要生活阅历支撑的。有些诗词,我读的时候,只是觉得诗人写得真好,若是要问我它怎么个好法,又或者要我写个诗评什么的,我却说不清楚。若要问我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我大概只会说“全诗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描绘了作者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这……这到底是什么啊)。

特别是前一段时间,网络上突然热起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激起了我想要好好提高自己阅读诗歌能力的热情。没有生活经历难道就不能好好欣赏一首诗了么?难道“小白”就不能感受诗歌里的爱恨情仇了么?

在我很纠结的时候,秋叶大叔很合时地在微信上发布了《怎样看余秀华的诗歌爆红》。读完大叔的这篇文章,他教会了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如何欣赏一首诗,另外一个就是如何写诗评。

下面是我从秋叶大叔文章中挖掘的写诗评的方法。一、交代背景。

首先,老老实实地交代一下你的阅读背景。比如,你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偶遇这首诗的呢?是因为在网络上突如其来的爆红引起你的关注还是因为你在哪本书上看到,然后被深深吸引了眼球?

以此为开头,虽然保守,但不会让你的文章显得突兀。二、交代基本信息。毫无疑问,一般人都知道要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下诗的名称和内容,诗人的名字及一些基本信息(性别、年龄、生活的时代背景或者是传奇的人生经历……)。

三、表达感受。然后,交代一下读了这首诗之后,你有什么感受;你喜不喜欢这种描述、这种文笔风格;等等。像我这种初学者,我会先选择单个观点开始练习。功力不够深就不要装,不要贪心,多未必就是好。没有清晰的逻辑,评论写得越多越乱,反而学不到东西。

四、陈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这个部分就是很主观的感受了)。诗中哪些句子撞击了你的心灵?描述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产生触动的?是被作者脑洞大开的想象力所震撼,还是因为相似的经历让你产生了共鸣?(此处最好描述一下你们的相似经历是什么,你的感觉是否与诗人描述的相同。)

五、进行客观对比。

上面的部分,纯粹是从你个人的感觉、经历出发对作品做评价的。单单只说这些会使你的点评略显单薄,也会让人觉得不是很专业。虽然,我们只是一个“小白”,但是还是有方法可以让我们显得更专业一点的。

那就是客观对比。可对比的对象是很多的。比如,你可以拿这个作品跟其他诗人的作品相比较(相互对比的两个作者最好有个共同点,可以是生活时代相似,或者是经历相似,例如二者都是突然爆红的之类)。也可以是拿这个作品和作者以前的作品做对比,相比之下,作者的写作能力是越发娴熟了还是倒退了?这些都是可以从一个很客观的角度去评价的。

对比之后,当然会有一个综述,就是这首诗到底好不好?好的地方在哪?是文字提炼方面,还是思想层次方面?又或者是视野范围更加有优势?如果是写得还不够好的话,别人的优点是什么?哪里可以学习借鉴?如何会写得更好?

六、友情分享。如果你愿意,可以在文章的最后宣传该作者的个人网站或者个人社交账号信息,列出作者的作品集或者官方版的作者简介,这也是对这位作者的支持!七、模仿学习。无论学习什么,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化为己用。读完诗、写完诗评并不代表结束,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如果能模仿作者的风格造句写首小诗,那是更好不过了。

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我也不是读什么书都是为了有收获,有时候就是放松一下大脑,不怎么思考的。女儿看网络小说看得乐不可支,我觉得毫无营养,但是有时候我当段子手合集看看,换换脑筋,轻松一下。

通过这样的阅读,我可以了解现代人都看什么书,这类书怎样写受欢迎,尽量学一点别人的长处,就是大收获了。

以上种种读书方法,实际读书时很难分得那么清楚,有时候需要交叉使用。大家熟悉这些方法,活学活用才好。

四、不会分享?怎样做读书笔记和拆书

我鼓励大家看书,还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做各种笔记。我一直在坚持看书,坚持写书评,坚持做拆书。

很多人请教我看哪本书好,我往往回复:“你不要仅仅看我读什么书,也要看我怎样读书。一周一篇书评(拆书)的功课我一直在坚持,这比简单选一本好书读要重要得多,这才是我读书有所得的关键所在。否则仅仅是看得多,不代表你收获多。”

我是怎样写读书笔记的

我建议大家,读好书一定要做笔记。阅读好书,我自己的做法一般是以下几个步骤,当然,有时候看时间和心情,我也会跳过一些步骤。

第一步: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第二步:快速通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

第三步: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我做记录的方式包括:1.写旁批,直接在书空白处写自己的想法。

2.把给自己启发的要点的页码标注出来,写到书的扉页或者尾页,变成后续汇总的索引。

3.马上把感悟心得发一条微博,回头复制粘贴也方便。

4.直接拿出笔或者笔记本,做摘录。

5.用手绘的方式画出书中有价值内容的逻辑框图。我自己比较喜欢用手写的方式,不太喜欢用电子笔记类的工具。我并不反对用这样的工具,只是我认为手写图解效率更高,还可以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阅读一本书,记忆效果更好。用拍照和扫描的方式记录书的内容,我是不提倡的,那样记忆不深刻,只是给自己一个安慰。除非你在拍照和扫描的同时完成内容归类,便于后续检索。

第四步:对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

大部分书我不做读书笔记,因为没有什么必要,几句话就可以把这本书的核心提炼完。

我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很灵活,比如:

1.直接一段段摘录精华,对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加一句话点评。

2.针对书的内容、价值写书评。

3.写读书心得笔记。我这里说的读书心得笔记和书评有一点不同,类似我们小时候读书做举一反三的功课。把书中一个知识点、一个思考框架拿出来反复练习,看看能否把作者的主要思想、观点、逻辑、推导过程都理顺。这样学习才能深刻有效,才能将书中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

对于一些有思想的书,有严密推导过程的书,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比思维导图要好。比如我读了秦晖先生的《田园诗与狂想曲》,就很认真做了读书笔记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