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孩子
人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许多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里面的事情。学校是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它有专门的场地、设施、课程等,还有懂教育的老师,因此,把孩子送到学校,只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就能成才;至于家庭教育无关紧要,或者说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教育确实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有许多地方在许多时候对学校教育是一种促进和转化,甚至超过学校教育的效果。因为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启蒙教育。
可是,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说,仅仅是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各国的教育专家都已达成共识: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并给人与人之间造成巨大差异的,有三大因素:遗传、教育和环境影响。有的学者将后两者统称为环境影响,也就是把教育看做是环境因素之一。
◆ 遗传
科学研究已经告诉我们,遗传对于人的生理、心理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观察一下我们自己和周围的家庭,遗传对后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的容貌、身高、体形乃至神情、气质,总是带着父母亲的痕迹,有些疾病也是遗传所致。遗传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好像真有一只造物主的手,把有关父母的一些神奇密码在孩子出生时就编定。假如排除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密码就会让孩子按照预定的轨迹发展。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遗传生物学、基因遗传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使得人们从细胞层面开始对遗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欧美有的科学家通过人类迁移引起人种的基因变化的研究发现,基因中的多巴胺与人的好奇心、好动、吸烟酗酒等寻求刺激的行为有很大关系。日本、中国等亚洲人的基因中多巴胺很少,而南非洲一带人的基因中多巴胺竟高达63%。多巴胺的偏少造成亚洲人安静,善于通过思考来学习,而非洲人爱动,他们在打猎、体育等方面胜于亚洲人,却不擅长思考,他们必须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学好。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与哈佛大学、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在2002年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黄种和白种的婴儿出生时不仅体质上存在差异,气质上也存在差异。气质是先天因素,具有稳定性,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是属于“秉性难移”的部分,不会发生反差很大的改变。这就是说,中国孩子是“天生”比美国和爱尔兰的孩子要乖,在自我安慰能力方面要强。而这个研究结论和30年前美国科学家对1周岁的亚裔、欧裔婴儿进行的比较式研究的发现不谋而合。这个研究说明,人的个性与遗传相关。因而根据这些研究,科学家们普遍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自于生物基因决定的遗传,还有一半来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包含教育。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教育界开始意识到遗传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基础材质的作用,由遗传带来的个性特质对于环境和教育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育必须以受教育者为本,以受教育者为主题,重视个性化的教育。有专家认为,当前素质教育的实施,实质上就是实现个体遗传素质的社会性开发,以及社会需要对相应个体再创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现代基因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科学依据的。
◆ 环境因素
这里所讲的环境因素,是和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割裂开的环境因素。
大千世界中,林林总总的环境都会对人的生长发育形成影响。从出生的那天起,孩子就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其成长也必然留下环境的烙印。这些环境中,有小环境:家庭、学校、亲戚朋友和邻居等;中等环境指以上几种环境之间的互动;外部环境:地区产业、家长工作环境、大众媒体等;大环境:整个社会形态、统治者的意志。
无论家长们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否满意,都必须正视现状,设法让孩子们在所处环境中尽可能受到良好正面的影响。可以看到,在最直接的生活小范围中,选择与孩子接触的人——成人和同龄伙伴是很重要的,他们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成长。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们自己的言行更需检点,也要注意日常与什么人来往,尽量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正直的榜样。
而且,那小环境中任一因素对孩子都产生影响,任何一方都不能推卸责任或摆脱干系。在中国的特定环境中,多数人可能没有西方人那样受到教会的影响,但家庭、学校、和邻里之间的影响都不可少。所谓邻里之间的影响,其实中国古人就懂,因此有“孟母三迁”等典故,但现代社会,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尽量注意居住环境要适合孩子的成长,更要引导他们不能因环境而产生自卑或自傲等不良心理。
所谓“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陕北的黄土埋皇上”,对于所处环境,家长们要懂得因地制宜,利用现有条件让孩子尽可能地吸收所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 教育因素
所谓教育,是指有目的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我国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孔子的学说,已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对我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是,今天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对孩子成长有至关重要作用的教育因素,而且特指家庭教育因素。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许多家长也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有哪些呢?
1.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更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认识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也最先被孩子认可了,于是无意识的模仿就有了对象。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这样的形象映入脑海,就很难被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 ——他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羞愧,自觉低人一等。
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甚至以打骂手段镇住孩子的做法是最愚蠢的做法,会让孩子瞧不起。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2.目标、步调一致
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成员要有统一的目标和部署。因为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而全家人的意见可能有偏差。所以,有必要研究当下社会的需要,综合父母的成长经验,在全家人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给孩子一个准确且进而有效的“定位”,要真正做到步调一致。思想上的统一尤为重要,尤其是爷爷、奶奶由于经历不一样,对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在教育孩子上必须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尽量不要因自己的教育而否定了别人的教育,注意教育的横向联系,使整个家庭教育形成一个合力。
3.关爱中不失严格
普天之下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真挚的爱。可是如果把这种爱变成了溺爱,那就成了爱的可悲。让溺爱造成的后果也是令人痛心不已的。家长对孩子的爱,不能只是自己情感表达的需要,自己宣泄了,也就满足了,这种爱,也是一种教育行为,是父辈对孩子成长的情感投资。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孩子完成某些任务的动力和监督其执行的外驱力。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他所需的帮助是多方面的,除了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其体魄的健康外,孩子内心的塑造、性格的健康发展,情感的滋润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都应同样予以重视,树立“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意识,给孩子以全面的关注,是体现“严格”的第一方面。
家庭不是学校,做事没有太多程序化的东西。但必须让孩子养成合理安排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习得需要进行“严格”地控制和实施,让孩子明确各项任务并加以实施。这种“严格”的操作化过程正是教育的体现,告诉孩子做事情要懂得持之以恒。对于孩子做事的严格要求,就是明智的爱、合理的爱的表达。
最后,为了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与孩子能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交朋友。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曾说:父母让孩子通过语言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所以,父母抽出时间来和孩子进行交流,认真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不断给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孩子不断进步,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家庭教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