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课余训练的实质是什么?
学校应该搞课余训练吗,在学校应该搞什么课余训练?
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不仅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还取得了15枚金牌,列金牌总数第三,一时举国振奋,万众欢腾,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掀起了新的体育热潮。在这一背景下,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举国体制,于1985年12月在山东掖县召开了“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并于第二年由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通知》指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利措施,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业余体育训练”。该《规划》还提出了未来15年的目标和具体任务。15年过去了,我国课余训练工作开展的如何?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其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存在哪些问题?今后课余训练该怎么走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学校究竟应不应该开展课余训练?为什么要开展课余训练?如何开展课余训练?在探讨这些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回答我们在弄清课余训练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我们开启上述问题时的逻辑起点。
一、学校是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基地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学校究竟是做什么的。翻开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育,而学校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古至今,无论国内国外,从学校的起源和功能来看,都是为国家或统治者培养“接班人”的重要组织机构和场所。“是国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一定系统的教育措施,塑造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接班人的主要场所”。它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有效、最严密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实现教育方针、目的和培养人才的保证。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新生一代传递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起到传递人类文化的桥梁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作用。用当今的话来讲就是培养人才。在我国根据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教育。”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需要“数以亿计的具有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需要“数以亿计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一句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级各类的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各级是指不同层次,各类是指不同行业。
处于学校期间学习的儿童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义不容辞应当承担起这项艰巨的任务。
二、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看竞技体育的教育性
每当在我们谈论培养办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时,其目标总是要瞄准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比赛中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然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竞技体育的教育性。的确,奥运会赛场已经被公认为是世界最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的较量。但是如果脱离了奥林匹克的精神的较量,那只能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较量。从单纯的运动成绩的竞赛中,并不能反映奥林匹克精神的全部,而只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偏见和误解。不妨让我们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来探究竞技体育的教育性。
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顾拜旦先生从他恢复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开始,就是以教育为主线,他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是以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体育,而是把竞技体育纳入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生活过程之中。顾拜旦于1896年举办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时,曾发表文章论述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价值,他研究古希腊的教育得出:重建希腊文化中最受重视的特性,即“发展肌肉以为道德教育之基础”。他提倡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将竞技体育作为教育的手段。他和奥林匹克的先驱者们竭力主张“奥林匹克教育应教导人们通过心理、身体及精神的锻炼达到个人的最佳境界。”运动竞赛的体验会对运动员产生有益的教育效果,它提高了人们所期望的那些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诸方面的品质,给青少年成长和实现自我了解提供很好的机会。“奥林匹克精神能建立一所培养情操高尚与心灵纯洁的学校,也是锻炼身体耐力和力量的学校。”正如美国学者莉莎岱碧在《教育在奥林匹克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为题的论文中精辟地论述了奥林匹克的教育性,她说:“奥运会提倡并且鼓励个人参与比赛国家青年的体能、道德精神及文化教育,以使他们的健康、品德、公民教育得以充分的发展。”
顾拜旦一生重视教育,在《顾拜旦全集》第一卷序言中,编者指出:“他以发展体育作为整个教育学的基础。”顾拜旦一生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教育改革的著作,即《英国的教育》(1888年)和《在法国推行英国教育》(1889年),他推崇英国的教育,是因为在他看来,19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的社会高速发展,英国人的自信心与活力主要来自于英国推行的一种以古典教材、竞技运动和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德、智、体培养发展的教育体制。在这一体制中,竞技体育充当重要角色,其价值在于可同时收到身体训练、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功效。我们不难看出,现代奥林匹克的理念与现代教育,特别是与现代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奥林匹克宪章》是现代奥林匹克思想的集中体现,《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同时还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另外,《联合国体育宪章》也明确规定:“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各种全面教育体制都必须给体育运动以必要的地位和重视,以便在体育活动和教育的其它组成部分之间取得平衡并加强联系。”
只有以教育的观点看奥林匹克运动,我们才能理解奥林匹克的理想和奥林匹克主义;只有以奥林匹克的精神看竞技体育,才能理解竞技体育的教育性。我们对竞技体育的教育性的理解是竞技体育既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同时竞技体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全面的教育。宋继新先生在其《竞技教育学》一书中论述关于竞技体育与教育关系时说:“客观地分析,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是一种运动的现象,……其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潜藏在技术和金牌背后最基本、最稳定而起决定作用的东西。如果我们仅仅片面追求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成绩,那么,就必然会使人成为运动的手段,而运动则成了目的”。
学校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竞技体育与教育最好的“结合点”。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以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专才教育。竞技教育虽然与其它专业教育在各自的具体目标、方法手段、对象、教育内容、科学依据不尽相同,但从广义教育的含义来看,二者同属教育范畴,同样有一个德、智、体、美全面教育的问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在对运动员不断进行生物方面的科学训练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运动员社会方面的人文素质。学校开展课余训练不仅是运动员全面教育的需要,也是运动训练本身的需要。二者的这种教育性,是使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能够融合的基础。也是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理论基础。因此,作为教育部门的学校应该理直气壮地开展课余训练,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余训练对于培养合格人才的特殊作用
我们再考虑学校课余训练具有哪些功能。1986年11月11日原国家教委和原国家体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明确论述了课余训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方面。”“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科学文化知识合格,并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才能的优秀人才。”“学校体育工作在努力使全体学生的体质达到体育合格标准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通过正确的课余体育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贯彻执行”。
《规划》为课余体育训练指明了方向。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20条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为课余训练的广泛开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可以认为:课余体育训练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
从体育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广泛开展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从中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苗子,进行多年的课余训练,打好思想、身体、技术、战术、心理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运动员及其后备力量,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主要途径。
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攀登世界体育运动高峰,固然是课余训练的一个重要目标,但课余训练作为教育的良好形式,其过程对于修炼人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培养一个人的现代社会竞争意识和积极勇敢、果断、顽强、拼搏等优良品质和遵纪守法、促进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生在全面、正确认识课余训练的功能与意义的基础上,接受运动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类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最终会欣喜地体会到,科学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对人的新价值的形成过程,而这种运动性积累是其它任何社会教育活动所不可代替的,具有一种培育人的特殊含义。
与课外体育和体育教学相比,课余训练的主要功能有:
第一,有利于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的品质。
第二,可以丰富学校业余文化生活。
第三,有利于促进校际间的交流。
第四,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第五,可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满足部分有运动才能的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
第七,开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那么,在学校中是否应该开展课余训练的问题,其答案就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