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大都市群众体育战略发展思路与实践
【摘 要】: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探讨了如何根据本地区的实际,全面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创现代化特大城市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的现实问题。论述了广州市体育职能部门紧紧抓住“五要素’,确保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育职能部门
Developing Roadmap and Practice of Mass Sport in Modern Metropolis
【Abstract】:The pro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probe further into the realistic issues of full scale implement of the Outline of the Mass Fitness Plan,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situation of mass sport in modern metropolis on the basis of the real situations of the region.The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guidelin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developing roadmap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n how the sports functional departments in Guangzhou can insure a complete,harmonious,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 by firmly holding Five Key Points.
【Key words】:mass sport;complete,hamonions,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ports functional department
近两年,是全国体育事业大发展的两年,也是广州体育事业大发展的两年。在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举国欢腾的大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随后,《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意见》(粤发[ 2003] 1号)和《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穗字[ 2003] 4号)也相继出台,广州市在《意见》中明确地提出了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宏伟目标,并在国家体育总局、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取得了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成为全国继北京之后第二个获得主办世界洲际以上综合性体育大赛殊荣的城市。在继去年“五城会”取得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两项第一的骄人成绩后,广州运动员又在今年的第28届奥运会上一举夺得2金、1银、1个第四和2个第七,战绩卓著,居于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这些充分说明,中国的体育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而广州的体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在令人鼓舞的新时期里,广州市始终把提高广州市民身心健康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不但使全市群众体育工作又取得了新的进步,而且探索出了一条由五大“要素”构成的符合经济发达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实际的群众体育发展思路。
要素一 —— 培育群众体育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广大市民和政府部门如何认识体育?对群众体育如何定位?决定了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因此,广州始终把培育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作为首先考虑的问题和任务来抓。
理论是意识的基础。广州近两年从“三个层面”形成了关于当前体育及群众体育的正确理论认识。层面一,体育的“全面功能观”即现代体育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具有健身、娱乐、康复等自然功能(或称生物功能)和政治、教育、经济、外交等社会功能。这一层面的认识,是力求“全面”认识和把握体育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在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还认为体育的自然功能始终是本源的、基础的功能,正因为这一本质功能,所以绝大多数人对把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放在体育事业的根本位置都给予了最大的认同;层面二,指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体育“主次功能观”,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体育各项功能在轻重缓急、强弱快慢上会有所区别。从这个认识层面,我们得以对科学发展观内容之一的协调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把握一定时期和地区中发展体育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的方法和思路。基于这一科学的认识,我们认为,在当前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广泛强调“以人为本”、反对单纯追求GDP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城市”发展目标的新时期里,广州的群众体育工作毫无疑义地要放到重要而紧迫的位置上;层面三,指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大格局中体育的“准确定位观”。在这个具有大局观的认识层面上,我们始终认为对体育内部而言,“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对体育外部而言,体育必须与广州整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能够为广州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贡献力量。因此,我们把广州市体育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具体是做到八个“一流”,即一流的体育意识、一流的管理人才、一流的群众活动、一流的竞技成绩、一流的体育市场、一流的体育组织、一流的体育设施、一流的法制环境。从中可以再次看出,我们始终是把“意识”和“群众体育’放在重要和突出位置的,并以此引导整个社会予以重视和形成共识。
实践中,广州主要通过三条有效途径积极培育群众体育意识。
一、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广泛宣传体育理论、体育思想、体育政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和健康常识,大力营造全民关心体育的良好氛围。一是体育局领导亲自深入到市委党校、中山大学、广州图书馆等重要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宣讲我局开创性提出的饱含体育意识的“三观”(即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科学的健身观),大大增强了体育宣传的权威性、辐射面和说服力;二是“跳出体育宣传体育”,在内容上不但突出体育特点,而且强调将体育与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宣传,在形式上不但抓住媒体的“体育部”在体育版、体育栏目上做文章,而且抓住媒体的“政文部、要闻部、新闻中心”大力开拓头版头条新闻;三是打主动仗,注重与各媒体及其记者们保持长期而友好的联系,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及时向他们提供他们渴求的新闻素材,并引导他们增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二、通过各种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增进人们的体育知识,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一是通过一年一度的群众体育表彰活动,突出先进典型的荣誉意识,强化落后典型的紧迫意识,激发各级政府和有关组织的责任意识;二是在全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健身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实际参与中体会健身锻炼给人身体、心情和生活交往所带来的益处,从而寓教于乐,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加强;二是大力开展体育培训和体质监测活动,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体育锻炼与人体健康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方法,培养形成“生命在于科学运动”,“花钱买健康”、“花时间买健康”的新意识。
三、积极组织举办世界性和全国性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这是从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出发,沿着“营造亮点——有效传递——引起关注——激发兴趣——尝试体验——习惯养成”的路径培育群众体育意识的创新之举。事实证明,每一场象“中巴足球赛”、“汤尤杯羽毛球赛”、“九运会”这样的世界性和全国性高水平体育赛事及其参赛明星,对群众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鼓动性,都能极大地提高群众的体育欣赏水平和自觉消费水平;而赛事内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又无不受到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因此,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从表面上看是纯竞技体育的事情,但实际上却对群众体育尤其是群众体育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大赛筹办阶段就已产生,在大赛举行过程中达到高潮,并延续到大赛之后,形成一种时尚和文化。
要素二 —— 构建群众体育组织
党的十六大指出,当前的任务之一是要在全国“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众所周知,广州地处富裕的珠江三角洲,是经济总量和GDP增长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的我国第三大城市。广州户籍总人口725万(常住人口达1100万),人均GDP达到了5793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 8倍。因此,广州在构建群众体育组织体系方面理所应当走在全国的前列,避免出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良现象。
对此,广州提出了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和监测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体育进社区”和“体育下乡”活动的工作目标,并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积极稳妥地推行市一级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两年多来,广州市体育局本着精简效能,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努力做到体育工作发展方式由局部超越型向整体推进型转变,管理方式由直接、微观型向间接、宏观型转变,参与方式由政府动员向群众自主转变。在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制定我市体育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坚决地有步骤地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了下属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同时,为确保工作的顺利衔接,2003年我们对事业单位进行了深化改革、将市局属下的32个单位,除4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级单位保留原建制不变外,其余28个单位重新组合为10个处级单位,相关的场馆(科级单位)分别归入到这些处级单位中,形成职能更加清晰、层级更加分明、动作更加高效顺畅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进一步建立和巩固市、区(县级市)、街(乡镇)二级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及市、区(县级市)、街(乡镇)、居委会(村委会)四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以市体育局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为龙头,以机构健全、任务明确、协调完善为目标,认真抓好群众体育三支队伍的建设。即:(一)抓好各级专职群体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专职群体十部业务培训,建立市、区(县级市)专职群体干部工作协调制度,各区(县级市)正逐步按照市编委《关于广州市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的通知》要求,把街镇体育专职十部和居委会(村委会)兼职群体干部的配备落到实处;(二)抓好国民体质监测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常规性、社会性和服务性体质监测活动,计划在2005年前各区(县级市)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国民体质监测工作队伍,全市专兼职国民体质监测人员不少于200名;(三)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认真执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和《国家文明城市标准》,力争到2005年全市每万人口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名,更好地发挥其扎根基层、指导群众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和科学锻炼能力。
三、进一步加快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扩大自主权和社会影响,提高组织能力和造血机能,真正发挥其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广州市体育局实行了“机关宏观指导、协会具体组织”的新模式,并划出专门的场所作协会办公之用,解决协会长期缺少办公地点的问题,还扩大对协会的资助力度(2004年的常规经费为人民币200万元,不包括专项和追加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协会聘请专职人员开展日常事务工作。实践证明,这样有效地调动了协会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加强了协会的组织建设,并锻炼和提高了协会的管理和办事能力,夯实了协会的发展基础。两年多来,广州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高尔夫球、篮球、网球、游泳、排球、健美、武术、体育舞蹈、棋牌等协会发展的群众体育活动连绵不断、多姿多彩,极大地丰富了广州人的体育文化生活。
要素三 —— 打造群众体育设施
群众体育设施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作为经济发达并具有良好体育传统的城市,广州历来拥有比较扎实的体育设施网络系统,全国第一条“全民健身路径”就诞生于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后来这一形式在全国得到了很大、很好的推广。尽管如此,广州市体育局并不满足于现状,而是从“便民、亲民、利民”的原则出发,以“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管理有序、使用科学”为目标,进一步围绕群众体育设施总结和实施新的工作思路。
一、科学地归纳出5大工作环节。即:(一)建设。就是从广州市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再建设若干个方便群众锻炼并可承办国内外赛事的大型体育场馆(如:广州市群众体育活动中心、广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长洲极限运动俱乐部、国际羽毛球中心、广州棋院、广州武术院、海珠区体育广场、荔湾区体育公园、南沙新区体育中心等)和遍布全市社区、乡村的小型体育设施;(二)改造。就是改造现有场馆的不合理功能设计和功能定位,争取允许各体育场馆将不超过体育建筑总面积25%的部分作为配套服务设施,用于适当设置大众餐饮、娱乐、休闲、体育用品展示等服务项目,以增强体育场馆满足群众多方面体育消费的能力;(三)维修。就是在财政拨款和场馆经营创收当中为已建成的体育场馆预留经常性维修专款,以弥补体育场馆正常的折旧损耗,保证其处于完好使用状态;(四)开放。就是提高认识、制定各方受益的可行办法,大力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单位行业的体育场地逐步向社会开放;减少国有资产和社会公共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五)管理。就是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责任制,严格按程序办事,按制度奖惩,切实提高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二、创造性地开拓群众体育设施工作局面。一是主动与城市规划等部门合作,认真贯彻《国家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暂行规定》,依法将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二是协同有关部门(包括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加强《体育法》执法检查工作,要求新建居民小区、学校和城市新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严禁以任何名义侵占和破坏体育设施,争取体育行政部门参与上述新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三是在进一步加大群众体育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统筹协调、多种资源共享”的新机制,在相邻区域(如相邻社区)或相邻事业(如文化和体育)之间推进体育设施的“公建化”;四是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资引导作用,采用“各级政府出一点、不同社会主体投一点、体育彩票公益金奖一点”的办法,加快居(村)委会健身点(健身路径)、街(镇)健身苑(站)、区(县级市)体育公园(健身校园、健身场馆)和市级体育公园(体育中心)的建设;五是紧密结合城市发展格局的变化重点抓好标志性群众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其中计划用2至3年时间重点完成天河体育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和珠江“一河两岸”全民健身休闲带的建设,使之成为既美化城市景观又方便群众健身休闲的“城市名片”。据统计一两年多来,广州市体育局共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2000多万元,吸纳社会资金2亿多元,省体育彩票公益金补贴1200多万元,使场馆设施总数从2002年的6666个上升到10440多个,全民健身路径由168条上升到近800条。
二、务实地筹划2010年亚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为广州群众体育发展留下宝贵历史财富。今年7月1日广州成功获得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为办好亚运会,我们曾计划新建广州赛马中心、自行车运动场、南沙体育馆、白云体育馆、广东奥林匹克中心体育馆、广东奥林匹克网球中心等10个体育场馆,对现有的37个场馆进行全面改造,并在天河区建设了占地地120公顷的亚运村,以及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新建亚运会新闻信息中心等。但我们注意到“瘦身”、“节俭办赛会”和“充分考虑场馆的赛后利用”等已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同时也是广州市民和决策者的心声。因此,我们将在满足亚奥理事会和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竞赛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对亚运会场馆建设计划进行全面的论证评估和重新调整,多从功能上考虑赛后转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的可行性,坚决反对贪大求洋,华而不实,铺张浪费,力争为广州的社区和学校等留下宝贵的体育遗产。
要素四 —— 兴起群众体育活动
群众体育活动既是群众体育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是群众体育工作的本质内容。为兴起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形成有重点、有特色、惠及面更广的广州市全民健身活动新局面,我们以“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地点遍布城乡、活动时间四季不断”为目标,着重抓了以下工作:
一、摸清活动规律,理清工作思路。(一)分类指导和精心组织以农村、社区、职工、青少年、老年人为重点,兼顾残疾人、下岗职工、外来工等弱势群体的全民健身活动,满足因其不同的社会阶层、健康状况、职业、年龄和性别而产生的不同体育需求,使全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有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机会;(二)大力拓展群众体育活动的主题和方式,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和群众喜闻乐见,既组织全市性的大型活动,又鼓励基层自发性的小型活动;既推动舞龙舞狮等传统活动,又推广体育舞蹈、极限运动等文明健康的现代体育活动;既可借用公开赛、杯赛等竞赛形式,又可采用“家庭运动会”等娱乐形式和创新形式;(三)进一步把工作重心下移,积极发挥“条条”和“块块”的积极性,使城市和农村、学校和行业、党政机关和工青妇等各级组织的体育部门都真正活跃起来,保证我市各个角落都有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四)应充分利用广州市气候温和、四季差异不大、一年到头都适宜运动的优势,全年不间断地组织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广大市民养成常年不断地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五)继续坚持以往的好做法,在元旦、端午、重阳等重要节日,按照传统和民俗组织好万人长跑、划龙舟、登高等大型群体活动,并使之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广州享誉全国的群众体育品牌和标志;(六)善抓机遇,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抗击非典和申办亚运会等有利时机,掀起群众体育活动的新高潮。
二、创造性地实施“三多三少”原则,以群众体育活动勇敢抗击非典。面对非典型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许多人产生了恐慌心理,不少城市纷纷将商场、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予以关闭。广州市体育局没有选择这种消极应对、四平八稳的工作方式,而是创造性地发挥体育行政部门职能,大胆提出“三多三少”(即室外活动多搞,室内活动少搞;分散活动多搞,集中活动少搞;小型活动多搞、大型活动少搞)的群众体育活动原则并付诸实施。首先我们加强了对场地、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对参加者进行体温检测等保障手段;二是开放所有市属、区属体育场馆,为市民提供比平时更优惠、更方便、更优质的体育服务和健身条件;三是还举办各种体育活动,比如“香雪制药杯”业余羽毛球等级赛等。据统计,广州在“抗非”期间共组织开展健身活动4300多项次,参与群众达150多万人次。通过这些措施和活动,极大地满足了非典期间群众的健身需求,使一个“讲科学、勤锻炼、保安康”的群众体育锻炼热潮在全社会迅速形成;同时,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鼓舞了人们战胜疫情的勇气,缓解了疫情带来的恐慌心理,为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6月20日《中国体育报》以“风险决策”为醒目标题,整版报道了非典期间的广州体育活动,称赞广州市体育局是一个愿意负责、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战斗集体,评价广州人民掀起了一个抗击非典的群众健身浪潮。
二、结合申亚工作,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2004年广州实施了“群众体育千百十,人人健身迎亚运”的计划,即全年开展1000个由街道(镇)举办,100个由区(县级市)举办、10个由市举办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广泛宣传了奥林匹克精神,使体育不断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人民群众自觉的健康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广泛发动了广大市民支持广州申办亚运会工作,使到访的亚奥理事会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广州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并对此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要素五 —— 追求群众体育效果
追求群众体育效果是发展群众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根本体现。近两年,广州的群众体育效果是比较喜人的:
2002年,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体设施增多,新设全民健身路径248条,新增群众体育锻炼网点134处;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率达到100%,优秀率29. 84%;市民健身踊跃,全市各类群体活动达6387次,参与群众329. 89万人次,体育人口达到308万,占全市长住总人口的41. 5%;国民体质监测测试6694人次,总合格率81%,优秀率20%,处全国领先地位;区、县级市全部成为全国体育先进县,越秀区人民街、东山区大东街等7个单位获全国体育先进社区和全省体育先进社区。
2003年,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2.8%;体育组织迅速发展,各类体育社团组织达9700多个;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8620多名,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14.6名,超额完成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阶段性指标;群体活动明显增多,达1.56万项次,参与群众达255.78万人次;新增各类群众体育设施、场所2400多个,其中由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建设的有268个,新建、拟建2万平方米以上的全民健身广场(中心)7个,如东山区、番禺区投入巨资建设的全民健身广场(中心),筹建工作均已铺开,荔湾、芳村、增城等区、县级市全民健身广场建设也已动工或正在招投标,全市各类体育设施、场所达1.87万个;近千条全民健身路径全部免费供市民健身锻炼,市、区属众多体育场馆在特定时段免费开放,超过30%的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新建国民体质监测站44个,免费为2.9831万名市民和2500多名公务员进行了体质监测,整体合格率达80.1%,比2002年提高6. 8%,显示市民体质有所提高;全市1900多所中小学校100%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协助市教育局成功举办了广州市首届中学生运动会;全年创建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个,广东省城市体育先进社区11个。
为保持住这一良好势头并继续有所创新。我们在牢牢抓住“意识、组织、设施、活动”四要素的基础上,还注意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把握好“效果”这个最根本的要素。
一、机制上必须进一步与社会和市场相结合。首先,参与的主体要广泛。对于热情支持体育事业的各类组织,包括个体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等,只要合法就应当广开门路积极欢迎;其次,参与的领域要广阔。大到体育场馆的投资建设和长期承包经营管理、买断,或冠名体育组织,小到小额赞助群众体育活动、有偿发展体育咨询、指导、培训、体质监测及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等,都可以参与;第二,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其中每年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专款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
二、制度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认真实施《广州市先进体育社区创建办法》、《广州市先进体育社区奖励办法》、《广州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扶持补贴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力争《广州市市民健身条例》在市人大立法立项,同时制定《广州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暂行管理办法》、《广州市国民体质监测实施办法》、《广州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暂行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我市群众体育配套法规体系,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和长效发展。
三、评估和监测工作必须进一步到位。一是要根据国家和省的评比标准,结合广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和全面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和现场考核相结合的,更富针对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实效性的科学评估方案,并据此方案积极开展创先评优工作。二是体育人口要有大的增长和改善,一方面要通过努力使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与全市总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另一方面更要使我市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上长期存在的“哑铃型”(即老少体育人口多而中青年体育人口少)的不合理结构有所改善。三是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力求测试的经常性、客观性和科学性做到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掌握我市的全民体质状况,并将其纳入我市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进行定期公布,既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又能有效地增强地方政府领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
结语
近两年来,广州市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回顾和小结以上“意识、组织、设施、活动、效果”的整体发展思路。我们认为其中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应该在与广州相似的经济发达城市中具有共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当然,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复杂工作,也留待于我们共同努力去创新解决。我们欣喜地看到,体育事业在世界各地都正方兴未艾。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努力耕耘,争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做出更大贡献。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1月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