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Question 2: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不爱阅读(1)
书是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是不可替代的。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英国19世纪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弗朗西斯·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的重要载体是书籍,所以人们又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经常阅读,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父母必须为孩子创造读书的好时机,帮助他们养成这种最重要的习惯。孩子一旦有了兴趣,自己就会不断阅读,并从中获益。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呢?
Method 16:一起讨论将来,激发读书的意愿
现代社会中,读书的目的可谓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由于年龄还小,孩子们对于“将来”的概念还有些模糊,“将来”是什么?对于他们来说还仅仅是一个模糊的轮廓。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轮廓会变得越来越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的获取对于孩子的成长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可作为获取知识途径之一的阅读,其重要性就不是一个孩子所能理解的了。有的孩子不爱阅读,没有阅读的习惯。这时,家长就应该及时采取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养成阅读这一良好习惯。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以此来激励学子们读圣贤书,从孔孟之道。今天我们虽不再提倡这些,但这句话却也从侧面告诉我们,要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读书能给他们的将来带来什么。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对于自己将来的思考也会慢慢形成,这个阶段就需要各位家长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和他们一起讨论将来的发展,当孩子们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时,也就会有读书的意愿了。
尤其是当孩子对自己的将来有所憧憬时,做父母的,不妨让孩子充分发表他们对将来的希望,不管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想法。父母和孩子一起讨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将来,目前辛苦读书是必要的,从而激发孩子阅读、学习的积极性。
Method 17:在家长的指导下共同阅读
好的图书既能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又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是孩子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许多成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不惜花费很多钱给孩子购买图书,但却不注意指导孩子阅读,不注意保管,因而降低了图书的价值。
因此,要注意充分发挥书画对激发幼儿智力的独到作用,利用书画来开发孩子的智力。选择那些有教育意义、孩子能理解的、文字简练、词句优美的图书,让孩子阅读并复述。有条件的,还可让孩子自己选择,启发孩子独立思考书画中的内容,从而促进智力的开发。
由于孩子年龄小,不懂得怎样去看。有的看书的目的性不强,无目的地乱翻,很快就将一本书翻完;有的把图书倒着看也不曾察觉;还有的只会讲书上有什么人,什么动物,而不懂得各张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能从阅读中受到更多的教育。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父母,要注意:
(1)首先教会孩子怎样看书,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
要一页一页地按顺序看,看的时候要仔细,要注意看懂画面上有什么人物、事物,他们在做什么,从而理解画面上所表达的意思,逐步养成看完后能知道其完整的故事情节、内容的习惯。
(2)在看书画的时候,成人可适当地进行提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故事。
提问的安排前后不一,可在看书或讲故事前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看,去听,然后从故事中找出答案;也可在看书或讲故事中间造成悬念,提出问题,让孩子通过思考来解答;还可在听、看完故事以后,进行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的内容、主题,从而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3)对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可让其在看完图书后,复述故事的内容。
在复述的过程中,成人要认真地听,对个别问题还可以提醒或纠正,从而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在看书的过程中,孩子不能理解的或比较难理解的字词,成人应耐心地解释,尽量使问题具体化,使他们易于理解,并有意识地让孩子用字组词,用词说话,从而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5)依孩子的兴趣读书,减少功利心。
现在家长陪孩子学习,多数是为做家庭作业。如果偶有空闲,能够和孩子读书,我则建议家长尽量减少读书的功利心。今天唐诗,明天聊斋;今天三国,明天水浒;或冰心,或曹禺,或鲁迅,或曹操;可读历史,也可看地理;能读报纸,也能看杂志,不要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孩子规定读书的内容。比如孩子读唐诗,可以是每天抄写几首。她们喜欢就选读,不喜欢就拉倒——但是如果喜欢,就是心中真正的喜欢,这个喜欢,这个“好学”之“好”,就是将来一切学问的泉源。
(6)经典不可不读。
陶继新老师主张读书要“取法乎上”,这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经典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
家长和孩子共同读书,诵读中华经典,博览外国文化。这种阅读,不求字字理解,甚至可以囫囵吞枣,当孩子有一天一下子明白过来,那就是“立体地懂”了。
Method 18:要善于利用图书馆
图书馆作为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其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是文献。关于图书馆的作用,或说图书馆的社会职能,1975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上,一致认为主要是五种:
(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
图书馆的产生,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唯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才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2)开展社会教育。
近代,资本主义大工业的产生,要求工人有较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图书馆从而真正走入平民百姓当中,担负起了对工人科学知识文化教育的任务。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
(3)传递科学情报。
传递科学情报,是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图书馆丰富、系统、全面的图书信息资料,成为图书馆从事科学情报传递工作的物质条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的科学情报功能将得到加强。
(4)开发智力资源。
图书馆收藏的图书资料,是人类长期积累的一种智力资源,图书馆对这些资源的加工、处理,是对这种智力资源的开发。同时,图书馆将这些图书资料提供利用,是开发了图书馆用户的脑力资源。换言之,图书馆有承担人才培养的职能。
另外,图书馆作为一个文化教育机构,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还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第五种功能:
(5)提供文化娱乐。
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满足了社会对文化娱乐的需要,丰富和活跃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精神文明建设当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其阅读的结果,也就是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例如,在《哈利·波特》阅读指导课中,图书网页上提供相关影院、有关“哈利·波特”的网上信息,《哈利·波特》的小说电子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初步接触人物,形成自己对人物的个性化认识。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阅读中的解读差异是鲜活的,有个性的;这样,课外阅读就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Method 19: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
书有神奇的魅力,它会把你带入一个迷人的世界里。台湾小说家琼瑶,从小喜爱文学,特别对古代诗词感兴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是她兴趣入门的向导。诗的内容是这样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首诗把她带入了神秘的世界,诗的怨恨幽情却成了她一生创作的核心主题。她的40多部作品赢得了千万人的青睐。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很喜欢意大利人但丁的《神曲》,因为它揭露了意大利统治者的罪恶,而巴尔扎克要用《人间喜剧》去揭露法兰西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关系。于是他一生写了90多篇小说,完成了《人间喜剧》的创作,这部巨著被革命导师恩格斯称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是一部法国“上流社会”的历史。他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在我国广为流传。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书的魅力。一篇好文章,一首小诗,对一个人兴趣的形成都有深深的启迪。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你必须学会有目的地选择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候知识。读书要选择自己能读懂的。
读书是一个读者与作者进行思想沟通的过程。假如不了解所读之书的内容,读者与作者就无法进行思想沟通,再有价值的内容,也不会让读者产生兴趣。
而且,书的难度要适中,太难的书读者读不懂就没有兴趣,太容易的书就会让人有老生常谈的感觉,引不起读者的兴趣。例如:学生上课所用的课本,读者最好能读懂内容的50%;用作自学的书,读者最好能读懂70%。低于此标准,就会产生没兴趣或引不起兴趣的情况。
也许有人会问,假如对教科书,只能读懂30%的内容怎么办?在这种情形下,你要读一本能增长阅读能力的书。譬如说,教科书是英文本,这就在无形中构成了语文与英文知识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你应尽快读懂一本同类性质的中文书。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基础提高了,并相对地把原文的难度减低了。
假如你能自由选择参考书,那么你开始时不必读名著,应从简易著作读起,让你的能力和书中的内容相配合,这样读书时就会有成就感,就会产生兴趣。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读书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文学作品时,又往往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过分受功利思想驱动,以教化为主要取向。
在我国幼儿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存在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争论。功利就是过分追求教育意义,把文学作品作为说教的工具来使用,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娱乐性和文学价值。当前在幼儿文学创作和作品应用中,硬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写一个故事,或讲完一个故事后非要孩子明确学到了什么样的做法确实很普遍。这样做的结果一定是脱离文学的美感和娱乐的感觉,造成急功近利的影响,使孩子对书和故事失去兴趣。
(2)依据成人视角,凭教师主观感觉选用。
(3)注重外在形式,对内涵缺少思考。
为孩子选择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考虑孩子的年龄。
孩子在1岁左右,应选色彩鲜艳、图多字少、绘图准确的书。书不必太厚,最好一本一个简单而有趣的小故事。
1~2岁左右,孩子的书仍以图为主,画面可以复杂一些,但绘图一定要准确,否则对孩子会有误导作用。
2~3岁孩子的书内容可更丰富,画面可更复杂,文字也可相应增加。此时的画面就可以抽象一些了,只要抓住特点,变形也不要紧。因为,此时孩子已基本上能掌握小动物的主要特征,可增强他们的抽象想象力。
3岁以上时,选书的重点将从以画为主向以字为主偏移。故事的内容要生动有趣,有寓意、有常识,在书中应有正确的道德观。
选书不一定要特定儿童读物。
孩子过了两岁之后,书的范围、书的内容都可以多样化。比如,结合孩子喜爱的玩具选书,不仅提高了孩子看书的兴趣,也深化了孩子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使孩子在玩中学到有益的知识。
据观察,有些孩子由于偏爱某些玩具,对和这种玩具相关的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此时,大人就不妨从“专业”书中挑些让孩子看,在看时,做一些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些原以为孩子根本学不了的知识,在这种玩中学习,孩子却能很快掌握。
父母要学会等待和分享。
不是每个孩子从一开始就会爱上阅读,父母要相信并且尊重孩子有自我调节心理活动的权利和能力,不要怀疑他们懂不懂,不要担心他们了解不了解,给孩子温暖的、光线充足的环境和书,然后,就是等待。等待着孩子有一天来和我们交流读书心得,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