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铁饼 现代投掷技术与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掷铁饼运动的简史、现状和发展趋向

第一节 掷铁饼运动的演进简史

一、掷铁饼项目的起源

掷铁饼是田径运动中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其历史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和人类长期以来制服和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密不可分。早在远古时期,人们为了获取食物和避免猛兽的攻击,在投掷物体进行各种狩猎和防御活动过程中就形成了自然的投掷能力。因此,现代掷铁饼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于人类的自然投掷动作,这无疑为以后掷铁饼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带来了很大便利。

掷铁饼是古希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公元前12世纪至8世纪的荷马时代,古希腊人就有投掷石片的活动。如早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五项全能比赛中的“投盘”指的就是掷铁饼。当时的投掷方法是站在石头台座上进行投掷,比赛中不仅比谁投得远,还比谁投得准。最初的铁饼是一个圆盘形的石头,后来逐渐演变为用铁或青铜等制成的铁饼。古代的铁饼规格和重量都不一致,有的铁饼表面刻着记事的文字,有的刻有竞技者的画像,有的铁饼装在皮鞘里,可见在古代掷铁饼运动有过它的黄金时代。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米伦,创作了一座健美、刚毅的“掷铁饼者”雕像,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古代掷铁饼运动员的英姿。它的复制品至今还耸立在许多国家的文化广场、公园或体育场馆。

在1896年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设有掷铁饼比赛项目。进入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开展,在古希腊投掷技术的基础上,掷铁饼技术的演进主要又经历了自由式、侧向转身、跳跃旋转、起跑式旋转、低腾空和连贯旋转等多种技术形式,逐步发展到今天被人们广泛采用的突出连贯加速、大动作半径和大用力幅度的背向旋转技术。特别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和日益合理的先进训练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使掷铁饼运动技术水平呈现出了显著的提高进程。目前,男子掷铁饼74.08米的世界纪录是原民主德国运动员J·舒尔特1986年6月6日在新勃兰登堡创造的,同年原民主德国运动员G·莱因施也创造了76.80米的女子掷铁饼世界纪录。历年世界男、女掷铁饼各级成绩见表1-1、表1-2。

表1-1 世界男子掷铁饼各级成绩进展概况

表1-2 世界女子掷铁饼各级成绩进展概况

二、掷铁饼技术的发展简史

现代掷铁饼运动是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和不断发展而逐步走向成熟的。百年来现代掷铁饼技术的演进主要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继承发展阶段(1896~1950)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刚刚兴起时,掷铁饼技术和场地条件还很不规范。一些运动员甚至在技术上还沿袭古代的投掷方法。如在1896年希腊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就采用方形场地,运动员的投掷动作方式也有限制下肢动作的“古希腊式”和可以采用随意动作投掷的“自由式”两种投掷方法。采用自由式的选手格莱特以29.15米成绩取得冠军后,人们开始注意到利用当时方形场地的面积做各种预备动作有助于将铁饼投得更远,逐步淘汰了限制投掷动作和人体能力发挥的古希腊式投掷方法。早在1900年,就有一位叫坎帕农的芬兰运动员投出了41.50米的世界最好成绩。到了1912年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确定了铁饼重量为2千克,掷铁饼场地演进成了目前直径为2.50米的圆形场地,更便于发挥人体能力。同时,伴随着国际田联的成立,由美国运动员J·邓肯于1912年5月27日在纽约投出的47.58米的最好成绩,被确立为第一个正式的世界纪录。女子铁饼在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上才被列入比赛项目,波兰选手H·科诺帕茨卡获得冠军,成绩是39.62米。国际田联承认的第一个女子铁饼世界纪录是德国运动员G.毛尔米尔在1936年创造的48.31米。

在20世纪上半页,积极创新的掷铁饼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旋转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改进带来了运动成绩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在进入20世纪后不久出现了“侧向转身”技术,投掷者身体左侧朝向投掷方向,以左脚掌为轴起转,保持较高的身体姿势,双脚不同时离地(无腾空),主要以投掷臂力量掷出铁饼(图1-1)。

图1-1 “侧向转身”技术

20世纪30年代“侧向转身”技术演进为“背向跳跃旋转”技术,投掷者上肢做波浪式运动,这时掷铁饼技术已具有某些现代背向旋转投掷技术的雏形。美国运动员E·克伦兹第一个突破50米大关,1930年5月以51.03米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1948年第14届奥运会上,意大利的A·康索里尼(A.Consolini)首次采用背向旋转掷铁饼技术,以52.18米荣登榜首,此后他三次刷新世界纪录,最好成绩是同年10月创造的55.33米。从此以后,背向旋转掷铁饼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推广(图1-2)。

图1-2 “跳跃旋转”技术

(二)逐步成熟阶段(1951~1980)

50年代掷铁饼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试图获得更快的起转速度,出现了“起跑式旋转”技术,开始旋转动作过程中上体迅速前倾,左脚迅速蹬离地面,右脚快速落地以维持身体平衡。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运动员F·戈迪恩(F.Gordien),他于1953年用这种技术创造了当时59.28米的世界纪录(图1-3)。

图1-3 “起跑式旋转”技术

进入60年代人们更加注意到保持铁饼连贯加速和强化人体-器械系统平稳运动对增加用力实效和投掷成绩的重要作用,出现了“低腾空旋转”技术。这种技术强调旋转中右腿绕身体左侧旋转轴大半径、大幅度摆动并尽快落地支撑,以减少人体重心起伏和腾空时间,加大人体-器械系统转动惯量和更好地保持旋转速度。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运动员J·西尔维斯特(J.Silvester),他于1961年突破60米大关,并创造了当时的世界纪录(图1-4)。

图1-4 “低腾空旋转”技术

这种低腾空、大半径的下肢摆动技术的出现很快也被众多女子运动员采用,如原联邦德国运动员L·韦斯特曼(L.Westermann)在1967年突破女子掷铁饼60米大关、前苏联女选手F·麦尔尼克(F.Melnik)在1975年突破70米大关时也基本都是采用这种技术类型。

与“低腾空旋转”技术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技术类型被称为“连贯旋转”技术。这种技术强调控制右腿前摆动作,以求尽快获得支撑旋转的更好效果。其代表人物是捷克运动员L·丹尼克(L.Danek),他于1966年以66.07米创造了世界纪录,美国运动员J·鲍威尔(J.Powell)1975年以69.08米创造世界纪录也属于这类技术。60年代后这两种掷铁饼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掷铁饼技术的基本形成。目前绝大多数掷铁饼选手所采用的技术仍处于上述两种技术类型之间。

60年代后也有人尝试了其它方面铁饼投掷技术的创新,其中也不乏在个人技术特点上的成功范例。如前苏联女运动员麦尔尼克在开始旋转时采用由左脚跟过渡到前脚掌支撑体重,以求更加平稳地进入旋转的方法。这种起转技术在70年代初曾一度流行,但由于完成动作过程中占用较多投掷圈面积,现在已较少有人采用。还有一些投掷选手在旋转中把铁饼“背”在背后,象连续获得四届奥运会冠军并四次打破世界纪录,博得“铁饼之神”美誉的美国选手A·厄特(A.Oerter)就采用这种持饼旋转方式(图1-5)。

图1-5 厄特掷铁饼的旋转动作(61.10米,1962)

(三)稳定保持阶段(1981至今)

目前,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广泛采用的宽站立、低姿势、大幅度的背向旋转技术可以说是现代掷铁饼的主流技术。虽然也有个别选手尝试了新异的技术形式,如采用左脚“链球式”进入旋转、超背向旋转和二周半旋转投掷,但终因它们不能显著提高掷铁饼整体技术效益,因而没有突破现有的主导技术形式被广泛接受。由于传统的背向旋转投掷技术所具有的简捷、流畅和实效性强等显著特点,目前仍然被各国优秀选手广泛采用。

目前,掷铁饼技术最后用力时两脚支撑的动作逐步形成两种方式,一种为“支撑投”,一种为“跳投”。“支撑投”是在左脚支撑的情况下使铁饼出手;“跳投”则是在铁饼出手的一刹那左脚已经离地。如男子世界纪录保持者J·舒尔特,原采用“支撑投”,后改为“跳投”,打破了世界纪录,以后又改为“支撑投”。“支撑投”技术有利于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腰部力量,用力幅度大,技术稳定性好;“跳投”则能够发挥全身快速用力的能力。但是,“跳投”时不宜过早跳起,要把握住各用力环节动作到位之后适时离地,因此技术难度较大,技术稳定性稍差。一些运动员喜欢采用双腿固定的“支撑投”方式,认为这样做更符合力学原理。但直至今日大多数选手仍喜欢采用“跳投”方式,认为便于发挥腰腿力量,加快动作节奏。这两种用力方式各有千秋,目前运动员可依据个人特点选择采用。这两种用力方式随着运动员的不断探索,都在继续发展着(图1-6)。

图1-6 最后用力出手动作的“支撑投”(上)和“跳投”(下)用力方式

尽管在掷铁饼技术外形上近年来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变,但人们对合理技术的探索和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近年来在信息时代现代科技革命大背景下,现代科技手段、多领域和学科知识以及相关项目先进训练方法的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介入和应用,有效推动了铁饼专项训练的科学化进程,促使铁饼专项技术理论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突破。与过去大家较为突出最后用力技术而强调旋转技术不够充分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当今人们分析和看待专项技术问题则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等现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尤其注重获取最佳整体技术效果,在保证最后用力技术质量基础上,尽可能来提高旋转技术实效和速度利用率。

综所上述,掷铁饼技术发展中的每一项革新、进步与突破,都与随之带来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密不可分。然而,令人关注的是:似乎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掷铁饼项目的辉煌时代业已结束,以往标志那种长期持续运动成绩提高趋势的指标,如各种系列的世界最好成绩、奥运会和世界锦标赛比赛成绩,都呈现出停滞、徘徊或严重下滑状况,时至今日这个总体趋势仍未改观。

三、掷铁饼训练的发展简史

与百年来现代掷铁饼技术的演进的发展阶段相对应,铁饼运动员在训练方法上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自然投掷阶段(1900~1950年)

基本上没有专门的力量训练,发展力量只通过项目本身的投掷来解决。在19世纪末,一些有天赋的铁饼投掷者就已经借助实际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协调能力和其它身体素质了。但那时所采用的运动量、运动强度以及其它相关训练因素的实施还都极不规范,甚至还谈不上运动负荷的系统安排。因此与今天的投掷运动成绩相比,那时的掷铁饼成绩更加接近人体自然发挥的成绩。

(二)引入力量阶段(1950~1965年)

在掷铁饼项目中,更为有效地开发人体潜力能够通过改善训练体系与优化训练方法和手段予以实现。近半个世纪以来铁饼运动员的培养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投掷训练内容不断地被新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所丰富和取代。现代掷铁饼训练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力量训练方法的引入。从那时起在铁饼运动员的训练中,技术准备和力量素质训练共同占有了决定性地位。

(三)专项优化阶段(1965年至今)

特别是进入70年代后,训练周期划分理论在掷铁饼训练中的运用,对于加快掷铁饼训练的科学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尽管运动训练的周期划分在较早以前就出现了,先由马特维也夫,而后又由沃可尚斯基奠定了它的科学基础。采用更加科学和系统的训练方法、不断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的确在一段时期内提高了掷铁饼成绩。但是随着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逐步接近运动员所能承受的极限,通过进一步增加负荷量来提高成绩已经难以奏效了。因此,这时掷铁饼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加快恢复过程、严密的全方位训练计划和负荷分配。

进入80年代以来,掷铁饼的训练更加体现出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共同参与的趋势。例如,运动生物力学方法使人们得以采集大量数据并通过不同参数来认识投掷技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结构,对于诊断和改进投掷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多年训练系统训练的科学规划与实施、有效组织的优秀选手选材机制、训练过程科技含量的增加与医务监督的加强、国际化竞赛体制的改进,以及由科技发展带来的投掷器械与设施的完善等因素,都对目前掷铁饼成绩的保持和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人们对于发展力量开发身体潜能,特别是对一般力量的依赖程度逐步降低,但是对于提高速度性专门力量却情有独衷,并意识到仍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力。在掷铁饼训练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趋势,高水平运动员采用一般力量训练量已经显著减少,而发展速度性专门力量,并把它运用到投掷的主要动作中,在训练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训练负荷中增加速度性专门力量训练的作用,为有效动员人体投掷能力寻求突破提供了可能性。在当今掷铁饼运动成绩提高中,发展专门速度力量已经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掷铁饼要求运动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冲动。这就要求必须设计出、并且能够运用和适应那些能够“训练”神经—肌肉系统产生高速收缩、克服阻力的练习。同时,人们还更加注重发展专项爆发力的专门力量训练,以及运用发展协调、力量和速度的训练组合。

在人们探索进一步解决方法的同时,一些极端的“强力”手段也伺机出现了。无疑,借助滥用不同种类的违禁荷尔蒙的手段,一些“运动成绩”的提高过程被人为地加快了。日益严格的兴奋剂监测措施足以解释目前掷铁饼运动成绩滑坡现象的原因。科学就像一把双刃剑,医学方法对于掷铁饼运动成绩提高的影响已经通过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之间的频繁交锋得以证明。正常的运动成绩提高趋势曾一度被滥用激素形成的过热增长现象所干扰,目前掷铁饼运动成绩的发展还仍然处于对以往过热增长现象的修正和逐步恢复正常趋势的过程中。

四、我国掷铁饼项目的发展与现状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掷铁饼的成绩迅速提高,其中女子掷铁饼是我国田径史上最早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投掷项目。

1956年11月石宝珠第12次打破全国纪录,并以50.93米的成绩列当年世界第7位,相当于同年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第4名。1965年和1966年刘德翠以55.10米和55.89米再次进入世界前10名。7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宽站立、低姿势、大幅度掷铁饼技术,并使之与我国运动员特点成功结合。李晓惠和谢建华多次刷新全国纪录。1980年5月李晓惠以61.80米突破60米大关,并三破亚洲纪录。1986年以后,侯雪梅和于厚润又多次刷新亚洲纪录,侯雪梅获1989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掷铁饼冠军。闵春凤获第25届奥运会掷铁饼铜牌。1992年肖艳玲突破70米大关,以71.68米列当年世界最好成绩,并创造了女子掷铁饼的全国和亚洲纪录保持至今。

1954年李秉诚以42.28米首创新中国男子掷铁饼纪录。之后,孙久远五破纪录,并在1959年8月创造了53.48米的全国纪录。1977年4月刘殿龙以53.64米刷新孙久远保持了近18年的全国纪录。随后,李建国又三破纪录。李伟男七次刷新全国纪录并荣获亚运会三连冠,在1984年以60.40米突破60米大关。1990年张景龙以61.72米的成绩打破了伊朗运动员保持了16年之久的亚洲纪录,1992年5月于文革又把亚洲纪录提高到65.02米。目前我国的男子掷铁饼全国纪录和亚洲纪录是65.16米,是由山东运动员李绍杰1995年创造的。

掷铁饼在我国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的积极参与,使它具有了广泛的爱好者群体。在我国的各级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设有掷铁饼比赛。80年代以来,也不乏优秀业余学生运动员的出现,如在1980年的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我国中学生选手张英波就获得了男子掷铁饼冠军,并打破了当时的世界中学生掷铁饼纪录。

目前,女子掷铁饼被列为我国田径运动中奥运攻关计划的重点发展项目。在我国从事掷铁饼专项训练实践和科学探索的人材群中,既有各个年龄段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努力奋战在训练和比赛第一线,也有我们的科研人员潜心于掷铁饼专项理论的研究。掷铁饼项目在多年专项训练实践、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掷铁饼专项理论、训练方法学和训练保障体系。我国几代教练员、运动员和科研人员,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技术类型和技术风格,充分发挥了我国运动员灵巧、协调、快速的特点。从分析旋转投与原地投成绩之差,以及通过技术观察来看,均表明我国铁饼运动员的旋转技术是世界一流的。

近二十多年以来,运用运动生物力学方法对铁饼技术深入研究,测试出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大量的掷铁饼技术参数,不仅揭示各技术环节的空间结构,而且更重视研究各技术环节的时间结构,使人们对掷铁饼技术的实质认识逐步加深,明确了以提高出手初速度为核心,并不断探索运动员的技术、专项投掷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之间均衡发展的合理模式。我国科研人员概括现代掷铁饼技术的特点是:起转平稳、动作舒展大方、重心起伏小、腾空时间短、各技术环节动作转换合理、衔接紧密、完整动作加速节奏好、最后用力幅度大、出手速度快。随着我国运动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揭示和认识各技术环节空间和时间结构变化的规律,探索适合运动员个人特点的技术类型和风格,使各技术环节形成最佳组合。特别是在旋转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研究方面,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技术的综合效益,使铁饼形成大幅度的系统加速,达到最大的出手速度和最佳的出手初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