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莱芜高新区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SOWT分析是指根据一个区域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区域发展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中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或问题),O代表Opportunity(机会或机遇),T代表Threat(威胁或挑战)。]
莱芜高新区是山东省政府2002年9月批准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5月正式启动建设,是莱芜市委、市政府“一线连四区”[依托济青高速南线,建设四个功能区,由北至南依次为雪野旅游区、莱城工业区、高新区、钢城开发区。]区域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位于莱芜市东北部,总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62个村居,总人口10.5万人。目前,已建城区面积35平方公里,北部是行政办公和文体生活区,主要建设行政办公、商业居住、教育体育等设施;南部是产业集聚区,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一)产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
2011年,莱芜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73.26亿元,较2010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亿元,增长31.8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07亿元,增长50.21%;地方财政收入4.95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40%。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类企业1417家,其中工业企业32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4家,上市企业1家。高新区吸引国内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北京汇源集团、最大的生活用纸制造商维达纸业公司、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三一重工集团、最大的金刚石锯片生产企业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黑旋风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六大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是区内具有一定领先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山东力创、朗进科技、盈华通信、杰讯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2家,其中朗进科技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生产变频空调、电力电子UIPM模块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产品附加值高,广泛应用于动车和地铁;山东力创是山东省第一批创新型企业,生产的智能电表、高压电能表等系列测控产品广受市场好评。
新材料产业是全区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润达化工、爱地高分子、黑旋风锯业、呈瑞粉末等为代表,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其中润达化工酚醛树脂的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5万吨,居全国同行业第二位,公司设有“山东省酚醛树脂研究所”,其主导产品发泡酚醛树脂、双酚F型环氧树脂和酚醛纤维均被列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重点产品名录;黑旋风锯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研发实力最雄厚、品种规格最齐全、竞争力最强的专业化锯片基体生产企业。
装备制造产业是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御鼎冷弯、玉德制管、胜岳精密机械为代表,共有规模以上企业13家,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且发展速度快,其中御鼎冷弯型钢公司是国内规格和品种最全的冷弯型钢企业,年出口额2000万美元。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以昊宇车辆、环球汽车零部件、呈瑞粉末为代表,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其中昊宇车辆是国家进行调结构后保留的为数不多的整车生产厂家之一,拥有货车、挂车、低速货车生产资质和汽车出口许可证,电动汽车整车生产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产品已形成三大系列60多个品种;环球汽车零部件是外向型生产企业的典型代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额达600万美元;山东呈瑞粉末冶金公司已经成为华东地区较大的粉末冶金机械零部件制造企业之一。
纺织服装产业是全区对外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0%,共有规模以上企业6家,其中泰丰集团是全区的龙头支柱企业,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9%,占行业比重的91%,在全国纺织行业排名14位,并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食品饮料产业是全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共有规模以上企业8家,包括以汇源为代表的饮料类企业和以泰禾生化为代表的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其中泰禾生化是国内较大的专业柠檬酸盐生产企业之一,在欧盟市场占有率达到90%。
(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
近年来,全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不断提高。2011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2.2亿元,同比增长8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1%。截至2012年底,全区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民营科技企业26家。目前,全区已建成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创新平台31个,已获得授权专利329项,鉴定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2项,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18项,被命名为“山东省知识产权园区”。
特别是2007年以来,高新区先后引进了一批质量高、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并培养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逐渐在行业内形成一定的领先优势。例如,朗进科技的UIPM模块项目和3G物流信息平台项目、山东力创的数字化仪器仪表用SOC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爱地公司的特种纤维项目等,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
(三)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莱芜高新区地处鲁中腹地,与济南、淄博、泰安等山东省重要工业城市接壤,是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交汇点,具有承南接北、联东通西的独特区位优势。莱芜高新区位于莱芜中心城区东部,紧连市区,磁莱、辛莱两条铁路线贯穿其中,京沪、济青南线、博莱、莱新4条高速公路均从境内经过,设有3个高速公路出入口,40分钟可到达济南国际机场,2个小时到达综合性国际亿吨大港青岛港。优越的地理区位为高新区接受重点城市产业发展辐射,利用外界知识、人才、资本等资源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政府支撑体系较为完善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新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服务体系,为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支撑。
(1)设立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区以贷款贴息、专项扶持和奖励等形式,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优先支持实施新兴产业领域小企业培育计划、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特色产业集群提升计划。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发展资金,支持区内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鼓励校企合作,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2)建立了完善的税费优惠政策。多年来,高新区一直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对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进行税收优惠;对相关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相关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能免则免,不能免的则按最低标准收取。
(3)建立了完善的土地优惠政策。对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新兴产业项目,实行划拨供地;对符合区级规划的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在保证建设用地需求的基础上,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4)为客商提高优质高效服务。区内建有“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对客商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卡”制度,持卡者在项目审批、建设、生产经营等环节和就医、子女入学、人身与财产安全等方面享受特定服务。莱芜高新区享有市级经济管理权限,管委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建立起了高效便捷的运行服务机制。“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全程代办各项投资手续,为客商提供“一条龙”、保姆式、全方位服务。
(五)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到位
高新区建设初期,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努力打造人居生活、经济活动、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园区环境,力争把高新区建设成为有引导示范作用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产业和生活等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
建区以来全区累计投资近30亿元,已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区60平方公里,道路、供热、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到位,为企业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区内交通网络发达,凤凰路、鲁中大街、汇源大街、长江大街等构建起方便快捷的道路网络,区内有4条高速公路及2条铁路贯穿;供电、供水、供热、天然气、排污等管网辐射全区,建有3座国际领先的全数字输变电站、日供水能力2万方的自来水厂、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可充分满足各类项目落地开工条件和工业、民用需要;采用“专用环境”理念,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入区项目的产业特点,量身定做水、电、路、管网等配套设施。
二、劣势分析
(一)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尽管高新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发展规模仍然较小,各项经济指标在莱芜市内所占比重并不高,经济竞争力仍显不足。2011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莱芜市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11.9亿元,占全市1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亿元,全市实现增加值324.7亿,占全市12.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1亿元,占全市17.1%。
(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目前,区内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条尚不完整,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区内没有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严重影响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外较为成熟的高新科技园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1)产业链条不完整。高新区产业仍依托于个别龙头企业,缺乏真正有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中小企业众多,但配套功能不足,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不足,大、中、小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相互配合的链条关系;主导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品缺位,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较差。
(2)产业发展层次低。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产品仍处于中低档次,产品附加值低,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低,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已有产业尚未实现上、下游的纵深发展,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材料和采购,以及下游的品牌、渠道、物流和金融等。
(3)产业整体布局呈现出“散、小、乱”的特征。从产业布局看,区内工业项目分布较为分散,关联企业尚未聚集;园区建设滞后,已有园区对产业的空间聚集作用尚未实现;下一步亟需从产业的空间布局上进行合理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工业项目安排。
(三)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高新区服务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规模不大,随着高新区发展的不断加快,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与产业发展严重不匹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亟需改变。
(1)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层次低,无法满足现有企业发展要求。目前,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已经初步呈现出与产业发展脱节的现象,成为全区产业进一步提升的障碍。全区金融保险、创新孵化、评估咨询、信息服务、物流运输、担保、会展等为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都需要大幅度、跨越式提升。尤其是金融配套体系尚未建立,成为高新区发展中的明显短板,投融资体制程式化,风险资本投资梗阻严重,担保机制缺位,中小规模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困难,创新转化难度大,大大制约了高新区的发展潜力。
(2)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高新区生活环境优化、生活配套完善,既是吸引人才、服务客流、配合产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新区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必不可少的条件。目前,区域商贸流动、房地产、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高端化、现代化服务空白较大。
(四)区域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高新区发展获得核心动力、形成领先优势必须、必要的一步。目前,高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以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能够占领国际产业前沿,引领相关产业发展的项目仍然较少;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支撑要素明显不足,创新中介、风险投资、创业平台建设等环节薄弱;高、精、尖人才匮乏,人才吸引机制尚不完善;中小创新型企业生存难度依然较大,企业孵化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尚未明确本地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特色发展路径。当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全区迫切需要展开的工作。
(五)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区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要求,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要求。目前,全区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仍未确立,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生态化管理等先进的企业发展模式没有得到重视;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还处于空白状态,相关企业之间基本没有配合,产业协同效应没有得到发挥,补链的任务量较大;资源使用率较低,水、电、热、土地等资源的使用基本还处于粗放状态;废水循环利用、固废分类回收、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等静脉产业发展缓慢。伴随着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不断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将越加凸显,当前需要全面打好基础,避免将来出现资源、环境、生态与产业发展之间产生严重矛盾的恶性局面。
三、机遇分析
(一)经济社会将继续稳定发展
“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我国经济社会大局将基本保持稳定,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
从地方层面来看,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将开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向富民强省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省的产业发展优势依然明显,并且在新的时期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将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总的来看,全国、全省范围内的稳定、积极的发展环境为高新区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产业升级改造成为经济发展重点
今后一段时期,“转方式、调结构”是全国、全省的发展主线。莱芜市作为一个传统的钢铁城市,经济社会进入加快转型和加速提升阶段,产业发展将进入重要的升级改造时期。高新区作为莱芜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是全市产业转型、经济发展提速的前沿和火车头,将得到莱芜市的大力支持。
《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目标,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植战略性新产业。下一步,莱芜市行政文化中心也将转移到高新区,为高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三)新材料产业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当前新材料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新材料产业已被列为我国“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2012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六大领域:①特种金属功能材料。②高端金属结构材料。③先进高分子材料。④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⑤高性能复合材料。⑥前沿新材料。
目前,高新区在先进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生产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全区打造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电子核心基础产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国务院于2012年7月9日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其中电子核心基础产业成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规划指出,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芯片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成为关键技术项目;攻克发光二极管(LED)、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目前,我国正处在积极承接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本土企业竞争力日益提高,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莱芜高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积累了很好的基础,拥有山东力创、朗进科技等全国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在智能传感、射频识别研究方面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山东风发新能源、凤凰新能源等龙头企业有能力开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高光效、大功率、长寿命LED显示屏等产品。
(五)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国务院于2012年7月9日下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规划指出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当前重点推进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推进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研究试验基地建设,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专用平台,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突破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大幅度提高动力电池和电机安全性与可靠性,降低成本;加强电制动等电动功能部件的研发,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开发和示范应用;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政策框架体系,强化财税、技术、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莱芜高新区昊宇车辆已经实现电动汽车整车制造,产品已形成三大系列60多个品种,并且已经出口欧洲,此次国家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全区可以抓住机遇,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群,打造相关产业链,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亮点。
(六)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大发展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山东省也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列为服务业发展重点,全省全面推进金融业、物流业、信息化发展。下一阶段是高新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充分利用国家、山东省支持政策,推动全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将会极大地优化全区的产业发展结构和发展环境,促进全区产业发展。
(七)中小微企业发展受到重视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前期研发投入大、中小微创新企业生存难度大的特点。当前一个时期,国家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创新加大扶持力度。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共八个方面,总计29条具体措施,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努力缓解小型微型企业融资困难,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发展和结构调整,创造有利于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到2015年,支持建立和完善4000个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培育认定500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支持小型微型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小型微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家、山东省对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为解决高新区中小微企业的资金、技术难题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高新区可抓住政策机遇,积极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国家、省、市各层级资金的支持。
(八)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步伐加快
“十二五”时期,山东省将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包括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市,构建完善以济南城区为中心,以70千米为半径周边区域为节点的紧密圈层,以150千米为半径、6市为节点的协作圈层。以济南为核心,提升德济泰高铁产业带和淄济聊交通走廊产业带“十”字形主轴,构建北翼德滨、东翼滨淄莱、西南翼聊泰莱三条环形发展轴线,形成“一核两轴三环”增长格局。
莱芜市在此次规划中被划为省会城市群的西南翼,属于紧密圈层,为高新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承接优势资源辐射的机遇,全区可充分利用济南城市群的金融、研发等资源,同时明确自身优势,在城市群内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发展极。
四、挑战分析
(一)传统产业转型压力较大
目前,全区纺织、饮料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抗经济环境变化风险的能力仍然较差,2012年上半年,出口额在100万美元以上的12家企业,有7家出现业绩下滑。尤其是纺织行业受宏观环境影响较大,受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2012年上半年,泰丰出口700万美元,下降57.4%;宝丰出口180万美元,下降43%。
从世界范围来看,近年来纺织服装业普遍存在生产过剩、行业利润空间缩小的趋势;中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凭借着更廉价的劳动力和贴近主要消费市场的地缘优势,已经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内需市场需求增长也开始减速,再加上纺织原材料价格波动明显,国内外棉价倒挂问题凸显,劳动力、能源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企业效益下滑。总之,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正处于从资源竞争走向产销竞争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从量到质”的转变期,对产品品质有了更高要求,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这种形势对于高新区传统支柱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二)高新技术行业竞争激烈
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为主,但这些产业的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一是自我国加入WTO后,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进入门槛降低,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相关产品涌入国内,部分产品价格低、质量高,造成较大的竞争压力。二是国内同行间竞争也给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带来冲击。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各地纷纷发展国家战略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同类性较高,如何在同类型产业发展地区中脱颖而出,对于莱芜高新区产业错位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区域竞争压力较大
截至2012年9月21日,据国家科技部网站消息,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105家,山东省内国家级高新区已达9家,这些国家级高新区占据了国家和各省的主要政策扶持资源。目前,莱芜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在省内并不占优势,与成熟高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省内同类高新区竞争较为激烈;同时莱芜市地域面积小,人口较少,为山东省非重点发展城市,与“三纵三横”城镇重点发展走廊擦肩而过,导致莱芜市的区域发展更显得孤立无援,进一步弱化了莱芜高新区的竞争力。
五、SWOT小结
莱芜高新区既具有产业发展基础较为扎实、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政府服务体系较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到位的发展优势,也存在经济总量仍然较小、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凸显、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集聚难度较大、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等明显劣势;既有产业升级改造成为经济发展重点、新兴主导产业大发展、周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整合等重大机遇,也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较大、高新技术行业竞争激烈、区域竞争加剧等重大挑战。总体而言,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当前只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扬长避短,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就能够建立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创造有利的条件,为全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
六、发展阶段判断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依据SWOT分析,对莱芜高新区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为下一步高新区发展思路和发展方案的明确打下基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科技园区发展一般可经历准备阶段、发展阶段、起飞(成长)阶段及成熟阶段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对应以上特征,对莱芜高新区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判断。
(1)基础设施。目前高新区已经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发展所需要的水、电、热、道路等硬件条件已经较为完善。
(2)规模增长。高新区主导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企业的数目逐年增加,产业实力逐渐增强,但实力仍然相对较弱,企业在产业链上的相关性不强,仍需具有较强带动性的大企业、大项目,集聚一批配套关联企业,从而加快形成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实现产业规模化增长。
(3)研发体系。现阶段,全区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较高,政府、企业都能够认识到创新研发的重要性。但目前的科研创新主要还是依靠外部研究机构,区内研发机构不多,企业研发实力较弱,创新服务要素缺位较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仍在起步阶段,相关建设工作将成为下一步全区工作的重点。
(4)产业集群。目前,高新区已经在政府优惠政策的驱动下,逐步建立起了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引入机制,但是这一机制并不完善,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依然在进行,并且任务紧迫,政府这一外力的驱动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园区企业横向联系和纵向产业联系开始加强,产业集聚逐渐向产业集群发展,但是集群效应尚未凸显,正在由政府外力驱动向政府政策和产业集群效应双重推动转化。
(5)主要任务。下一步高新区的建设任务主要集中在继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完善产业配套环境,满足高成长企业的硬件要求;提高产业发展实力,巩固和扩张现有优势产业,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完善创业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和政策法规平台,加快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从以上要件来看,莱芜高新区已经完成了准备阶段,进入发展阶段,正在为向起飞阶段的转化准备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