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财政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或分配)活动、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等目标。实践中,财政表现为政府的一系列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
财政学是研究财政收支活动及政策的科学,是从财政现象入手,并透过财政现象探索财政本质,揭示支配这些现象的规律性。财政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目标的确定、过程的分析、结果的评价完全遵循与经济学研究相一致的原则,并将整个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和“市场”(或者是“公”与“私”)两大部分,从二者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力图使政府活动更能符合全民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目标。
从当代中西方财政活动来看,公共财政是主流,但由于各国发展情况不一,中西方财政活动的演变也不一样。在西方,财政学就是公共财政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中国,改革开放前主要表现为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学;改革开放后,财政理论中的市场性因素和内容逐步增加,并指导和服务于市场化改革。财政是国家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经济下公共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和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财政学知识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财经管理人才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财政学是系统、完整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需要。为学好这门课程,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财政学涉及面广,牵涉问题复杂,要抓主要矛盾,有条件地略去一些次要因素,找出问题的本质和分析主线,有利于尽快掌握财政学的精髓。1892年,巴斯塔布尔的《公共财政学》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英文财政学专著。该书遵循着“基本理论—公共支出—公共收入—支出与收入的关系(主要涉及赤字与公债问题)—财政管理与控制”的思路,建立了自己的基本框架。而当代西方财政学从总体上看,仍然沿用了这一基本框架。在中国,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财政学理论研究最鲜明的特点是引进、学习和借鉴西方财政学理论,否定计划型财政理论,不仅在内容都已大幅度向国际通行的公共财政学靠拢,而且呈现出当代西方财政学框架体系的趋势。
第二,把财政学学习置于一个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中。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是财政学的一条根本线索。财政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进行的,国民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财政运行的范围、目标和方式。反过来,财政作为政府的活动,又强有力地影响着社会经济过程,直接影响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影响GDP的增长和结构,影响收入分配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现代财政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必须把财政问题放到经济活动中来研究、考察,才能对财政问题产生更高的认识。财政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更应在学习中牢记理论联系实际,决不能仅仅局限在书本之内,要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尤其是政府财政领域的走向,做到学以致用。为此,要尽量切合实际,同我国的改革实践结合起来,与当前的热点、焦点、敏感问题联系起来,留意一些相关性、背景性知识。通过学习,尽快认识、熟悉这个变革的社会。果真如此,财政学的学习就不会显得枯燥,不会脱离实际。
第三,坚持立足于国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借鉴西方财政理论,要紧密结合中国财政经济实际,如我国经济不发达,具有发展中国家财政的某些共同特征,经济格局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原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过来的,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否定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人为”建成的。这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式的构建路径。然而,同为“财政”,又决定了东西方财政实践与理论具有共性,都以政府收支的全过程作为分析对象。进一步看,由于中国的改革趋势也指向市场经济,其经济体制背景正逐渐与西方趋同,相关财政理论与实践的某种趋同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即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公共财政模式及其理论将成为当代财政主流。在学习过程中,要留意国外的财政理论与实践,注重比较与借鉴,以发展我国的财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的财政改革实践。
第四,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专业课不同于基础课。一般包括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就是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描述事物,说明研究对象“是什么”,它着重刻画经济现象的来龙去脉,概括出若干可以通过经验证明正确或不正确的基本结论。实证分析法运用于财政学,就是要按照财政活动的原貌,勾勒出从财政取得收入直至安排支出的全过程及其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财政活动同整个国民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财政活动所建立的机构、制度和各种政策安排。规范分析要回答的问题是“应当是什么”,即确定若干准则,并据以判断研究对象目前所具有的状态是否符合这些准则。如果存在偏离,应当如何调整。规范分析运用于财政学,就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制度前提,根据公平与效率这两大基本社会准则,判断目前的财政制度是否与上述前提和准则相一致,探讨财政制度的改革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坚持基本遵循财政学的一般分析框架,并对税收有所侧重的编写思想,结合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前沿,力求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图表,准确阐述财政与税收中最一般的规律和基本理论、基本业务和基础知识,重点反映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财政职能、财政支出、财政收入、财政管理及财政政策等。为介绍我国财政改革实践,尤其是税收的改革实践,本书正文中穿插专题学习资料。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非财政专业学生教材,尤其是开设财政与税收课程或不开设税收学而只开设财政学(对税收有所侧重)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注册会计师、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用书和广大经贸财会从业人员的学习参考书和培训用书。
本书由段治平担任主编,辛波、陈金库担任副主编。书稿写作分工如下:第1章、第2章、第12章由段治平编写;第3章、第6章由辛波编写;第4章、第5章由朱海涛编写;第7章由黄燕编写;第8~11章由朱智强编写;第14章由聂国栋、陈金库编写;第13章由段治平、陈金库编写;第15章、第16章由聂国栋编写。在编写过程中,李佳、吕志昌、高祖艳、王娟、王文杰等研究生参与了习题的补充修订、正文校核等工作。
为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本书各章配有大量练习题,请登录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使用,或发邮件至cbswce@jg.bjtu.edu.cn索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并引用了有关财政学教材及学术杂志发表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并向有关作者表示感谢。我们还要感谢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吴嫦娥女士,由于她的辛勤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疏漏或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