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四 均衡价格理论的应用
供求分析和弹性理论描述了商品的供求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运用这些分析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有助于经济问题的解决。
一、价格控制的影响
1.最高限价与最低限价
政府根据不同的经济形势通常会采取两种价格政策: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1)最高限价。最高限价(price ceiling)也称为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由于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所以通常导致该种产品的供不应求。
图2.18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高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高限价政策,规定该产品的市场最高价格为P0。由图2.18可见,最高限价P0小于均衡价格Pe;且在最高限价P0的水平,市场需求量Q2大于市场供给量Q1,因此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目的往往是为了抑制某些产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当然为了限制某些行业,如一些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价格,政府也会采取最高限价的做法。然而,政府实行最高限价的做法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最高限价下的供不应求会导致市场上消费者的排队抢购和黑市交易的盛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往往又不得不采取配给的方法来分配产品。此外,生产者也可能粗制滥造,降低产品质量,形成变相涨价。
(2)最低限价。最低限价(price floor)也称为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导致供给过剩。图2.19表示政府对某种产品实行最低限价的情形。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所规定的市场价格为P0。由图2.19可见,最低限价P0大于均衡价格Pe,在最低限价P0的水平,市场供给量Q2大于市场需求量Q1,市场上出现产品过剩的情况。
图2.18 最高限价
图2.19 最低限价
案例欣赏2.4
票贩子屡禁不止的原因——限制最高价格
看过病的人都知道,在一些名牌医院挂专家门诊号有多难。价钱倒不贵,北京协和医院治疗门诊的最高价格为14元,这是政府规定的专家门诊的最高价格。这种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穷人也能找专家看病,但它却引起了什么后果呢?
由于价格低,无论大病、小病,人人都想看专家门诊,但专家看病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样,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存在短缺。在存在短缺但价格又不能提高的情况下,解决供给小于需求的方法有三种:配给(由医院决定谁能看专家门诊)、排队和黑市。黑市交易是票贩子和病人之间的交易。票贩子是一批以倒号为业的人,他们或拉帮结伙装成病人挂号,或者与医院有关人员勾结把号弄到手,然后以黑市的均衡价格(如100元)卖给病人。尽管公安部门屡次打击票贩子,但由于丰厚的利润,票贩子屡禁不止。医院为了对付票贩子,实行了持身份证挂号的实名制看病,但仍没有解决问题,变化只是票贩子由卖号变为卖排队的位置。可见只要存在限制价格,短缺就无法消除,票贩子也就绝不会消失。
票贩子的存在既损害了病人的利益,又损害了专家的利益。病人不得不付出高昂的挂号费,而这种费用又不由专家所得。在我们的例子中,限制价格14元是医院得到的价格,病人却付出了100元,其间的差额86元归票贩子及提供专家门诊号的人所得。政府有关部门制定限制价格的意图也许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除票贩子的办法不是“加大打击力度”等,而是取消对专家挂号费的限制价格政策。一旦价格放开,挂号费上升,想看专家门诊的人就会减少(小病不找专家,大病、疑难病症才找专家),愿意看病的专家也能增加,最终实现供求相等。这时,票贩子无利可图,自然也就消失了。
当然,放开专家门诊涉及医疗制度的改革问题,如医院分级收费、医药分开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要解决专家门诊的供求矛盾,途径之一就是要放开价格,这也是医疗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资料来源: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纵横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案例欣赏2.5
5元电影票价的冲击
2000年,四川省成都市政府把电影票的最低价格定为10元,违反这一规定就是违法。这种价格会引起什么后果呢?由于价格高,许多人不愿意看电影,或看不起电影,因此,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很少,电影院门可罗雀。这时电影院的供给大于群众看电影的需求,存在过剩现象,电影院效益低下,亏损严重,有些要靠政府补贴生存,有些则改做他用。本来看电影是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也是教育人民、提高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但在高价格之下,电影却没人看。许多人就去买盗版光盘,这样反而助长了盗版光盘的生产。
成都市峨眉山公司率先打破这一规定,推出了5元票价。这种做法使电影院重新火爆起来,许多几年没进过电影院的人都去看电影,电影院上座率大大提高,电影院收入也大大增加。但是,这样一件放开价格的好事却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反对,以致全国爆发了一场关于5元票价的大争论。尽管有关方面以担心电影院之间发生价格战为由反对这种做法,但5元票价得到经济学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欢迎,之后又出现了郑州的2元票价,以及其他地方的降价。这件事说明,有些政府部门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总想人为地控制价格。
所以说,5元票价的冲击和意义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电影界。
2.数量管制:配额与许可证
政府除了进行价格控制,通常还采取规定配额和颁发许可证的形式进行数量方面的控制。在所有的这些场合,由于市场供给的一部分受到限制,其直接效应是导致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使市场价格上升。数量控制如图2.20所示。
许可证具有与配额类似的效应。美国国家医学理事会拥有确认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资格的权利,并且对无照行医者实行严厉的惩罚。只要颁发的许可证数量少于非管制市场可能保证的开业者数量,就会影响市场的均衡。如图2.20所示,由于市场供给限制在Q1,它少于均衡数量Qe,所以市场的均衡价格由Pe上升为P1。
图2.20 数量控制
二、弹性理论的应用
1.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会发生这样一些现象:有的厂商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能使自己的销售收入得到提高,而有的厂商降低自己的产品价格,却反而使自己的销售收入减少了。这意味着,以降价促销来增加销售收入的做法,对有的产品适用,对有的产品却不适用。为了解释这一现象,首先需要了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销售收入=P×Q(商品销售量),假设厂商的销售量正好等于市场需求量,则
销售收入=P×Qd
如图2.21所示,可以用图中矩形的面积来表示销售收入。在图2.21(a)中,Ed>1,需求曲线较平坦,当价格为P1时销售收入为图中P1OQ1A所形成的面积,当价格为P2时销售收入为图中P2OQ2B所形成的面积,容易知道价格由P1下降到P2时销售收入增加,反之减少。同理,当Ed<1和Ed=1时的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如表2.8所示。
图2.21 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
表2.8 价格变化、弹性大小与销售收入变化的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需求弹性大时,厂商宜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来增加销售收入;当需求弹性小时,则可考虑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来达到增加销售收入的目的。
2.薄利多销
虽然薄利多销这种现象我们都非常熟悉,但是你知道如何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吗?
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价会使总收益增加。“薄利”是指降价后每单位产品的利润减少了,“多销”是指降价后销售量增加了。需求富有弹性的物品因降价所引起的销售量增加的比率大于因降价所引起利润减小的比率,所以在合理的降价范围内,总利润增加了。现实中以“跳楼价”、“出血价”实现薄利多销的产品均为需求富有弹性的物品。
例如,假设某化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2,当价格为50元/瓶时,需求量为1万瓶,总收益为50×1=50(万元)。如果降价10%,价格由50元/瓶降到45元/瓶,需求量增量ΔQ=Ed×ΔP=2×10%=20%,即增加到1.2万瓶,这时总收益为45×1.2=54(万元)。同理,可以推出提价引起的总需求量减少得更多,从而提价会减少收益。
3.谷贱伤农
“谷贱伤农”出自于《汉书》:“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是指农业丰收,农民收入反而下降的现象。“谷贱”是指粮食丰收引起价格下降。粮食是生活必需品,需求缺乏弹性,这使得总收益减少。“伤农”则是指农民收入的减少。
例如,假设大米的需求弹性为0.5,当价格为每千克2元时,需求量为10万千克,总收益为2×10=20(万元),如果大米降价10%,即每千克1.8元,由于需求缺乏弹性,需求量仅增加5%,即增加至10.5万千克。这时总收益为1.8×10.5=18.9(万元)。这说明,需求缺乏弹性的物品降价所引起的需求量增加不多,从而降价会减少总收益。同理,也可以推出提价引起需求量的减少也不多,因而提价会增加总收益。
需求弹性是经济学中一个使用极广泛的概念,对解释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和指导我们做出理性决策极为有用。商家打折出售是为了薄利多销,总收益增加的同时也导致了消费总支出的增加,所以千万不要被打折所诱惑买回一堆无用的东西。
案例欣赏2.6
海南“蕉贱伤农”
2011年可以说是水果蔬菜滞销事件发生最频繁的一年。从最先开始的卷心菜、芹菜滞销到西瓜滞销,再到海南香蕉滞销,菜农、瓜农的利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海南香蕉行情当时可以用惨淡经营来形容,每千克香蕉价格低至0.4元,却还是没有客商来收购,特别是小面积种植户的香蕉更加是无人问津。
面对海南香蕉行情的大落,回首过去的十年,一共发生过3次这样的惨淡行情,主要原因就是香蕉种植过多,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超过了市场的承受范围,造成香蕉短期内供过于求。
海南香蕉价格的跌低,影响了各地香蕉的价格。今年海南香蕉虽然销量大增,利润却下降了一半,而这销量大利润低背后的原因就是产量过剩被迫“贱卖”!
三、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定律
如果具体研究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和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量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得到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即
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食物支出量的变动率/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E.Engel)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就是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或恩格尔定律(Engel’s law)。世界若干国家恩格尔系数比较如表2.9所示。
表2.9 世界若干国家恩格尔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1989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只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会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