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高速电路中的电阻
1.2.1 电阻器的阻抗频率特性
在集总参数电路中,电路由集总元件构成。集总元件假定发生的电磁过程都集中在元件内部进行。集总参数电路中u、i可以是时间的函数,但与空间坐标无关。任何时刻,流入两端元件一个端子的电流等于从另一个端子流出的电流;端子间的电压为单值量。
集总元件如电阻、电容和电感等集总的条件是其(电路)尺寸l≪波长。例如,对于50Hz的工频信号,其波长为6000km,目前任何一个电器设备的(电路)尺寸总是远小于其波长6000km。
在高速电路中,随着信号频率的升高,波长不断缩短,如一个3GHz时钟信号的基波波长仅为10cm,其谐波波长则更短。当集总元件的(电路)尺寸不能够满足l≪波长时,将使得集总电阻、集总电容和集总电感的特性不具有“纯”的电阻、电容和电感的性质,电路的分布(寄生)参数将其作用,这是在高速电路设计、模拟和布线过程中必须注意的。
一个电阻器的高频等效电路如图1.2.1所示,图中两个电感L等效为引线电感;电容Cb表示电荷分布效应,Ca表示为引线间电容,与标称电阻相比较,引线电阻常常被忽略。电阻器的阻抗频率特性如图1.2.2所示,在低频频段,电阻的阻抗是R;随着频率的升高,寄生电容的影响成为引起电阻阻抗下降的主要因素,电阻呈容性;然而随着频率的进一步升高,由于引线电感的影响,电阻的总阻抗上升,电阻呈感性。在很高的频率时,引线电感会成为一个无限大的阻抗,甚至开路。
目前,在高速电路中主要应用的是薄膜片状电阻,该类电阻的尺寸能够做得非常小,可以有效减少引线电感和分布电容的影响。片状电阻的类型(尺寸)有01005~2512,功率范围为0.031~1W,阻值范围为0.1Ω~10MΩ,外形如图1.2.3所示,尺寸如表1.2.1所示。从表1.2.1可见,最小尺寸的01005的片状电阻,封装尺寸仅0.4(长L)mm×0.2(宽W)mm×0.13(高h)mm。
图1.2.1 电阻器的高频等效电路
图1.2.2 电阻器的阻抗频率特性
图1.2.3 片状电阻的外形
表1.2.1 片状电阻的尺寸
1.2.2 互连线的电阻
为减少寄生参数的影响,高速IC芯片在不断改进封装形式,一些高速IC芯片封装例如图1.2.4至图1.2.10所示。其中,图1.2.8至图1.2.10采用陶瓷柱栅阵列(CeramicCol-umnGridArray,CCGA)封装形式。
图1.2.4 “Cavity-Down”BGA封装
图1.2.5 使用Ⅰ型封盖的倒装芯片BGA封装
图1.2.6 使用Ⅱ型封盖的倒装芯片BGA封装
图1.2.7 四方扁平无引线QFN封装
图1.2.8 CG560封装
图1.2.9 CG717封装
图1.2.10 CF1144封装
在高速电路中,存在着IC封装的键合线、引脚和PCB上的走线等各种互连线。在导线两端加上电压,导线中流过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知道有电阻R=u/i。
对于一条横截面恒定的导线,其电阻值可以用下述公式近似计算:
式中,R为电阻值(Ω);ρ为导线的体电阻率(Ω·cm);l为导线的长度(cm);A为横截面积(cm2)。
例如,一条长为0.2cm(即80mil),直径为0.0025cm(即1mil),体电阻率为2.5μΩ·cm的金键合线,其电阻为0.1Ω。
注意:体电阻率是材料的固有特性,是对材料阻止电流流动的内在阻力的度量。它与材料大小无关,边长为1mil的铜与边长为1in的铜有相同的体电阻率。体电阻率的单位是欧姆·长度单位,如Ω·in(欧姆·英寸)或Ω·cm(欧姆·厘米)。常用互连线材料的体电阻率如表1.2.2所示。
由于工艺条件的不同,如是否经过电镀、非电方式淀积、喷涂、包金、挤压或退火等处理,大多数互连线材料的体电阻率的变化范围高达10%,如铜的体电阻率为1.5~1.8μΩ·cm。
表1.2.2 常用互连线材料的体电阻率
Xilinx公司的一些封装形式的电阻参数如表1.2.3至表1.2.5所示。
表1.2.3 通用层压封装的电阻参数
表1.2.4 引线框架封装的电阻参数
表1.2.5 倒装芯片封装选择I/O的电阻参数
1.2.3 单位长度电阻
对于均匀横截面的导线,如IC引线或PCB上的线条,导线电阻与长度成正比,其单位长度的电阻如下所示:
式中,RL为单位长度电阻;R为线条电阻;l为互连线长度;ρ为体电阻率;A为导线的横截面积。
例如,一个直径为1mil、横截面均匀的金键合线,其横截面积A=π/4×1mil2=0.8×10-6in2,金的体电阻率约等于1μΩ·in,可以求得其单位长度电阻为0.8~1.2Ω/in。
注意:金键合线的单位长度电阻大约是1Ω/in。常见的长度为0.1in金键合线,其典型的阻值大约是1Ω/in×0.1in=0.1Ω;0.05in的金键合线,其阻值就是1Ω/in×0.05in=0.05Ω或50mΩ。
如果知道导体层的方块电阻(方块电阻概念见1.2.4节,方块电阻Rsq=ρ/t),就可以计算出单位长度电阻和该导体层中所有导线的电阻。
导线线条通常用宽度w和长度l来定义,所以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也可以用下式计算:
式中,RL为单位长度电阻;R为线条电阻;Rsq为方块电阻;w为线条宽度;l为线条长度。
如图1.2.11所示,对于不同线宽,1盎司和0.5盎司的铜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不同,线越宽,单位长度电阻就越低。一个5mil宽的线条,0.5盎司铜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是0.2Ω/in,一个10mil宽的线条,0.5盎司铜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是0.1Ω/in。
图1.2.11 不同宽度1盎司和0.5盎司铜导线的单位长度电阻
在常见的铜导体的PCB中,铜的厚度用每平方英尺(ft2,1ft=30.48cm)的铜的质量加以描述。所谓的1盎司铜就是表示电路板上每平方英尺的铜的质量为1盎司,1盎司铜对应的厚度约为1.4mil或35μm。0.5盎司铜对应的厚度是0.7mil或17.5μm。
例如,如图1.2.12所示PCB导线,对于1盎司(oz)铜有:当Y=0.0038cm时,ρ=1.724×10-6(Ω·cm),R=0.45Z/XmΩ。1个正方形电阻(Z=X),R=0.45mΩ/square。
如图1.2.13所示,一条1in(7mil)、1/2盎司铜的导线,流过10μA的电流产生的压降为1.3μV。
注意:在一个24位的ADC,1个最低有效位为298nV。
图1.2.12 PCB的导线电阻
图1.2.13 1inPCB导线产生的电压降
注意:所计算的这些阻值都是指在直流时或者低频情况时的电阻。随着信号频率的升高,由于趋肤效应的影响,高频信号分量在贴近导线表面的很薄的层上传播,虽然铜的体电阻率不变,但导线上的电流分布却发生了变化,这使导线的有效横截面积减小了,导线的阻值也将随着频率的升高而增加。例如,1盎司的铜导线在信号频率超过20MHz后,电阻值大致随着频率的平方根增加。
1.2.4 方块电阻
在印制电路板、共烧陶瓷基板和薄胶膜基板等互连线的衬底(基板)上,都具有几个均匀的导体平面层,可以根据版图模板再布成不同的线条。每一层上所有的导线都有相同的厚度,如图1.2.14所示。计算这种厚度相同的线条的电阻,可以采用如下公式:
图1.2.14 可以分成许多个方块的均匀线条
式中,对于在同一层上的所有厚度为t的线条而言,ρ/t项是个常数。在同一层上的所有线条都具有相同的体电阻率和相同的厚度,所以ρ/t这一项称为同层方块电阻值Rsq。l/w是线条长与宽的比值,这是线条上能够划分的方块数目,用n来表示,n是一个无量纲的数。所以图1.2.14所示矩形线条的电阻可以写为
R=Rsq×n (1.2.5)
式中,Rsq为同层方块电阻值(Ω);n为方块数目。
简单地理解同层方块电阻值(方块电阻),可以认为Rsq是正方形导体片断(也就是长等于宽)两端间的电阻。
当l=w,即长等于宽这种情况下,n=1,正方形线条两端的电阻就是方块电阻。对于正方形,不管其边长是10mil还是10in,其相对两端间的电阻是恒定不变的。如果仅长度加倍,阻值将会加倍;如果宽度也加倍了,其阻值将减半。
方块电阻Rsq=ρ/t,方块电阻的阻值与导体的体电阻率ρ和导体层的厚度t有关。已知1盎司铜对应的厚度约为1.4mil或35μm。0.5盎司铜对应的厚度是0.7mil或17.5μm。由此可得,1盎司铜的方块电阻Rsq为0.5mΩ/square;0.5盎司铜的方块电阻Rsq为1mΩ/square。
1.2.5 非理想互连与电源/地平面突变的影响
在实际PCB和封装的PDN(电源分配网络)中,存在大量的非理想互连与电源/地平面突变,如电源/地过孔、封装电源/地引脚、芯片键合线等。通常PCB的电源/地平面是比较理想的大面积导体,当电流从电源/地平面流向电源/地过孔、封装电源/地引脚、芯片键合线等非理想互连时,在这些非理想互连点,电流聚集在很小的导体区域内,就会发生如图1.2.15所示的电流非均匀的扩散及聚集现象,这个现象将严重影响PCB的电源/地平面的导电效果。
注意:前面讨论的理想导体的电阻计算方法,在存在大量的非理想互连与电源/地平面突变时,PCB和IC封装的电阻都不能采用前面讨论的方法估算,此时必须采用一些软件工具来提取PDN的寄生电阻。在PDN中,非理想互连与电源/地平面突变的影响才是关注的重点。
图1.2.15 电源/地平面间过孔之间的电流分布情况
1.2.6 趋肤效应的影响
在直流和低频时估算导线的阻抗和电感,通常假设电流在导线中是均匀分布的。随着频率的升高,导线内部的电流分布随着频率而变化。
因为,在一条导线上通过电流,在导线的内部和外部都会产生磁力线,导线内部和导线外部的磁力线圈都能影响自感。为了区分它们,我们把自感分为内部自感和外部自感。圆导线的外部磁力线不会穿过导体,也不会随频率而变化。但导线内部的电流分布随着频率而变化,所以导线内部的磁力线也将发生变化。对于高频信号,任何频率分量都是沿最低的阻抗路径传播的。电感大的电流路径,其阻抗也最大;随着频率的升高,高电感路径的阻抗会变得更大。频率越高,电流越是倾向于选择电感较低的路径,即趋向于导线的外表面路径上流动。
在某一给定频率时,从导线内部到外部表面有特定的电流分布状态。电流分布状态取决于电阻与感性阻抗的相对大小。电流密度越大的地方,电阻性阻抗上的压降就越高。但是频率越高,内部路径和外部路径的感性阻抗的差别就越大。这意味着电流分布越趋向于导体的表面。
如图1.2.16所示,一个圆柱形导体,从导线中心到导线表面,随着频率的上升,电流分布以指数上升。图1.2.17把电流层近似成有固定厚度δ的均匀分布,δ被称为趋肤深度,它与流过导体的电流的频率、金属的电导率和磁导率有关:
图1.2.16 圆柱形导体频率—电流分布关系
图1.2.17 趋肤深度δ的示意图
式中,δ为趋肤深度(m);σ为金属的电导率(S/m);μ0为自由空间的导磁率(4×10-7H/m);μr为导线的相对导磁率;f为流过导体的电流频率(Hz)。
例如,铜的电导率为5.6×107S/m,相对导磁率为1,所以它的趋肤深度近似为
式中,δ为趋肤深度(m);f为流过导体电流的频率(MHz)。
注意:当PCB上的铜线为1盎司或者几何厚度为34μm时,若电流频率低于10MHz时,电流是均匀分布的,且与频率无关。若电流频率等于或大于10MHz时,在导线中的电流分布,趋肤效应将起主要作用。在高频,趋肤效应使得电流分布在导体的表面,电流趋向表面分布使得导体的有效面积减小了,从而增加了导体的电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