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创新培养方案,造就创新人才
——北京体育大学多轮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人才的竞争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根本所在。特别是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迅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模式,更多有条件的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近年中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应该说,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一定意义上,这一问题的症结,又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过程中没有适时发生转变,一定程度地脱离了社会需求或与社会需求发生错位,是直接相关联的。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是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方法、评价方法都显得陈旧和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北京体育大学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以培养方案的制(修)定为抓手,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以良好的教学环境建设为支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体系,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方案设计的思路
首先开展全校范围内教育思想大讨论,正确理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以提高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含实践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其次,根据体育类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制定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原则,编制指导性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构框架。
最后,根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原则和结构框架的要求,在我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历史较久、办学条件较好的运动训练专业制定出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从2002年9月开始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试点实践。
(二)方案的设计
制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体育工作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和体育发展规律,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已取得的教学成果经过集成与整合,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使学生适应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近十多年中,学校每4年一次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对国内外著名高校的本科教育改革和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吸收国内外著名大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和先进经验,制定出制(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在培养体系的构建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努力做到四个结合,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保持专业特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相结合,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培养相结合。然后由各学院组织本学科的专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制专业培养方案。
1995年培养方案,全面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实行打通基础、中期分流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实行主辅修制、弹性学制、运动专项俱乐部训练制。
1999年培养方案,将任选课成组设置,成组选够学分者可获得相应辅修证书;实行优秀运动员单独培养方案;新设学术活动学分规定;减少总学时数和课程门数,为学生自学留出更多空间。
2003年培养方案,进一步精选教学内容,强化能力培养,压缩学时,减轻课业负担;淡化专业、强化课程;加强通识教育,增加专业方向;给学生更多自主权和选择权。
2007年培养方案,以构筑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统一设置同一级学科内的各专业基础课程——科类必修课;在非体育类专业增设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概论课程和开设体育俱乐部训练;提高选修课程比例,设置模块证书课程,突出特色和能力培养;增加实验教学,延长实习时间,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人文素质课程板块,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三)指导性框架结构
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奖励学分等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音乐、美术、书法、京剧和奥林匹克运动等,由公共必修课和全校通选课组成;学科基础课程,以加强基础为主要目标,包括体育生物学科、体育技术学科、体育教育学科,以及文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类必修课程;专业课程,以拓宽专业口径和增强专业适应性为主要目标,包括涵盖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要求的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奖励学分,以培养学生个性为主要目标,包括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学术活动、运动竞赛、发表论文、获得专利、社会实践等各项创新成果。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对体育技术学科相关专业学生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对非体育技术相关专业学生增加体育知识教育和运动技能训练,使培养出的学生学术兼修,文武双全,一专多能。
(四)构建创新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学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二级专业类的相关专业实行基础课打通培养,鼓励各院系开办多种形式的跨学科、跨专业试验班。迄今为止,已创办体育新闻试验班、体能训练试验班、体育媒体公共关系试验班、高尔夫项目管理试验班、足球裁判试验班等5个跨学科、专业试验班。跨学科、专业教学试验打破了单一专业的界限,加强了多个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重新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注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体能训练试验班是为满足我国竞技体育的需要,掌握体能训练理论和技能,为各级运动队培养合格的体能教练员,我校从2004年开始已招收5届学生。体育媒体公共关系试验班是为满足各类体育组织公关事务的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体育新闻和公共关系兼通,能在各类体育组织、其他有体育事务的部门从事体育公关文秘与写作、新闻发布与形象推广、媒体运作与事件营销、危机公关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学校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三年级中招收既有体育特长,文化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体育媒体公共关系。高尔夫项目管理试验班是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开拓新的领域,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广泛空间。我校已成功举办4届高尔夫项目管理试验班,主要使学生了解、掌握高尔夫运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培养从事高尔夫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学校为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于1995年制订了《本科辅修管理办法》,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修读辅修专业方向。2000年,学校加入北京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组成的“教学共同体”,开展合作办学,互开选修课程和辅修专业,我校向外校共开设课程20门,互认学分,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拓宽专业口径、设置跨学科试验班、推行主辅修制度、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学校已形成多种途径并举、各种方式共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局面。
二、应用情况
(一)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
1. 更新时间教学观念,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学校制定了《关于本科生教育实习工作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对教学实习的组织管理、教育实习过程管理和教学实习考核总结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对实习实训工作经费作了专门规定,实行“聘请实习基地中实践经验丰富和熟悉学生培养目标要求的专家担任学生实习指导教师、队部主任定点负责、学院领导巡回检查”的三级教育实习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实习与实训效果。各院系也根据所属专业的特色制定了具有专业特点的实习工作管理规定。
体育教育专业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三个阶段”和“一个平台”的实习、实训工作体系:第一阶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教学、科研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第三阶段通过实习后总结找出学生能力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改进。“一个平台”是指建设实习基地教学实验与科研平台。这一工作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出的学生教学基本功扎实,专业技能水平高。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突出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运动实践,在备战2004年雅典奥运会过程中,实习学生跟随老师参与了31项奥运攻关课题,为中国队获得金牌总数的历史性突破作出了贡献。
新闻、管理和英语专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充分利用北京的资源优势,高起点培养专业技能。实习学生在中央电视台、体育报业集团等多家媒体单位的实习工作,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冰球锦标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大型赛事的实践锻炼,在全球教练员大会、南非群众体育代表团访华、铁人三项世界杯比赛等的翻译实践中,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运动训练专业的实习实训与专业方向密切结合,着眼培养未来优秀教练员。如2003年运动训练专业的两名学生,在实习期间负责江苏省坐式男女排球队训练任务,带队取得了第6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坐式排球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上述成绩反映出学校实习实训密切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 加强科研能力培养
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学校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科研能力培养密切结合,利用学科和资源优势鼓励本科生紧密结合体育运动实际参与科研活动,以综合性专业训练和初步科研训练为目的,实施导师负责制,通过学期小论文、实验设计、毕业论文、同教师一起参与奥运攻关课题的研究等,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在国家皮划艇队、国家游泳队、冬季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等建立了科研工作站,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优秀学生在科研方面的快速成长。近3年中,30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入选全国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学士论文。
3. 改革实验内容和方法,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
在实验教学管理中注重改革传统实验教学内容,通过制度引导、资金支持等措施,鼓励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每门课程保留必开的经典试验项目外,还要增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并使之与实验室开放相配合,为学生创造自主实验的条件。这类实验激励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系统观念,强化了学生用系统观点分析解决局部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4. 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实验活动环境,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和场所,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5. 创建与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基础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基础实验能力为目的;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对应培养方案中与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相关的课程实践、专业实验、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与培养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程相关,或与课外科技活动相关的素质拓展内容。
(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构筑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
1. 加强实验室建设,优化学生实践环境
本科生创新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基础的教学环境。这些实验室或教学实验中心的建成为学生实践训练、科技创新、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搭建了良好平台。
2. 建立创新教育与实践培训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创新教育与实践培训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的创造潜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出高水平的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平台。
(三)强化科技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教育氛围
1.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以大学生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
(四)建立依据不同渠道的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度体系
1. 建设一支热爱教学、锐意改革的师资队伍
学校推行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一个学分的全校通选课程,确保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保证教授、副教授每年均为本科生上课。进一步推进了新教师主讲课程前的教学培训和试讲制度。
2. 设置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环节,开展大面积的实践活动
精心设计大学生课外研究活动,并使之与课堂教学紧密相扣,相辅相成。为加强与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校设置“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资助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立项、兴趣和各类竞赛。
(五)丰富非教学培养途径,提高创新型人才的综合素质
非教学培养途径承载课程教学难以独立完成的那一部分培养任务的重要教育手段,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驾驭知识,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心理与完善人格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常年面向本科生开设“星期三之夜”,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开设学科前沿性课程,举办系列讲座,在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精神普及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校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学术活动学分,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等。
三、主要成果
自2002年9月我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以来,学生的人才培养效果明显,许多学生在全国、北京市大学生的各项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我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生多年来开展以吸收在校生参加教师科研或教改项目为主要形式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提高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
具体成果如下。
1.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方案;
2.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3.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4.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
5.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6.新闻学(体育新闻)专业培养方案;
7.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专业培养方案;
8.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9.表演(体育表演与艺术)专业培养方案;
10.英语(国际体育)专业培养方案;
11.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培养方案;
12.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13.撰写了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北京体育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应用效果
(一)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在此办学体系的支撑下,学校发挥了培养高质量体育人才、发展高水平体育科研、开展高效益运动训练的办学优势,发挥了国家体育决策咨询思想库、体育理论创新孵化器的作用,通过出人才、出经验、出模式、出成果,得到了国家认可,社会认同,反响强烈,成效卓著。
国家和主管部门领导多次对我校的办学特色给予肯定。国务委员陈至立在2007年来校视察时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运动训练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和作用,并希望学校在2008年奥运会中作出更大贡献。
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在学校建校50周年庆典大会上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并希望学校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
原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在学校建设与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北京体育大学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公认的突出贡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北京体育大学50年来的办学成绩。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在来校视察时指出,北京体育大学的50年是辉煌的50年,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最高学府,北京体育大学担负着重要任务,其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等领导在来校视察时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在调整办学方向,强化办学特色,实施人才强校等方面开展的工作都是扎实有效的,说明建设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的选择是正确的。
学校办学特色与成绩在2003年、2005年、2006年中国教育报、中国体育报上均得到大篇幅报道。
(二)毕业生就业率高,评价好
从2005年~2007年各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4 %以上,2005年为94.10 %;2006年为96.46 %;2007年为9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