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研究方法
(一)总体构思
从方法论角度探悉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思考“举国体制”给我国体育带来的成功和困惑。遵循理论研究→实践研究→理论提升→服务实践的过程,采用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调查资料,阐明观点。本着“实事求是、自下而上、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原则,吸取国内外在培养竞技篮球后备人才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加以利用和发展。
(二)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文献及运动训练学、社会学、市场学、经济学、行政学、管理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有关专著300余部,收集本研究课题所需资料。
资料检索与收集。通过国家图书馆“OPAC”公共目录检索系统,检索出1954~2009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与“人才”有关的中文期刊、报纸、图书共724种,1960~2001年与“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人力资源”的相关图书共17种。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才学和市场学的基本理论、人才流动理论、政策与实践、人才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等方面。从中挑选了20余部著作,作为本课题的主要参考资料。
通过首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网络检索中心,检索出1994~2009年与“后备力量”有关的研究论文596篇,与“竞技篮球后备力量”有关的研究论文27篇。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体育人才市场的基本理论、现状分析、青少年篮球训练、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体教结合等方面。
外文资料的检索,主要通过国家图书馆公共目录检索系统(英文)检索。1981~2009年间,研究范围主要涉及青少年业余训练、国外竞技篮球后备力量培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指导员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论文969篇,与本课题有密切关系的132篇。
2.调查访问法
(1)专家咨询法
走访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及省(市)体育局业务训练处、省(市)体育运动学校、竞技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育运动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社会办体育学校,对30多名有关的专家和负责人进行了咨询。
(2)问卷调查
根据本课题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内容,设计相关的调查表格。调查对象主要是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门及有关省市主管青少年业余训练的负责人、教练员,有关院校的专家、教授、体育教师、青少年运动员家长等,以求得到他们对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意向性资料。
效度检验:在走访有关专家、教授、运动员家长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问卷。为确保问卷内容和结构效度,特请10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
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检验其可信度。选取体育工作者20人进行隔月(2009年9月、10月)再测试,结果前后两次的相关系数R值为0.88,说明问卷表的信度较高,最后确定为正式的问卷。
调查区域抽样:根据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分布情况,确定不同层次。采用分层抽样,确定调查区域及样本量。
调查方式:以直接发放及面访为主,邮寄发放为辅。
调查时间:2009年9~12月
我们对以上抽样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与回收情况。
3.数理统计法
主要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法、GE矩阵分析法等对所得调查资料及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综合研究法
在对研究对象总体了解的基础上,将相关的资料、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相互融通,对研究问题进行系统地归纳分析,提出我国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应理论和对策。
(三)本研究的总体框架
本研究主要围绕“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主题,分6个部分进行论述。
注释:
【1】王值彬.现代人才素质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