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教出来的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已衣食无忧的孩子们为何还是感到“疲惫不堪”。很多中小学生都在埋怨老师和家长管得太严,个别的学生动辄离家出走,甚至有自杀的惨案发生。

据报道,某市一位10岁的小学生晨晨,一天晚上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两千字的作文,累的在课桌上睡着好几次,都不敢上床睡觉。为了帮助女儿完成作业,家长甘愿成为“枪手”,挑灯夜战。“现在的孩子可累惨了!家庭作业写两千字作文,还得打印出来!”这位家长抱怨说,孩子下午五点放学,然后开始补课两个小时,晚上七点左右被家长接回来,吃过晚饭八点多,哪里还有时间写两千字论文?

像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都是屡见不鲜了。生活在大中型城市里的孩子,学业压力非常大。他们除了完成学校必备的课程之外,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绘画、舞蹈、英语、奥数等。沈阳一位小学生的家长张先生说,现在孩子的课外时间基本上都得按家长安排,孩子主动要求报班学习的很少,大多是家长逼着孩子去学。有的家长给小孩既报奥数班,又报英语班,平时再学学绘画、游泳什么的,根本没有给孩子游戏的时间。

我国共有未成年人3 亿多,近些年来专家估计,我国至少有3000 万到5000万的孩子存在行为或心理问题。心理专家们认为,当前“问题儿童”之所以增加迅猛,其外部的主导因素不能忽视。这主要包括:家庭亲子教育方式不当、学校过分强调应试教育、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三大主要因素。

儿童心理出现问题后,其主要表现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为,抑郁、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情绪问题,甚至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症状,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自杀、暴力犯罪等。

◆ 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1.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与父母期望和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

现代城市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对孩子的自由活动干预太多,过分地强调智力培养,忽视了对儿童的情商教育;对儿童管得太严,容易限制孩子自由发展,甚至可能造成逆反心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念在中国社会里根深蒂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在儿女身上寄托着几代人的希望。加之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全部希望都压在了一个孩子的身上。因此,孩子从小就像一只身负重托的蜗牛,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时,并不征求孩子的意见,也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当孩子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他们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

前不久震惊全国的“徐力杀母事件”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在我们的身边这样的事情天天照样进行着:可怜的父母们,正在为塑造他们自己心目中的音乐家、舞蹈家、画家、书法家、外交家、国际象棋大师……而忙碌着。他们哪里知道在孩子心里深处早已播下了厌倦的种子!如此一厢情愿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给儿童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因此家长学习了解一些心理与教育科学知识,能够依据一定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家教行为,并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既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能把握住自己孩子的过高期望值,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促使孩子健康成长,这是塑造小学生健康心里的非常重要的一面。

2.儿童学业适应性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差异

首先,目前中小学教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以学分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采用题海战术培养学生解题的能力。这种做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忽视情商的培养。

其次,对于刚入校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对教师和同学的陌生感、课程压力、作业负担和正规学校教育的组织纪律约束等,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在学前期身心的发展的基础上,小学教育开始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儿童所达到的已有心理水平又不能完全适合这些新的要求。这样一来,就使小学教育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教师必须注意到这些新矛盾的产生,在教育过程中新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将不断推动小学生心理的向前发展。

3.儿童个性发展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关系

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大脑机能尚未发育成熟,人格特征还处于初步的形成过程中,整个心理发展也还处在幼稚和不稳定时期。因此,小学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有害刺激的伤害和影响。儿童过度迷恋看电视、上网玩游戏、观看VCD,可导致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旷课、逃学,甚至出现明显的个性缺陷,如暴躁、嫉妒、任性和狭隘等。央视曾有一个《保护儿童权益公约》:描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在一阵车鸣声、传呼声、麻将声、成人吵闹声中,一直不停地在倾诉着什么,但他发出来的微弱声音,早已被成人社会的“噪声”淹没了,最后当一切噪声停止,才听清孩子说了一句:“你们为什么都不听我说呢?”这则广告将儿童的生活现状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得比较孤独、寂寞,就是因为生活在这个成人主宰的世界里没有人能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是单纯的理想化的教育,一旦他们进入社会,才发现这个社会并非书本里讲的那样美好,他们就产生了困惑,甚至痛苦的思索。当然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格再塑的过程。如果引导不当,会造成儿童个性(人格)发展的严重扭曲或缺陷。现在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接班人,他们将随着时代潮流,进入成人社会。

◆ 建议和措施

面对错综复杂的各界形势,家长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健康的发展。专家建议,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孩子对挫折的耐受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父母要设法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碰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人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假如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白眼,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让孩子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进而发展成对于失败的过度惧怕,经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惧怕考试。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曾经有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小学生向心理热线诉说自己的苦恼。

他说别看自己因为成绩好而受到教师、父母的宠爱,就以为他过得很开心,其实,他过得也很辛劳,因为在父母和教师的眼里,自己已经是成功的代名词了,失败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如不然,一旦稍有差错,责备就接踵而来。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时间一长心理上出现毛病就不足为奇了。对待挫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轻易养成推卸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2.学会控制情绪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益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小学生之间发生人际关系的冲突,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好冲动的孩子。因此,家长在生活中要及时抓住机会,教会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控制情绪的方法和策略。比如,当自己要冲动的时候,首先选择不说话,或者离开事发现场,等等。在感觉到压力太大的时候,可以通过写日记、谈心的方法来舒缓压力;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可以听听音乐,散散步。小学生把握了一些具体的情绪调控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3.学会人际交往

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成员,总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熟悉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

4.认识、接纳自己

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是建立在客观正确地熟悉自我的基础上的。对于一个不能正确熟悉自我的人来说,很难做到接纳自我的。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自身都存在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缺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也是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内在需要。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而是在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和缺点的前提下,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缺点。不能接纳自我的人容易变得自暴自弃,有的会因为产生自卑感而走上歧途。

要让小学生能够接纳自己,一方面是自身要具备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与他人的比较的目的不是给自己贴上一个像“我是差生”“我是一个不受大家喜欢的人”之类的标签。而是要通过比较,熟悉到自己在群体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寻找以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有的家长在评价孩子时唯成绩论,一好遮百丑。至于其他方面的优点、缺点则被完全忽略。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拿四周诸多人优点的集大成来进行说教,比如说“谁的学习比你好,谁的书法比你好”等。孩子听到这些话后,可能觉得自己简直一无是处,反正努力也没有用,索性放弃算了。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学习好的那个同学可能体育不如你的孩子,书法好的那个同学可能学习不如你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不只是给孩子挑刺,而是给孩子一个熟悉自己的角度,通过这个角度既能够看到闪光点也能够看到不足之处,对于任何方面都不存在盲区,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正确评价自我,衡量自我,发展自我。

要从根本上提高下一代的综合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就必须净化、优化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成长条件,当然也需要家长们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