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古代——贵族统治的时代(1)
§§§第一节原始社会
一旧石器时代
从考古学上讲,旧石器时代是指石器时代的早期阶段,当时的原始人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从社会组织形态上看,是古人类从原始群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时期。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随着大批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和一些古人类化石的发现,改变了日本列岛没有旧石器文化以及原始人类生存的传统观点。但由于日本列岛火山较多,地震频繁发生,因而地表变化较大,且土壤酸性较强,人骨等遗物容易被溶解,所以保存下来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遗物较少,距今时间亦较近。目前能够得到学术界公认的旧石器遗址或遗物大体在距今3万年前到距今1万年前之间,日本考古学界称之为“后期旧石器时代”。
1949年,业余进行考古活动的商人相泽忠洋在群马县岩宿的土层中发现打制石器,经专家鉴定为距今24000年前之物。其后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挖掘,又发现了敲打形、刮削形、尖状形、刀斧形等打制石器,并将其命名为“岩宿文化”,由此证明日本列岛有旧石器时代存在。由此开始,陆续在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四个大岛均发现旧石器遗址,目前大约有5000多处。
在发现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也陆续发现相同时期的古人类化石。1950年,在木县安苏郡葛生町发现了六件古人类遗骨化石,取名为“葛生人”;1957年,在爱知县丰桥市的牛川町发现了古人类的上腕骨、左侧大腿骨以及动物化石,取名为“牛川人”,但“牛川人”是距今3万年前的“旧人”还是距今3万年后的“新人”尚无定论;1959年,在静冈县的三日市发现了古人类的头骨片等七件遗骨化石,将其取名为“三日人”。
在六七十年代,又先后在静冈县浜北市的石灰岩洞、冲绳县具志头村的港川以及大分县的圣岳洞穴等地点发现了古人类遗骨,分别称之为“滨北人”、“港川人”和“圣岳洞穴人”,均为“新人”。其中“港川人”1号人骨最完整,身高153公分,为距今18000年之前的古人类遗骨化石。另外,在大分县的岩户遗址不仅发现了古人类遗骨,而且还发现了当时的坟墓,时间均为距今两万年前,属于后期旧石器时代的人骨和坟墓。虽然从数量看还不多,但从已发现的古人类遗骨、大量的旧石器以及动植物化石来看,可以证明在后期旧石器时代,日本列岛上已有古人类居住。
从上述古人类遗骨的身体特征上看,与其后的绳纹人有血缘联系,即身材较矮、眉毛粗且双眼皮、嘴唇较厚、四方脸型等。因此,原始日本人从何处而来?长期以来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尚无定论。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从地质学上看,从距今数十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更新世”为地球冰河时期,海平面比今天低得多,日本列岛的北端及南端与欧亚大陆连在一起,主要是欧亚大陆东北部的原始人群为追逐大型野兽到日本列岛,并在该地定居下来。后来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陆桥消失,定居日本列岛的原始人逐渐形成了最早时期的日本人——绳纹人。
旧石器遗址发掘表明,当时的原始日本人居住在天然洞穴或岩石遮阴处,另外也在丘陵的斜坡、高地、湖沼等处周围建造住穴,过着“冬则宿穴,夏则住?”的生活。食物主要是狩猎到的动物、捕获的鱼类或采集到的野生植物及其果实,因而过着频繁的移动生活,作为生产及生活工具的特定地区打制石器也因此带往各地。当时火已被广泛使用,在静冈县上野遗址,相当于距今2万年前到15000年前的赤土层中发现炉迹,在大阪三味山遗址甚至发现了居住遗址和煮烧肉类食物的痕迹。
值得提及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日本列岛上陆续发现了旧石器前期、中期的遗址和遗物,但2000年新闻界报道日本旧石器时代考古造假事件后,前期、中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遭到否定。受其影响,上述后期旧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也遭到怀疑,但其可信性依然较大。
二绳纹时代
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出现磨制石器、陶器、农耕、畜牧业的生产食物时期,同时开始定居生活。社会形态为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即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家庭为基本单位,若干个同一血缘的家庭构成氏族公社,氏族成员共同居住、共同劳动以及共同享受劳动成果。在日本历史上,从距今12000年前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持续到公元前3世纪,其最大特征是制造粗糙的陶器以及使用以弓箭为主的磨制石器,并出现了最原始的农业。在这一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许多手制黑色陶器,因这种陶器的外部大多留有绳纹的痕迹,故称之为“绳纹陶器”,以这种陶器代表的文化被称为“绳纹文化”。因此,日本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也被称为“绳纹时代”。尽管“绳纹陶器”是世界历史上最古老的陶器之一,但在日本的新石器时代,生产及生活方式仍较为落后。
绳纹时代前期,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狩猎的动物主要是鹿和野猪等。生产工具仍然以石器工具为主,但这时的石器工具是充分加工过的磨制石器。除磨制的石器工具以外,还有木制的弓箭、骨制的鱼钩及鱼叉等。在绳纹时代中后期,人们开始利用渔网,并乘独木舟出海捕鱼。在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绳纹人食用过的贝壳、鱼骨、果皮以及破损陶器、石器、骨器等工具的垃圾堆,因以贝壳为主,所以被称为“贝眆”。在采集的食物中,以栗、核桃、橡实为主,并将其加以贮藏。
根据近些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至少在绳纹时代中期以后,已经出现了种植葫芦、绿豆、谷物的原始农业。在一些绳纹时代后期的遗址中,陆续发现了碳化米、大麦粒和米的压痕,甚至在北九州福冈市板付遗址中发现了水田遗址。水田置有调节水量的堰水栅、水沟以及田间小道。在该遗址发现的陶器残片上,有稻壳的压痕和一百多粒碳化稻米痕迹,从而说明在绳纹时代后期,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经济,其中稻米耕作在北九州最先出现,因而有理由相信其来自中国大陆。绳纹时代之后的弥生时代之所以迅速普及水稻农耕,与绳纹时代奠定基础不无关系。
由于食物供应较为稳定,因而绳纹人可以在一个地方居住较长时间,并逐渐开始过定居生活。住宅为竖穴式房屋,即从地面下挖50厘米左右,四周用若干根木柱支撑屋顶,房屋的平面形状为圆角方形、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室内中间设有炉灶。每个房屋居住一个家庭,几个家庭构成一个居住区。居住区大多以弧形或环状形构筑竖穴建筑群,中央辟有召开会议、举行集体活动和从事祭祀的场所。
1993年,在长野县鹰山黑曜石矿山遗址陆续发现绳纹时代的矿井,有10米左右深,共80座之多,表明曾有大量的绳纹人长时间在此挖掘适合磨制石器的材料。同年在木县寺野东绳纹时代遗址发现宽20米、高数米土墙围成的直径180米的场地,可能是当时的绳纹人进行集体活动的场所。1994年,在青森市三内丸山发现5500年前至4000年前的绳纹遗址,并有数根直径1米的巨大木柱构成的建筑物,另外有长达350米的墓地,在这里有食物栽培和各地物品交易的痕迹。由此可见,绳纹人不仅开始定居和农耕,而且具有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交流。
在绳纹时代,人们穿的衣服是用兽皮和植物纤维编织物制成,身上佩带的装饰品有手镯、项链、发饰、耳饰、腰饰等。手镯多用贝壳制成,也有木制和土制的物品,项链是把贝、石、玉制品串起来。当时人们有拔齿和研齿的习俗,成年人拔掉犬牙或门牙,研齿是将门齿研磨成带沟的叉子形状。绳纹时代的墓葬比较简单,大体相同,随葬品较少且多为装饰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过着平等的原始共产生活。
由于绳纹时代的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灾害无能为力,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于是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即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制作许多人物、动物、山形土偶、各种土版、岩版以及精制石棒、石剑作为崇拜的对象或祭具,以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以及生活的安定。
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绳纹人多集中在采集食物较为丰富的关东地区。据推测,当时全日本列岛的居民共有15万到25万人,其中西日本仅有3万到5万人,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
三弥生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日本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在这一时期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比绳纹时代陶器技术更为进步的新型陶器,其形制一致,纹样简单,外形美观。由于这种陶器最早发现于东京都的弥生町,所以被命名为“弥生式陶器”,直到公元2世纪的这一时代为“弥生时代”,同时也称作“弥生文化”。该文化的主要特征除弥生式陶器外,还有水稻农耕的普及、金属工具的应用、阶级及地域国家的出现等。
在弥生时代,水稻农耕获得迅速发展。从中国大陆传入的水稻栽培技术首先扎根于北九州地区,然后逐渐向本州岛传播。水稻的种植,使绳纹时代的日本人从采集、狩猎、捕捞为主的半定居生活急速转化为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弥生时代初期,水稻种植比较粗放。中期以后,由于水利技术的进步,耕种地区不断扩展,不仅在有河流的冲积平原或低湿地带,而且在中部的山岳地带也开辟了水田。在属于弥生后期的登吕遗址中,展现了较高水平的水田耕作技术。
登吕遗址位于本州岛中部的静冈县南端。在大片低湿地上,弥生时代的日本人开垦了成块的水田。每块水田的面积不尽相同,小的300平方米,最大的达到2300平方米,一般在1400平方米左右,总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大片水田整齐排列,畦与畦之间用木板和木桩相隔。有一条全长500米的灌溉水渠和排泄水渠,在水渠的中部有两个堰,调节灌水和排水。灌溉水渠和排泄水渠相交之处,安置了木制的过水通道。
弥生时代水稻普及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与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关。弥生时代的中期以后,已从中国大陆传入铁制器械,与石器、木器、骨器等工具混合使用。铁器器械的出现,推动了冶炼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青铜器的制作与铁器的制作上。弥生时代的青铜器也是从中国大陆传入的,最初作为各种工具使用,但后来仅作为祭祀用具或人们喜爱的珍品,并逐渐形成了以铜剑等武器为中心的北九州文化圈和以铜铎为中心的畿内文化圈。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铜镜也大量传入日本。铁器制作主要是采用锻造法,材料是从中国大陆输入的。除铁器农具外,还有许多铁制的手工业器具,如锯、刨、凿等。弥生人也开始用纺织工具织布,其技术与工具大多从中国大陆传入。
在住宅方面,弥生人与绳纹人相同,为竖穴建筑。后来为贮藏稻谷,用木柱建造高出地面许多的仓库,人类也逐渐居住到这种高架房屋中。30座左右的高架房屋、仓库构成一个村落,周围挖有具有防御功能的壕沟。在近畿和伊势湾(本州岛中部)地区,甚至有数重壕沟的村落。1986年发掘的佐贺县吉野里弥生时代遗址具有双重城郭,内城不仅有巨大的建筑物,而且居住其内的居民地位较高。与绳纹人的屈身葬不同,弥生人多为伸展葬。就棺墓的形状来看,既有瓮棺葬,也有箱式石棺葬,还有木棺葬。
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水稻耕种以及金属农具,显然是受到外来移民及其文化的影响,而且从体形与身高上看,绳纹人与弥生人具有较大差异。绳纹人的平均身高为150公分左右,方脸庞,弥生人身高160公分左右,长脸庞。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绳纹时代末期和弥生时代初期,中国大陆正值秦朝统一及其迅速崩溃时期,为逃避战乱和秦朝苛政,居民纷纷外逃,引发连锁反应的移民潮。许多被称为“渡来人”的大陆居民主要通过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列岛,家喻户晓的徐福率众多童男童女去海外寻找仙药的民间传说指的就是这一时期。另外,从以农耕技术与金属工具为中心的弥生文化首先出现在日本列岛西南的北九州地区,然后逐渐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大陆先进文化与生产力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
农业的发展,金属工具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分工,因而在出现劳动剩余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的分化以及阶级的形成。从弥生时期的遗址发掘来看,墓地多以男性为中心,而且随葬品也多少不等。另一方面,定居的农业社会在产生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同时,为争夺更好的生活资源,村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结果推动了部落联盟基础上的地域国家的形成。具有数重壕沟的高地部落群,包括铜矛、铁剑、盾甲在内的武器,被利器刺伤的人骨等的大量出土均显示了部落群及地域国家的出现。