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计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1 企业资源计划(ERP)

ERP代表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一种企业管理方法。ERP与企业、企业资源、企业管理息息相关,为了深入理解ERP的含义,本节首先介绍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和企业管理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再介绍企业资源计划的含义与ERP的定义,说明企业管理的需求是产生ERP的根本原因。

1.1.1 企业

1.企业的定义

关于企业的定义,国内外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通常所说的企业,一般是指依法设立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知识开发、模型设计和方案策划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基本经济单位。

从上述定义可知,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的实体,它作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独立存在,有自己的财产和独立的利益,以盈利为目的,以实现投资人、客户、员工、社会大众的利益最大化为使命,通过提供产品或服务换取收入,在市场中它是一个市场主体,根据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登记设立,内部管理有一定的规范。

2.企业的特征

一个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特征:

(1)拥有一定数量、一定技术水平的生产设备和资金;

(2)具有开展一定生产规模和经营活动的场所;

(3)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

(4)从事社会商品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以获取利润;

(5)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

3.企业的类型

1)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

企业可分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农业企业、科技企业和文化企业等,通常提到的企业往往是指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

工业企业是从事工业性生产的经济组织,它利用科学技术和合适的设备,将原材料加工,使其改变形状或性能,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产品,同时获得利润。

商业企业则是指从事商业性服务的经济实体,它以盈利为目的,直接或间接向社会供应货物或劳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

按照企业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划分,可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知识密集型企业。

2)不同资源密集型企业

(1)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分为以下3种:

① 按企业投入的技术装备等固定资产和劳动力配合比例划分,即单位劳动力使用技术装备等固定资产量少的企业;

② 按生产经营成本构成划分,即成本中劳动消耗所占比重较大的企业;

③ 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低划分,即有机构成低的企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对那些资金短缺、技术基础薄弱,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不能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现代化对立起来。凡是可用半机械化、机械化、自动化代替手工劳动的企业要尽可能地实现技术改造。在发展过程中,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可能条件,采用适宜技术才会有好的经济效果。

(2)资金密集型企业

资金密集型企业是指单位产品所需投资较多、技术装备程度较高、用人少的企业。它是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的。通常把钢铁工业企业、重型机器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等划入资金密集型企业。

资金密集型企业一般具有劳动生产率高、物资消耗少、单位产品成本低和竞争能力强等优点。但是它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装备复杂,还要有能掌握现代技术的各类人才及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否则就难以得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资金密集型企业的单位产品所需投资多,因此企业的技术装备程度也往往比较高,故又称技术密集型企业。由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同知识密集型企业相近,有人就把技术密集型企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别称,或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

(3)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

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是指综合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的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需要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技术装备比较先进、复杂,投资费用大,中高级科技人员比重大,操作人员也要求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使用的劳动力和消耗原材料较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等特点。这类企业有电子计算机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计算机软件设计、技术和管理的咨询服务企业等。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不仅经历了一个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金密集型企业过渡的过程,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那些科技人才雄厚、拥有强大智力优势和雄厚科技基础的实现了工业化后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有着重要意义。

1.1.2 资源

1.资源的含义

从汉语的字面解释来说,“资”就是“有用”、“有价值”的东西,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源”就是来源。也就是说,“资源”就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一般来说,资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财富。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数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和信息等,它是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

2.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

资源一般可分为自然资源与非自然资源两大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天然存在、未经人类加工的资源,如土地、水、生物、能量和矿物等。它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来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可分为有形自然资源(如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和无形的自然资源(如光资源、热资源等)。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非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开发出的资源,如计算机、电话、移动网络、科学技术和信息等。

3.企业资源

一切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都可以视为企业资源。企业可以运作的所有对象,如人、财、物、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和社会关系等都是企业的资源,它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资源(如设备、材料和能源等),也可以是诸如时间、品牌和信息等相对虚拟的事物。

企业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厂房、生产线、加工设备、检测设备和运输工具等是企业的有形资源(或称硬件资源),技术、品牌、人力、管理、信息、信誉、融资能力、组织结构、员工的劳动热情,甚至包括人际关系等是企业的无形资源(或称软件资源)。

在企业运行发展中,这些资源相互作用,形成企业进行生产活动、完成客户订单、创造社会财富,以及实现企业价值的基础,反映企业在竟争中的地位。

咨询公司安达信提出了一个企业资源的动态模型。这个资源模型将企业的有形资产、财务资源、客户、员工、供应商,甚至创新能力与业务流程等组织资源全部纳入其中,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资源动态模型

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和基业长青,就要有效地挖掘自身各类资源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整合资源结构,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4.企业的5种基本要素

企业作为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为了从事生产或服务活动,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具备实现目标的功能,即必须拥有生产某种产品或提供某种服务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与技术,以及反映这些要素相互结合运动的各种信息。因此,企业主要由人、财、物、技术和信息5个基本资源要素组成。

1)人

人包括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其知识和技能。人是企业的主体和灵魂。企业各类人员的数量、结构以及素质将决定系统的运行状态和运行效果。

2)物

物包括土地、建筑物,是企业运行的“空间”条件;机电设备、仪表、工具,即劳动手段;天然资源或外购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属于劳动对象。这些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条件,以其质量及技术状况影响和决定着企业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

3)财

财即资金。这是物的价值转化形态或货币表现形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从其价值形态看就是资金运动和价值增值的过程。现代企业的全部资金通常以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种形式存在。资金主要从数量、构成及周转速度等方面对企业产生影响。

4)技术

技术指各种设计、配方、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等。现代企业的技术会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在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等生产要素上。它以先进性、适用性程度影响和决定着企业运行的状态和效果。

5)信息

信息指各种情报、数据、图纸、规章和指令等。它是人、财、物诸要素运动状态的反映,是维持企业正常运营的神经细胞。它包括系统内部信息和系统外部信息两个方面,并以其准确、及时、可靠的程度影响和决定着系统运行的状态和效果。

上述5种资源要素无论在属性上,还是形态上都不相同,但在企业中,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前三项属于有形资源,后两项属于无形资源。在传统观念中,往往只重视有形资源,而忽视无形资源,但现代企业真正的潜力和活力却隐藏在无形资源之中。

1.1.3 计划

计划是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做出预想和安排的一种事务性文书。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的行动所做的设想和部署。总之,计划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地预测,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

在实践中,计划有许多名称,如“安排”、“要点”、“设想”、“方案”、“规划”、“打算”等。

1.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这是计划最明显的特点之一。计划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事实和状况的描述,而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及措施所做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以过去的成绩和问题为依据,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之后做出的。预见是否准确,决定了计划的成败。

2)针对性

计划要针对当前市场情况而定,要针对企业的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定。也就是说,从实际出发制订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

3)可行性

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

4)约束性

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时间约定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2.计划的基本类型

计划是对未来行动的事先安排。计划的种类很多,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最普遍的划分计划类型的方法是根据计划的形式、职能、广度、时间跨度和明确性对计划进行分类。

1)按形式来分

按形式来分可分为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

2)按职能来分

按职能来分可分为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生产计划、教学计划、销售计划、采购计划、分配计划和财务计划等。

3)按广度来分

按广度来分可分为国家计划、地区计划、单位计划、班组计划、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等。

4)按时间跨度来分

按时间跨度来分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三类,具体还可以称为十年计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份计划等。

5)按明确性来分

按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3.计划的6要素

在任何领域、任何层次上完整的计划,都必须具备what、why、when、where、who、how 6个要素,简称5W1H。

(1)做什么(what):要明确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以及行动计划的具体任务和要求,明确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

(2)为什么做(why):论证组织的使命、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也就是说要提供制定的依据。

(3)何时做(when):规定计划中各项工作的开始和完成的进度,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对能力及资源进行平衡。

(4)何地做(where):规定计划的实施地点或场所,了解计划实施的环境条件和限制,以便合理安排计划实施的空间组织和布局。

(5)谁去做(who):计划应明确规定目标、任务、地点、进度、负责部门和负责人。

(6)怎么做(how):制订实行计划的措施,以及相应的政策和规则,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集中使用,对人力、生产能力进行平衡,对各种派生计划进行合理平衡等。

4.计划的重要性

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步骤,就可以协调大家的行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使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计划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计划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

工作有计划,可取得有序、协调、效率的优越性。有序是指因为有了明确的目标以及为此而确定的步骤、重点和分工等,可在实现过程中分辨轻重缓急,保证重点,为全局奠定基础,有条不紊。协调是指通过计划做出事先的协调,处理好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总目标与子目标之间、各具体目标之间、预期目标与时间约束之间、目标与手段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促进目标的顺利实现。效率是指因为有序和协调,尽可能地激励了行为主体的积极性,合理地挖掘并组织相关的条件,减少了盲目性,避免操作中的重复浪费,因而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序、协调、效率的优越性也就构成了计划的一般价值。

计划还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一般认为,管理具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职能,在这些职能中,由于计划职能反映了管理者的决策意图,决定着管理行为的方向,制约和决定着其他管理职能,因而被人们视为管理的首要职能。

常识告诉我们,工作的内容越是复杂,参与实施计划的行为主体和涉及的环节越多,越需要制订计划。我国古代就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西方经济学家也阐明了这个道理:“虽然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如果我们没有根据当时所得到的信息而制订的未来计划,我们就无法合理地行事。”

要想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必须前有计划、后有总结。计划能够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明确工作的目标,是领导指导、检查,群众监督、审查工作成绩的依据。计划也是一段时间过后本单位总结工作时的基本标准,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说明工作成绩是突出的;相反没有完成工作计划,则说明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1.1.4 企业管理的任务

1.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很多管理学家给出了管理的定义。

德鲁克:管理是把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一个有效率、有目的、有生产力的组织的特殊过程。

孔 茨:管理是设计和维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

西 蒙: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罗宾斯: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通过别人使活动更有效地完成的过程。

下面给出3个管理的定义。

定义1 管理就是由一个或多个人来协调其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

这种定义强调工作任务,其出发点为在社会中人们之所以形成各式各样的组织和集团,这是由于集体劳动所能取得的效果是个人劳动无法取得的,或者仅能在很小的规模上很长的时间内取得。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曾经聚集了几万名科学家、几千家企业为其研究、设计和制造。这样巨大的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全面掌握的,更谈不上具体地实现这项计划。即使像建造住房这种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工作,单凭个人去做也仅能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规模上,而且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才有可能完成。总之,组织活动扩大了人类的能力范围。然而,要真正收到这种集体劳动的效果,必须有个先决条件,即集体成员的活动必须协调一致。为此,就需要一种专门的活动,这种活动就是管理。

定义2 管理就是领导。

这种定义强调管理者个人领导艺术,其出发点为任何组织都有一定的结构,而在结构的各个关键点上是不同的职位,占据这些职位的是一些具有特殊才能或品质的人,这些人被称为领导者。组织中的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都是在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的领导之下进行的,组织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这些领导者个人领导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他们认为管理就是领导。

定义3 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来优化配置协调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以有效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这里,目标是方向,计划是前提,组织是载体和依托,领导指挥是关键,协调和控制是保证。

这种定义强调比较广泛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某个侧面。在这个定义中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说明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领导这五大基本职能。

第二层含义说明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协调是指同步化与和谐化。一个组织要有成效,必须使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到各个人的活动同步与和谐;组织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备也同样要同步与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均衡地达到多元的组织目标。

第三层含义说明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即实现既定目标。

2.管理的五大职能

管理的职能是帮助组织充分利用其资源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职能是指人、事物或机构应有的作用。每个管理者工作时都是在执行这些职能的一个或几个。

1)计划

计划就是组织对未来的活动以及为了资源供给与使用进行的一种预先的筹划。

2)组织

组织是管理者创建的一个有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关系结构,即根据组织目标,在任务分工的基础上设置组织部门,根据各部门的任务性质和管理要求,确定各部门的工作标准、职权、职责,制定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及联系方式和规范等,以使组织成员能够共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

3)领导

领导是指管理者利用所赋予的职权和自身拥有的权利去指挥、影响、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管理活动。科学的领导在管理职能中变得日益重要。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此外,领导也包括对所有部门、职能机构的直接与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员工进行激励。

4)协调

协调就是正确处理组织内外各种关系,为组织正常运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沟通信息,增强相互理解,激励组织每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共同努力,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5)控制

控制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监督各项活动以保证它们按组织计划进行并纠正各种重要偏差,控制是组织各部门、各环节能按预定要求运作实现目标的保证。

3.管理的三个层次

通常把管理分成三个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这三层管理工作的特点各不相同。高层(也称战略级)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或系统最高领导层所做的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面情况,分析和制定该组织长远目标及政策。中层(也称策略级)管理的任务是根据高层管理所确定的总目标,具体对组织内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订出资源分配计划及进度表,组织基层单位来实现总目标。基层(也称执行级)管理则是按照中层管理制订的计划,具体组织人力去完成计划。

例如,在一个工厂当中,厂长的工作属于高层管理,各科室(如计划科、生产科、销售科等)的工作则属于中层管理,而车间主任的工作则属于基层管理。

4.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生产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优化配置协调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实现企业目标等活动的总称。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内部的活动,即以生产为中心的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以及产前的技术准备过程和产后的服务过程,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生产管理。另一部分是属于企业外部的,联系到社会经济的流通、分配、消费等过程,包括物资供应、产品销售、市场预测与市场调查、用户服务等,对这些过程的管理统称为经营管理,它是生产管理的延伸。

因此,企业管理可以分为生产管理与经营管理,是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全部生产活动与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

5.企业管理的目的

根据企业管理的定义可知,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的目标。

1)企业目标

目标是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努力而希望获得的成果。

企业目标是企业近几年所要实现的理想,是企业近几年发展的方向,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依据企业使命,考虑到企业的内外条件和可能,依其生产经营方向所要预期达到的理想成果。因此,企业目标在企业管理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制定企业目标是企业管理层的首要任务。

企业目标有助于在企业中形成一种结果导向的气氛,使得企业全体员工都能了解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明确自己在其中的地位与应发挥的作用。目标具有挑战性,可以起到激发企业潜力的作用,鼓舞斗志,充分调动整个企业员工积极性。

2)企业的根本目标

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目标;二是社会效益目标。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它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实现经济效益目标;企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它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产品或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等,即实现社会效益目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有时是互相矛盾的。协调这种矛盾,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企业管理的内容和目的之一。

3)企业的分目标

企业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具体目标,如生产任务目标、产品质量目标、社会服务目标、经营利润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等。企业各种具体目标,实际上是企业两个根本目标的分解,可称为分目标。企业管理的目的既然是要实现企业的目标,当然也就包括了根本目标和保证根本目标实现的各种分目标。

分目标可由多目标、多层次组成,例如长期目标、年度目标、企业整体目标、不同岗位部门目标。长期目标可以是企业在3~6年内应达到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扩大行业需求等指标。年度目标可以分为企业整体目标与不同岗位部门目标,整体目标确定在本年度内应达到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等具体指标。不同岗位部门目标是某个岗位相对于企业自身制定的具体指标,例如,财务部目标可以确定在本年度内应达到的销售增长率、股价上升率、收入增长率等指标。

6.企业管理的任务

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管理应该完成如下5项工作任务。

1)合理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活动的中心,管理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企业必须建立高效的组织机构,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使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各环节之间职责分明、责权一致、信息畅通、协调配合。

2)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

人、财、物、技术与信息是构成企业的5个基本资源要素,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对象,只有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提高了,才能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和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3)促进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管理应不断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尽快地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转换成企业的直接生产力,开发新产品,发展新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加强职工教育,开发人力资源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人力资源是企业财富的源泉。加强职工教育,不断地提高职工的科技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不仅是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战略。

5)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的环境适应性

企业是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企业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这些影响和交换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通过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内外关系的协调,并不断调整内部结构,使企业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1.1.5 企业管理与ERP

1.企业的新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这个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常常见诸于国外报刊,由于当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社会和企业的冲击不像今天这样强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爆炸是一个再不能不警觉和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尤其对企业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2)市场变化无常

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难以估计,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需求变化快,市场难以预测。

3)技术进步速度加快

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一方面使企业受到空前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使每个企业员工受到巨大的挑战,企业员工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他们将面临由于掌握的技能过时而遭淘汰的压力。

4)高新技术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

全球高速信息网使所有的信息都极易获得。而更敏捷的教育体系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在越来越少的时间内掌握新技术。面对一个机遇可以差异竞争的企业越来越多,从而大大加剧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

5)全球化

全球化,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全球贸易、全球采购和全球制造。

6)产品生命周期变短

用户越来越喜欢新产品,产品生命周期变短,对新产品要求高,新产品研发难度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

7)要求可持续发展

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已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企业如何面对制造资源的日益短缺并获取经济效益,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制定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8)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满足客户对产品的短交货期、高质量、低价格和售后服务好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2.企业管理的新挑战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市场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在竞争中获胜,仅仅依靠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要求,企业管理将面临以下新挑战。

1)不能及时做出决策

企业管理者由于没有一个能提供快速、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和没有一个提供预测、分析和处理信息的专家管理系统,导致在决策过程中犹豫不决、迟缓和失误,以至于丧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2)不能及时得到信息

企业生产经营状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化、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化,市场信息需要及时处理,而各部门、各环节没有一个对信息全面、快速的传送和反馈的管理系统。企业管理者往往为了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不得不经常性的亲自下到各个部门进行视察和检查。

3)生产上所需要的原材料不能准时供应或供应不足

由于采购、库存与生产配合得不够密切,客户需求的多变,生产计划不得不跟着变动,加工时只能用紧急订货来应急,采购人员压力较大,原材料供应有可能不够及时,生产线可能会停产。

4)零部件生产不配套、积压严重

由于生产计划安排困难,生产进度不均衡,生产的零部件不配套,生产线上用的已购零部件可能要转给其他产品去使用,这样,将会使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批号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原来待用的零部件会成为呆滞物料,产生零部件的积压。

5)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劳动生产率下降

生产上所需的零部件的不配套,将会引起生产活动紊乱,生产周期长。

6)资金积压严重,周转期长

为了保证生产的不停产及应付紧急订货,往往会用加大库存的方法来应付,这样的话,在制品积压会增多,库存资金的积压严重,资金周转天数增加。

7)市场和客户需求多变和快速,使企业的经营和计划系统难以适应

生产与采购部门希望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生产计划,以确保长期的人力和物料供应,确保物料供应的优秀外协厂家,以提高生产效率。然而,在竞争市场中,客户需求多变是必然的和正常的,为了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必然会引起生产计划的多变、人力多变、物料供应多变、企业的经营和计划难以适应等问题。

8)物料多不易管理

由于市场需求多样化,导致企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不通用的零部件比比皆是,给库存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9)不能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

由于不能及时了解客户的信用状况和企业的资金状况而不能有效及时地控制超信用额度发货和应收款超时。而企业衡量销售人员的业绩往往是按照订单的多少来衡量的,结果是某销售人员不停地在外推销产品,企业不停地往外发货,造成了企业的流动资金拮据,其他客户要求的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往往无法挽回和补救。

3.企业资源计划的含义与ERP的定义

上述企业管理的新环境与新挑战实际上都是企业需要解决的一些棘手问题。如何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调配和计划并得到充分地利用,即快速根据市场需求做出一个最优的企业资源计划,解决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呢?ERP就是为解决企业这些新环境与新挑战而提出的综合解决方案。

到底什么是ERP呢?本书将从不同角度来介绍ERP的相关知识。

就中文字面解释,简单而言,企业资源计划的含义是指企业使用和配置相关资源的计划。具体而言,企业资源计划就是企业的管理者根据企业自身资源进行统一部署,按照各个不同部门的具体需求制订的不同计划,例如,销售计划、财务计划,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等,进而使企业有限的资源能够在部门间实现最佳的配置,以提升企业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而英文简写的ERP有其特殊的定义。到目前为止,ERP还沒有统一的定义,下面先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给出ERP的基本定义。

定义1 ERP是由美国著名的计算机技术咨询和评估集团Garter Group Inc.提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

定义2 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信息产业成果,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

定义3 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上述三个定义具有如图1.2所示的包含关系。

图1.2 三个定义的包含关系

定义1~3分别从三个角度来定义ERP,下面给出的定义4是ERP的综合定义。

定义4 ERP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融合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企业所有资源信息,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这个定义说明ERP不仅是一个计算机软件产品,更是一种管理理论和思想,它可以帮助管理者充分利用企业的所有资源,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市场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可以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完成企业管理的各种任务。

由于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只有依赖计算机软件系统才能实现,所以实现现代管理理论和思想的ERP常常被当成是一种计算机软件系统或软件包,这实际上是一种表面的认识。ERP是一个包含先进管理理论和思想的软件系统,只有深刻地了解ERP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才能真正地理解、掌握、应用和研制ERP软件系统。

由于企业的环境在不断变化,ERP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当前ERP融合了许多针对企业管理新问题所出现的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如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敏捷制造、精益生产、并行工程、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等。它不仅面向供应链管理,体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并行工程的管理理念,而且还结合全面质量管理以保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结合准时制生产以降低库存和缩短交货期、消除一切无效劳动与浪费;并结合约束理论来定义供应链上的瓶颈环节、消除制约因素来扩大企业供应链的有效产出。

当前ERP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软件工具,作为企业不同层次管理者执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等管理职能来优化配置协调人、财、物及信息等资源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可以说,现代企业管理离不开ERP,而ERP更离不开企业管理的需求,它是产生ERP、完善ERP和促进ERP发展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