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慢慢站在孩子的立场上(2)
而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
1、自尊心受到伤害
现在,有些父母还是满脑子“不打不成器”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总是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讽刺、挖苦孩子,甚至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这样孩子就会越大越不听话。这种方法一旦走向极端,就是逼孩子往歪路上走。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2、好奇心受到压抑
可以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办法就是鼓励他们。
父母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不少道理。
3、父母反复唠叨
俗话说:“话多如水。”可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偏偏要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个不休,就怕孩子记不着。然而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没完没了的说教当中,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产生叛逆心理。即使明知道父母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这其实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简意赅,留给他们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4、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父母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是一事无成。因为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提出的要求,应该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因此千万不要不顾其心理发育的水准强逼孩子做一些事。诸如,学识字、练钢琴等,这种超越儿童心理发育水准的做法,很难有较大收益,甚至会适得其反,把孩子逼出问题来。
当然,对于孩子的真正叛逆心理,也是有办法克服的,这就是心理学称之“感化—说服—感化”的方法。这是指在说服对方之前先进行一番感化的工作。
我们发现,小孩子产生叛逆心理的时候,有的父母就会立刻责问“你为什么要唱反调”,采用直接管教的方法。研究发现,使用这种方法,孩子在想反省之前心中便先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所以无论多大声地责骂他,也收不到效果。
如果是聪明的父母,他们会鼓励孩子说“你努力了”、“你已经够好的了”等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前期感化工作。经过这一番努力,然后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这是主要的目的。最后,父母还不要忘了安慰孩子,比如说“再稍微注意一下,你就能做的更好”等。
2—5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第一个特殊时期,这时孩子到了“心理断乳期”。12—15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特殊时期,又称危险期,是孩子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时期,一直很听话的孩子往往会变得不太听话了。很多父母认为这是叛逆行为。
其实,这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抓着这个时机,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对他们的个性形成很有好处。
鼓励是孩子成功的灵丹妙药,经常给孩子发自内心的鼓励,优秀的孩子会更加优秀,失去信心的孩子可以恢复信心。
成人世界将“喜怒不形于色”当成一种修养到家的表现,孩子则是十足的“喜怒形于色”了。也就是说: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通常也都是很真实、很强烈的,往往直接地支配着他的行为。有些事情,在成人看来只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可是在孩子的心目中,常常可激起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甚至引起情绪,而且伴随表情、声调、手势和姿态的变化。
与成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一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发生改变,两岁时就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如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前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会使孩子的人格出现偏差。
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和持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于触发情绪反应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年龄越小的孩子,对情境的理解、认识和评价会越多地取决于其本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因为妈妈不给他一颗糖果而嚎啕大哭,也可以因为后来得到糖果而破涕为笑,这在成人眼里是不可思议的。
对孩子来说,产生情绪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当一个成人发脾气的时候,旁观者以好言相劝。然而,当一个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他受到的可能是斥责,甚至会挨打。这实际上是不公平的。
孩子在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父母应以适当的方式给以消解。情绪一旦产生,宜疏导而不宜阻拦。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者佛洛伊德充份肯定了情绪消解对维护心态平衡的作用,他认为,讲出一切来,能减轻精神上的症状。当孩子在遭遇到挫折或者感受到不愉快时,让他能够不受压抑地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可以减轻他心理上的压力。例如,孩子就把哭泣作为一种情绪消解的一条重要管道。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以哭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因为哭能使孩子在紧张的状态中变得轻松了。所以有人说过,最残忍的事莫过于不让孩子眼眶里的泪水往下淌。
这句话并非哗众取宠,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强行压抑自己,其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会变得更加强烈,积压的能量只能伤害其自身。
哭是孩子情绪消解的一条重要管道,是孩子情绪的自然流露,但绝不是唯一的管道,而且也不是最好的管道。因为用这种方式消解情绪往往不会引起周围人同情和理解,相反,常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这样成人就会运用压抑的方式加以阻拦。让孩子学习合理消解自己消极情绪的方法和技能是很重要的。合理消解情绪的方法和技能应该是既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又不至于引起成人不愉快的反应。
最值得鼓励的办法就是倾诉。因为倾诉是合理消解情绪的最良好途径。
要鼓励孩子学习在遭遇冲突或挫折时将心中的感受告诉他人,以寻得同情、理解、安慰和支持。因为孩子对成人有很大的依赖性,成人对孩子表现出的同情和宽慰会缓解或消除孩子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孩子的倾诉并不合乎情理的情况下,也要耐心地听下去。至少保持沉默,等待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孩子细作讨论。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鼓励孩子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要让孩子学习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不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境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景,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例如,孩子为了玩具而与其它孩子发生了争执,可让他到室外去踢一会儿球,在剧烈的运动中将累积的情绪能量发散到其它地方。
总之,宜疏不宜堵、宜鼓励不宜压制,这是让孩子走出消极情绪的妙方。
让孩子获得积极情绪的最重要方法:欣赏他们的优点,鼓励他们的勇气,鼓励他们的成功。
某幼儿园大班有一个男孩,平时经常暗中欺负其它孩子,大家都畏惧他,对他敢怒不敢言。一天教师让大家集体创作《百猴图》,那个专门欺负人的男孩画了一个孙悟空,十分得意地把孙悟空剪贴在墙上。
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常受他欺负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都画了手拿金箍棒的孙悟空,个个怒目对视、杀气腾腾。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把所画的孙悟空剪贴在那个小男孩剪贴的孙悟空周围。
当大家看到那个孙悟空被一群手拿兵器的孙悟空团团围住,显得十分狼狈和孤立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他们借助了孙悟空的手,“报复”了平时欺负自己的孩子,即使他们“报复”所选择的是替代对象,但是也会像“报复”原来的对象一样,达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孩子就是孩子,不是洋娃娃,不会永远笑眯眯的。不管是多么小的孩子,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孩子不仅有欢乐,还有悲伤和愤怒。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去应付压力,来缓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偶尔运用一些合理化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暂时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和不安。但是,如果不适当地、过分地运用一些严重歪曲现实的心理防御机制,则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心理漩涡之中,造成孩子对社会适应不良,从而破坏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
孩子在平时所受的欺负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要千方百计的发泄或表现出来,当他们将自己情绪的发泄对象“栘置”,找了一个合适的替代对象时,这种做法就会产生积极的结果。当然,同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果运用的不适当,或者过多的运用,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父母对孩子的悲伤、愤怒等消极情绪,应该采取妥善的方法进行处理。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消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的。如果发现孩子经常运用压抑、自我惩罚、幻想等方式去解脱情绪的困扰,就应该及时纠正,教导他们以积极的应付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应付方式。因为这样做对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父母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其基本原则是:
1、不能妄加责备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这些消极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或一味加以责备,这不是恰当的。例如,一个受到父母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父母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旦离开父母,他就可能透过破坏玩具或者欺负同伴等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移置”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尽管他的做法使他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是,他的态度和行为也不能被社会所接受,有可能使他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2、不能听之任之
有时候,孩子的消极情绪十分突出,常常会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在这样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迁就孩子的行为,并加以放纵。孩子只要一次达到了目的,以后如果父母加以拒绝,孩子就会用发脾气,哭闹等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比较理智,不要纵容孩子的这种消极情绪。
3、要多一分理解和关怀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是不可避免的。当这种消极情绪出现的时候,父母想办法进行无害的引导,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充份地发泄,帮助孩子调节不良情绪,恢复内心世界的平衡。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采取压制的办法,这是不恰当的。研究表明,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加以压制有害无益,不是使孩子情绪越来越坏,就是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沉默,甚至遇到事情退缩不前。对孩子的情绪不予理睬会严重地伤害孩子的心,孩子会对父母失望,时间长了,父母与孩子之间会产生不小的隔阂。父母和孩子之间常常在感情上沟通不畅,往往会形成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也不理解父母。
4、要多一分尊重和鼓励
有一种观点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相互不理解的情况不是由于没有爱,而是父母缺乏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对孩子尊重,是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之一。
父母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太小,没有什么尊重可言,任何年龄阶段都有自尊心,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己。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情绪不好时,特别是当情绪很不满时,任何批评、忠告都是听不进去的,更不要说斥责了。在这样的时候,孩子十分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不妨顺着孩子的心意,对他表示充份的理解,以便平衡孩子激动的心。事情过去之后,可以心平气和把道理向孩子讲清楚。
5、宽容孩子的失误
孩子由于身心发展水准较低,而认知能力、思维发展、自我控制能力等也比较差,因此,犯一些小错误是难免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对其要求过于苛刻,势必造成负面影响,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过多地指责会使孩子常处于无地自容的境地,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观念:如“我不行!”“我做不了!”,进而埋下自卑的种子。
可以说,孩子是在犯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无疑堵塞了孩子学习的途径。降低教育效果。父母经常指责,会使漠视父母的指责成为孩子“习惯化”的行为。这样不但对孩子自身优良品德的培养不利,而且会降低教育的效果,影响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对孩子有错必究,容易使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念头:我不是爸爸妈妈所爱的,若是爱我,爸爸妈妈不可能对我这么凶。于是从心理上疏远了父母,影响父子、母子的感情。
经验证明,鼓励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对任何人而言,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孩子童年的快乐或忧愁,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情绪是什么?情绪就是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有的人比较快乐,有的人比较忧愁,快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忧愁就会令人黯然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