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国内区域物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真正开始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则更晚一些,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国内对于区域物流网络的研究,普遍侧重于物流网络对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区域物流宏观规划方面[2]。国内对区域物流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重点是介绍国外物流概念与理论,对区域物流系统的形成机理、演化规律及其优化系统化的定量研究较少。相关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中心选址[64~70]、物流网络优化[70~73]、物流发展战略[74]、物流需求预测[75~78]、物流节点规划[79~82]等方面。而且由于国内流通领域的行业、部门分割,研究倾向于关注公路运输、水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货运货代、通关代理等局部问题,缺乏基于区域物流系统全局视角的研究,限制了区域物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1.区域物流规划研究
王健、王利、韩增林、李亚军等提出了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框架[92~93];谢如鹤等对区域物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94];部分学者对具体区域的物流规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孙朝苑、陈功玉、肖卓等从具体某一区域区位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经济环境等方面出发,提出该地区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与对策建议[95~97]。王之泰对城市物流网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城市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问题[98]。
2.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研究
张文杰对区域物流发展的原因,以及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89];郭湖斌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协同关系[90];刘明菲、杨志梁、吴晔等建立了计量模型,并对区域物流与经济的互动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91~93]。
3.区域物流系统空间演进的机理研究
高小真对物流地域系统空间变更引起的区域效应进行了研究[94];曹有挥对区域物流的航运港口体系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区域物流重要集散通道-港口体系的空间耦合及其动力机制[95~96];潘裕娟从空间的角度出发,从物流通道格局、物流业地域差异及区域物流的未来发展格局等方面对珠三角区域物流现状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97];张晓东定性分析了物流园区形成机理;海峰等对产业集群发展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110];赵闯研究了城市物流节点布局的演化机制[111]。
4.区域内城市物流系统的研究
王之泰从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装备、物流网络、物流管理四个方面对城市物流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物流基地进行了规划与设计研究[99];翁心刚对目前城市物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城市物流合理化的对策与建议[100];王淑琴建立了城市物流系统规划框架,并对城市物流系统规划的物流需求预测技术、城市物流基础布局技术、大型物流基础设施设计技术及城市物流信息平台的设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101];卢建锋分析了区域物流系统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系统协调发展,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相互作用关系[103]。
5.区域物流需求分析与预测研究
杨浩、乔丽、邓小兵、程肖冰、何国华、张新平等对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相关区域物流需求进行了预测[109~114],多专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物流需求的影响,以及根据历史数据采用因果预测和趋势预测方法来预测未来物流节点的物流需求。而更深层次的研究区域物流需求的内在驱动因素和本质、区域物流供给与物流需求相互之间影响的内部机理、区域物流需求的分布与分功能预测、物流节点供需动态均衡的研究很少,并未能合理地考虑区域物流内外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物流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6.区域物流网络系统优化研究
国内在物流园区形成机理和布局优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张晓东研究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问题的理论结构体系,最后就全国层面的宏观布局规划问题提供了决策参考[82];赵闯构建了城市物流节点演化模型并分析了其求解算法[111];王成金从具体地域和案例入手,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探讨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机理,并归纳了其空间规律[112];张得志分析了物流园区的形成与演化机理,从静态和动态两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构建了四个区域物流节点布局优化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113]。
7.区域物流通道研究
吕楠、陈菊对物流通道的基本理论、物流需求分析及预测和物流通道布局进行了研究[114~115];王春芝研究了国际物流通道优选理论方法[116];丁以中就物流通道构建中节点和边的选择技术进行了研究[117];刘继生对物流通道网络空间结构进行了分形学研究,通过测算物流节点与物流通道系统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揭示了物流系统的发育程度[118]。
8.区域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研究
区域物流节点布局优化的研究分为宏观物流节点配置优化问题和单个物流节点内部布局优化问题。其中宏观配置优化问题又可分为离散型和连续型优化问题,闫枫逸以博弈论为基础对物流节点布局方案进行比选,确定了城市物流网络规模[121];刘明菲对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区域物流节点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122];鞠鸽腾、高红建就物流园区功能设计和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89~90]。单个物流节点内部布局优化问题可分为间断式布局与连续式布局两大类,随着功能区数量的增加,其所需要的计算时间呈指数增长[222],随着功能区数量的增长,间断式布局方法的优化效率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连续式布局方法将地块和功能区形状进行了简化,对于大规模优化问题的求解效率大大提升,但由于没有考虑到地块和功能区形状特性,往往与实际严重不符。王淑琴提出了城市物流节点内部布局模式和带结构控制的构建布置法[100];还有学者将遗传算法应用于物流节点的布局优化中,在两个维度上对布局问题进行优化。
随着现代物流经济的区域化、协同化趋势,物流研究倾向于微观企业层面和中观、宏观区域层面的融合,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企业物流-供应链整体-区域物流网络的合理化问题,但从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区域物流网络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尚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