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人文奥运与文化自尊
历史是割舍不断的,没有凝固不变的历史,也没有在发展链条中完全断裂的历史。历史的长河中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这些许相似使得人们从中得到莫大的启发,激发人们学会思考。百年之前的雅典,正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源的地方,在雅典众神的注目下,中断了1500多年的奥运会经过“凤凰涅槃”般地洗礼后,终于化茧成蝶,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百年后的雅典,奥运会重归故里,梦想开始的地方重新成为梦想实现的起点。当雅典奥运圣火缓缓熄灭后,在全世界的期待目光中,火种穿越爱琴海,跨过太平洋,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百年一梦,一梦百年。从希腊到中国,从雅典到北京,炎黄子孙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热切期盼。这次圣火传递,绝非一次平凡的历史演进式地传承,而是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运动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次历史性握手,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一次交汇。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充满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人文奥运与奥林匹克运动
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北京秉承了悉尼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理念,并且提出了全新的“人文奥运”的理念。可以说“人文奥运”这一口号涉及广泛,内涵丰富,体现了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对奥运会的独特理解,也渗透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彰显出古老的东方国度对奥运发展的一种期冀。自“人文奥运”这一理念提出之后,许多的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诠释,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人文奥运’ 是指,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东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的盛会,是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相互发展的盛会,是东方人文思想与和谐思想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展现和广泛传播的盛会,是 ‘更快、更高、更强’ 精神与 ‘和平、和谐、和爱’ 理念的和谐统一的盛会。”
回眸奥运百年发展史,奥林匹克运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风雨兼程,不断追求卓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百年奥运,凭借“更快、更高、更强”、“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等理念,赢得了无数的鲜花与掌声。“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愉悦着人们的身心,更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催人奋进。” 但繁华落尽总要归于沉寂,温情脉脉的表象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发展隐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严重的问题。诸如过度商业化、政治化、运动员异化以及由这些问题派生的兴奋剂问题、运动员权利问题、运动伦理道德问题、奥运会规模问题、奥运会举办城市选拔问题等等,这些困扰人们的问题不外乎是人文问题。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人文危机”。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在物质层面可谓风光无限,但在精神层面却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颓废和萎缩。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跨越国界、民族的世界性体育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全球性文化体系。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过程是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向外扩张同步进行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文化在强大的政治、经济力推动之下,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西方俨然成了世界文化的中心,西方文化成了一种普世文化。“西方文化被等同于文明,而非西方文化天生就下贱。” 回眸世界体育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楚地发现:西方体育一枝独秀,唱独角戏。在风靡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中,无论是体育的内容、形式,还是体育的价值观念和意识,都深深地印着西方文化的烙印,古老的东方文化根本无立锥之地。从奥运会的项目设置上可以清晰地发现,几乎是清一色的西方竞技体育项目。“在这美好的奥林匹克图景面前,也有一点让国人心中总有一丝不快:泱泱中华,一个不折不扣的体育大国,在奥运会中至今仍然没有属于中国的民族体育项目。” 奥林匹克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复兴与快速传播,代表了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潮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显出疲态,不断为自身所衍生出来的各种病症所困扰。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始终没能走出西方体育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闪烁着人文色彩的东方体育文化始终没能“打动”西方体育文化。
针对上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人文奥运”的发展理念,通过东西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弥补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人文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尊”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人文奥运”
当今世界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全球化,不管你是欢呼雀跃地迎接还是忧心忡忡地恐惧,全球化的发展正以加速度在全球蔓延开来,充塞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全球化的出现打破了地区和本土文化的限制,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方式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文化景观。”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而涉及政治和文化领域,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地加快,全球一体化趋势已初见端倪。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项世界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也突破了地域、时空的限制,影响力遍及世界每个角落。奥运会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它实质上是通过体育比赛形式呈现出的文化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在各国、各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中,促使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使世界各民族文化在相互融通中吸收异民族优秀文化而转生,而且也拓展和充实了奥运会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运动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举办,使得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一次历史性对话的机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为人文奥运注入新鲜的血液,弥补奥林匹克愈演愈烈的人文危机,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奥运平台走向世界。但问题随之而来:我们怎样才能使得这届奥运会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保持中国特色;怎样才能借助举办奥运会使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得到交融,体现出人文奥运的理念;怎样才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同时又保持自己的基因密码,在全球化时代发出真正的“中国之声”。这一切均取决于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为不懂得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本源,就不会知道自己文化的未来。”
(二)“文化自尊”的内涵及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
全球化的发展助长了世界主义的形成,却附带地削弱了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民族国家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定位出现危机,对民族传统的认同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在这次中西跨文化的交流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自己文化个性,充分展示五千年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民族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发展更新。
在与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文化自尊”的原则。文化自尊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理解传统、继承传统和超越传统,是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肯定、修复和张扬,是建立在全方位视角下对自身文化整体解读后的一种文化自信心。“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历经冲击而不崩溃,仍然具有凝聚力,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故纳新,自我创新,能容纳并且融合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生机勃勃的文化版图。只有自尊的文化才可得到传播和发展。因为,自尊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缺少自尊和失去自尊的文化是僵死的文化,是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也是苍白的文化。文化自尊要坚持与历史对话,与现实对话和与自己对话。
西方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文化全球化进程中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力量为依托,把持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控制着文化交流中的流向、流速、流量,乃至所传递的文化信息的性质。” 美国学者萨义德认为,在东西方关系格局中,东方始终是一个“沉默的他者”,处于中心言者地位的一直是西方。
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化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根本发不出自己的声音,完全处于一种“万马齐喑”的“失语”状态。这一状况既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因素。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只是到了近代,中国遭遇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使得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而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出中世纪的,从而彻底地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中的领先位置,并连带地重新编码了中国文化的心态。
同时我们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代以来,关于中西文化的争论始终没有间断过,无论是洋务运动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辜鸿铭的“复古主义”,还是胡适的“充分世界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立场的问题上中国人始终处于两难的境地。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总是在古、今、中、西之间摇摆不定。实际上“一切文化的差异,只有程度或量上的简单和复杂的差别,却没有质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是“差距”的关系,而是“差异”的关系。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心态去审视自我,怎样去对待自己的传统,崇洋媚外要不得,复古保守更是贻害匪浅。
“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痛苦回忆的历史记忆,但又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语境。”中国在长期的社会转型中,政治经济现代化正在逐渐转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而惟独文化仍挣扎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泥淖中不能自拔,把西方的文化当成模仿的样本。全球化使得我们的民族文化身份变的模糊起来,传统文化的民族性逐渐丧失,中西间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令人不安的“文化赤字”现象。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科技的同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西方文化整体移入,使我们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压抑,失去了“活性”,世界文化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其实,全球化不是一个全球单一化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一体化的进程。正如张立文所说:“今后世界文化的格局不是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的格局,即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而是中西、东西文化会通、和合的世纪。这就是要超越东西、古今,建构人类共同的文化体系。” 如果说过去中国人习惯自以为是世界中心而饱尝恶果,为现代化的进程付出太大“代价”的话,那么在全球化时代重新确立自己在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中的坐标体系,不再继续保持沉默,从“犹抱琵琶半遮面”到学会主动进行对话,走出“失语”状态,在对话中逐渐确立自己的文化基地,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这才是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的良好心态。
自近代以来,中国始终是被西方拖着走,无论在经济政治领域还是文化意识领域,中国都与西方“剪不断,理还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西方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强力输出面前,怎样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自身凝聚力,实现文化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鉴于此,中国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在世界范围内重新考虑自身的文化价值。用全球性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而非用西方人的眼光来发现和阐释自己,在进行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对话中,重建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持一种自尊的态势。当然,我们强调民族文化的自尊,不是“制造出一个抵抗性的自在中心以抚平百余年来中国的文化自豪感所受的创伤,从而间接地助长自我有优先性和对他者的歧视。” 文化的自尊,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妄自尊大。恰恰相反,我们是要在自我更新中重新发现和创造中国文化的魅力,打破全球化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单边主义,在新世纪文化中发出中国的声音,展示自己文化的价值。
文化自尊的层面是多方面的,它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包括在内,坚持以历史为根基。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抛弃僵死的文化,整合散碎的文化,弘扬有生命力的文化和孕育新的文化,对自己的传统作一次系统的整理。背靠传统,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应该是我们对待民族文化的基本立场。
(三)“人文奥运”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展现
当今,体育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在全球化发展中始终是西方文化输出和扩张的“急先锋”。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无疑是带有鲜明西方文化印记的“舶来品”(奥运会)与我们散发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土特产”(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一次正面交锋。奥运会最难的问题不是体育运动比赛本身,而是隐藏在它背后的文化意蕴。
曾几何时,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对待奥林匹克文化时,总是仰视它,取悦它,一厢情愿地想接近它,甚至不惜改变自身来取得它的认同和接纳。从武术高调想要进入奥运会,但最终“魂断蓝桥”的经历中可见一斑。不可否认,如果武术能够在2008年成为奥运会的一个比赛项目,的确有利于武术通过奥运会这个强大的宣传平台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但奥林匹克给我们的答案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拒绝接纳这一我们自认为是民族瑰宝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一结果大大突破了国人的心理承受底线。于是乎,进不了奥运会似乎成了武术的暗夜,人们又开始急切地为武术寻找新的“婆家”。难道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注定要在“既生瑜,何生亮”的奥林匹克的阴影下终其一生?
武术进不了奥运会就注定萎缩凋谢吗?仔细想想,这只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武术即使进入奥运会,也是西方型的竞技武术,服从于西方的竞技体育模式,武术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神韵意境,必然会随着过分的强调评判的客观性而随之消亡。抽取了武术的文化内涵,而追求其意没有文化支撑的外壳,无异于是“杀鸡取卵”。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历经千年而不衰便是最好的明证。
我们不能老是依赖别人,靠文化输血过日子,而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生长点,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是我们传统体育的根。民族传统体育有着自己深厚地文化底蕴,与奥林匹克运动运动是平等并行的两大文化系统,两者之间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西方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种种问题的今天,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更显得弥足珍贵。龙的传人理应有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大放异彩。奥运会没有我们的民族体育项目,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只能靠边站,做一个无谓的旁观者,更不意味着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生存空间。我们的武术、舞龙、舞狮、杂技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源于中国而享誉世界的,完全可以当作表演节目,借助奥运会平台来向世界展现自己浓郁的文化色彩,为奥林匹克文化的多样性增添色彩。在开幕式、闭幕式的设计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匠心独运,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舞动的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将奥运五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悄悄地融会起来,这是对人文奥运的最好阐释,也是给我们最好的启示。
文化全球化并不等同于一体化,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主张的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多元体育文化间的流动和融通。“和”首先肯定了文化间的不同。奥运会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元社会文化系统,竞技体育比赛并不是惟一,蕴含的除竞技之外的文化景观同样耐人深思。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我们最终的目的不是去多拿几块金牌,在所谓的“金牌榜”上独占鳌头,那样只不过是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与我们的人文奥运的理念是相悖的。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通过奥运大舞台,使中西文化在对话中互识、互证、互补。互识就是不同文化之间要学会认识理解和欣赏对方,用一种宽容的眼光去对待异质文化,既不自命清高,也不自惭形秽。对于东西方的体育文化,我们既要反对那种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观念,也要反对那种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摒弃与弘扬并举。“互证就是在参证中找出共同问题,证实其共同性,同时反证其不同性,以达到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以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为桥梁,通过与异质文化交流反观自身文化,大力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在品质;同时在与不同文化体系的对话中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寻求新的生长点。互补就是东西文化之间互相吸收,取长补短,通过对话求同存异。奥林匹克运动诞生于西方的社会背景,体现的是西方哲学和文化背景,但也需要东方的文化滋养,使自己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同时奥林匹克运动也对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对其进行改造,既具备现代体育的特征,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又不丧失原有的民族特色和自身文化特质。我国的武术和龙舟就是以这样的步伐走向世界的。
三、结语
全球化包含着世界化和民族化两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是多元文化交流整合的过程。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选择。我们既要跟上体育文化的发展潮流,在激烈的对抗中雄踞一席之地,同时也要展现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对我们来说这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怎样才能将这次奥运会办成一届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会,又能体现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世界给了北京一次机会,北京就一定要还世界一个奇迹。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会的核心和灵魂,是这届奥运会最具特色的地方,所以我们要不遗余力地在“人文”二字上下功夫,坚持“文化自尊”的原则,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奥林匹克精神共同融会在奥运会中。通过奥运会积极地输出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聆听到中国之声;同时在奥运会中注入中国的文化特色,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使其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