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铁饼 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现代掷铁饼技术的特点与训练的发展趋向

一、掷铁饼技术动作的时间与空间结构特点

掷铁饼技术动作的时间特点可以概括为各技术环节动作的清晰节奏和整体技术动作的连贯加速。而掷铁饼技术动作的空间特点可以概括为进入旋转和最后用力双脚的宽站立、旋转过程中身体的低姿势和铁饼旋转运行轨迹的大半径、最后用力预备姿势形成身体的充分扭紧和超越器械,以及最后用力的大幅度鞭打出手动作。

二、掷铁饼训练的发展趋向

(一)在保证最后用力技术质量基础上,提高旋转技术实效和速度利用率,追求整体技术最佳效益。

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是,目前人们已不再把目光主要集中于最后用力阶段,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逐步加强了努力挖掘旋转技术潜力和提高旋转与最后用力顺利衔接实效性的研究和训练。美国学者詹姆斯·G·海(James G·Hay)最近对29名世界优秀男女铁饼选手投掷技术的研究揭示了进入旋转左脚离地时人体器械系统的转动动量与器械出手速度和投掷距离具有直接线性关系,进而得出此时转动动量越大,会促使铁饼出手速度越高、投掷距离越远的结论(图1-7、图1-8)。美国学者J·达佩纳(Jesus Dapena)研究表明铁饼出手水平速度的93%是由器械出手即刻人体器械系统的水平转动动量决定,而这个转动动量在进入旋转左脚离地时形成后直至器械出手几乎不变,也强调了旋转技术的关键作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明确地提示人们在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加强完整技术实效的训练。

图1-7 进入旋转左脚离地即刻人体器械系统转动动量与铁饼出手速度关系图

图1-8 进入旋转左脚离地即刻人体器械系统转动动量与投掷距离关系图

(引自美—詹姆斯.G.海等,1995.12)

(二)注重基本技术原理与优秀运动员条件和特点的完美结合,凭借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条件追求最佳化的整体技术效果,优秀运动员的技术特点日益突出。

在掷铁饼项目的多年训练实践告诉我们,把个人技术特点与技术基本原理有机结合是优秀铁饼运动员的制胜法宝。只有充分做到这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合理的个人技术。随运动员专项素质的逐步提高,运动员自身特点与所采用的投掷技术相互不断“磨合”,达到合理“匹配”,在个人技术日趋完善中带来专项成绩的一次次突破。运动员在技术的不断完善进程中,在尊重科学规律基础上大胆借鉴和移植他人的合理经验和先进技术,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形成卓越个人技术的关键所在。技术训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创造的过程,首先要尊重科学规律,既不能“盲目照搬”,脱离与自身状况的有机结合;更不能“闭门造车”,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把个人技术特点与技术基本原理有机结合过程中,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个人技术优势和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我国运动员虽然身高、体重和力量水平与外国运动员相比相对差一些,但一般都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所以我国选手在世界大赛上为了发挥优势,注重提高旋转速度的利用率和完整技术效益,来弥补力量的不足,也常常能够取得较高水平的成绩。

(三)技术训练与身体训练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相互协同、积极创新,努力提高器械出手速度。

掷铁饼的器械出手速度无疑是决定投掷距离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现代高水平铁饼运动员的专项训练过程中,无不把运用多种积极创新的、有效的辅助训练手段努力提高器械出手速度,作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予以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和系统安排。这一趋势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以69.66米成绩获女子铁饼冠军的德国选手I·韦鲁达(Ilke Wylluda)的年度专门训练安排中,生动地反映出来(表1-3)。其中围绕实现提高器械出手速度这个主要目的,专项身体训练与技术训练多种练习手段密切联系、相互协同、互为补充;新手段的采用(如专项力量练习器)已占很大比重。如在第四个中周期中,新手段负荷已达练习总量的59%,在赛前准备期也达到18%。采用以上安排直到当年的第六个中周期,她的比赛成绩达到70.96米,训练水平已超过72米。

表1-3 I·韦鲁达1991/1992年度专门训练手段各中周期负荷量(重复次数)

注:第1中周期为4.5周,第2、3、4、5、6中周期为6周,赛前准备期为5.5周。(引自德—M.劳什,G.比切尔,1994.9)

(四)注重对铁饼出手最佳初始状态的探索,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进一步加强对器械出手相关因素的合理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掷铁饼的器械出手速度应该是越大越好,并把发展体能和提高投掷器械的出手速度作为专项训练的首要问题来抓,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铁饼自身形态的特点,出手后在飞行中受到空气动力学因素的较大影响,并且有多个旋转轴(图1-9)。而运用高科技手段取得的一些新发现也揭示出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现象和规律,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并由此引发出新的思考。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出手速度决定75%的投掷距离,由于其它干扰因素的影响,铁饼出手速度与投掷距离并非存在着直接线性关系(A·尼克尔Axel Knicker,1993)。这就令我们不容忽视对铁饼出手最佳初始状态的探索,并在训练和比赛中进一步加强对器械出手诸多因素的合理控制。

图1-9 铁饼出手后在飞行中的自转轴、侧旋轴和后旋轴

(五)优秀运动员总体水平日益提高,成绩愈加接近。

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能力基础条件包括形态、机能、协调、智力、知识、动机和性格等多方面因素,它们影响了专项运动素质、技术、战术,以及比赛和训练中的情绪和意志,进而直接决定运动成绩。运动员投掷技术和成绩表现早已成为多方面能力的较量,由于现代信息社会科技的高度发展和对运动训练领域日益广泛和深入的渗透和介入,先进的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一经出现便会迅速得以广泛传播、借鉴和运用,促使运动成绩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日益接近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比赛中参赛选手的技术水平和比赛的规格越高,成绩就越为接近。如199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掷铁饼男女决赛选手前八名成绩平均数为57.68米和58.79米,标准差为3.91米和2.28米(表1-4);第26届奥运会掷铁饼男女决赛选手前八名成绩平均数高达65.46米和65.31米,而标准差仅为1.99米和2.18米(表1-5)。在这种局面下,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中的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智能等任何子因素内部,或其间协同关系的改变,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比赛水平发挥任何微小的起伏,都可能会对最终运动成绩和比赛结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表1-4 1996年全国锦标赛男女铁饼决赛前八名成绩(米)

表1-5 第26届奥运会男女铁饼决赛前八名成绩(米)

(六)与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相关的技术概念体系进一步扩展和深化。

近几十年来现代科技手段的渗透和介入,促使人们对掷铁饼技术的认识层次不断突破。技术分析的针对性和标准化水平日益提高,技术要点更加准确和具体。如与专项技术训练紧密相关的技术概念,已经发展到在详细划分技术部分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不同身体部位和铁饼位置所对应的技术动作标准的水平(请参见图2-9)。

三、我国掷铁饼项目的发展对策的探讨

针对我国掷铁饼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一)加强人才培养的系统性与完善各级训练体系的有序衔接机制。

掷铁饼是一个对运动员体能、技能、心理能力和智能水平都提出较高要求的项目,要使运动员达到运动技术水平的高峰需要相当长的系统多年训练过程。有研究结果表明,1978~1993 十六年间掷铁饼成绩世界排名第一选手的平均年龄,男子是29.47岁,女子是25.13岁(丹登宝等,1994),即便是这些优秀选手中较早取得成功的幸运者,也要经过十至十几年的艰苦磨炼才有可能蹬上本项目运动技术水平的顶峰。例如男子掷铁饼前世界纪录创造者W·施密特从10岁起就开始练习投掷,15岁就开始了系统训练,到1978年他24岁时以71.16米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就说明必须保证铁饼运动员多年系统训练的实施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选手去到世界大赛上奋力拼搏占据一席之地,为国争光。而它的实现又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我国目前现行的是三级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以及优秀运动队这样三级,各自担负着多年训练中的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如何更加充分保证人才有序、合理的流动与衔接,防止各级训练自行其是,为了局部利益而过早地片面追求专项运动成绩,自然成了影响我国掷铁饼运动技术水平进一步跃向新层次的重要因素。针对这种状况,我们已有的一些相应对策也正在逐步发挥着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例如:

——制定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在不同年龄阶段系列的训练大纲;

——建立与多年训练各阶段基本任务相适应的竞赛制度;

——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鼓励中小学、业余体校及运动学校的教练员认真完成基础训练和初级专项训练的任务。

(二)充分利用和挖掘我国现行体制和运动员群体特有的优势和潜力。

我国现行体制和运动员群体具备特有的优势和潜力。首先我国高水平运动员训练体系得到国家和政府的有力支持和保障,这个优势是许多外国体制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原苏联和民主德国等投掷强国的运动员现已无法享有象从前一样的国家力量的支持。我们体制上的潜力还存在于多年来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国家和省市各级运动员训练体系上,使运动员的选材、培养和交流得到人员和必要条件上的保证,便于我们形成并拥有较高质量的运动员群体。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也是运动员选材上的一大优势。尽管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过程中,我们已经在探索市场开发的前景,但怎样利用好我们现有的优势和充分挖掘我们特有的潜力,对于提高我国掷铁饼运动技术水平和训练水平,并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与加大科技投入。

在现有条件下为了使我国掷铁饼运动技术水平不断跃向更高层次,提高训练科学化水平无疑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加大科技投入不仅仅只体现在所采用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科学性;训练条件、设施、诊断以及恢复措施和医务监督的先进性等客观因素上,更重要的是应该体现在努力实现训练主体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的现代化上。因为要想取得运动成绩的突破,上述所有客观因素都是要通过训练主体运用广博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富于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来实现的。难以想象知识和经验贫乏、思想僵化的人会培养出世界级水平的优秀选手。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步完善教练员培训体系,以及我们常看到的“学者型教练”、“科技教练”等新概念的出现,也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我国运动训练界对高层次教练人才的渴求。

(四)努力提高训练质量,提高迎战世界大赛的能力和与国际竞赛体制接轨。

我国高水平铁饼运动员的训练在运动量上与世界优秀选手没有太大差别,如年专门投掷量也在10000次左右,要想取得专项成绩的进一步突破则必须努力提高每一次训练课、每一次练习的训练质量,这几乎已成为我国投掷界的共识。提高训练质量还体现在加强专项训练的方法学研究,提高训练效率上,如怎样解决加强专项速度和力量训练手段与技术需要的有机结合与提高专项训练过程的经济性和实效性问题。我们训练中遵循的“三从一大”方针也是对提高训练质(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量(大运动量)要求的形象概括。但“大运动量”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能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由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的顺利转移产生积极效果的“量”,而在训练的“质”上却为人们提供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的更广阔舞台。现在高水平的训练和比赛已经对运动员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诸如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这样的大型比赛,各国优秀选手的水平都非常接近,大家要想通过及格赛都要奋力拼搏。在安排上往往在及格赛第二天就是预决赛,甚至当天上午及格赛紧接下午预决赛,而且通常是提前一个多小时就开始检录。我国运动员要有能力在紧张激烈的世界大赛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要经得起磨炼和摔打,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培养出运动员过硬的体能、技能和心理能力。

(五)形成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训练方法学优势体系和技术类型。

在优秀铁饼运动员中,我国与外国优秀选手相比一般来说身高、体重和力量等指标会稍差一些,但往往具有完整连续动作协调和快速灵活的特点。反映在掷铁饼技术上常常表现为单个动作,如最后用力鞭打出手动作尚不如外国优秀选手迅速有力,但全过程各个动作环节衔接紧密、技术的整体效果较好。当我们把中外优秀铁饼运动员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相比较时,已难以看出我国选手在整体技术上与外国选手的显著差距。闵春凤在1993年斯图加特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铁饼比赛中投出65.26米,获得第三名的事实也说明了我国运动员具有自己的特点。依据我国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形成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旋转和最后用力技术类型,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能的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六)加强我国铁饼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方法学研究与提高专项能力的训练

一般来说在完整技术效果上,我国运动员占有一定优势。但在掷铁饼专项能力,特别是专项速度力量水平上,我国选手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第26届奥运会女子铁饼比赛冠军韦鲁达1991~1992年度准备期的第五个中周期达到的各项训练指标中,标准饼原地投60.30米、旋转投69.50米,1.5千克饼原地投48.60米、旋转投54.40米,抓举105千克,后抛4千克铅球达21.74米(表1-6)。再如三位美国著名男子铁饼运动员主要运动素质指标也达到相当高水平(表1-7)。而我国优秀铁饼运动员与之相比,个别运动员的个别一般力量指标虽还能与之抗衡,但在专项快速力量能力上却存在比较显著的差距(表1-8)。这种局面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切实和深入地进行掷铁饼专项训练方法学的研究和探索,结合我国运动员自身条件和特点努力加强训练的实效性,提高专项训练过程的科学化水平。

表1-6 I·韦鲁达1991/1992年度专门训练手段各中周期测试指标(米、千克、米/秒)

注:第1中周期为4.5周,第2、3、4、5、6中周期为6周,赛前准备期为5.5周。(引自德-M.劳什,G.比切尔,1994.9)

表1-7 三位美国著名男子铁饼运动员主要运动素质和形态指标(米、千克、秒)

(引自《教练员训练指南》,1992)

表1-8 我国8名优秀男女铁饼运动员主要运动素质和形态指标(米、千克、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