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发展实践与思考
【摘要】:探讨广州体育的发展,首先要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体育,即:要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要全面把握体育的功能;要充分展示体育的价值。其次,要用“三个代表”来解读体育,即: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时期的体育工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要用“三个要素”来衡量体育,即:要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体育工作。再则,要用“三种角色”来从事体育、即:要保持学者、公仆、运动员的角色。此外,要从“三个方面”发展体育,即: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
【关键词】:广州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发展
Practice and Consideration on the Sports Development of Guangzhou
【Abstract】: Regar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 Guangzhou,firstly,one must understand from“three levels",that i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sport; to fully grasp the function of sport; to fully demonstrate the value of sport. Secondly, one must explain sports by using the "Concepts of Three Represents",namely: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new era represents the requirements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sports in new era represent the direction of advanced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new era represents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s fundamental interests. Thirdly,one must measure sports by using the "three elements",namely: to persist in applying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Scientific Development"to measure sports.Furthermore,one must engage in sports by taking the"three roles",that is; to remain as a scholar,a public servant,an athlete. In addition, one must develop sports from the "three perspectives",namely: sports for all is the found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is a symbol and sports industry is the guarantee.【Keywords】: Guangzhou sports,sports development,sports for all,competitive sports,sports industry.
一、“三个层面”认识体育
要认识体育,首先就要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本质是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面貌的根本属性。本质是指一件事物或一个过程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及其有机整体中有别于其他事物、其他过程的内在基本特征。一直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基于对体育本质的不同理解,不但关于体育的称谓比较多,如外国有分称为:Sports,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ducation, Fitness,Recreation,Kinesiology,Leisure,Games等等;中国有分称为:体育、运动、健身、游戏等等。而且对体育的定义也多种多样,如《美国百科全书》把体育运动(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定义为“泛指一切非生产性的体力活动,即从兴趣出发,以竞技为目的和以强健身体为目的的体力活动”;《苏联百科全书》把体育运动定义为“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是为增进健康,发展人的身体能力,并为适应社会实践需要而利用这些能力的一个社会活动领域”。其中较普遍的一个定义是:体育是根据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依据人体生长发育、动作技能形成和机体、机能提高的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全部财富。这一定义基本揭示了当今体育的群众面、竞技面和产业面,但笔者认为以下定义更为简练和全面,更能涵盖日益显著、丰富的当今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即: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或个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纵观体育的发展历程,我认为体育起源于劳动生产,成型于闲暇娱乐,发展于社会交往,成熟于价值体现,变异于利益追逐,回归于休闲娱乐。了解了体育是什么,如何产生,怎样发展,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体育的本质。
第二,要认识体育,就要全面把握体育的功能。功能是指事物能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它由事物的本质和事物所面临的条件所决定。我提出应该从三个层次去把握体育的功能,牢固树立“三观”:即用系统的观点,树立体育的“完整功能观”,充分认识体育具有本质(休闲、娱乐)、派生(健身、强体、康复)、社会功能(教育、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功能,从而把握了体育工作能干什么,应干什么。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体育在不同时空的“主次功能观”,体育在不同时空、不同阶段所发挥的功能是不一样的,各种功能不是齐头并进、同时发挥的,从而抓住了现阶段体育工作的主要矛盾和主攻方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树立体育在当前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准确定位观”,肯定体育具有多种功能,体育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明确了在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体育应当承担的任务和应作的贡献。
第三,要认识体育,就要充分展示体育的价值。所谓价值就是就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当今体育的价值是,由其本质决定的功能在充分发挥时所产生的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积极意义。毫无疑问,由于当今体育的功能多种多样,因此而产生的积极意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必定对大都市形象建设这种立意高、影响强、涉及广、内涵深的系统工程至关重要。以广州为例,体育对提升大都市形象的积极作用至少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即(1)增强国民体质,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2)建设精神文明、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载体;(3)显示综合实力、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标志;(4)加强国际交流、增进友好合作的重要窗口;(5)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的科学途径;(6)改变城市格局、加快宜居建设的动力;(7)关注民生大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三个代表”解读体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必须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因此,它也是指导我国体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以及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个方面对新时期我国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应该深刻地领会并自觉地运用“三个代表”思想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体育工作实践,并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在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在实践上不断有新创新。
(一)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生产力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工具和生产者这样几个要素,其中体育主要对生产者起作用。人创造文明,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生产力发展的快慢。人有多种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等等。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健身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派生了许多功能,如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外交功能。但说到底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健身强体的功能。我们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首先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如果人的身体不好,就很难想象他能够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身体素质提高不了,就谈不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所以提高身体素质应该作为提高其他素质的前提。只有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体质增强了,就有利于掌握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的体质和全民族的素质,为培养和造就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做出特有的贡献。从这个关系上来说,体育对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是关系到我们国计民生的大事。
体育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体育产业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支方面军,可以为当地的GDP的增长产生直接的作用。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可以给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结构是由不同产业、不同部分组成的,它们相互的关系如果能协调发展,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提高,国家的经济总量就会增加。
(二)新时期的体育工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体育工作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对体育的基本要求,也是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一般意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除物质活动和政治法律以外的各种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包括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旅游、新闻出版、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在全面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不同的个人与社会目的的进程中,发挥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弘扬国威、振奋民心、增强国力等功能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社会学的角度,要求体育发挥其社会功能,如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等。在体育竞赛中,升国旗奏国歌,就是满足广大人民对国家的政治利益、民族精神的期望的体现。体育文化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文化内涵,这一特有的功能需要被社会进一步的理解。
在文化的建构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道德规范,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要明确。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协作,敢于拼搏,诚实守信,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道德规范。体育恰恰是在这方面体现了文化的精髓,文化的核心。
体育最鲜明的文化特征就是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
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最显著的文化内涵就是运动员在竞技场上所表现的顽强拼搏、不畏强手、不屈不挠、超越自我、积极向上、争创一流、为国争光的体育精神。正是这种体育精神鼓舞着中华运动健儿,以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为最高利益,用自己的汗水、泪水、血水铸造金牌。他们以个人代表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站在领奖台上,升国旗、奏国歌,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这种精神风貌,可以激发中国人民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奋发有为、昂然向上的良好的精神面貌。,起到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和振奋全民族士气的作用,在这个立场掂量体育事业,就不是单纯的一个体育而体育了,而成了一种具有巨大感召力的政治行为。
体育能引导文化的潮流。奥林匹克精神是当今文化现象中最有魅力的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永无止境的追求;不分国家、种族、信仰、年龄的竞技体育体现着公平,倡导着和平。
(三)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首先要清楚当前什么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前,广大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问题,因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大大改善,他们的根本需求也从过去的物质需求逐渐转为精神的需求,从解决温饱问题转为注重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及其政府都必须要关心和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前途与民族的未来。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和生存与生活质量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从体育所特别具有的本质功能与作用来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无疑是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丰富广大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体育在这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也是大有可为的。
党的十六大报告对我国今后一个历史阶段的体育工作提出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使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这是把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了具有目标性的高度,是衡量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一。这不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为体育事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贡献体育的力量提供了历史机遇,增强了体育工作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体育工作应该牢牢地抓住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和建设全民健身体系这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做足文章,做好文章,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体育事业中的主体业务,抓好体育运动场所的建设与发展、体育科研和体育教育等基础性的工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体育措施和政策,协调地发展体育事业的方方面面,并脚踏实地地努力工作,艰苦奋斗,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和奋斗目标有其深刻含义。“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探索的现代化和强国道路,从形式在内容都具有中国特色。”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体育事业,也必须要从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实际出发,采取中国式的发展道路。从内容到形式也都应该体现出与当代中国社会实际相适应的特征,在发展体育事业的过程中,牢牢地把握住中国体育事业的特色,从中国社会这个最根本的实际出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体育工作要达到的目标,做出体育应该做出的历史贡献。
在体育工作中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出发点,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是党和国家对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进行体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还是衡量体育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它是我国当代体育理论体系中的理论基石,也是指导我国体育实践的根本指南,必须在我国的体育理论体系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必须在体育工作和体育实践中认真贯彻和落实。
三、“三个要素”衡量体育
就是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评价我们的业绩,衡量我们的工作。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决策。贯彻中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作为广州市政府主管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能否抢抓战略机遇期,建设与广州经济发展高水平、与市委市政府高要求、与广大市民高需求相适应的体育事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建设和谐体育的目标,大力推进广州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认真调研分析广州体育工作的优势、劣势、发展机会和存在危机,深入把握地区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思想上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夯实了建设和谐体育的基础。一是保持思想认识高度统一。以“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于一切”、“体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的认识凝心聚力,增强使命感、筑牢责任感、深化紧迫感。二是保证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站在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找准体育改革发展之道,树立开拓创新永不停步的理念,力求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是坚持统筹兼顾非常明确。正确处理好与快、远与近、点与面的关系,认真清理发展思路,开动脑筋选准切入点、消除薄弱点、培育增长点,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后劲,广州体育呈现出加快发展、协调推进的势头。
全面发展(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相互关系为: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三大块工作应全面发展,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偏废。
协调发展——在体育系统内部,三大块工作要协调发展;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体育事业发展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吻合,与各行各业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人、材、物等资源的使用与配置,用人与育人、花钱与赚钱、建馆与用馆)——要着眼未来、未雨绸缪、打好基础、创造条件,确保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
四、“三种角色”从事体育
(一)保持学者的角色,发扬“讲学习、爱学习、善思考、勤思考”的良好习惯,严谨治学,深入调研,全面规划广州体育事业发展。
1.从三个层次认识体育,树立“三观”。
始终要求自己带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结合新的工作岗位要求,学习法律知识和政府工作的相关知识;继续深入学习体育理论和与体育工作相关的业务知识,使自己能够不断地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认识体育的本质,逐步探索和掌握政府行政工作的规律。同时,我们在全系统组织开展系列学习活动,以形成讲学习、爱学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我提出并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从三个层次去认识体育,牢固树立“三观”。
2.广泛深入调研,全面熟悉情况,适时提出发展规划。
我到任后,用了近三个月时间,对体育局属下32个基层单位、8个处室、12个区(县级市)中的10个体育局,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在职的所有正处以上负责人,历任离退休局级领导以及部分民主党派人士、先进劳模代表进行了谈话。应用现代管理学“SWOT”的观点,对广州体育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广州市到2010年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确立了“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为实现目标而应完成的主要任务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同时,通过广泛的宣传、学习,使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深刻、全面地认识新的历史时期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当前的主要任务,明确做好个人的本职工作对发展我市体育工作的意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乘势而上,提出“一二三四五”体育发展思路。
为更好地推进体育工作的发展,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我通过广泛、深入调研和反复思考,于2003年年初形成了广州体育“一二三四五”总体发展思路,经局党委讨论通过形成了决议。“一”是努力实现一个目标:以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和广州到2010年一大变为契机,用8年左右时间实现创建全国一流体育城市的目标。“二”是认真落实两个文件:《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到2010年广州市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三”是明确做好三块工作: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四”是着力抓紧四个工作切入点:人才、改革、法制、班子。“五”是努力完成2003年五大主要任务。“一二三四五”体育发展思路的提出,在体育系统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震动,年底,《穗府调研》专门以调研文章形式详细刊登了上述发展思路。全市体育工作者以“一二三四五”为指导,大胆开拓、努力进取,使全市体育工作实现了较大发展。
(二)以公仆的角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行政管理体育。
1.重视法律法规建设。为更好地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实现我市体育立法工作零的突破,2003年,确立了以制订《广州市体育条例》为长远目标,以出台《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为实破口,逐步建立、健全我市体育配套法规的工作思路。《广州市体育条例》已纳入市人大常委会5年立项规划,《广州市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管理办法》(稿)已报市政府并得到认可,国家体育总局法规司也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近三年来,以我局名义下发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有《广州市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创建办法》等14件。
2.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每一件人大代表建议都亲自过问,逐一批示,做好对建议的研究和督办工作,做到按时、按质答复。并虚心听取人大代表的建议,不断改进工作。2002年我刚到任不久,人大代表提出通过申办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来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我局经过认真研究,认为广州已经具备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条件,申亚将能有力推动广州十年大变期间的发展,逐从申亚的意义、广州具备申亚条件、申亚程序、体育局坚决支持等四方面认真给予了回复,并跟进申亚工作。三年来,我们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6件,一次办结率和满意率均为100%。
3.努力推进管、办分离。强调机关要集中精力加强管理和宏观指导职能,把具体的事情交给社会和体育社团承办。体育竞赛的举办,实行了“机关宏观指导、协会具体组织”的模式运作;群众体育活动的举办,机关主抓大型示范性活动的开展,更多是鼓励和指导局下属单位、体育协会、区(县级市)、镇街、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常年不断组织活动。同时,促进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我提出“五有”目标:有组织、有基地、有经费、有权威、有事做,使其在体育社会化中当好“办体育”的角色。
4.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关心下,上任后,进一步理顺了班子成员的分工,加强了团结。同时,我坚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会、局长办公会、行政办公会议事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加强中心组学习等,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成员之间的团结、协调,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民主测评中,广大群众普遍认为:“班子团结务实”,“开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遵守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紧记“两个务必”的教导,身体力行作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的模范,坚决抵制各种奢靡之风,切实做到干净干事、坦荡做人。局党委和纪委坚持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筑牢党纪国法和思想道德防线。一是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廉政勤政教育;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广州市体育局纪委负责人与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廉政谈话制度暂行办法》等8项规章制度;三是切实把廉政建设融入到业务工作当中,并突出重点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年来,全系统党风廉政情况大为好转,未出现违纪违法案件。
6.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对外,我们于2003年3月通过政府网向社会公布了我局的机构职责、领导概况、政务动态、业务工作、行政审批、政策法规,同时设立了局长信箱、咨询投诉信箱、举报信箱,接受社会和市民的监督。对内,我们坚持公开局领导和机关干部的公务出访和年收入情况,公开全局公车使用管理情况,接受干部职工的监督;坚持将党委会、局长办公会和行政办公会的重要决定、重要内容用会议纪要形式及时向局直属单位和机关处室通报;坚持每年召开2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广州体育工作主要情况,听取意见。
7.坚持深入基层,重视来信来访来电,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坚持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并注意深入到问题比较多、困难比较大的单位,慰问工作在第一线的干部职工,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为基层排忧解难。重视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坚持领导接访日制度,批阅每一封省、市领导批转我局和群众写给我的信访件,并了解调查结果,及时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市委办公厅对我局重视群众来信处理,将信访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给予了充分肯定,2004年6月以专刊形式对我局进行了通报表扬。
8.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为建立用好用活现有人才,充分挖掘潜在人才,适度引进高尖人才的体系,组织制定了《2004年—2010年广州市体育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03年优化了基层领导班子结构,在93个基层领导职务中,向全国公开招聘2人,通过竞争上岗提任29人,轮岗27人。鼓励干部职工通过各种形式进修、深造,共选送了5人到国外进修学习,近120人次进行全脱产短期培训,全系统人员工作之余接受学历提高教育蔚然成风。
(三)以运动员的角色,发扬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开拓创新发展体育。
体育事业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滴汗水一分成绩”,来不得半点马虎。因此,领导班子从“确立目标、制定规划、导引思想、规范行为、检查评估、奖优罚劣”六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发扬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扎实开展各项工作,不断追求新的业绩。众多的事例可以说明体育工作者以运动员角色,敢于拼搏、吃苦耐劳,永不自满,奋力争先,如“汗水、泪水、血水铸造金牌,拼命、玩命、不要命勇夺第一”,就是运动员为祖国的荣誉而战的真实写照。我局新的领导班子,为了满足广大市民欣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为了不断地提升广州的知名度,禀承“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的观念,在每年力争举办超过20次以上国际赛事的基础上,以更大的勇气和决心,将广州人民长存于心的夙愿付诸以行,扮演了“申亚先行军”的角色。
首先,我局能够准确把握在申亚系统工程中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体育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我局认为,广州申办和举办亚运会是促使广州体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全面实现新飞跃的良好机遇,而且举办亚运会是广州人民的长期夙愿,于是以先行军的角色主动推进申亚工作。
(1)未雨绸缪、提前介入、工作主动。我局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第一次正式行文提出申亚。2002年第十四届亚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发出希望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信息,我经请示市领导获批准后,即安排有关人员就申亚行文请示市政府,市政府上报省政府,获批准后即电传到釜山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部。这是广州市第一次正式行文提出申办2010年亚运会。二是及时成立申亚工作小组。2002年12月在省、市领导发出广州申亚的指示后,我局即成立了“申亚”工作小组,内部悄然启动申亚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在国家申亚组织机构未成立之前,我局经报市政府同意,在申亚小组的基础上先成立了有市属相关部门(单位)领导参与的申亚办公室、陈述组、场馆组、宣传组和接待组(简称“一室四组”),有条不紊地全面开展工作。三是把握总局领导来穗视察机会,当面向总局领导汇报情况,争取支持。四是根据林树森书记的指示精神,倡议市领导率团赴京请示。2003年1月12日,时任副市长的陈传誉同志首次率领省、市体育局领导一行6人,赴京拜会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等领导,表达广州人民的申亚愿望,获得支持。此后,经过省、市政府大量细致、深入的工作,国务院于2003年12月12日正式批准广州申亚。2004年,随着广州201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简称“亚申委”)的成立,我市相应成立了由张广宁市长担任主任、李卓彬副市长担任执行主任的亚申委申办城市工作委员会。在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我局全面开展申亚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的具体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广州最终获得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
(2)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开展申亚工作。一是积极谋划申亚工作的开展。我局多次与省体育局组团前往国家体育总局汇报、请示工作,多次派员学习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长春申办2007年亚冬会的成功经验和操作规程,不断完善申亚工作;我多次作为申亚代表团成员出访亚洲有关国家,宣传广州、广交朋友、收集信息、争取支持,为申亚工作出谋划策。二是抓好申亚工作的组织、落实和督办。我们派出5名局领导和有关人员参与“一室四组”具体工作。办公室和陈述组工作以我局为主开展;我本人还光荣地承担了在广州申亚考察评估会上,向亚奥理事会考评团进行体育内容英语陈述的任务。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我局多名同志坚持带病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充分发挥了体育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
五、“三个方面”发展体育
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是体育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我提出“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的理念,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力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从五要素入手,大力推进群众体育工作。
提出从“意识、组织、场地、活动、效果”五要素入手,做好群众体育工作。
一是提高市民的体育意识。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和科学的健身观。通过与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以及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广泛宣传体育理论、体育政策、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人物和健康常识,不断增强广大市民的体育意识。除了组织常规的赛事和群体活动,还依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外,以“广州体育与亚运”为题深入到政府机关、市委党校、高等院校和有关单位宣传体育的本质、功能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社会各界进一步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作用,从而更加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
二是落实体育组织。充分发挥基层专(兼)职群体干部、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三支队伍的作用,进一步构建机构健全、任务明确、协调完善的市、区(县级市)、街(镇)、居委会(村委会)四级群众体育服务网络。努力构建和完善“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
三是搞好全民健身场地。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的意见》,充分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资引导作用,着力推动居委(村委)健身路径、街(镇)健身苑、区(县级市)健身园等基层体育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倡导“插体于绿”和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加面向社会、面向群众的体育设施供给。狠抓“建、修、改、放、管”五个环节,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多样、管理有序、使用科学的体育设施网络系统。“建”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不断增加体育设施。“修”是预留场馆经常性维修专款,并逐步建立场馆维修基金,以保证场馆处于完好使用状态。“改”是根据需要改造场馆。“放”是尽可能开放社会的体育场馆。“管”是建立规章制度,出台管理办法,进行科学的管理,有效的投入,最大的产出。
四是开展各种活动。以“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活动地点遍布城乡、活动时间四季不断”为目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与奥运同行”、“体育进社区”、“体育三下乡”等活动,进一步打造元旦万人健步行、春节体育花会、端午龙舟竞渡、万人健康长跑、金秋万人登山等群众体育活动品牌项目。精心组织“参与主体多种多样、内容形式丰富多彩、遍布全市、常年不断”的全民健身活动。
五是凸显全民健身效果。认真实施《广州市先进体育社区创建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确保群体工作达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要求,力争将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纳入全市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布,力争《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强化工作效果。通过抓国民体质监测与评估,抓体育人口调查,抓学校体育达标来显示全民健身效果。2004年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8.82%,其中社会体育人口比例达到42.49%,比2002年上升2.49个百分点,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抓好四个环节,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提出从四个环节认识和发展竞技体育,充分发挥其窗口作用。
一是大力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一套结构合理、重点突出、多维支撑的项目布局体系,紧密跟踪技术动向,合理控制的年龄梯队,充分体现“在全省绝对领先,在全国城市确保列前,在奥运金牌榜上力争有位”。
二是努力形成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处于全国顶尖水平、群众普及率高和市场开发潜力大的竞技运动品牌项目。紧紧依靠羽毛球、足球庞大的群众基础、先进的训练基地、较突出的竞技水平、丰富的办赛经验、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强化管理,推动羽毛球、足球两个项目成为城市品牌快速、持续发展。
三是建立稳固的“选才、训练、竞赛、输送、跟踪、安置”的优秀体育人才成长体系,确保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加强体教结合,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业余体校、专项部、项目管理中心和训练基地等各方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体育大赛,以营造强大的综合带动效应。坚持“精心组织、精打细算、精彩圆满”的办赛原则,大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体育赛事,不断提高办赛组织能力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实现办赛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着力让广州以国际体育竞赛中心和国际体育交流中心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三)从五方面入手,做大做强体育产业。
强调要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功能,不遗余力发展体育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出了“体育产业先强”,在全国率先做大做强体育产业的目标。并从五方面入手,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一是更新观念。结合国家关于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思路,积极解放思想,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为国争光,而且还能为国增利”、“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等先进理念,积极培育社会体育投资意识和市民体育消费意识,充分重视体育的经济功能。。
二是战略规划。在政府统计部门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市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穗字[2003]4号)和《广州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穗发改社[2006]72号),都明确指出要以竞赛表演业作为战略重点优先发展广州的体育产业。
三是规范市场行为。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切实执行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体育产业促进会,加大对体育市场的监管力度和行业自律,保障和维护社会公众、经营者、出资人的正当权益。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建立规章,加强检查,促进体育经营市场健康发展。我们正在筹备制订《广州市体育经营市场发展规划》,酝酿出台相关的政策,调控市场的发展。同时,通过制订管理办法和加强行政执法检查等,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四是提供服务。通过研究和咨询这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法律服务,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和积极引进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服务,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基金会提供资金服务,同时提供报批、协调、新闻、宣传和统计等基础性服务。
五是创新实践。开展了多方面的创新实践。把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工作交给体育事业单位和单项体育协会具体负责,同时大力鼓励各类公有或非公有制企业赞助、入股,参与赛事经营。
(广州市体育领导系统干部培训班讲话,2003年5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