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实践与探索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我国工业化的主要成就

第一章 夯实新型工业化发展基础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经过长期实践和探索,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自19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建设,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重新回到了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并加速发展,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十年来,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40%左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国民经济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2001—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维持在16%以上的高位运行。2008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6月的16%,下降到2009年1月的3.8%,但是在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10月回升到16.1%,工业经济呈现出“V”形运行轨迹,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8.86万亿元(见图1-1)。

资料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2—2011年历年)。

图1-1 2001—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情况

二、国际地位迅速上升

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商品生产国。根据瑞士经济史学家贝洛赫研究分析:183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份额的29.8%,居世界第一位,同期英国为9.5%,居世界第二位;1860年,中国为19.7%,居世界第二位,英国为19.9%,居首位。也就是说,在近代工业化浪潮中,大概在19世纪中叶(1850—1860年)中国失去了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桂冠。1890年左右,美国超过英国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将这一地位维持了120年(见表1-1)。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与制造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紧密相关。制造业兴,则国运兴!工业强,则国强!

表1-1 1750—1900年世界主要国家制造业比重变化情况 (%)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猛,占世界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是2.7%,居世界第九位;到2000年上升到6%,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19.8%,位列世界第一。

201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值达到14961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5.2倍,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品出口国,占全球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的比重达到14.5%。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对各国工业竞争力的排名,从工业能力、制造业出口能力、对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影响、对世界制成品贸易的影响、工业化强度和出口质量六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衡量,1998年我国工业竞争力居全球第37位,2005年居第6位,2009年居第5位。

三、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通过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振兴重点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亿吨,炼钢6800多万吨,水泥3.3亿吨,焦炭1亿吨,造纸1030万吨,玻璃3800万重量箱,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2010年,工业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比率达到52%,机械行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提高到64%,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201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9%,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8%。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中小企业坚持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企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批批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逐步发展壮大。2010年,前10家钢铁企业、前10家汽车企业、前20家水泥企业、前35家化纤企业的集中度分别达到48.6%、86%、45%和50%。2012年,我国内地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达到73家,并且从传统能源、金融领域拓展到钢铁、汽车、装备、电子等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发展焕发活力,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超过1100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4.9万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99.3%,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完成利润占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的66.8%,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60%。

区域产业发展协调性有所增强。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全国工业布局的协调性显著增强。2010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中部地区增长约2倍,西部地区增长2.1倍。2010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21.9%和15%,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3.1和2.7个百分点。

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技术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在高端装备领域,ARJ21新型支线飞机,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设备等重大设备,并已实现了自主研发制造,高档数控机床、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电子信息领域,以龙芯、众志等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中央处理器(CPU)技术和以汉芯为代表的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技术,经历了从初步掌握到基本成熟的发展过程,初步改变了中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历史,在超级计算机、TD-SCDMA领域取得的突破更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奠定了基础。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逐步健全。积极落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结合,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认定企业技术中心729家。企业研究开发能力显著增强,2010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

五、自主品牌建设内生动力增强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力的代名词,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政治、军事竞争的重要战略基础。“中国制造”成为新时期工业发展的新名片和新起点。但是应该看到,在“中国制造”的背后,缺乏自主品牌仍然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也是我国产业从价值链低端走向高端的一个制约因素。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广大工业企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坚持重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品牌价值理念,加强品牌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科学管理,提升品牌贡献率,各行业涌现出一批知名企业和著名品牌。在家电行业,形成海尔、美的、海信、长虹等横跨多个产业的自主品牌家电集群。在汽车行业,商用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几乎占领了全国市场;在轿车领域,以奇瑞、吉利、比亚迪、华晨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涌现出了诸如华为、中兴这样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驰骋于全球通信领域。

六、工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展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行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3%,比2005年下降2.4个百分点。初步测算,六大高耗能行业累计节能近4亿吨标准煤,对全社会节能贡献超过60%。2010年,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比2001年下降了271千克标准煤,降幅高达31%。有色金属行业的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013千瓦时/吨,居世界领先水平。水资源重复利用率达到77%。铜、铅、锌冶炼二氧化硫回收率达到95%。建材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呈现下降的趋势。

七、通信业与互联网高速发展

过去十年,我国通信业始终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的理念,积极发展移动通信、推进“村村通电话”工程,启动3G网络建设及业务应用,大力推进TD-SCDMA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通信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化体制改革和强化市场监管,行业保持健康、平稳、有序发展。2010年,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0303亿元,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3亿户,普及率为86.5部/百人;互联网网民达到4.57亿人,普及率为34.3%(见图1-2)。继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后,我国互联网网民和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于2008年跃升全球首位。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建成超大规模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网络通达所有城市和乡镇,形成了多个高性能骨干网互联互通、多种宽带接入的网络设施。到2010年,固定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88亿个,3G网络覆盖大部分城市和乡镇,IPv4地址总量达到2.78亿,居全球第二位。

图1-2 2001—2010年我国通信业发展情况

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正逐步成为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推动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进而不断重塑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成为构建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石。互联网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2010年我国互联网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接近80万人,并有上百万人以开网店形式实现了就业。到2010年,网民达到4.57亿人,普及率攀升至34.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网站增长至191万个,网页数增长到600亿个,容量接近1800TB。应用创新迅猛推进,移动互联网、互动媒体、网络娱乐、电子商务等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领域。互联网产业初步形成了千亿元级的互联网服务市场,2010年全行业收入规模超过2000亿元,在网络门户、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腾讯、百度等企业进入了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排名前列。下一代互联网领域快速进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网络,并在网络建设、应用试验和设备产业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通信业发展为民生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电信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用户权益保护日趋完善,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升,资费综合价格水平累计下降41.9%。“村村通电话”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100%的行政村通电话,100%的乡镇通互联网,99%的乡镇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备宽带接入能力以及94%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信息基础设施不断普及延伸,有力推动了电子政务、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十一五”期间,单位电信业务总量综合能耗从68.5千克标准煤/万元降低到51.4千克标准煤/万元,累计降低24.9%。自2008年起我国积极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累计节约投资超过200亿元,节约土地超过4200亩,节约钢材超过78万吨。

同时,网络和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与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尚需完善。当今时代,全球信息化持续发展,信息网络成为国家安全的新“疆界”,网络空间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新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影响到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稳定和军事安全。这都要求通信业切实强化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责任,加强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保障水平,增强网络安全防护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国家应急通信保障能力,提高应急通信的管理和保障水平,服务社会和服务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八、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制定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着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广泛应用和综合集成,全面增强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绿色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构建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十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加速了各行各业现代化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环节广泛应用,促进了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农业、金融、商务、物流等领域信息化成效明显,带动了农业、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2010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4.5万亿元,2007—2010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速是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的5.7倍。

信息化为促进社会发展提供新手段。科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领域信息化步伐加快,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子政务、农村信息化稳步展开,政府网站成为服务社会公众、扩大公众参与、改善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信息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网络成为信息传播与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信息技术推动制作传播技术升级,手机电视、网络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九、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战略任务。2010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成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方向性、战略性、指导性文件。这些年来,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民用工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建设的范围不断扩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一方面,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科研生产体系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独立自主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能够研发生产从常规武器到尖端武器的国家之一,大大推进了武器装备现代化,大幅度缩短了我国军队武器装备与世界军事强国的差距,初步形成了以新一代装备为骨干的装备体系。

另一方面,完成了由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积极参加国民经济建设,民品产值以高于军品的速度增长。军工集团总体上已能军能民,绝大多数军工企事业单位也能够同时开发生产军品民品,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一些国防高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家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优化升级。2010年,我国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已占全部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其全部产值的74.5%。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强调,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对新时期我国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在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先后提出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重要论述。实践表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艰巨性历史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思想,抓住了工业化、城镇化这一人类发展的大趋势,抓住了信息化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抓住了农业现代化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并被运用到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之中。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当在“同步”上下工夫,避免“偏科”和“短板”,使得“四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以充分发挥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效益,加快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