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简化练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一)陈式太极拳的起源

陈式太极拳创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的继承和发展了在明代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家拳法,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主义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兼修的拳种。

一切文化来源于社会生活。武术也是一种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通过实践创造的。简化陈式太极拳也不例外,它是通过历代武术家根据技击的需要,并吸收各种武术流派的精华进行有机地加工,才形成当今的套路。

一切事物总是因时、因人有意或无意而变化的。不离法则而变化,视为发展;离开法则而变化,必定倒退。太极拳论说:“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理”即法则。太极拳有太极拳的“理”,在“理”的指导下的运动方法便是技击。技法虽因敌而变,而它的法则却不能变。陈氏拳法的法则就是缠法的螺旋运动。

据《温县志》记载,陈王廷曾于1641年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乐,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 《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

(二)陈式太极拳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陈王廷所创造的拳架套,既有继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创造发展的一面。陈王廷所创造的七种拳套,经五代传至陈长兴、陈有本这一代,已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今称陈式第二路)以及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功夫,其他内容已很少有人会练了。而陈式太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和新架之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陈有本的学生、族侄陈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后人称之为“赵堡架”。

陈长兴所练的拳属于陈王廷旧传的架式,动作宽大。他的学生杨露禅到北京传拳时,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又逐渐改变了拳套动作,后演变成杨式大架太极拳。杨露禅和其子杨班侯教满族人吴全佑一套小架,后由吴鉴泉传授,即目前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赵堡架,后演变成武式太极拳。武传李亦 ,李传郝为真,郝传孙禄堂。孙禄堂为形意拳、八卦掌名家,参合三派之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孙式太极拳(也有人称作“开合太极拳”)。

为了适应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加快太极拳走向世界的步伐,中国武术协会、国家武术研究院自1987年以来多次组织太极拳方面的专家、教授、教练员、运动员修改制订了竞赛规则,编写出版了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吴式太极拳竞赛套路、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及42式太极拳、剑竞赛套路。

(三)简化陈式太极拳概述

简化陈式太极拳,是在中国武术研究院审定的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基础上简化而成的。原套路共五十六个动作,动作紧凑,运动量较大,以专业运动员练习比赛为主,使陈式太极拳爱好者和初学者望而生畏,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学习、训练、教学经验及教学实践,创编了这套陈式太极拳基本功和基础套路,将较难的动作和较有特点的动作,作为单式练习,从最基础的手法、步法开始讲起,直到套路练习,这样可以很快掌握技术动作。目的是帮助练习者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提高练习质量,增加练习的兴趣,并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套简单完整的套路,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可达到套路练习的效果。

简化陈式太极拳以八式、十六式为基础套路。八式动作左右对称,学练较为简单,可原地练习。十六式,是由十六个不同的动作组成,没有重复。加之竞赛套路分段简化练法,练习熟练后可逐渐过渡到竞赛套路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